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傳奇再現!《東方戰場》講述甲午戰爭後第一支打出國門的中國軍隊!

中國遠征軍的傳奇

自1940年8月起,日本相繼攻陷越南、緬甸,魔爪從滇南伸向滇西,妄圖佔領雲南,進而威逼重慶。雲南轉眼間由抗戰後方變為最前沿:從日軍“火”計畫空襲雲南到“南僑機工”回國參戰,

從美國“飛虎隊”到“史迪威公路”,從中國遠征軍入緬到中美聯合開闢“駝峰航線”……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廣西衛視《東方戰場》,還原中國遠征軍,歡迎收看

中國軍隊在印度的大型美軍訓練營積極備戰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

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蔣介石會面史迪威商討入緬甸作戰問題,他將緬甸戰區的指揮權全權交給史迪威。

此時,日軍組建多個師團分別對緬甸各部發起進攻,緬甸戰役就此拉開帷幕!應英國政府的請求,中國組建遠征軍,大批中國軍隊赴緬作戰。

1944年8月25日,在騰沖南城牆,遠征軍正在用82毫米迫擊炮攻擊日軍陣地

作為甲午戰爭後第一支打出國門的軍隊,中國遠征軍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而又輝耀的一筆。透過穆旦、黃仁宇兩位親歷者的回憶,讓我們去觸摸那個時代的橫截面;或者去見證,七十多年前真實的殘酷與心靈的掙扎。

詩人穆旦翻過野人山

穆旦”,條件較為寬鬆,“為了美觀與舒適起見,

我們開始自掏腰包,去買量身定做的制服”。

“美國人對蘭姆伽的訓練課程很引以為傲”,不過黃仁宇覺得基本軍事策略的授課大同小異,“美軍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正是戰略物資,不只是因為其充分,還包括他們用系統的方式去處理。許多我的軍官同胞都充分善用此一良機,去上坦克駕駛課程及野戰炮兵訓練”,他本人就在那兒學會了開卡車。但中美軍隊之間仍存在著各種文化與觀念上的衝突,

“我們雖然是盟友,但每一方都盤算著對方的弱點。”

“國民黨深信,中國事務只能以中國人的方式來處理,西方人永遠也不可能瞭解個中因由,甚至也沒有必要加以解釋。”

然而在當時,美國人不習慣中國人複雜的政治人情,想要用企業化的管理來管理軍隊,並且把指揮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在騰沖,遠征軍訓練使用火焰噴射器

在回憶錄《黃河青山》中,黃仁宇坦言,四十年前作為戰地記者,“為了凝聚意志力”,很多時候他必須刻意“強調光明面”。

不過,戰爭還是給黃仁宇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思緒。戰爭是血肉橫飛,是屍骨枕藉,更是雙方的災難,具體個體身上,也許都是身不由己的受害者,承受著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在孟拱河谷,黃仁宇看到一座橋下歪倒著一具日兵的屍體,頭浸在水內,“毋需多久,我就發現死者和我有許多共通點,屬於同樣的年齡層,有類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還努力溫習他的英文!誰敢說他不是大學學生,脫下黑色的學生裝,換上卡其軍裝?想想看,要養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軍事訓練得花多長時間,然後他在長崎或神戶上船,經過香港、新加坡、仰光,長途跋涉的最後一程還要換搭火車、汽車、行軍,最後到達在他地圖上標示著拉班的這個地方。千里迢迢赴死,喉嚨中彈,以殘餘的本能企圖用手護住喉嚨。種種事由之所以發生,是由於他出生在黃海的另一邊。否則他將和我們一起,穿我們的制服,吃我們配給的食物。”

激烈巷戰後的中國遠征軍傷兵

最後一句,黃仁宇寫“在孟拱河谷這個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飛舞,蚱蜢四處跳躍,空氣中彌漫著野花的香味。而這名大尉的雙語字典被放在矮樹叢上,兀自滴著水。”這是多麼美麗而無比殘酷的瞬間!

1944年9月10日,騰沖的日軍殘部仍在負隅頑抗,遠征軍第20集團軍重新劃分第53軍、第54軍的作戰地區,以文星閣為兩軍交界點。兩軍繼續緊縮包圍圈,掃蕩困守在城東北角的殘敵。此時太田大尉以下的殘敵已不足100人。當天下午,10架敵機來襲,被盟軍飛機擊落4架,生俘駕駛員1人。第53軍第130師于下午4時完全攻佔東門城樓,主力推進到東門大街北側。第116師主力進至文家巷、李家巷等處。第54軍預2師當晚攻克龍王廟、李家塘。第198師進至離東城牆約100米處。

黃仁宇總結:“在我的一生中,我從未享受暴力及戰爭行為帶來的快感。”不過,“戰場上的恐懼也有其動人的層面”,甚至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意味:“當死亡不過是一瞬間的事,而生命降格成偶然的小事時,個人反而從中解放。這或許可以解釋,在緊急情況下,人們往往願意冒險,在正常情況下卻不願意。”

“走啊,我帶你們回家”,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一句臺詞——飾演團長的影星段奕宏,談到這句臺詞,他總會激動不已——在殘酷的戰爭中,激起已潰敗的遠征軍的鬥志的,正是這句充滿人性的承諾。而黃仁宇,幸運地,能回到了家。

抗戰結束之後,黃仁宇於1950年負笈美國,後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歷史學者,著作幾經重印暢銷不衰。

學者朱學勤曾經說:“那段戎馬歲月,被黃仁宇帶到了他的劍橋生涯、耶魯生涯、哈佛生涯,點石成金。”

1944年10月9日,遠征軍戰士在騰沖展示他們在戰鬥中繳獲的日軍戰旗、武器、鋼盔

佇立大地,山風呼嘯,記憶在僵冷的時光中溫潤地蘇醒,行伍列列,恍若踏歌而來,歌聲激蕩,應和群山的偉岸與蒼莽。

北緯25°01′69.0″-25°01′81.3″

東經98°28′77.3″-98°28′89.6″

出了騰沖

沿高黎貢山山脈蜿蜒北行

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忠骸的墓塚群落

每一塊墓碑上,都深深鐫刻著烈士的姓名和軍銜。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撫摸著墓碑上那淩厲的筆鋒,仿佛聽得到大地深處低沉的怒吼,聽得到沉睡官兵血脈賁張的心跳。一座座墓碑,如扇形從山底拱列至山頂,恍惚間,似有無數個靈魂從碑中破石而出,由石碑幻化為列隊的士兵,在晨練、在出操、在衝鋒、在進攻、在訣別。

時間無情流逝,折戟沉沙鐵未銷,大自然已經開始選擇遺忘,面對重生。然而,中國人民用血淚書寫的歷史,永遠只有重生,沒有死亡。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每天晚上19:30

鎖定廣西衛視美麗劇場

《東方戰場》與你不見不散

您的健康養生私享家,歡迎進入廣西衛視龍蝦生活館。

在孟拱河谷,黃仁宇看到一座橋下歪倒著一具日兵的屍體,頭浸在水內,“毋需多久,我就發現死者和我有許多共通點,屬於同樣的年齡層,有類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還努力溫習他的英文!誰敢說他不是大學學生,脫下黑色的學生裝,換上卡其軍裝?想想看,要養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軍事訓練得花多長時間,然後他在長崎或神戶上船,經過香港、新加坡、仰光,長途跋涉的最後一程還要換搭火車、汽車、行軍,最後到達在他地圖上標示著拉班的這個地方。千里迢迢赴死,喉嚨中彈,以殘餘的本能企圖用手護住喉嚨。種種事由之所以發生,是由於他出生在黃海的另一邊。否則他將和我們一起,穿我們的制服,吃我們配給的食物。”

激烈巷戰後的中國遠征軍傷兵

最後一句,黃仁宇寫“在孟拱河谷這個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飛舞,蚱蜢四處跳躍,空氣中彌漫著野花的香味。而這名大尉的雙語字典被放在矮樹叢上,兀自滴著水。”這是多麼美麗而無比殘酷的瞬間!

1944年9月10日,騰沖的日軍殘部仍在負隅頑抗,遠征軍第20集團軍重新劃分第53軍、第54軍的作戰地區,以文星閣為兩軍交界點。兩軍繼續緊縮包圍圈,掃蕩困守在城東北角的殘敵。此時太田大尉以下的殘敵已不足100人。當天下午,10架敵機來襲,被盟軍飛機擊落4架,生俘駕駛員1人。第53軍第130師于下午4時完全攻佔東門城樓,主力推進到東門大街北側。第116師主力進至文家巷、李家巷等處。第54軍預2師當晚攻克龍王廟、李家塘。第198師進至離東城牆約100米處。

黃仁宇總結:“在我的一生中,我從未享受暴力及戰爭行為帶來的快感。”不過,“戰場上的恐懼也有其動人的層面”,甚至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意味:“當死亡不過是一瞬間的事,而生命降格成偶然的小事時,個人反而從中解放。這或許可以解釋,在緊急情況下,人們往往願意冒險,在正常情況下卻不願意。”

“走啊,我帶你們回家”,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一句臺詞——飾演團長的影星段奕宏,談到這句臺詞,他總會激動不已——在殘酷的戰爭中,激起已潰敗的遠征軍的鬥志的,正是這句充滿人性的承諾。而黃仁宇,幸運地,能回到了家。

抗戰結束之後,黃仁宇於1950年負笈美國,後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歷史學者,著作幾經重印暢銷不衰。

學者朱學勤曾經說:“那段戎馬歲月,被黃仁宇帶到了他的劍橋生涯、耶魯生涯、哈佛生涯,點石成金。”

1944年10月9日,遠征軍戰士在騰沖展示他們在戰鬥中繳獲的日軍戰旗、武器、鋼盔

佇立大地,山風呼嘯,記憶在僵冷的時光中溫潤地蘇醒,行伍列列,恍若踏歌而來,歌聲激蕩,應和群山的偉岸與蒼莽。

北緯25°01′69.0″-25°01′81.3″

東經98°28′77.3″-98°28′89.6″

出了騰沖

沿高黎貢山山脈蜿蜒北行

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忠骸的墓塚群落

每一塊墓碑上,都深深鐫刻著烈士的姓名和軍銜。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撫摸著墓碑上那淩厲的筆鋒,仿佛聽得到大地深處低沉的怒吼,聽得到沉睡官兵血脈賁張的心跳。一座座墓碑,如扇形從山底拱列至山頂,恍惚間,似有無數個靈魂從碑中破石而出,由石碑幻化為列隊的士兵,在晨練、在出操、在衝鋒、在進攻、在訣別。

時間無情流逝,折戟沉沙鐵未銷,大自然已經開始選擇遺忘,面對重生。然而,中國人民用血淚書寫的歷史,永遠只有重生,沒有死亡。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每天晚上19:30

鎖定廣西衛視美麗劇場

《東方戰場》與你不見不散

您的健康養生私享家,歡迎進入廣西衛視龍蝦生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