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樸樹最愛的一首歌,他說“如果這是我寫出來的歌詞,死而無憾”

本文由小環醬原創

嚴禁轉載

從2015年發佈製作新專輯的消息,到2017最終完成六首歌,樸樹一直在精益求精的路上穩步前行。

很多人都知道,朴樹曾為此延期了上海演唱會,他也和大家真誠道歉:“非常抱歉,

我在經歷新歌製作的陣痛,為了能將最好的狀態、最完美的歌單呈現給大家,所以上海站將延期。”

於是專輯的製作結束後,他帶著更好的狀態回來了,前不久在上海站演唱會上,為歌迷呈現了一場最真摯的演出。

兩個半小時,

沒有華麗的伴舞,沒有多餘的話,只有最純粹的音樂,樸樹偶爾的問候也會迎來整場歡呼。

因為不滿意《且聽風吟》的演出,便立刻重新演唱一遍。在有限的時間裡,唱足最後一秒,這就是對粉絲善良而真誠、對音樂虔誠而熱愛的他。

有歌迷會大喊:“朴師傅換衣服!”一直穿同一件衣服的樸樹羞澀一笑,

表示穿舊衣服更心安,一如當年那個純粹的少年。他用最輕鬆、自在的方式唱出他的世界,唱出你我的青春。

兩小時的演唱會,不需要安可,不需要粉絲聲嘶力竭的呼喚,他直接主動返場加時演出。最後的最後,他安靜地唱起了那首《送別》。

朴師傅對於這首歌一直情有獨鍾,他說:“如果這是我寫出來的歌詞,讓我當場死在這兒都可以…”

2013年樸樹獻聲電影《廚子·戲子·痞子》片尾曲,他親自編曲製作了一版《送別》。留聲機的摩擦聲、孩子的歡鬧聲和相機快門的聲音,樸樹還將張涵予、劉燁、黃渤等主演的青澀模樣照片和電影畫面,以黑白影像形式製作成MV,讓整首歌的舊情懷愈演愈濃。

今年在《我們的挑戰》中,劉燁邀請到了樸樹。他穿著“忍者神龜”的蒙面衣服,倆人一起演唱了這首《送別》。

劉燁說,年紀越大,感覺生活也在逐漸變得平庸,

這首歌中有文青時代的影子,也是對自己文青時代的珍藏。兩個中年男人站在舞臺上,滿滿的都是往日時光……

《送別》的旋律,在每個人的孩童時期就已經學會哼唱。你可能不知道,這首歌流傳已超過有100多年了。

它的旋律誕生於1851年,是一位在美國學醫叫作John Pond Ordway的年輕人創作的,歌曲叫做《夢見家和母親》。這首歌唱的是他夢回故里,然後渴望能夠回家,跟他的母親相聚。

後來在18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的內戰期間大受歡迎,因為這首歌寫出了千千萬萬在戰場廝殺的軍人,他們渴望平安回家的那種思鄉之情。

這首歌從美國傳到了日本,被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用這個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歌詞是這樣寫的: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

獨自惆悵歎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故人,高堂念雙親。

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

當時在日本留學的李叔同被這首歌吸引,並且記了下來。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人。在冬天大雪紛飛的日子,當時舊上海一片淒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

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任別人怎麼叫他都聽不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含淚寫下這首《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現在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文錄音版本之一,應該是1935年,百代唱片發行的一張七十八轉的老唱片。

這位演唱人叫作龍珣,龍珣是當時北京北師附小的學生,他唱了這個版本的《送別》,而且李叔同當時填了新詞,歌詞唱的比現在流傳的版本要多出一大段。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後來我們演唱《送別》這首歌,多半都只唱它的最前面的這一部分了。

歌詞的字裡行間,讓我們感受到人間世事本無常的道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世間萬物,最能打動人心的,莫過於一個“情”字,親情、友情、愛情。我們因情生緣,卻抵不過命運把彼此分開。

花開花落,生老病死,人生就是不斷在經歷別離。天涯海角,願你我的情深意長,從來不曾改變!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

獨自惆悵歎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故人,高堂念雙親。

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

當時在日本留學的李叔同被這首歌吸引,並且記了下來。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人。在冬天大雪紛飛的日子,當時舊上海一片淒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

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任別人怎麼叫他都聽不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含淚寫下這首《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現在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文錄音版本之一,應該是1935年,百代唱片發行的一張七十八轉的老唱片。

這位演唱人叫作龍珣,龍珣是當時北京北師附小的學生,他唱了這個版本的《送別》,而且李叔同當時填了新詞,歌詞唱的比現在流傳的版本要多出一大段。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後來我們演唱《送別》這首歌,多半都只唱它的最前面的這一部分了。

歌詞的字裡行間,讓我們感受到人間世事本無常的道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世間萬物,最能打動人心的,莫過於一個“情”字,親情、友情、愛情。我們因情生緣,卻抵不過命運把彼此分開。

花開花落,生老病死,人生就是不斷在經歷別離。天涯海角,願你我的情深意長,從來不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