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術館裡,法國藝術家為何養了168只斑胸草雀?(附視頻)

“生聲不息: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展覽9月2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亮相,這也是法國藝術家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大型個展。最讓人驚訝的是,他竟然把168只斑胸草雀“養”在了美術館裡。

此地入耳

中國策展人住在法國藝術家家裡

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1961年生於尼斯,早年受教于法國尼斯國立音樂學院。從1994年起,他嘗試聲音裝置的創作,2015年代表法國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塞萊斯特2015年的展覽“汛潮”(Acquaalta)將巴黎東京宮改造成為湖泊,

邀請觀眾感受一切來源於此的視觸聽覺經驗的變化,該展覽為其贏得國際讚譽。

趨勢

要請到這樣的“大咖”來上海做個展並不容易。策展人孫啟棟坦言,競爭對手不只有西方明星級的當代美術館,更有俄羅斯、土耳其這樣的與中國一樣掀起美術館建設浪潮的新興力量。

“很高興,我們搶到一個杆位。”

2015年,孫啟棟在巴黎東京宮看了“汛潮”,那天恰好是展覽的最後一天,隊伍排到了一公里以外,入館後,等待上船又排了一小時。那時,他就開始思忖與塞萊斯特合作的可能性。“我在給塞萊斯特的郵件中闡述了我對他作品的理解,以及簡單介紹了我們美術館。他很快回復表示願意來上海實地考察。”

此前,塞萊斯特沒有來過中國,在上海的四天給他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也讓他決定把中國的首次個展放在這裡。不過,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特殊空間結構是他此前沒有碰到過的,對於雙方來說都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了細化展覽方案,孫啟棟利用假期飛往塞萊斯特的家鄉,

住在他的家裡。“為了讓我住進來,他很大方地讓他大女兒去朋友家住,把房間騰給我。白天我們一天聊方案,中午一起去吃生蠔,下午又接著聊展覽方案,還陪他去接孩子放學。他說從來沒請過一個策展人尤其是中國人去自己家,我是第一個。”兩個人性格相似,溝通順暢,在一周的密切交流中基本確定了展覽方案,他們共同構思了一個集合想像和沉思的專案。

在緊張的布展時間裡,藝術家和策展人將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打造成一個巨大而完整的生態系統:鵝卵石、霧、黃沙、野草、水流、飛翔的鳥兒……而電吉他、電貝司、擴音器、氣球、瓷器,這些見證人類曾經存在於地球的痕跡物品則散落其間,以“未來化石”的面貌出現在這個“人類紀”之後的生態系統之中。

168只斑胸草雀組成“活”的作品

展覽依據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特有的螺旋式空間結構,融合藝術家的“編舞”、“霧”、“趨勢”、“此地入耳”、“示蹤器”、“叢”6件大型作品,通過運用聲音、雕塑、影像、裝置等多樣的藝術形式,進一步討論“人類如何與人工的自然共存”與“構建一個生態,想像人類之後的世界”兩個議題,包含了對人和自然的控制系統、對共生的反思。

編舞

展覽的起點處位於美術館室外的扶梯之上,這也是作品“編舞”首次在室外展出。數百枚鵝卵石被看似隨機的擺放在狹長的電梯之上,仿佛乾涸的古老河床。沿著河床徐徐緩行,直達被霧氣充滿的美術館四樓展廳。作品“霧”中的參觀者被時隱時現的嗡嗡聲所引導前行,與圖像流片段一般的影像不斷相遇,仿佛身處夢境之中。在接下來的“示蹤器”作品中,填充氦氣並捆綁著無線麥克風和針孔攝像機的氣象氣球借由地面電扇的風力,在純白空間內漂浮遊移,麥克風所記錄的環境聲音由現場的音箱即時播放。

打開鎖鏈的門簾,168只斑胸草雀為主角的“此地入耳”映入眼前。植物、沙、鳥讓美術館展廳變得如同一個自然的生態空間,鳥兒會隨機落在電吉他上,引發樂器的發聲,這些在聲音和空間之間不經意的精妙配合,為觀眾繪製了一個超然於世的夢境,同時也冷酷地提醒著每一位參觀者藝術家是如何想像人類之後的世界。策展人介紹,這些鳥是從上海的花鳥市場買來,品種是藝術家特別要求的,在過去的作品中,他一直使用這種鳥類。“好在上海可以買得到,中國的斑胸草雀比法國的個頭小,但更加聰明。”塞萊斯特對它們非常嚴謹負責,喂的鳥食必須是純小米,不能摻雜蛋黃,以免鳥兒進行不必要的繁殖,發生狀況。“他會認真問我們每天如何喂鳥、打掃,展覽結束後如何讓它們有妥善的去處,因為一旦鳥出了問題,國外的動物保護組織將會提出質疑,他就不能再以此做作品。”據悉,展覽結束後,這些鳥將由觀眾自願領養。

離開鳥兒的領地,影像作品“叢”中的白色瓷碗以一種更加抽象的姿態緩慢的移動。在核心筒空間呈現的是藝術家為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度身定制的新版作品“趨勢”,大小不一的210只白色瓷碗漂浮在蔚藍色的水池當中,發出“風鈴樂曲”。

對道的理解來自於《水滸傳》

示蹤器

用6件作品撐滿一整個美術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以往的展覽裡,即便放置幾十件作品也會讓人覺得空,但塞萊斯特卻用光線、霧氣、岩石、黃沙、流水、飛鳥把美術館填的滿當當,也讓觀眾沉浸其中流連往返,這其實有些中國道家的思辨色彩。

“趨勢”的創意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中國的“曲水流觴”,不過,塞萊斯特的實際靈感來自於藍色游泳池。“為了讓碗碰撞發出聲音,需要有驅動力,法國人有在別墅的室外游泳池洗澡的習慣,這讓他有了想法。”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自然之聲,包括“此地入耳”中,鳥兒停留在吉他上所發出的樂曲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莊子所說的“天籟”。這也許都是一種“不謀而合”。

塞萊斯特雖未到過中國,卻對中國的道家思想很感興趣,不過他並沒有讀過老子和莊子的書。孫啟棟透露,他對“道”的理解來自於《水滸傳》。“他很喜歡道,他認為中國人還活在道的語境下。他從小就讀《水滸傳》,對裡面的人物很感興趣。比如他覺得李逵,為了自己的快樂,動不動就要殺人,這很’道家’。”

作為國際知名藝術家,塞萊斯特擅長使用易於操作的可控物去創作出一種刻意安排的隨機性,並通過挖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地點、場景或物體的音樂潛力,來實現“活”的聲音形式。本次展覽中,藝術家和策展人結合美術館的建築和環境特點精心編排,以多種方式呈現了聲音的活力。“這是一個音樂家在做藝術作品。”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這樣評價。

題圖來源: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責任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朱瓅融合藝術家的“編舞”、“霧”、“趨勢”、“此地入耳”、“示蹤器”、“叢”6件大型作品,通過運用聲音、雕塑、影像、裝置等多樣的藝術形式,進一步討論“人類如何與人工的自然共存”與“構建一個生態,想像人類之後的世界”兩個議題,包含了對人和自然的控制系統、對共生的反思。

編舞

展覽的起點處位於美術館室外的扶梯之上,這也是作品“編舞”首次在室外展出。數百枚鵝卵石被看似隨機的擺放在狹長的電梯之上,仿佛乾涸的古老河床。沿著河床徐徐緩行,直達被霧氣充滿的美術館四樓展廳。作品“霧”中的參觀者被時隱時現的嗡嗡聲所引導前行,與圖像流片段一般的影像不斷相遇,仿佛身處夢境之中。在接下來的“示蹤器”作品中,填充氦氣並捆綁著無線麥克風和針孔攝像機的氣象氣球借由地面電扇的風力,在純白空間內漂浮遊移,麥克風所記錄的環境聲音由現場的音箱即時播放。

打開鎖鏈的門簾,168只斑胸草雀為主角的“此地入耳”映入眼前。植物、沙、鳥讓美術館展廳變得如同一個自然的生態空間,鳥兒會隨機落在電吉他上,引發樂器的發聲,這些在聲音和空間之間不經意的精妙配合,為觀眾繪製了一個超然於世的夢境,同時也冷酷地提醒著每一位參觀者藝術家是如何想像人類之後的世界。策展人介紹,這些鳥是從上海的花鳥市場買來,品種是藝術家特別要求的,在過去的作品中,他一直使用這種鳥類。“好在上海可以買得到,中國的斑胸草雀比法國的個頭小,但更加聰明。”塞萊斯特對它們非常嚴謹負責,喂的鳥食必須是純小米,不能摻雜蛋黃,以免鳥兒進行不必要的繁殖,發生狀況。“他會認真問我們每天如何喂鳥、打掃,展覽結束後如何讓它們有妥善的去處,因為一旦鳥出了問題,國外的動物保護組織將會提出質疑,他就不能再以此做作品。”據悉,展覽結束後,這些鳥將由觀眾自願領養。

離開鳥兒的領地,影像作品“叢”中的白色瓷碗以一種更加抽象的姿態緩慢的移動。在核心筒空間呈現的是藝術家為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度身定制的新版作品“趨勢”,大小不一的210只白色瓷碗漂浮在蔚藍色的水池當中,發出“風鈴樂曲”。

對道的理解來自於《水滸傳》

示蹤器

用6件作品撐滿一整個美術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以往的展覽裡,即便放置幾十件作品也會讓人覺得空,但塞萊斯特卻用光線、霧氣、岩石、黃沙、流水、飛鳥把美術館填的滿當當,也讓觀眾沉浸其中流連往返,這其實有些中國道家的思辨色彩。

“趨勢”的創意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中國的“曲水流觴”,不過,塞萊斯特的實際靈感來自於藍色游泳池。“為了讓碗碰撞發出聲音,需要有驅動力,法國人有在別墅的室外游泳池洗澡的習慣,這讓他有了想法。”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自然之聲,包括“此地入耳”中,鳥兒停留在吉他上所發出的樂曲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莊子所說的“天籟”。這也許都是一種“不謀而合”。

塞萊斯特雖未到過中國,卻對中國的道家思想很感興趣,不過他並沒有讀過老子和莊子的書。孫啟棟透露,他對“道”的理解來自於《水滸傳》。“他很喜歡道,他認為中國人還活在道的語境下。他從小就讀《水滸傳》,對裡面的人物很感興趣。比如他覺得李逵,為了自己的快樂,動不動就要殺人,這很’道家’。”

作為國際知名藝術家,塞萊斯特擅長使用易於操作的可控物去創作出一種刻意安排的隨機性,並通過挖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地點、場景或物體的音樂潛力,來實現“活”的聲音形式。本次展覽中,藝術家和策展人結合美術館的建築和環境特點精心編排,以多種方式呈現了聲音的活力。“這是一個音樂家在做藝術作品。”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這樣評價。

題圖來源: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責任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