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宋四家”之一,水墨技法"淋漓蒼勁,墨氣襲人"——夏圭

夏圭,字禹玉,南宋畫家。浙江杭州人。曾任畫院待詔。他開始學畫人物,後來攻山水畫,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將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蒼勁,墨氣襲人"的效果。樹葉有夾筆,樓閣不用界尺,

景中人物點族而成,神態生動。構圖常取半邊,焦點集中,空間曠大,近景突出,遠景清淡,清曠俏麗,獨具一格,人稱"夏半邊",後人認為此系南宋偏安寫照。夏圭一類畫法多少受佛教禪宗影響:"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遺貌取神。畫雪景學範寬。後人把他與馬遠並稱"馬夏",合李唐、劉松年稱"南宋四家"。傳世作品有:《溪山清遠圖》卷、《西湖柳艇圖》軸,均輯入《故宮名畫三百種》;《遙岑煙靄圖》,
現藏故宮博物院。

宋 夏圭 溪山清遠卷

【名稱】宋 夏圭 溪山清遠卷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簡介】圖卷,紙本,水墨畫。尺幅:46.5公分,橫:889.1公分。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為十張紙接成,除第一段為二十五公分外,後九段均大約九十六公分左右。

畫中景物變化甚多,時而山峰突起,時而河流彎曲。畫家運用仰視、平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巒和層層疊疊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為不同的視點在各個獨立的段落裏,產生獨特的空間結構。

畫松樹林木筆墨變化非常多;畫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這種技法是從李唐的斧劈皴變化出來。畫家以乾枯的筆墨勾畫石壁輪廓,再用夾雜著大量水分的筆墨迅速化開,

使畫面上產生水墨交融,淋漓暢快的感覺。

宋 夏圭 西湖柳艇圖

【名稱】宋 夏圭 西湖柳艇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淺設色,縱107.2釐米,橫59.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柳堤回環, 可以看到三層。但其疏密、遠近、直曲和穿插、點景的木橋、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豐富、生動而有變化。

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動的白雲, 與煙霧迷朦中的遠方樹林相接,加強了氣候特徵。畫柳枝的筆法勁健, 密而不亂,節奏感甚強,頗得真實之美。岸邊有遊船停泊,水上小舟來往,近處柳梢上露出酒旗,都表現了這南都湖上春光的佳勝。

宋 夏圭 雪堂客話圖

【名稱】宋 夏圭 雪堂客話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設色,縱28.2釐米,橫29.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的是江南雪景。構圖採用“一角”的形式,筆法蒼勁渾厚,畫山石用小斧劈皴和短線條禿筆直皴,從而使得畫面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效果。由此可見,其畫風與馬遠風格有相同之處,故能並稱“馬夏”。作者在用筆時剛勁而趨於含蓄,這一特點在此幅作品中表現的比較明顯。

宋 夏圭 洞庭秋月圖

【名稱】宋 夏圭 洞庭秋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189.6×108.9釐米。費利爾美術館藏。

洞庭秋月。橘香浦浦青黃出,維舟日暮柴荊側,湧波好月如佳人,爭誇似弄嬋娟色。夜深河漢正無雲,風高掠水白紛紛,五更何處吹畫角,披衣起看低金盆。

宋 夏圭 洞庭秋月圖

【名稱】宋 夏圭 洞庭秋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189.6×108.9釐米。費利爾美術館藏。

洞庭秋月。橘香浦浦青黃出,維舟日暮柴荊側,湧波好月如佳人,爭誇似弄嬋娟色。夜深河漢正無雲,風高掠水白紛紛,五更何處吹畫角,披衣起看低金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