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移民在加拿大參加婚禮:感受到了文化的尊重與包容

移居加拿大的華人移民受朋友之邀,懷著看熱鬧的心情,參加了一次婚禮,心情頗為激動,也發現與加拿大華人婚禮有很多的不同。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加拿大人對彼此文化的尊重與包容,

是一個真正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家園。有興趣的朋友就跟著小幫來看看這篇文章,也體驗一下加拿大的婚禮。

婚禮前的準備

大約在婚禮前的半個月,朋友收到請柬,是一種硬質亞光高品質的紙片,顏色淡淡的灰黃,設計精巧,四周佈滿凸印的花邊,最上面寫著的雙方父母的名字,說邀請參加他們的孩子的婚禮,接著是女孩的名字,再是男孩的名字,用最大的花體寫的,

很典雅漂亮。

(這張請柬有點像我收到的)

然後就是時間、地點,因為要去兩個地點,一個是教堂,一個是晚餐地點,所以中間用了花邊隔開,分別注明。這期間見到幾個朋友的朋友,大家都在談論穿什麼,送多少禮金等,他們問我穿什麼,我有一件墨綠的金絲絨旗袍,

還有一件深藍色綴滿黑色小米粒般珠子串成花紋的晚禮服,正拿不定主意呢,我的朋友勸我穿旗袍,說那樣更有中國特色,我一想我的首飾還是翡翠的多,而且還有一雙綠色的高跟鞋,倒是省事,便欣然應允。

婚禮的宗教儀式

婚禮的日子在大家熱切的盼望中終於到了。12點與朋友一起出發驅車前往密市的教堂。到了一看,原來是個希臘教堂,正迷惑間,

被朋友拉了進去。教堂裡莊嚴肅穆,佈道台設計了7個拱門,中央是耶穌受難的油畫,其它6個我估計是聖經故事。

中央拱門的上面,是一個半園形的穹頂,畫著穿著紅色大袍的耶穌張開雙臂,面色憂鬱,大約看到人間太多的苦難吧?這似乎與我在英國和梵蒂崗看到的教堂略有不同,不過我也說不清楚到底哪不同。

天主教分了那麼多流派,我估計結合了當地文化經過多年的演變吧,

這個教堂似乎色彩鮮豔一些。佈道台的兩側,立了兩個白色的方柱,上面是兩盆色彩素雅的鮮花束,中央點著兩支白色巨型蠟燭,最中心是一張金色的檯子,放著一些神器及一本紅色的聖經。下了幾級臺階就是分列在兩旁的四排長椅啦,每一個長椅腳邊都紮著一束象徵純潔的滿天星。

我們來的時候,教堂裡面已經坐了一些賓客,我們挑了靠後一點的位置在靠近中心的走道的地方坐下,主要是為了照顧我拍攝的需要。朋友開始和熟人打招呼,並向他們介紹我,我不得不自我介紹,我看他們有的握手、有的擁抱,我不明就裡,反正我們中國人都握手,我就一概握手。

後來問朋友,才知道熟悉的朋友才擁抱,一般的就握手好了,我歪打正著,哈哈!這期間許多穿著白色禮服的小男孩、女孩走進走出,還有一些少女打扮得像雅典娜似的走進走出,估計是婚慶公司的人在忙乎呢。

(這些小紳士淑女是不是太可愛啦)

大家開始問候、聊天,突然麥克風響了起來,我定睛一看,一個穿著天藍色長袍的黑髮牧師出現在佈道臺上。他說很榮幸主持這場盛大的婚典並叫全體起立,這裡人聲鼎沸起來,只聽見《婚禮進行曲》響起,一群人魚貫而入。

先是2個穿著白色西裝的小男孩,2個穿著白色長裙的小女孩,接著是穿著紅色長裙的新娘的母親與西裝革履的伴郎攜手而入,盛裝的新郎父母,穿著紫色長裙手持紫色白色鮮花的伴娘與西裝革履的伴郎,共5對,最後是新娘的父親與新娘本人。

(又一對伴郎伴娘)

一行人走到佈道台前,父親將新娘交到早已等待在佈道台前臺階下的新郎手裡。牧師走下臺,大家一起面向耶穌旅施禮,禮畢,大家坐下,伴娘、伴郎們步上佈道台,分男左女右站定,新郎新娘在牧師的引導下步上佈道台,雙方父母站在臺階下面向佈道台,牧師轉過身,面向大家,讓大家坐下。

他開始念唱,我很迷惑,我一句也沒有聽懂,那麼嚴肅的場合,也不方便問朋友到底在幹嗎,只好忍著。(後來問朋友,才說她也聽不懂,是希臘語,哈哈!)

過一段時間後,他讓大家站起,拿出那本紅色的聖經,讀了一段聖經,才讓大家坐下,於是他開始再次念唱,並分別將聖水交叉灑在新娘和新郎頭上,此後再次起立,又換成十字架再來一次,再坐下,這次換成了兩個用白色絲帶串在一起的兩個環,他先將兩個環放地新娘頭上念念有詞,然後再放在新郎頭上,再拆開放在兩人頭上,再在空中交叉幾次(幾次我沒數,失職)後分別放在新娘新郎頭上,大約的意思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吧。

我全身心地等待“我願意”的場面一直沒有出現。因為太冗長,而且聽不懂,加上念唱,我很有睡意,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起立,共說“阿門!”就結束了。

(宗教儀式中牧師將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環戴在兩人頭上)

這時新郎新娘開始往外走,順序基本就是進來的時候的倒放,不過新娘的父親這次與新娘的母親走在一起,最後的是一對新人。

他們魚貫而出以後,我們這些客人也依次向外走,這時多了許多穿盛裝的少女手持白色花籃,籃子裡面是用絲帶紮好的小袋米和銀色心形薄片,大家都解開,向新娘新郎灑去,朋友讓我趕緊灑,說是吉利,於是灑了,並收起了一片心型薄片,好玩地貼在額頭中央,看起來像印度人一般。

(嘉賓們紛紛將米和銀色心形牌灑向新人祝福)

其實宗教儀式就此結束,大家都似乎意猶未盡,繼續與相熟的人聊天,直到新人的超長林肯開走才先後散去。朋友的親戚有的來自萬錦,有的來自牙買加及開曼群島,便都聚到她在奧克維爾位於四線與呂蓓卡街家稍作休息,吃喝聊天,以等待5:30在奧克維爾宴會大廳裡舉行的晚宴。

婚禮的晚宴

5:15我們出發到位於Oakville的宴會大廳(Le Dome – Banquet Halls),這個建築看起來很有氣派,我粗略地描了一眼,大約有三個宴會大廳,別的人家也正在舉行婚禮,朋友告訴我們說,我們去的Angelo’s Room是最大的,最多可以容納500多人。

跟著進了門,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已經盛裝在大門口迎接。他們給熟悉的人都是大大的擁抱,我也和朋友一起隨著人流走進大門,只見寬大的走廊右邊擺著兩張裝飾成銀白色的桌子,第一張放著新人的照片,第二張放著酒及水果點心,每個人都可以到那裡領取一瓶大約250毫升的朗姆酒作紀念。大家都在門廳與熟悉的人聊天,喝酒。

(以姓氏筆劃為序的客人名單桌號)

大約過了十分鐘,朋友開始向裡走,我才發現轉角處有個立著古色古香的木板,上面貼張按姓氏排列的名單,上面指定了各人的桌號(不好意思,以X開始的姓只我一人,還在最後,我一下就找到了,用手機拍這張表的時候,還不小心將在鏡子裡的自己拍了進去)。

接著繼續向前走,就看見一張桌子上面有一本裝訂精緻的空白本子,來賓都在上面寫上了自己的祝福語,我是個南郭先生,但也想送上我的祝福,就懇求朋友讓我在她的旁邊簽個名,我還特地簽的中文,以彰顯加拿大世界人民大家庭的特色)。

(用於給客人寫祝福語的本子,想想多年以後讀的樣子......)

走進宴會廳以後,我就被裡面以銀色白色為主色調的富麗裝飾和擺設所吸引,與教堂相同,還是那些白色滿天星、白色百合配少量紫色小花的素雅花束,點綴了每張餐台和主席臺,主席也佈置成白色,兩排座位,上面那排兩個座位是新人的,下面那排共十個座位,坐了伴郎、伴娘及那些金童玉女。

新娘的家族親戚坐在面對主席臺的左邊,新郎家的在右邊,越是重要的關係靠得越近,我沾朋友的光,坐在左邊第二張桌子上,所以過程看得清楚,也有利於我寫這篇文章啦。

主席臺前是結婚蛋糕組。所有的餐桌圍著大廳中央擺成圓圈,中間空出一大塊,擺著兩排食物,有海鮮,有肉,有小法棍片。人們開始陸續進來,開始有人排隊拿吃的(我這個海鮮控,一看那麼多海鮮,就跟著眾人拿了不少,與蘑菇構成滿滿的一盤)。

回到座位上,就有服務人員前來問喝什麼,朋友要了紅酒,我吃海鮮,自然要了白葡萄酒,我們這桌也基本到齊,大家開始吃喝聊天。以下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吃喝,講話,跳舞穿插進行,我就分別敘述吧,否則真不知道從何說起。

(從我的桌子看過去的宴會廳)

吃吃喝喝那些事

吃的重複一下:婚禮正式開始前的各種海鮮、牛肉、蔬菜、水果、麵包及醬料;婚禮開始後的前菜是味道極美的沙拉,主菜牛扒配土豆、菜花、紅園椒、義大利青瓜等,看著漿汁不錯,我沒有要(主要是前面吃海鮮過多)。

飯後甜點是雙色霜淇淋,上面那塊像帆船一樣豎著的三角型脆餅口感很不錯,霜淇淋也不太甜,一向不吃甜食的我居然消滅得一乾二淨。喝的除了開始服務生倒的酒外,其它各式飲料、各種酒可以到主台左邊的吧裡隨便要。

婚禮上講話

大約6:30,麥克風響了起來,伴娘兼主持講話,她先講了些小笑話,與新娘的情誼,然後再介紹了新娘的家史,新郎的家史。

新人的父母分別講了話,新娘的母親用她濃重的英音敘述了女兒的優秀,相比之下,新娘的父親是個不善言辭人物,只笑得非常開心地讓大家吃好喝好。

(伴郎伴娘講笑話)

新郎的母親自我介紹是中學老師,新郎的父親大約英語不好,就用希臘語說了一段,後面的過程基本就是各色人員的講話,全是大家想去說就去說,氣氛熱烈,講話的人員主要是雙方的伴郎伴娘,還有重要的親戚等。

女方親戚多數都有濃重的英音。其中有個伴郎講完話用力摔了個玻璃酒杯在地上,不知道是不是希臘習俗,人群開始嗡嗡聲,我也感覺到不妥,那麼多人走來走去,滿地的玻璃渣,確實讓人感覺不舒服,於是宴會廳的工作人員忙著打掃起來,主持人及時地響起了音樂,大家就都忙著跳舞去了。

音樂與舞蹈

宴會的組織者確實是用心,整個過程的音樂都是交錯進行的,先是非常歡快的希臘舞曲三首,然後就是一首牙買加民族舞曲,再是三首四步或者是迪斯高。如是重複。在宴會正式開始也就是主持人開始講話前,中央那些供應海鮮小吃的桌子已經撤走,空出一大片場地,供大家跳舞。我還是分別敘述吧,信息量太大。

希臘舞

婚禮播放的音樂都相當地歡快,特別是播放的希臘音樂,更是以節奏明快、民族風格濃郁而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隨著音樂的響起,你會忍不住想動動你的手和腳。

我正激動間,只見一個領舞者一手拿白色餐巾隨著樂曲甩動,一手拉著新郎的手,然後是新娘、新郎的父母、新娘的父母,大家一個個加入進去,圍著中心轉圈跳,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去,於是不知道怎麼就變成了三圈。

(希臘民族舞,可以圍成多圈後再散開)

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人家的腳上,打算學習怎麼跳,無奈小腦不甚發達,看了半天也不明就裡,只知道前三步墊一步,小退兩步。許多沒有參加跳的人都隨著音樂擊掌呼喊造勢。

後來新郎的母親在圈外教一個小女孩跳舞深深地吸引了我,像是蒙古舞又不全是,新娘的母親穿著紫藍色露肩長裙,與一個半大穿著白色長裙的女孩對舞,看起來真的很美。

牙買加舞

牙買加的音樂以打擊樂為主,偶爾伴隨著合唱的歌聲,當然我都聽不懂。音樂響起的時候,新娘的娘家人下場的比較多,但總的人數卻比較少。多數舞蹈都是雙人的,以原地扭動身軀,或者邊扭動邊躬身向前,也有音樂夾雜著歐洲音樂與鼓點在一起的,類似交誼舞的。

朋友解釋說:牙買加是英屬殖民地,長年的殖民生活,許多當地居民已經被英國文化同化,通婚也相當普遍,能保持牙買加原始文化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能參與牙買加舞會的人也少並且需要一定的功底。

(舉杯祝福這對新人)

我所看見的就是新娘的母親跳得非常不錯,朋友開玩笑說她繼承了酋長的舞蹈天份,她還說:現在的牙買加及開曼群島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高檔旅遊勝地。在加拿大牙買加人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由於是殖民地的緣故,對英語、法律瞭解深切,能移民加拿大的也都是非常富庶的家庭,例如像新娘這家。

通用舞

大家熟悉的也常用的舞曲就是慢四和迪斯高,所以參加的人非常多,甚至有人舉著酒杯去。

最讓我感動的是新娘的父親與新娘的那段慢四,舞者風度翩翩,極其紳士淑女,慢四本來就是憂傷的,父親今天親手將女兒交給了她的新婚丈夫,心中有許多不舍,也有許多欣慰,千言萬語,盡在一段慢悠悠的舞曲中,仿佛期望儘量地長,其它人沒有參與這支舞,大家都各懷心情看著,默默地祝福。

(新娘的父親與新娘戀戀不捨的慢四)

迪斯高本身就源於非洲舞蹈,以隨意自然而適合眾人的需要。自然參與者最多,所以我也有去濫竽充數,朋友偷偷拍了一張我在跳的,穿著旗袍居然跳得不難看。晚會到深夜12:30才結束,大家互相道別後,我送喝了許多酒的朋友回家。

思想與啟示

1)強烈感受到加拿大是一個包容的、法制健全的國家,集世界精英于此,大家彼此尊重各自的文化,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社會。只要你願意,只要你喜歡,在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前提下,你完全可以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2)一直以為希臘、特別是牙買加是個很窮的國家,沒想到這場婚禮是我在加拿大參加的規模最大、最豪華的婚禮。他們有那麼多優秀的人才在加拿大的各個公司扮演著重要角色,就像我們華人經過多年的努力,也到達了一定的高層次,開始從政管理這個國家了。

3)婚禮中見到多個中國家庭,自豪我們的華人社會越來越強大了。

4)民族舞蹈源於生活並經過藝術加工,所以有的像狩獵有的像耕耘有的像擠奶。

5)不帶有色眼鏡看待任何一個人,即使衣著普通的人也可能是名門望族,那些衣帽取人的觀念在加拿大不太好用。

6)種下了一個希望的種子,以後自己的孩子的婚禮也想辦得隆重如是。

我歪打正著,哈哈!這期間許多穿著白色禮服的小男孩、女孩走進走出,還有一些少女打扮得像雅典娜似的走進走出,估計是婚慶公司的人在忙乎呢。

(這些小紳士淑女是不是太可愛啦)

大家開始問候、聊天,突然麥克風響了起來,我定睛一看,一個穿著天藍色長袍的黑髮牧師出現在佈道臺上。他說很榮幸主持這場盛大的婚典並叫全體起立,這裡人聲鼎沸起來,只聽見《婚禮進行曲》響起,一群人魚貫而入。

先是2個穿著白色西裝的小男孩,2個穿著白色長裙的小女孩,接著是穿著紅色長裙的新娘的母親與西裝革履的伴郎攜手而入,盛裝的新郎父母,穿著紫色長裙手持紫色白色鮮花的伴娘與西裝革履的伴郎,共5對,最後是新娘的父親與新娘本人。

(又一對伴郎伴娘)

一行人走到佈道台前,父親將新娘交到早已等待在佈道台前臺階下的新郎手裡。牧師走下臺,大家一起面向耶穌旅施禮,禮畢,大家坐下,伴娘、伴郎們步上佈道台,分男左女右站定,新郎新娘在牧師的引導下步上佈道台,雙方父母站在臺階下面向佈道台,牧師轉過身,面向大家,讓大家坐下。

他開始念唱,我很迷惑,我一句也沒有聽懂,那麼嚴肅的場合,也不方便問朋友到底在幹嗎,只好忍著。(後來問朋友,才說她也聽不懂,是希臘語,哈哈!)

過一段時間後,他讓大家站起,拿出那本紅色的聖經,讀了一段聖經,才讓大家坐下,於是他開始再次念唱,並分別將聖水交叉灑在新娘和新郎頭上,此後再次起立,又換成十字架再來一次,再坐下,這次換成了兩個用白色絲帶串在一起的兩個環,他先將兩個環放地新娘頭上念念有詞,然後再放在新郎頭上,再拆開放在兩人頭上,再在空中交叉幾次(幾次我沒數,失職)後分別放在新娘新郎頭上,大約的意思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吧。

我全身心地等待“我願意”的場面一直沒有出現。因為太冗長,而且聽不懂,加上念唱,我很有睡意,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起立,共說“阿門!”就結束了。

(宗教儀式中牧師將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環戴在兩人頭上)

這時新郎新娘開始往外走,順序基本就是進來的時候的倒放,不過新娘的父親這次與新娘的母親走在一起,最後的是一對新人。

他們魚貫而出以後,我們這些客人也依次向外走,這時多了許多穿盛裝的少女手持白色花籃,籃子裡面是用絲帶紮好的小袋米和銀色心形薄片,大家都解開,向新娘新郎灑去,朋友讓我趕緊灑,說是吉利,於是灑了,並收起了一片心型薄片,好玩地貼在額頭中央,看起來像印度人一般。

(嘉賓們紛紛將米和銀色心形牌灑向新人祝福)

其實宗教儀式就此結束,大家都似乎意猶未盡,繼續與相熟的人聊天,直到新人的超長林肯開走才先後散去。朋友的親戚有的來自萬錦,有的來自牙買加及開曼群島,便都聚到她在奧克維爾位於四線與呂蓓卡街家稍作休息,吃喝聊天,以等待5:30在奧克維爾宴會大廳裡舉行的晚宴。

婚禮的晚宴

5:15我們出發到位於Oakville的宴會大廳(Le Dome – Banquet Halls),這個建築看起來很有氣派,我粗略地描了一眼,大約有三個宴會大廳,別的人家也正在舉行婚禮,朋友告訴我們說,我們去的Angelo’s Room是最大的,最多可以容納500多人。

跟著進了門,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已經盛裝在大門口迎接。他們給熟悉的人都是大大的擁抱,我也和朋友一起隨著人流走進大門,只見寬大的走廊右邊擺著兩張裝飾成銀白色的桌子,第一張放著新人的照片,第二張放著酒及水果點心,每個人都可以到那裡領取一瓶大約250毫升的朗姆酒作紀念。大家都在門廳與熟悉的人聊天,喝酒。

(以姓氏筆劃為序的客人名單桌號)

大約過了十分鐘,朋友開始向裡走,我才發現轉角處有個立著古色古香的木板,上面貼張按姓氏排列的名單,上面指定了各人的桌號(不好意思,以X開始的姓只我一人,還在最後,我一下就找到了,用手機拍這張表的時候,還不小心將在鏡子裡的自己拍了進去)。

接著繼續向前走,就看見一張桌子上面有一本裝訂精緻的空白本子,來賓都在上面寫上了自己的祝福語,我是個南郭先生,但也想送上我的祝福,就懇求朋友讓我在她的旁邊簽個名,我還特地簽的中文,以彰顯加拿大世界人民大家庭的特色)。

(用於給客人寫祝福語的本子,想想多年以後讀的樣子......)

走進宴會廳以後,我就被裡面以銀色白色為主色調的富麗裝飾和擺設所吸引,與教堂相同,還是那些白色滿天星、白色百合配少量紫色小花的素雅花束,點綴了每張餐台和主席臺,主席也佈置成白色,兩排座位,上面那排兩個座位是新人的,下面那排共十個座位,坐了伴郎、伴娘及那些金童玉女。

新娘的家族親戚坐在面對主席臺的左邊,新郎家的在右邊,越是重要的關係靠得越近,我沾朋友的光,坐在左邊第二張桌子上,所以過程看得清楚,也有利於我寫這篇文章啦。

主席臺前是結婚蛋糕組。所有的餐桌圍著大廳中央擺成圓圈,中間空出一大塊,擺著兩排食物,有海鮮,有肉,有小法棍片。人們開始陸續進來,開始有人排隊拿吃的(我這個海鮮控,一看那麼多海鮮,就跟著眾人拿了不少,與蘑菇構成滿滿的一盤)。

回到座位上,就有服務人員前來問喝什麼,朋友要了紅酒,我吃海鮮,自然要了白葡萄酒,我們這桌也基本到齊,大家開始吃喝聊天。以下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吃喝,講話,跳舞穿插進行,我就分別敘述吧,否則真不知道從何說起。

(從我的桌子看過去的宴會廳)

吃吃喝喝那些事

吃的重複一下:婚禮正式開始前的各種海鮮、牛肉、蔬菜、水果、麵包及醬料;婚禮開始後的前菜是味道極美的沙拉,主菜牛扒配土豆、菜花、紅園椒、義大利青瓜等,看著漿汁不錯,我沒有要(主要是前面吃海鮮過多)。

飯後甜點是雙色霜淇淋,上面那塊像帆船一樣豎著的三角型脆餅口感很不錯,霜淇淋也不太甜,一向不吃甜食的我居然消滅得一乾二淨。喝的除了開始服務生倒的酒外,其它各式飲料、各種酒可以到主台左邊的吧裡隨便要。

婚禮上講話

大約6:30,麥克風響了起來,伴娘兼主持講話,她先講了些小笑話,與新娘的情誼,然後再介紹了新娘的家史,新郎的家史。

新人的父母分別講了話,新娘的母親用她濃重的英音敘述了女兒的優秀,相比之下,新娘的父親是個不善言辭人物,只笑得非常開心地讓大家吃好喝好。

(伴郎伴娘講笑話)

新郎的母親自我介紹是中學老師,新郎的父親大約英語不好,就用希臘語說了一段,後面的過程基本就是各色人員的講話,全是大家想去說就去說,氣氛熱烈,講話的人員主要是雙方的伴郎伴娘,還有重要的親戚等。

女方親戚多數都有濃重的英音。其中有個伴郎講完話用力摔了個玻璃酒杯在地上,不知道是不是希臘習俗,人群開始嗡嗡聲,我也感覺到不妥,那麼多人走來走去,滿地的玻璃渣,確實讓人感覺不舒服,於是宴會廳的工作人員忙著打掃起來,主持人及時地響起了音樂,大家就都忙著跳舞去了。

音樂與舞蹈

宴會的組織者確實是用心,整個過程的音樂都是交錯進行的,先是非常歡快的希臘舞曲三首,然後就是一首牙買加民族舞曲,再是三首四步或者是迪斯高。如是重複。在宴會正式開始也就是主持人開始講話前,中央那些供應海鮮小吃的桌子已經撤走,空出一大片場地,供大家跳舞。我還是分別敘述吧,信息量太大。

希臘舞

婚禮播放的音樂都相當地歡快,特別是播放的希臘音樂,更是以節奏明快、民族風格濃郁而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隨著音樂的響起,你會忍不住想動動你的手和腳。

我正激動間,只見一個領舞者一手拿白色餐巾隨著樂曲甩動,一手拉著新郎的手,然後是新娘、新郎的父母、新娘的父母,大家一個個加入進去,圍著中心轉圈跳,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去,於是不知道怎麼就變成了三圈。

(希臘民族舞,可以圍成多圈後再散開)

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人家的腳上,打算學習怎麼跳,無奈小腦不甚發達,看了半天也不明就裡,只知道前三步墊一步,小退兩步。許多沒有參加跳的人都隨著音樂擊掌呼喊造勢。

後來新郎的母親在圈外教一個小女孩跳舞深深地吸引了我,像是蒙古舞又不全是,新娘的母親穿著紫藍色露肩長裙,與一個半大穿著白色長裙的女孩對舞,看起來真的很美。

牙買加舞

牙買加的音樂以打擊樂為主,偶爾伴隨著合唱的歌聲,當然我都聽不懂。音樂響起的時候,新娘的娘家人下場的比較多,但總的人數卻比較少。多數舞蹈都是雙人的,以原地扭動身軀,或者邊扭動邊躬身向前,也有音樂夾雜著歐洲音樂與鼓點在一起的,類似交誼舞的。

朋友解釋說:牙買加是英屬殖民地,長年的殖民生活,許多當地居民已經被英國文化同化,通婚也相當普遍,能保持牙買加原始文化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能參與牙買加舞會的人也少並且需要一定的功底。

(舉杯祝福這對新人)

我所看見的就是新娘的母親跳得非常不錯,朋友開玩笑說她繼承了酋長的舞蹈天份,她還說:現在的牙買加及開曼群島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高檔旅遊勝地。在加拿大牙買加人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由於是殖民地的緣故,對英語、法律瞭解深切,能移民加拿大的也都是非常富庶的家庭,例如像新娘這家。

通用舞

大家熟悉的也常用的舞曲就是慢四和迪斯高,所以參加的人非常多,甚至有人舉著酒杯去。

最讓我感動的是新娘的父親與新娘的那段慢四,舞者風度翩翩,極其紳士淑女,慢四本來就是憂傷的,父親今天親手將女兒交給了她的新婚丈夫,心中有許多不舍,也有許多欣慰,千言萬語,盡在一段慢悠悠的舞曲中,仿佛期望儘量地長,其它人沒有參與這支舞,大家都各懷心情看著,默默地祝福。

(新娘的父親與新娘戀戀不捨的慢四)

迪斯高本身就源於非洲舞蹈,以隨意自然而適合眾人的需要。自然參與者最多,所以我也有去濫竽充數,朋友偷偷拍了一張我在跳的,穿著旗袍居然跳得不難看。晚會到深夜12:30才結束,大家互相道別後,我送喝了許多酒的朋友回家。

思想與啟示

1)強烈感受到加拿大是一個包容的、法制健全的國家,集世界精英于此,大家彼此尊重各自的文化,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社會。只要你願意,只要你喜歡,在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前提下,你完全可以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2)一直以為希臘、特別是牙買加是個很窮的國家,沒想到這場婚禮是我在加拿大參加的規模最大、最豪華的婚禮。他們有那麼多優秀的人才在加拿大的各個公司扮演著重要角色,就像我們華人經過多年的努力,也到達了一定的高層次,開始從政管理這個國家了。

3)婚禮中見到多個中國家庭,自豪我們的華人社會越來越強大了。

4)民族舞蹈源於生活並經過藝術加工,所以有的像狩獵有的像耕耘有的像擠奶。

5)不帶有色眼鏡看待任何一個人,即使衣著普通的人也可能是名門望族,那些衣帽取人的觀念在加拿大不太好用。

6)種下了一個希望的種子,以後自己的孩子的婚禮也想辦得隆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