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槍系列——第十九期:明末悲歌“三眼銃”

本來今天是想說說“54式手槍”的,但是文章被吃掉了,所以換個話題。

翻閱的史籍中,吳偉業在清順治九年成書的《綏寇紀略》中明文使用“關寧鐵騎”這四個字。

天啟元年,後金進攻廣甯,

六萬廣寧軍灰飛煙滅。朝廷認為熊廷弼有罪,孫承宗力主讓熊廷弼下獄,熊後來被斬首。王在晉臨危受命,被任命為新的遼東經略。後孫承宗代替王在晉。

孫承宗督師遼東,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策略修築關寧錦防線,

統領軍隊十一萬,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

明末,編練關寧軍之前,往明朝對後金作戰,都是從全國各地調兵,彙聚遼東,其中以廣東,廣西,四川,浙江,福建等地的兵源最多。這些兵不是不能打,而是對遼東惡劣的環境以及兇悍的對手有些不適應,往往是打得起就打,打不起就躲,反正遼東又不是自己家鄉,犯不著賣命。所以孫承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在遼東本地招兵買馬。

遼東兵原先都是百姓,自己的家園被後金蠶食,家人成了努爾哈赤的奴隸,自己成了無家可歸的人。此時參軍能激起保衛家鄉的那份熱情和對敵人的憤怒,所以打起仗來會非常賣命。

天啟三年至天啟六年,大明東北四年無戰事,

“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

在波瀾不驚的表像下,明軍已不知不覺地“收復”了遼西,明朝兵部尚書王永光由衷大贊道:“兵家有雲,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可是,對於孫承宗的做法,使得軍隊急速膨脹,而且自八裡鋪到錦州修“四十七城堡”、“台”數百座,工程浩繁、宏大,耗費龐大。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清軍多次入關,都繞開了孫承宗砸銀子修出來的關寧防線。或許有人說,“這不正好說明孫老師所修築的關寧防線是行之有效的?”可再小兵看來這不過是另一個“馬奇諾”罷了!

根據《滿文老檔》第六十五冊記載:八月間,寧遠,山海關之軍來取河東之耀州城,彼軍皆敗,或落水而死,或被殺。其時因耀州之城殘破,正在修葺,方一人高。明軍渡娘娘宮渡口,夜至,未能攻下。天將明敗走諸申軍襲擊其後尾,迫其入水或殺之。博爾晉侍衛,往征東海沿岸所居之國,攜五百戶而歸汗迎於河岸,

殺牛羊以宴新附之人。

初八日,駐守耀州之諸大臣,擊敗明軍,解所獲之馬六百七十匹及甲胄等諸物前來。汗迎之,祭堂子後,於十裡外殺牛祭纛。遂向大臣詢問破敵情形,按職將所獲之馬匹賞給諸破敵大臣,並各賜銀牌一塊。其餘馬匹分別賞給軍士。

而根據《三朝遼事實錄》的記述,關寧軍出動了七百關寧鐵騎和八百槍炮手,攻打耀州的時候遭遇後金攻擊,和《滿文老檔》記錄相似。

作為歷史上關寧軍不多的主動出擊並與後金交戰的戰例,其表現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認為其戰鬥力低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七百關寧鐵騎和八百關寧軍步兵在柳河之戰中被區區五十到一百披甲擊敗,被俘獲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無算,主帥先鋒監軍全部陣亡,估計損失超過一千人。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關寧鐵騎那特有的武器“三眼銃”。

從火器的角度來看,三眼銃無論是製造工藝、射程、精度、穿透力、射速等等都是乏善可陳。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這種火器實在沒有什麼很突出的性能。但是,就是這樣一件各種性能都讓人看不上眼的很簡陋的火器,卻大受明代騎兵的青睞。三眼銃由於管程短,出膛初速低。所以導致射程穿透力都不強。但在騎兵對沖的過程中,這一劣勢被改觀了。管長0.3米,有效射程只有二、三十米的火器,在雙方騎兵在正面全速對沖是的情況,由於雙方都是輕騎,全速衝刺的速度估計在20米/秒左右,那麼騎兵對沖時的相對速度就變成了40米/秒。也就是說,關寧軍手中的三眼銃的彈初速被平白地加了40米/秒,穿透效果一下子大有改觀。而且連射三發火力密度在當時的戰爭條件下可以說出一陣“金屬風暴”。打完三彈的三眼銃又是一個很好的近戰鈍器,由於騎兵具備馬匹的天然速度優勢,使用鈍器作戰甚至能造成比銳器更好的殺傷效果。試想下雙方騎兵在對沖時,關寧騎兵在達到一定距離時,開始放銃,中槍者即便不被當場擊斃,等他從地上爬起來還沒站穩,對方已經沖到跟前,一錘頭就砸了過來。

文章寫到了這裡,或許有讀者開始疑惑,小兵到底是“粉”還是“黑”呢?

小兵對此只能說小兵無觀點。對於孫承宗其人及其所締造的關甯防線、關寧鐵騎,在網路上有大量的討論文章,各種觀點都有,有的人說,“沒有關寧鐵騎的馳援北京城早讓八旗軍給占了”。也有人說,“”這幫傢伙只不過是一幫只為自身考慮的利益集團,關寧軍的軍頭們並不想明金戰爭結束,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就是拿著全國拼命擠出來的軍餉,在用天文數字的銀子建成的山海關寧遠堅城後邊和女真對峙維持戰爭局面,不主動進攻,自己安全地大發國難大財,如果誰敢干擾他們發財,爺就不伺候了。”

說到底,我們並沒有經歷過那段黑暗的歷史,我們也不瞭解事情的真相,但我還是願意用最大的善意去揣摩他們中肯定有著大量的愛國者,“他們愛著大明,他們怕大明完了”,可是歷史潮流浩浩湯湯,誰又能左右呢?

和《滿文老檔》記錄相似。

作為歷史上關寧軍不多的主動出擊並與後金交戰的戰例,其表現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認為其戰鬥力低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七百關寧鐵騎和八百關寧軍步兵在柳河之戰中被區區五十到一百披甲擊敗,被俘獲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無算,主帥先鋒監軍全部陣亡,估計損失超過一千人。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關寧鐵騎那特有的武器“三眼銃”。

從火器的角度來看,三眼銃無論是製造工藝、射程、精度、穿透力、射速等等都是乏善可陳。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這種火器實在沒有什麼很突出的性能。但是,就是這樣一件各種性能都讓人看不上眼的很簡陋的火器,卻大受明代騎兵的青睞。三眼銃由於管程短,出膛初速低。所以導致射程穿透力都不強。但在騎兵對沖的過程中,這一劣勢被改觀了。管長0.3米,有效射程只有二、三十米的火器,在雙方騎兵在正面全速對沖是的情況,由於雙方都是輕騎,全速衝刺的速度估計在20米/秒左右,那麼騎兵對沖時的相對速度就變成了40米/秒。也就是說,關寧軍手中的三眼銃的彈初速被平白地加了40米/秒,穿透效果一下子大有改觀。而且連射三發火力密度在當時的戰爭條件下可以說出一陣“金屬風暴”。打完三彈的三眼銃又是一個很好的近戰鈍器,由於騎兵具備馬匹的天然速度優勢,使用鈍器作戰甚至能造成比銳器更好的殺傷效果。試想下雙方騎兵在對沖時,關寧騎兵在達到一定距離時,開始放銃,中槍者即便不被當場擊斃,等他從地上爬起來還沒站穩,對方已經沖到跟前,一錘頭就砸了過來。

文章寫到了這裡,或許有讀者開始疑惑,小兵到底是“粉”還是“黑”呢?

小兵對此只能說小兵無觀點。對於孫承宗其人及其所締造的關甯防線、關寧鐵騎,在網路上有大量的討論文章,各種觀點都有,有的人說,“沒有關寧鐵騎的馳援北京城早讓八旗軍給占了”。也有人說,“”這幫傢伙只不過是一幫只為自身考慮的利益集團,關寧軍的軍頭們並不想明金戰爭結束,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就是拿著全國拼命擠出來的軍餉,在用天文數字的銀子建成的山海關寧遠堅城後邊和女真對峙維持戰爭局面,不主動進攻,自己安全地大發國難大財,如果誰敢干擾他們發財,爺就不伺候了。”

說到底,我們並沒有經歷過那段黑暗的歷史,我們也不瞭解事情的真相,但我還是願意用最大的善意去揣摩他們中肯定有著大量的愛國者,“他們愛著大明,他們怕大明完了”,可是歷史潮流浩浩湯湯,誰又能左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