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是不是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了?

現在養個孩子真是越來越不容易,我身邊的家長朋友,一見面十個有八個臉上都寫著“焦慮”,剩下的兩個寫著“極度焦慮”。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他們有了孩子後的感覺?那肯定是個大寫的“累”!

為什麼現在家長這麼難做,孩子這麼難管?我們的專欄作者小馬君在一次乘坐高鐵時,突然受到了啟發,對當今父母普遍“用力過猛”的管教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同時還整理了大量孩子發育特點方面的乾貨,讓父母可以更瞭解自己的孩子,趕緊有請小馬君。

文章授權轉載自:常青藤爸爸

作者:小馬君,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現居美國,任職於美國最大的早教機構之一的Bright Horizon,

擁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戰經驗。

“復興號”下個月要提速,據說上海到北京只要4個半小時,再默默瞅一眼美國的Amtrack(鐵路客運公司)時刻表,我的傷心有這麼大——

真心感慨祖國發展的速度。可正是在這種方方面面都講求一個“快”的氛圍刺激下,

父母對孩子的預期也正在不斷提速。

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耍賴皮,常見姿勢就是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尖叫。這時大人通常會火冒三丈,責備道:“你怎麼就不能懂事一點呢!”

可等風波過去,孩子又像天使一樣粘著媽媽了,這時,媽媽才會理性地告訴自己:“我對孩子還是不夠有耐心啊,他畢竟還只有3歲啊。”

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其實常常都會超越他實際年齡能達到的程度,

而且,家長對孩子的“預期提速”不只是中國特產,全世界都一樣!美國Zero To Three (非常知名的學前教育資訊類網站)最近就做了一個調查:

父母預期:56%的家長認為孩子在3歲之前就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

正常速度:孩子在3.5-4歲才開始出現自我控制能力,而且需要慢慢熟悉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父母預期:43%的家長認為孩子需要在2歲前就懂得分享,玩玩具的時候懂得謙讓

正常速度:孩子大約在3-4歲才開始真正理解分享是什麼意思。

……

看吧,只能說,家長們實在太不瞭解咱寶寶了!很多時候,大人的反應可能是:“孩子太淘氣太不懂事了”。難道都是孩子的問題嗎?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這種管教是不是操之過急呢?其實,孩子的表現是帶有生長發育階段性的特點的,對孩子的管教超前,或者方式欠妥,就會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你越說,孩子越不聽。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重點來說說父母們最頭疼和關心的育兒難題:

1、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這要求高嗎?

2、如何做,才能讓不同年齡發育特點的孩子“管好自己”

最後,送上超級大乾貨“2-5歲孩子基本發展狀況應該是什麼樣的?”,也讓父母對孩子有更合理的發展預期。

孩子控制自己行為的前提是,大腦需要擁有“換位元思考”的能力。

我查閱了很多人的說法,專家們對於孩子幾歲開始有自我控制意識說法都不太一樣。我還說更認同美國家庭心理學家Fran Wolfish的說法,他說“孩子大約從18個月開始出現控制自己行為的意識,但是這種能力發展完善需要到4歲左右。”

年齡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為啥讓孩子“控制自己行為”這件事情這麼難呢?

主要原因:孩子的大腦在3歲之前還很難換位思考。

先給大家分享一個實驗: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Theory of Mind實驗。實驗者給3歲不到孩子看一個蠟筆盒,然後問他,“你認為這裡面是什麼呀?”孩子說,“我認為這裡面是蠟筆。”結果實驗者打開了盒子,裡面裝的是蠟燭。孩子會說,“哦!原來是蠟燭!”

這個時候實驗者關上盒子,接著又拿了一個米奇的玩偶,追問孩子,“如果現在是米奇第一次看到這個蠟筆盒子,你認為他覺得盒子裡是什麼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蠟燭!”

如果同樣的問題你問一個4歲或者以上的孩子,他會告訴你,“米奇看到這個蠟筆盒子,會認為裡面是蠟筆,但是打開之後,他會發現裡面是蠟燭。”

這就是1年的認知差距。

3歲多的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上別人看問題的方式和感受與他自己完全一樣。正是因為沒法從別人的角度理解問題,所以他們經常會出現成人眼中那些“自我控制”差的行為。

比如,曾經有一次在電梯裡,前面一個小孩子突然說,“媽媽,有人放屁,太臭了!”媽媽一臉尷尬,下意識地拽了拽孩子,低聲說“這麼說話不禮貌。”其實我相信孩子並不理解——我說的是事實啊!怎麼就不禮貌了?

既然孩子沒發育到那個程度,就理解不了我們的要求是什麼,大人乾著急沒用,高標準嚴要求更不可取,那怎麼辦呢?這麼多年積累了大量跟孩子在一起摸爬滾打的經驗,我總結出這麼兩條供你參考:

1、3歲之前,用直接的“行為展示”比“語言描述”更好

我以前班上有熊孩子,畫完畫兒喜歡直接把蠟筆扔到地上。一開始我按照教科書上的方法,和他講了一堆大道理,比如蠟筆壞了別人不能畫了,我們需要好好把它放回去之類的。但是效果極差,就和對牛彈琴差不多。

後來我跟一個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學到了一個特別好的方法,不用跟孩子多說什麼,就是做出很傷心的表情,不管他是否依然嬉皮笑臉,我都不高興。過一會兒,他開始慌了,想用各種辦法,試圖讓我變開心。其中就包括:他會主動撿起蠟筆。

只要有這個正向行為發生,我就會馬上扶著他的手,慢慢把蠟筆放回盒子裡,接著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時候一定趁熱打鐵,我會說,“哇,你剛剛自己放回去一支蠟筆了,看我們能不能找一支紅色的再放回去。”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慢慢會一點點把所有的蠟筆都收拾好。

可是你別高興得太早,下一次孩子可能依然故技重施,不過沒關係,你還延續之前的做法,在他出現正面行為時積極鼓勵,相信慢慢地孩子的行為就會有改善。

3歲前的孩子,成人並不應該預期他真的能夠理解“我把蠟筆放回原處,別人以後用起來更方便”之類的道理,但是通過一些簡單的介入,在行為上孩子是有能力做到“看上去”懂規矩的,這一階段能做到這樣,我覺得就足夠了。

2、過了3歲,強調“感受”比“強行阻止”更重要。

隨著孩子年齡的發展,孩子慢慢會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到了那個時候,他就需要理解別人的感受了。再舉個例子:

大家可能有類似的經歷,媽媽帶孩子去餐廳吃飯。孩子到了飯桌邊上,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敲打各種餐具。父母面對這種情況一般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把餐具直接沒收;一種是遠遠地瞪孩子(其實還有一種是“家長根本不管”,我們暫且不討論)。可是有些熊孩子屬於“越瞪越起勁”的,這時有沒有比一頓胖揍更有效的招數?

其實我們仔細來思考這個問題。你想讓孩子“不敲打餐具”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需要理解敲打的響聲會讓其他人不舒服。如果這種感受你不想辦法讓孩子真切地體會到,恐怕他是沒法理解的。所以問題來了,

究竟如何讓孩子能感受到呢?

我曾經看過一個媽媽的處理就非常好。

孩子敲打餐具的時候,她很快就走到孩子身邊,彎下腰悄悄地和孩子嘀咕了幾句。說完之後孩子先點了點頭,然後笑了一下,之後果然不敲了。過了一會兒我還看到媽媽給孩子豎起大拇指,而且笑得特別燦爛。

究竟說了啥呢?

後來我問這位母親。她說,我跟孩子說:“寶寶敲盤子的聲音讓我特別難受,就好像我們平時早上要睡懶覺的時候,爸爸一個人把電視機開得特別響!是不是特別讓我們討厭!我相信寶寶一定能做得比爸爸好!”這位母親並沒有和孩子說什麼大道理,就是結合孩子的親身經歷,讓孩子感受到敲擊聲給人真實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孩子在一個愉快的溝通氛圍中一旦get到,理解了自然就會停止之前的行為。

在孩子的自我控制方面,父母是最容易“期望過高”,甚至“喪失理智”的,其實規則不難,再複習一下:

1、在孩子沒有“換位思考”能力之前,少講道理多使用“模範行為”;

2、當孩子有了“換位思考”能力之後,多用他經歷過的事件強化他對於自己行為可能給別人帶來的感受。

那麼,還有哪些方面,父母容易有不太切合孩子實際發展的高需求呢?考慮到“家家都有難念的經”,所以我專門搜集了資料,發現美國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曾經出過一份不錯的家長指南,羅列了每個年齡段孩子基本會出現的行為,我就挑了2-5歲的部分和大家分享,大家可以把這篇收藏起來定期複習。

也要提醒爸爸媽媽們,很多行為你覺得有問題,其實是這個年齡段孩子非常普遍的現象,懇求大家不要再催孩子“加速發展”了。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了一張圖片非常有意思,主題是:

現在養孩子 V.S. 以前養孩子

簡單翻譯過來就是:

2017年養育指南:父母需要在孩子的學業、情感、心理、生理、營養、社交等方面都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飲食上,你不能給他吃轉基因,也不能讓他碰塑膠製品。你需要注意培養孩子獨立,但不能處處對他放縱。哦對了,如果考慮生二胎你還需要考慮時間間隔!

在我們這輩之前的父母指南:定期給孩子餵食。

哈哈,並不是說我們一下要回到解放前,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變化和特點,如今的父母們有能力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但在要求孩子之前,希望大家可以多瞭解一些科學的養育觀念,更多的可能是給孩子多松鬆綁,減減速,預期過度只會讓孩子充滿沮喪,提前預支了童年本該最珍貴的真實與好奇。

參考文獻

Shelov, S. P., &Hannemann, R. E. (1993). 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Birth to Age 5. The Complete and Authoritative Guide. Bantam Books, 1540 Broadway, New York, NY 10036

我還說更認同美國家庭心理學家Fran Wolfish的說法,他說“孩子大約從18個月開始出現控制自己行為的意識,但是這種能力發展完善需要到4歲左右。”

年齡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為啥讓孩子“控制自己行為”這件事情這麼難呢?

主要原因:孩子的大腦在3歲之前還很難換位思考。

先給大家分享一個實驗: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Theory of Mind實驗。實驗者給3歲不到孩子看一個蠟筆盒,然後問他,“你認為這裡面是什麼呀?”孩子說,“我認為這裡面是蠟筆。”結果實驗者打開了盒子,裡面裝的是蠟燭。孩子會說,“哦!原來是蠟燭!”

這個時候實驗者關上盒子,接著又拿了一個米奇的玩偶,追問孩子,“如果現在是米奇第一次看到這個蠟筆盒子,你認為他覺得盒子裡是什麼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蠟燭!”

如果同樣的問題你問一個4歲或者以上的孩子,他會告訴你,“米奇看到這個蠟筆盒子,會認為裡面是蠟筆,但是打開之後,他會發現裡面是蠟燭。”

這就是1年的認知差距。

3歲多的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上別人看問題的方式和感受與他自己完全一樣。正是因為沒法從別人的角度理解問題,所以他們經常會出現成人眼中那些“自我控制”差的行為。

比如,曾經有一次在電梯裡,前面一個小孩子突然說,“媽媽,有人放屁,太臭了!”媽媽一臉尷尬,下意識地拽了拽孩子,低聲說“這麼說話不禮貌。”其實我相信孩子並不理解——我說的是事實啊!怎麼就不禮貌了?

既然孩子沒發育到那個程度,就理解不了我們的要求是什麼,大人乾著急沒用,高標準嚴要求更不可取,那怎麼辦呢?這麼多年積累了大量跟孩子在一起摸爬滾打的經驗,我總結出這麼兩條供你參考:

1、3歲之前,用直接的“行為展示”比“語言描述”更好

我以前班上有熊孩子,畫完畫兒喜歡直接把蠟筆扔到地上。一開始我按照教科書上的方法,和他講了一堆大道理,比如蠟筆壞了別人不能畫了,我們需要好好把它放回去之類的。但是效果極差,就和對牛彈琴差不多。

後來我跟一個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學到了一個特別好的方法,不用跟孩子多說什麼,就是做出很傷心的表情,不管他是否依然嬉皮笑臉,我都不高興。過一會兒,他開始慌了,想用各種辦法,試圖讓我變開心。其中就包括:他會主動撿起蠟筆。

只要有這個正向行為發生,我就會馬上扶著他的手,慢慢把蠟筆放回盒子裡,接著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時候一定趁熱打鐵,我會說,“哇,你剛剛自己放回去一支蠟筆了,看我們能不能找一支紅色的再放回去。”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慢慢會一點點把所有的蠟筆都收拾好。

可是你別高興得太早,下一次孩子可能依然故技重施,不過沒關係,你還延續之前的做法,在他出現正面行為時積極鼓勵,相信慢慢地孩子的行為就會有改善。

3歲前的孩子,成人並不應該預期他真的能夠理解“我把蠟筆放回原處,別人以後用起來更方便”之類的道理,但是通過一些簡單的介入,在行為上孩子是有能力做到“看上去”懂規矩的,這一階段能做到這樣,我覺得就足夠了。

2、過了3歲,強調“感受”比“強行阻止”更重要。

隨著孩子年齡的發展,孩子慢慢會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到了那個時候,他就需要理解別人的感受了。再舉個例子:

大家可能有類似的經歷,媽媽帶孩子去餐廳吃飯。孩子到了飯桌邊上,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敲打各種餐具。父母面對這種情況一般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把餐具直接沒收;一種是遠遠地瞪孩子(其實還有一種是“家長根本不管”,我們暫且不討論)。可是有些熊孩子屬於“越瞪越起勁”的,這時有沒有比一頓胖揍更有效的招數?

其實我們仔細來思考這個問題。你想讓孩子“不敲打餐具”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需要理解敲打的響聲會讓其他人不舒服。如果這種感受你不想辦法讓孩子真切地體會到,恐怕他是沒法理解的。所以問題來了,

究竟如何讓孩子能感受到呢?

我曾經看過一個媽媽的處理就非常好。

孩子敲打餐具的時候,她很快就走到孩子身邊,彎下腰悄悄地和孩子嘀咕了幾句。說完之後孩子先點了點頭,然後笑了一下,之後果然不敲了。過了一會兒我還看到媽媽給孩子豎起大拇指,而且笑得特別燦爛。

究竟說了啥呢?

後來我問這位母親。她說,我跟孩子說:“寶寶敲盤子的聲音讓我特別難受,就好像我們平時早上要睡懶覺的時候,爸爸一個人把電視機開得特別響!是不是特別讓我們討厭!我相信寶寶一定能做得比爸爸好!”這位母親並沒有和孩子說什麼大道理,就是結合孩子的親身經歷,讓孩子感受到敲擊聲給人真實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孩子在一個愉快的溝通氛圍中一旦get到,理解了自然就會停止之前的行為。

在孩子的自我控制方面,父母是最容易“期望過高”,甚至“喪失理智”的,其實規則不難,再複習一下:

1、在孩子沒有“換位思考”能力之前,少講道理多使用“模範行為”;

2、當孩子有了“換位思考”能力之後,多用他經歷過的事件強化他對於自己行為可能給別人帶來的感受。

那麼,還有哪些方面,父母容易有不太切合孩子實際發展的高需求呢?考慮到“家家都有難念的經”,所以我專門搜集了資料,發現美國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曾經出過一份不錯的家長指南,羅列了每個年齡段孩子基本會出現的行為,我就挑了2-5歲的部分和大家分享,大家可以把這篇收藏起來定期複習。

也要提醒爸爸媽媽們,很多行為你覺得有問題,其實是這個年齡段孩子非常普遍的現象,懇求大家不要再催孩子“加速發展”了。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了一張圖片非常有意思,主題是:

現在養孩子 V.S. 以前養孩子

簡單翻譯過來就是:

2017年養育指南:父母需要在孩子的學業、情感、心理、生理、營養、社交等方面都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飲食上,你不能給他吃轉基因,也不能讓他碰塑膠製品。你需要注意培養孩子獨立,但不能處處對他放縱。哦對了,如果考慮生二胎你還需要考慮時間間隔!

在我們這輩之前的父母指南:定期給孩子餵食。

哈哈,並不是說我們一下要回到解放前,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變化和特點,如今的父母們有能力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但在要求孩子之前,希望大家可以多瞭解一些科學的養育觀念,更多的可能是給孩子多松鬆綁,減減速,預期過度只會讓孩子充滿沮喪,提前預支了童年本該最珍貴的真實與好奇。

參考文獻

Shelov, S. P., &Hannemann, R. E. (1993). 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Birth to Age 5. The Complete and Authoritative Guide. Bantam Books, 1540 Broadway, New York, NY 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