華文網

「H5,你必須接力!」他們正在老去,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我必須接力!

72年前

中國幾乎所有報紙的頭版頭條

都用了醒目的大號字體書寫著“日本投降”

這個浴火重生的國家

用血肉長城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

書寫了民族自強的歷史奇跡

這是一份無條件投降書

72年前的9月2日

日本正式在這份投降書上簽字

14年浴血奮戰

3500多萬同胞傷亡

終於迎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

在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裡”號上

日本簽署投降書

從落後挨打到抗爭探索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頑強屹立、堅定前行

今天,我們站在屬於正義者的歷史座標上

再度回望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段烽火歲月……

回顧歷史 不忘本分

從1931到1945

這場反侵略戰爭整整14年

回首14年的殊死搏鬥、不屈抗爭

只有親身經歷過

才知道勝利的得來是多麼不易

請記住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

➡ 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人

➡ 被佔領城市930餘座

➡ 4200萬人成為難民無家可歸

➡ 被侵華日軍強擄中國勞工800余萬人

➡ 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

➡ 對中國使用化學武器2000多次

➡ 中國戰場斃傷俘日軍155萬餘人

每一個中國人,都請記住這些數字。血與淚的記憶,不能忘,也不敢忘。點顆蠟燭,緬懷先烈,祭奠同胞;許個心願,自強不息,振興中華!

他們正在老去

今天,我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2周年,有這樣一群人,不能被遺忘——當年,他們拋家棄子,為保衛祖國山河浴血奮戰、揮灑熱血。時光匆匆,他們或離我們遠去,或漸入風燭殘年。

劉增鈺,1918生於山西省昔陽縣。父親在山西開有好幾家藥店,家中經濟富裕。七七事變爆發後,他離開北平,回到太谷銘賢學堂投筆從戎,被編入八路軍129師獨立支隊,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生涯。

王金水,1926年生於河北省滿城縣。他曾在河北、山西一帶和小鬼子打仗,陳莊、白子義、平遙和百團大戰他都打過,好幾次都差點把命送掉。

王景芳,1909年生於遼寧省義縣,1925年參加了東北軍。1930年考入東北講武堂步科,畢業進入東北軍獨立105師駐守北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參加滄州戰役、台兒莊戰役、淞滬會戰。1939年擔任國共合辦的南嶽抗戰遊擊幹訓班沙盤戰術組組長,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培養了3000多名抗日遊擊指戰員。

吳榮凱,1922年生於湖南省常德市。先後參加過第3次長沙會戰和常德、衡陽、湘西等大型會戰。

孫殿修,1917年生於河南省西平縣,曾在盧溝橋、台兒莊、大別山等地參加過多次戰鬥,殺敵無數。

“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他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只希望人們還能記起那段歷史!今天,用我們最崇高的敬意,還原屬於他們的榮耀!

緬懷先烈 追憶校史

“瀋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懆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勗爾多士,複我河山!”這是1936年8月,張學良老校長為東北大學西安分校新校舍奠基石的題詞。如今,按原件樣式仿製的奠基石靜靜地樹立在東北大學漢卿會堂二樓的校史展廳裡!歷史依舊鮮活,一尊石碑猶如一位善於鉤沉的史家,娓娓地向它的觀者述說那段飽含屈辱的曲折過往……

被迫流亡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瀋陽城,東北大學師生們被迫離開家鄉,告別新開河畔美麗的校園,踏上了十五年的流亡之路。東大人一路求學,一路抗爭,輾轉四地,積澱了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

北平

1935年,日本入侵中國華北地區,整個華北危在旦夕。學生們悲憤地喊道:“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12月9日,北平市學生救國聯合會組織發動了“一二九”學生抗日愛國運動。流亡北平的東大師生衝破軍警的包圍、堵截,走在遊行隊伍最前列,成為一二九運動的主力和先鋒。一二九運動點燃了中國人民被壓抑的愛國熱情,改變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北平——這裡是東北大學顛沛流離之路的第一站

西安

東大師生的愛國熱情從北平燃燒到了西安,在西安含光門外東大新校舍禮堂基石上張學良校長的題詞一直激勵著輾轉流亡中的東大師生:“瀋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懆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複我河山!”。

一二九運動一周年之際,東大西安分校學生再次組織抗日愛國遊行,點燃了“西安事變”的導火索。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次“時局轉換的樞紐”的大事件。東北大學的師生用堅毅的豪情和一腔熱血再次推動了歷史的車輪……

西安——1936年2月,在陝西省立農林職業專科學校舊址上,成立了東北大學西安分校

開封

1937年1月,國民政府為對東北大學進行“改制”,下令東北大學南遷,並借用河南大學校舍設立“東北大學辦事處”,令在北平的東北大學師生限期到河南大學報到。2月15日,東北大學在開封上課。因部分教授未能來到開封,東大學子或與河大同學合班上課,或由河大教授代為授課。相隔萬里的兩校學子竟因列強侵略而能相聚一堂,共研學問,在歎息命運多舛之餘,不得不驚歎于東北大學頑強的生命力。同年5月17日,東北大學在開封改為“國立東北大學”。

開封——1937年2月15日,東北大學在開封上課

三台

1938年春,日軍西犯,潼關戒嚴,與1935年的華北一樣,此時的西安也已經無法安放一張平靜的書桌。國立東北大學不得不踏上內遷途中的最後一站也是駐留時間最久的一站:四川省三台縣。

輾轉流亡的東北大學在這裡度過了八年的歲月。抗日戰爭時期,在資源極其匱乏的條件下,東大師生繼續堅持辦學,琅琅書聲為三台小鎮注入了勃勃生機。陸侃如、馮沅君、楊榮國、姚雪垠等一大批名師齊集東大,“黑土地”“學聲”等學生社團在三台生根發芽,東大師生在戰火紛飛的國土上開闢出一塊文化的綠洲。

1938年3月,東北大學南遷四川三台。5月10日,在三台複課。

東大英烈

在流亡的15年裡,東北大學師生積極參加愛國抗日運動,很多學生都在反擊日寇侵略的鬥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中有“少年鐵血軍”總司令、被俘後寧死不降的鐵血軍魂苗可秀,有威震東京、紙片轟炸日本的佟彥博,有揭露國民黨賣國行徑、毛主席親自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00001號烈屬證”的叢德滋……

據不完全統計,從東北大學走出去的抗日英烈有近百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頑強抵抗日寇侵略,他們的精神,如今也感染著每一位青年學生。

歷史不容忘記

但不意味著我們要銘記仇恨

知恥後勇才是我們緬懷這段歷史最深刻的意義

無論時代怎樣變化

英雄們始終是我們內心的堅守

追隨的真理、謳歌的物件!

今天,我們致敬先輩

致敬那場永不妥協的抗爭

更提醒你我

勿忘歷史,珍愛和平!

振興中華,吾輩自強!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參與“銘記歷史,致敬先烈”活動吧!⬇⬇⬇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學生編輯 | 路皓

H5製作 | 路皓

指導老師 | 段亞巍 趙春時 王剛 王延邦

劉增鈺,1918生於山西省昔陽縣。父親在山西開有好幾家藥店,家中經濟富裕。七七事變爆發後,他離開北平,回到太谷銘賢學堂投筆從戎,被編入八路軍129師獨立支隊,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生涯。

王金水,1926年生於河北省滿城縣。他曾在河北、山西一帶和小鬼子打仗,陳莊、白子義、平遙和百團大戰他都打過,好幾次都差點把命送掉。

王景芳,1909年生於遼寧省義縣,1925年參加了東北軍。1930年考入東北講武堂步科,畢業進入東北軍獨立105師駐守北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參加滄州戰役、台兒莊戰役、淞滬會戰。1939年擔任國共合辦的南嶽抗戰遊擊幹訓班沙盤戰術組組長,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培養了3000多名抗日遊擊指戰員。

吳榮凱,1922年生於湖南省常德市。先後參加過第3次長沙會戰和常德、衡陽、湘西等大型會戰。

孫殿修,1917年生於河南省西平縣,曾在盧溝橋、台兒莊、大別山等地參加過多次戰鬥,殺敵無數。

“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他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只希望人們還能記起那段歷史!今天,用我們最崇高的敬意,還原屬於他們的榮耀!

緬懷先烈 追憶校史

“瀋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懆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勗爾多士,複我河山!”這是1936年8月,張學良老校長為東北大學西安分校新校舍奠基石的題詞。如今,按原件樣式仿製的奠基石靜靜地樹立在東北大學漢卿會堂二樓的校史展廳裡!歷史依舊鮮活,一尊石碑猶如一位善於鉤沉的史家,娓娓地向它的觀者述說那段飽含屈辱的曲折過往……

被迫流亡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瀋陽城,東北大學師生們被迫離開家鄉,告別新開河畔美麗的校園,踏上了十五年的流亡之路。東大人一路求學,一路抗爭,輾轉四地,積澱了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

北平

1935年,日本入侵中國華北地區,整個華北危在旦夕。學生們悲憤地喊道:“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12月9日,北平市學生救國聯合會組織發動了“一二九”學生抗日愛國運動。流亡北平的東大師生衝破軍警的包圍、堵截,走在遊行隊伍最前列,成為一二九運動的主力和先鋒。一二九運動點燃了中國人民被壓抑的愛國熱情,改變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北平——這裡是東北大學顛沛流離之路的第一站

西安

東大師生的愛國熱情從北平燃燒到了西安,在西安含光門外東大新校舍禮堂基石上張學良校長的題詞一直激勵著輾轉流亡中的東大師生:“瀋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懆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複我河山!”。

一二九運動一周年之際,東大西安分校學生再次組織抗日愛國遊行,點燃了“西安事變”的導火索。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次“時局轉換的樞紐”的大事件。東北大學的師生用堅毅的豪情和一腔熱血再次推動了歷史的車輪……

西安——1936年2月,在陝西省立農林職業專科學校舊址上,成立了東北大學西安分校

開封

1937年1月,國民政府為對東北大學進行“改制”,下令東北大學南遷,並借用河南大學校舍設立“東北大學辦事處”,令在北平的東北大學師生限期到河南大學報到。2月15日,東北大學在開封上課。因部分教授未能來到開封,東大學子或與河大同學合班上課,或由河大教授代為授課。相隔萬里的兩校學子竟因列強侵略而能相聚一堂,共研學問,在歎息命運多舛之餘,不得不驚歎于東北大學頑強的生命力。同年5月17日,東北大學在開封改為“國立東北大學”。

開封——1937年2月15日,東北大學在開封上課

三台

1938年春,日軍西犯,潼關戒嚴,與1935年的華北一樣,此時的西安也已經無法安放一張平靜的書桌。國立東北大學不得不踏上內遷途中的最後一站也是駐留時間最久的一站:四川省三台縣。

輾轉流亡的東北大學在這裡度過了八年的歲月。抗日戰爭時期,在資源極其匱乏的條件下,東大師生繼續堅持辦學,琅琅書聲為三台小鎮注入了勃勃生機。陸侃如、馮沅君、楊榮國、姚雪垠等一大批名師齊集東大,“黑土地”“學聲”等學生社團在三台生根發芽,東大師生在戰火紛飛的國土上開闢出一塊文化的綠洲。

1938年3月,東北大學南遷四川三台。5月10日,在三台複課。

東大英烈

在流亡的15年裡,東北大學師生積極參加愛國抗日運動,很多學生都在反擊日寇侵略的鬥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中有“少年鐵血軍”總司令、被俘後寧死不降的鐵血軍魂苗可秀,有威震東京、紙片轟炸日本的佟彥博,有揭露國民黨賣國行徑、毛主席親自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00001號烈屬證”的叢德滋……

據不完全統計,從東北大學走出去的抗日英烈有近百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頑強抵抗日寇侵略,他們的精神,如今也感染著每一位青年學生。

歷史不容忘記

但不意味著我們要銘記仇恨

知恥後勇才是我們緬懷這段歷史最深刻的意義

無論時代怎樣變化

英雄們始終是我們內心的堅守

追隨的真理、謳歌的物件!

今天,我們致敬先輩

致敬那場永不妥協的抗爭

更提醒你我

勿忘歷史,珍愛和平!

振興中華,吾輩自強!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參與“銘記歷史,致敬先烈”活動吧!⬇⬇⬇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學生編輯 | 路皓

H5製作 | 路皓

指導老師 | 段亞巍 趙春時 王剛 王延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