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9大促!“免費”、“第二件半價”真的靠譜嗎?小心被“套路”

今天我們來說說購物。

先看個例子:

一位主婦A,進超市購物完之後,

出門有人招呼她說有“免費禮品”送,送什麼呢?送玉鐲。7000塊的玉鐲免費哦,A覺得自己得了大便宜。可是玉鐲雖然不要錢,加工費要錢,700塊。A想一下很划算,便花了700塊買了7000塊的玉鐲,覺得自己賺了,心滿意足回了家。

這個例子大家應該很熟悉,要是直接跟A說7000玉鐲打一折700買給她,她肯定不樂意,但是一開始告訴她玉鐲是免費的,她的心理接受度就直線飆升。

很多時候當出現“免費”兩個字,

人們就容易被引誘,從而無法理性思考免費的代價。

甚至在一些情況下,人們會為了免費的東西,放棄更好的選擇。

另一位主婦B去超市採購,想買一瓶1L裝洗衣液,一看價格,49.99。她拿了一瓶放進購物車,正要轉身,突然看到促銷廣告上寫著“第二瓶半價”,

B想了一下,25一L洗衣液,很划算,於是立馬拿下。

這樣,B花了75元買了兩瓶洗衣液,很划算。

可是,B最開始並不需要兩瓶洗衣液啊。

也許你會說,她以後反正會用到的,但是等她第二瓶開始用的時候,如果有又好又便宜新產品出現,她是買還是不買呢?

有沒有想到什麼?

“雙十一”,“雙十二”,各種剁手節,各種半價囤貨,最後過了保質期丟掉或者發現買多了最後送人。

當人們以為自己佔便宜的時候,

通常會做出非理性行為。

看到了幾種選擇,人的大腦就立刻開始計算哪種比較划算,而忘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不僅是對有形的事物,人們對無形的事物比如感情、態度等也存在這種情況。如果只關注對比對象,很多時候還會給生活帶來巨大痛苦。

再看一個特別的試驗:實驗人員找了一批志願者,來測試某種所謂的“新型止痛藥”,其實,這種止痛藥不過是 VC 膠囊。

實驗人員告訴第一批志願者,這種藥一片就要2.5美元,讓志願者先接受電擊,吃藥後再被電擊,幾乎所有人都說:吃了藥就沒那麼痛了。輪到第二批志願者時,作者把宣稱的價格降到了10美分,也就是幾乎免費的程度。這時候,只有一半的人覺得止痛藥有效。

這說明價格確實對人起到了“安慰劑作用 ”。

對於參與試驗的志願者,無論是2.5美元,還是10美分,那種“新型止痛藥”其實都沒有發揮任何藥理作用,恰恰是它們的價格,就像安慰劑一樣影響了人的感官,人的非理性判斷認為,價格貴的一定會療效好。

這就是價格安慰劑作用。

雖然很多時候“便宜沒好貨”,但我們依然要時刻警惕價格安慰劑效應。人們在很多時候,會首先依靠價格來判斷一個事物的價值,但價格並不能總是如實反映價值,要更多關注產品品質,不要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但價格並不能總是如實反映價值,要更多關注產品品質,不要只買貴的,不買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