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只屬於諾蘭的《敦克爾克》——原來戰爭片可以這樣拍,你要刷幾遍

作為育兒類頭條號,朵媽今天翻牆寫個影評,確切的說,小學生觀後感。

由於諾蘭,幾乎懷著頂禮膜拜的心境走入影院。究竟,他之前的《盜夢空間》、《蝙蝠俠三部曲》、《星際穿越》都太讓人冷豔。

盜夢空間,無法描繪。。。

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刻畫了史詩級的超級英豪片

星際穿越,迄今為止最好的太空體裁影片,沒有之一

等待的一起也忐忑,敦克爾克大撤離,二戰實在事情,縱然有這位以燒腦的故事情節和時空交錯的獨特敘事方法著稱的大師加持,又能拍出什麼把戲?《解救大兵瑞恩》那個水準,也就到極致了吧?

那!怎!麼!可!以!

公然,諾蘭的第一部戰役片,以我一介俗人的腦袋怎樣都不會猜到的方法進場了。

影片以默片的方式敞開,沒有對白、沒有伴奏,一度置疑影院音響出了問題。直到靜默被槍聲打破。

不想劇透,請原諒此處省掉其他劇情描繪。

影片不長,100分鐘。沒有料想中的屍橫遍野、血腥慘烈,也沒有一般戰役片慣用的悲情催淚、英豪情結、價值觀灌注,乃至,全程無燃點,當然也無尿點。以至於在影片完畢之後,縱使心裡堵著很多東西,

心情卻仍然安靜。這種安靜,在心底漸漸的發酵,翻滾。

那些堵在心裡的東西,有諾蘭式燒腦的多維度時間軸敘事方法,有細細回想才恍然大悟的伏筆,有對人道抵觸的描繪和反思,也有。。。。。。不爽。

是的,不爽。

二戰體裁影片,不應該滿眼盡是納粹慘絕人寰的屠戮,不應該是屍橫遍野的慘烈戰場嗎?為什麼這部片子,連一個敵軍的臉都沒讓我們看見?為什麼本能夠大秀特效的戰役大片,

卻連3D技能都沒使用?為什麼本能夠煽煽情的孩子逝去戲碼,身邊人卻一滴眼淚都沒有流?

太多不按常理出牌的為什麼。這就是諾蘭和只歸於他的《敦克爾克》。

不得不提的是諾蘭的御用音樂工——Hans Zimmer。他的音樂辨識度太高,乃至你不必張開眼睛看,

只聽音樂,就知道這是諾蘭的影片。就像宮崎駿與久石讓,說不清究竟是誰成果了誰。而在這部影片中,由樂器發出的相似喘息聲、心跳聲,還有民間人士船隊駛向敦克爾克挽救同胞時響起的背景音樂等等,都與這部對白很少的影片渾然天成的結合為一體,乃至比臺詞更搶鏡。

至於海陸空三種時間維度的燒腦敘事方法,我想,我需求二刷。

海上,1天

空中,1h

同樣在海上,《泰坦尼克號》在 you jump I jump的發誓中讓觀眾的心情一再被挑逗翻滾,而《敦克爾克》,卻只用最後自願據守敦克爾克與敵軍奮戰到底的陸軍高官一個慢慢的軍禮在觀眾心中留下輕微的漣漪。

正本要結尾了,腦海中不時顯現影片中的兩個詞:一是船長小幫手被膽小鬼武士誤傷致身後,不知情的膽小鬼武士問及傷勢嚴不嚴峻,船長兒子的那句悄悄的“no”。二是看著民間船隻前來救援撤離,軍官淺笑著呢喃的那句“home”。這兩個詞,讓這部沒有特效卻越發實在的戰役片 ,散發出了人道的光芒,飽含了愛與溫暖。

海上,1天

空中,1h

同樣在海上,《泰坦尼克號》在 you jump I jump的發誓中讓觀眾的心情一再被挑逗翻滾,而《敦克爾克》,卻只用最後自願據守敦克爾克與敵軍奮戰到底的陸軍高官一個慢慢的軍禮在觀眾心中留下輕微的漣漪。

正本要結尾了,腦海中不時顯現影片中的兩個詞:一是船長小幫手被膽小鬼武士誤傷致身後,不知情的膽小鬼武士問及傷勢嚴不嚴峻,船長兒子的那句悄悄的“no”。二是看著民間船隻前來救援撤離,軍官淺笑著呢喃的那句“home”。這兩個詞,讓這部沒有特效卻越發實在的戰役片 ,散發出了人道的光芒,飽含了愛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