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前直言進諫剛正不阿,為何死後墓碑卻被推到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把自己的喜怒愛憎全部隱藏起來,只為了一個目標:成為千秋萬代被敬仰的一代明君。他的所有動作,不管是故作姿態,還是陰謀陽謀,都是圍繞這個中心目標來進行的,

包括他對魏征的態度。

魏征死後,李世民剛開始態度並沒有改變。後來改變態度,史書上說主要是兩件事,第一個是魏征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後來都出事了,李世民以為魏征結黨。第二個是魏征把自己給李世民寫的很多諫書交給史官,

試圖讓這些事流傳於史書。

我認為,第二件事才真正觸了李世民的忌諱。

魏征做這種事,表明了他給李世民提建議的目的不再單純。如果僅僅為了國泰民安,提完建議我改正,我們需要的是結果而不是提建議的過程。現在你把過程放進史書,想幹什麼?當然我們從後人的角度來看,魏征是沒有私心的,他或許是想原原本本地呈現歷史,或許是想讓後來的皇帝記住如何不犯同樣的錯誤,

又或許是想讓後人更清晰地知道李世民如何具有知錯就改的好品質。

但作為皇帝的李世民,他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樣。

魏征有沒有私心,不重要。李世民有沒有恩將仇報,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征此舉將給後代大臣留下什麼樣的榜樣?嘿,

魏征天天批評皇帝老子,把對方耍的團團轉,自己還名留青史。會不會有那種心術不正的人,也向後代君主打著“致君堯舜上”的旗號,拿道德大棒來壓皇帝?在封建社會,皇帝採納諫書,主動權應該在皇帝那裡,而不在大臣或輿論那裡,否則皇權遲早要受到威脅。

李世民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對魏征的一系列懲罰,實際上在給那些蠢蠢欲動的後來者示威:你們想要提意見?很好。

為國家而提意見,我和我的子孫們都會樂意聽從。若是為了投機,拿道德大棒來壓皇帝,為自己博取清介的名聲,那對不起,魏征就是你的榜樣!

魏征個人的命運,和他與李世民的恩怨,其實在李世民的決策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最後說兩點。

第一,魏征做了李世民震懾後世大臣的替罪羊,李世民心裡清楚的很,所以他遲早要替魏征平反。終於在第一次征討高句麗後,李世民就坡下驢,給魏征平反了。如果真的有私人恩怨,李世民玩這套先批判再平反的把戲,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第二,不要說李世民的未雨綢繆沒有道理。歷史上給皇帝提意見的人多了,有多少人成為魏征?在皇權政治的邏輯下,有的是投機分子,表面上仁義道德口號比誰都漂亮,翻開私底下,不過都是在爭權奪利而已。明朝的言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僅看奏章文字,你會以為明朝言官個個都是魏征。但實際上呢?

表面上仁義道德口號比誰都漂亮,翻開私底下,不過都是在爭權奪利而已。明朝的言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僅看奏章文字,你會以為明朝言官個個都是魏征。但實際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