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會游泳才能清華畢業 這規矩始於一位鼓浪嶼人

馬約翰

不會游泳,事情很大?應該不會。但是,可以確定的是,

你可能畢不了業。

清華大學近日宣佈“重拾老校規”:從今年入學的本科新生起,不會游泳不能畢業。

有趣的是,這一老校規的制定者據信是鼓浪嶼人馬約翰。

校方稱游泳是必備生存技能

此前媒體報導說,清華大學2017年全校教職工大會上傳出消息,從2017級本科新生開始,游泳將與畢業綁定。新生入學後將進行游泳測試,不會游泳的學生必修游泳課,通過者才能獲得畢業證。

這是清華新百年來首次明確將游泳與畢業“掛鉤”。不過清華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大學,廈大早在2011年就出臺這一校規。

在解釋為何要把游泳與畢業綁定時,清華校方表示,因為游泳是必備的生存技能,從長遠來看對學生有利。而且游泳的鍛煉效果比較好,有助於提升耐力,且在水中運動,引起關節肌肉的損傷比較小。

馬約翰童年酷愛在海裡游泳

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介紹,

早在90多年前,清華大學就提出不會游泳不能畢業、不能留洋。此後,由於學生規模擴大、場館有限等因素而中止。

從現有資料看,清華的這一老校規是由廈門人馬約翰制定的。

馬約翰雖然有一個富有洋味的名字,卻是個地道的中國人。1882年,馬約翰出生於鼓浪嶼公共租界一戶並不富裕的家庭,幼時失去父母,令他的生活更加窘困。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鼓浪嶼的孩子都酷愛游泳,

馬約翰也不例外。但因家境貧寒,買不起裝備,每次馬約翰都是“裸泳”。舊和平碼頭附近有一片海灘,是他最常去的地方,每次游泳前,他都會仔細觀察,發現沒人才赤身躍入海中,暢快淋漓地遊完泳後,待附近沒人再上岸,飛奔回家。

制定嚴厲校規為不被稱“東亞病夫”

1914年從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馬約翰應聘來到清華,最初擔任化學系助教,隨後改到體育部任教。

馬約翰曾回憶:“有一次,跟校長談進一步發展學校體育問題,我表示,清華每年要送出100名學生到美國,送出的學生,總要像樣一點,不能送去‘東亞病夫’……我怕學生出國受欺侮,被人說成中國人就是弱,就是‘東亞病夫’。”

1920年,馬約翰成為清華大學的體育部主任,制定了至今看來仍很嚴厲的規定:學生在校學習必須通過“五項測驗”指標,不過關者不能出國留學,游泳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很多體育館懸掛的標語“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據考證,也和馬約翰有關。1957年11月,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在全校體育幹部會上說:“你們看,馬老今年已經76歲了,還是紅光滿面。我們每個同學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後來,這句話在清華演變為一個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最後傳開來。

【名片】

馬約翰

1882年出生,中國近代體育史上著名體育教育家,在體育理論、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被稱為“我國體育界的一面旗幟”。他年輕時是運動健將,1914年—1966年在清華大學任助教、教授、體育部主任等,1954年起任中國田徑協會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主席。

【典故】

作家梁實秋

差點栽在游泳考試

清華的知名校友中有不少就差點栽在游泳上,最著名的就是作家梁實秋。梁1915年入讀清華大學,考鉛球、鐵餅、標槍、跳高、跳遠等田徑項目都剛好能及格,唯獨游泳是一竅不通,在校期間竟從未下過水,所以第一次測驗還要人在旁撐竿協助,自然是被判定不及格。

馬約翰給了他一次補考機會,補考時,梁實秋拼盡全力遊完全程,才得到馬約翰的肯定:“好啦,算你及格了。”

被稱為“我國體育界的一面旗幟”。他年輕時是運動健將,1914年—1966年在清華大學任助教、教授、體育部主任等,1954年起任中國田徑協會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主席。

【典故】

作家梁實秋

差點栽在游泳考試

清華的知名校友中有不少就差點栽在游泳上,最著名的就是作家梁實秋。梁1915年入讀清華大學,考鉛球、鐵餅、標槍、跳高、跳遠等田徑項目都剛好能及格,唯獨游泳是一竅不通,在校期間竟從未下過水,所以第一次測驗還要人在旁撐竿協助,自然是被判定不及格。

馬約翰給了他一次補考機會,補考時,梁實秋拼盡全力遊完全程,才得到馬約翰的肯定:“好啦,算你及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