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評丈八蛇矛與青龍偃月刀,文學作品裡的武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過

《三國演義》裡張飛的丈八蛇矛

長矛,或者稱為長槍,

歷來是騎兵在馬上衝刺突陣的第一兵器,秦兵馬俑出土的長矛最長能達到7米。一丈八尺相當於現代的6米,這樣的尺寸在明清時期偏長,但是在東漢魏晉時期是靠譜的。至於蛇形矛頭,這就是純粹演繹了。明清時期的確有蛇矛存世,但這樣的造型使得矛頭的穿刺功能大大受阻,不會是實戰之器。明代《三關四鎮志》記錄的蛇槍也應為禮儀器。在《三國演義》所描述的東漢魏晉時期是沒有蛇矛的,
這一時期馬上使用的長杆穿刺兵器,最有名的並非是槍,而是槊、鈹和鎩。

漢代鐵槊,木杆早已朽爛,槊的刃非常細非常長,

可看作是細長槍身的長矛

秦代銅鈹,同樣木杆不存,鈹的刃比較寬比較短,可看作長柄的劍

從上到下:漢代鐵環首刀,鐵劍,鐵鈹,鐵鎩

上圖為鐵刃鏽失後遺存的青銅鎩格,鎩的刃長寬適中,鎩刃的形制也與劍相似,鎩的特色是有個非常誇張的青銅格,使得對方的兵器可以被擋住,不會順著杆下來砍著己方的手。

作為猛將的張飛,最有可能使用的是槊,他當年單槍匹馬在長阪坡前所持的兵器很可能是丈八長槊。

《三國演義》裡關羽的青龍偃月刀

首先,考察中國歷代兵器文獻和實物,宋代之前沒有出現過青龍偃月刀這樣形制的武器,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作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一書中對兵器描述上是有歷史局限的。關羽最有可能使用的兵器,和張飛一樣,還是槊、鈹或鎩。也就是說被香港黑白兩道每天拜祭的關公像,被現在的商家追捧拜祭的關公像,

被明清關帝廟陳列的關帝像都是錯誤的形象。

明代關刀

再者,“青龍偃月刀”的叫法並不準確。吞刀口的動物叫睚眥,是傳說中龍所生九子中的老二,嗜殺好鬥,歷來引用作刀劍吞口的造型。成語裡的“睚眥必報”就是描述此子的性格。也就是說這種宋後才出現的長刀,科學的名稱應該叫“睚眥吞口長刀”,當然,這樣的科學名稱哪有“青龍偃月”聽起來優雅陶醉。

《說唐》和《說嶽》裡的八大錘

聽過評書、看過連環圖的都知道李元霸、嶽雲們擅使錘,這幾位端的是一身好力氣,在戰場上揮著比腦袋還大的雙錘衝鋒陷陣。

以錘的直徑20釐米來計算,如果是實心的,體積為(4/3)πr3=4187 立方釐米。如果是鐵錘,按7.87g/立方釐米算,也就是33公斤一支,如果是銅錘,按8.9g/立方釐米算,也就是37公斤一支。不排除有臂力相當過人的武將在平時練習是使用這樣的重武器,但是在實戰上,用這樣的武器只能是送死。超過兩公斤以上的單手持握兵器是不適合人類使用的,實際上,從歷代文獻和遺存實物來看,不論是刀、劍、錘、還是鞭鐧,只要是實戰單手持握武器,基本很難超過兩斤半。

錘其實是非常古老的兵器,原始人狩獵用一根木棍一頭綁個石頭就是最原始的錘,草原民族多用來打狼、打兔。而金屬制的錘,大約開端于唐,遼金時期錘被北方草原民族稱為骨朵,大量用於對宋人的作戰,宋人張知甫的《可書》中,引述了紹興民間的歌謠:“金人有柳葉槍,宋人有鳳凰弓;金人有鑿子箭,宋人有鎖子甲;金人有狼牙棒,宋人有天靈蓋。” 另一個民間版本叫“金人有鐵骨朵,宋人有天靈蓋”,狼牙棒和鐵骨朵是野蠻的草原民族最兇狠的武器,打得一直努力發展經濟和文明的大宋軍隊很難招架。這種野蠻兵器後來被漢人學習引用,宋代史書的確記載嶽雲善使雙骨朵,

從古戰場出土、民間遺存和石刻壁畫泥塑中的唐宋元明銅鐵錘看,單手錘基本錘頭不超過人的拳頭大,如果我們以直徑8釐米圓球狀來計算體積,鐵錘頭重量不超過2公斤(當然有些錘的杆是全鐵的會加重一些)。

明孝陵石雕執錘武將

遼墓壁畫裡的執錘武士形象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卻坐圖”中展示的皇家儀衛所用雙手持握長杆錘

而我手裡的兩件木柄銅鐵錘實測如下:

瓜楞鐵錘,錘頭高4釐米,直徑6釐米,木杆原配,連杆重560克。

凸點銅錘,錘頭高3釐米,直徑5釐米,木杆後配,連杆重430克。

更多古玩行業知識、趣事,請關注頭條號【真玩時刻】。

也就是說這種宋後才出現的長刀,科學的名稱應該叫“睚眥吞口長刀”,當然,這樣的科學名稱哪有“青龍偃月”聽起來優雅陶醉。

《說唐》和《說嶽》裡的八大錘

聽過評書、看過連環圖的都知道李元霸、嶽雲們擅使錘,這幾位端的是一身好力氣,在戰場上揮著比腦袋還大的雙錘衝鋒陷陣。

以錘的直徑20釐米來計算,如果是實心的,體積為(4/3)πr3=4187 立方釐米。如果是鐵錘,按7.87g/立方釐米算,也就是33公斤一支,如果是銅錘,按8.9g/立方釐米算,也就是37公斤一支。不排除有臂力相當過人的武將在平時練習是使用這樣的重武器,但是在實戰上,用這樣的武器只能是送死。超過兩公斤以上的單手持握兵器是不適合人類使用的,實際上,從歷代文獻和遺存實物來看,不論是刀、劍、錘、還是鞭鐧,只要是實戰單手持握武器,基本很難超過兩斤半。

錘其實是非常古老的兵器,原始人狩獵用一根木棍一頭綁個石頭就是最原始的錘,草原民族多用來打狼、打兔。而金屬制的錘,大約開端于唐,遼金時期錘被北方草原民族稱為骨朵,大量用於對宋人的作戰,宋人張知甫的《可書》中,引述了紹興民間的歌謠:“金人有柳葉槍,宋人有鳳凰弓;金人有鑿子箭,宋人有鎖子甲;金人有狼牙棒,宋人有天靈蓋。” 另一個民間版本叫“金人有鐵骨朵,宋人有天靈蓋”,狼牙棒和鐵骨朵是野蠻的草原民族最兇狠的武器,打得一直努力發展經濟和文明的大宋軍隊很難招架。這種野蠻兵器後來被漢人學習引用,宋代史書的確記載嶽雲善使雙骨朵,

從古戰場出土、民間遺存和石刻壁畫泥塑中的唐宋元明銅鐵錘看,單手錘基本錘頭不超過人的拳頭大,如果我們以直徑8釐米圓球狀來計算體積,鐵錘頭重量不超過2公斤(當然有些錘的杆是全鐵的會加重一些)。

明孝陵石雕執錘武將

遼墓壁畫裡的執錘武士形象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卻坐圖”中展示的皇家儀衛所用雙手持握長杆錘

而我手裡的兩件木柄銅鐵錘實測如下:

瓜楞鐵錘,錘頭高4釐米,直徑6釐米,木杆原配,連杆重560克。

凸點銅錘,錘頭高3釐米,直徑5釐米,木杆後配,連杆重430克。

更多古玩行業知識、趣事,請關注頭條號【真玩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