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重來一次,你還會選擇出國嗎?五個留學妹子給了最好的答案

作為留學生,常常被別人羡慕,然而我們背後的奮鬥,

卻無人知曉。孤身一人在國外,總有未知的困難意外出現,提起電話,一切遭遇也只化身一句:“還可以”。出國在外,留學的心酸只有留學的人懂,但是那些時光卻教會了自己更多的東西。如果重來一次,你還會選擇出國嗎?

文|只開一盞檯燈的王瑪姬

From 炸金花的留學生活

微信號:TACOMAVE

9月,我將第九次在父母的陪伴下,於清晨趕往離家40分鐘車程的國際機場,告別故鄉的炎熱天氣,告別日漸年邁的爸媽,

告別令我念念不忘的中街大果,後巷的烤串,和海邊咖啡館裡臃腫的老貓。這將是我第九次離開家,在朋友們忙著添置新文具的時候,拖起23公斤的行李箱,獨自顛簸去往一個所謂異鄉的地方。我不知道下一次回來,是什麼時候。

忙碌和欣喜過後,

原本以為漫長的暑假也已經被耗盡。在家的日子裡,我意識到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打算出國深造,親戚朋友也開始把我當成提供出國留學經驗的“客服人員”——這對於大多數留學生來說都是不陌生的經歷:茫然如羔羊的我們,為其他羔羊指點迷津。

於是為了能更細緻有效地解答人們對出國留學抱有的一系列問題,我和高中時期最親密的四個朋友一同完成了以下這篇文章。

我們挑選了五個關於留美生活的常見問題,並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作出回答。在製作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地確保這些答案互不重複,希望能夠更全面地幫助到有留美打算的朋友們,更重要的,是讓即將“留守”于家中的留學生父母瞭解他們寶貝兒女接下來幾年的出國生涯。

1. 在美國讀書對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更高。

無論是在高中還是大學,老師都極少要求我如何學習或者是否學習。

比較典型的差異:國內老師會在考試前要求學生回看錯題、刷練習冊、鞏固需要背誦的課文等;而國外的老師通常只會說一句“no homework”就下課,學生需要自行制定複習方案。再比如:大學教授有時講不完課,而他會期待你自學課上沒講完的幾頁、甚至幾十頁幻燈片。

這種“零管制”的學習環境可能會滋生學生自我放縱的心態和一系列其他煩惱,例如:我有時會覺得光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不足以讓我輕鬆應對考試,

會苦惱於怎麼學才能學好。而也正是在這種思考的過程中,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而是摸索適用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去查漏補缺。

2. 美國的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注重學生的參與度。

這基於美國課堂學生人數往往遠少於中國課堂的現狀。美國高中和部分大學課堂上,老師會留出大量時間為學生答疑解惑,討論開放式話題,從而強調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而不單單是從課本和老師那兒獲取知識。

“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指老師有目的性地變換授課方式,包括小組討論 (group discussion)、示範教學 (demonstration)、小型辯論 (debate)、小遊戲 (game) 等。“花式授課”有助於學生吸收知識,但同時也拖慢了課堂節奏。相比之下,國內老師上課進程更快,主次清晰。

3. 美國學生很早就開始學習寫學術性論文,與國內高中的議論文、記敘文、散文截然不同。

美國高中教育極其重視學術研究,老師會鼓勵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科目細分領域提出值得研討的問題 (research question),再通過查閱文獻對此問題做進一步研究,最後寫出相對比較專業、嚴謹的學術性論文。為了幫助學生完成這類作業和能力的養成,老師會投入大量課時,教授有效的文獻查找及引用方式,對論文各個部分的格式更是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必須提及的是美國人厭惡至極的抄襲行為 (plagiarism)。出國前,我對抄襲並不敏感,但在美國,如不嚴格地引述他人觀點就屬於抄襲,嚴重程度能夠導致學生被開除;老師們也會反復強調:看起來繁瑣的引述格式卻是對別人研究成果最基本的尊重。

4. 美國大學生能更自由地掌握學習節奏。

每臨近學期結束,我總能看見同學們緊張兮兮地盯著同一個網站,以迅雷之勢操作,然後長長地呼出一口氣如釋重負,或者無奈地扶額。我們統稱這個現象為:搶課。

在美國大學裡,同一門課程由多個教授任教,每個教授的課又被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也就是說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排程或學習習慣靈活地選擇上課時間,喜歡早起的鳥兒就選早八點的數學課,夜貓子部隊就選晚八點的數學課。選課的過程中更是“風水輪流轉”,搶到了心宜的課,學生每天就能過得很滋潤,有大把的業餘時間做兼職、鍛煉身體、休息娛樂;搶不到,就只能來年再見了!

5. 美國學校對成績的評判不同。

美國學生在學期末所得到的單科成績是一個字母:A/B/C/D/F分別對應從“優秀”到“掛科”以及不同的分數段,一般情況下93%–100%為A。而簡單的一個字母包含著學生平日裡的每一項成績,無論是隨堂檢測的分數還是課後常規作業的完成情況,都被算入並直接影響最終考學時遞交的總成績;各種作業和考試則按篇幅、難度、覆蓋度等標準占總成績的不同比例,一般由科任老師自行安排。

也就是說,相比於中國統考“一錘定音”的形式,美國學生擁有更多改善成績的機會,同時也要時刻緊繃,戰略性地認真對待每套練習題、每篇論文、每次大小考試······ 想通過臨時抱佛腳來讓成績“開掛”是行不通的。

小結語 想來美國偷懶的留學生 後來都嘲笑自己太蠢太年輕

1. 據媽媽回憶,我從小到大哭得最慘的兩次分別是第一次進幼稚園和她送我來美國上學離開的那天。

我的性格比較獨立,適應能力強,喜歡獨處,朋友圈不大,總是有三兩摯友作為精神依靠。這些特點都曾在留學初期幫我完成心理過渡,但我也曾像多數留學生一樣,在接受大量新鮮事物的同時渴望久違的熟悉感,在漸漸習慣收斂鋒芒之後渴望沖至親的人撒撒嬌。

留學後,為了克服想家,我曾用小白板記錄距離回國的日子,曾在每次返校時拜託爸媽幫我訂好下次回家的機票,曾在每晚臨睡前看國內的綜藝想像家中電視機開著的聲音。而除了這些能夠寬慰自己的小事,更有效地辦法是忙碌起來——

2. 14歲時初到美國之前我從沒長時間跟家人分開過,所以非常想家。

第一個月幾乎天天處在“白天和父母通電話到了晚上就裹在被窩裡哭”的惡性循環。如今說起來,想家其實是在生病時、受委屈時、失敗時最自然發生的情緒,而眼下的生活中往往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催促著我,使我充實、無暇沉浸在想家的情緒中。因此,我建議大家想辦法忙碌起來,比如參加體育活動、讀課外書、約同學去星巴克、去吃火鍋,儘量避免獨處,積極社交,尋找興趣並投入時間和精力。

3. 我是插班生,剛到學校那幾天想家很嚴重,食不下嚥,就算耳邊都是喧嘩聲也會覺得孤單。

這對我來說很自然,因為曾經生活的所有重心都在一個小屋子裡,出了國所有熟悉的事物就都不見了。我之所以能克服想家,要感謝朋友們的存在,是他們帶我適應新的生活,成為我可以溝通、互相照顧和信任的對象。

除此之外,學會釋放自己的情感也很重要。很多小夥伴在與家人通訊時不敢流露出不安,但有時向爸媽傾訴自己想家的情緒更能有效地減輕痛苦。

4. 想家是我出國後經歷的第一個低潮期。

我不記得多少次一個人半夜躺在床上哭著入睡,逢年過節更是想家想到不敢打電話回去。生病的時候最想家,躺在醫務室的床上總是懷念媽媽煮的病號飯和喝不完的熱水。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現在想家的情緒好像變得越來越淡,慢慢都快忘了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大概就是吃吃中國菜、看看中國電視劇,找個朋友聊聊天或者蓋上被子睡一覺。

希望留學以後的你能多打電話回家,你不知道爸媽聽到你的聲音有多高興,他們嘴上不承認,其實心裡掛念的全是你。

5. “想家”從未真正離開過我。

初到美國時,語言和社交都處在休克期,當時我會跟國內的同學打兩三個小時的電話,給他們講新生活的新奇和鬧心,打聽母校的八卦,聽他們驕傲地說“幫我充了無數電話費”的故事。

慢慢地,我在美國有了自己的圈子,就從一個人想家變成了一群人想家,想到一起抱頭痛哭。

小結語 去做你想做的一切 把剩下的一切交給時間

1. 獨當一面的勇氣。

多年的留學經歷不只是一段冷暖自知的時光,也意味著在離開了爸媽的呵護後學習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小到腹瀉時沖一杯糖鹽水,大到獨立安排一次旅行,這些獨居、獨行的經歷讓我對生活更有把握,對其他同齡人避之不及的麻煩和挑戰更能應對自如。留學經歷帶給我的勇氣也要歸功於這期間我獨立做過的大小決定。

“做決定”是成年人必備的技能,但留學生更迫切地需要這種能力,因為國外生活的多姿多彩讓“選擇”更多,舉目無親的茫然讓“選擇”更難。出國後,父母無法給予我最及時適當的建議和説明,因此我往往需要仔細、負責任地獨立做許多決定:事物的取捨、考學和就業、社交生活等等。總而言之,學會了獨立生活和獨立做決定,我面對生活的勇氣也跟著見長了。

2. 學會去愛有著不同故事的人。

他們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世界的四面八方;我和他們一起在異鄉打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們的存在讓某些陌生城市的名字突然有了非凡的意義,與他們的交集有時能澆滅我對一個國家的偏見,甚至是對一個種族的曲解。

選擇就讀女校更是我從不後悔的決定,沒有別人想像中的“撕逼”也沒有無休止的算計,我們一起走過通宵複習的高四,一起身著白裙驕傲地出席畢業典禮喜極而泣。如今我們在不同的大學開始了不同的人生,但節假日的時候總是一個電話人就到齊,這段純淨的友誼也是我最大的收穫。

3. 開始注重體育鍛煉。

大多數美國同學都想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健美的身材,他們把運動當作一種社交方式,相約看籃球、去支持校隊的主場比賽;他們參加大量的體育和戶外活動,熱衷黝黑的皮膚和棱角分明的身材。

出國前的我幾乎不去健身房,要說“鍛煉”也僅限於在體育課上和同學圍著操場跑兩圈兒,還隨時面臨著“體育老師有事兒不在下節上語文”的危險。到了美國後,在身邊同學的影響帶動下,我領會到了運動的樂趣和重要性,開始嘗試排球、高爾夫等體育項目。現在,運動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中時期和學校排球女隊一起訓練到手腫的時光也成了難以抹去的記憶。

4. 我曾經頑劣的拖延症真的被留學治癒了!

在美國,無故逾期不交的作業要被扣分,於是在處理學習上大小事務時,我總覺得有個無形的小人催促著我完成任務,不會堆到最後一天像“萬里長征”那樣攻克。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國教育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學會平衡繁重的學業和生活中的其他追求。

所以留學期間的我為了真正利用好時間去發掘自己的興趣,也漸漸懂得了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所以說,熱愛幫助我治癒了多年的拖延症,留學經歷幫我找到了“真愛”,對於現在的我來說,Deadline不再是第一生產力啦!

5.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成長的方式。

留學這幾年,我嘗試從西方人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國家。有時我和外國同學會對政治、歷史上的一些話題產生分歧,而當全班同學都在質疑你的文化和國家時,那種因為語言障礙和貧乏的背景知識而無力辯駁的感受,想必留學生們都有所體會。但後來我慢慢地意識到,想要改變歪果仁對我們國家的認識,不應該一味地解釋和反駁,而是首先要學會融入他們的文化,這樣對方才願意開始傾聽你的聲音。

留學期間,我親身經歷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也在這過程中更加明確了我對自己的定位:我更深刻地意識到自己身上那些中國人的本性和品行,難以改變的觀念和習慣,就像是第一次在美國同學面前踩著熱水盆洗腳,第一次在食堂接熱水喝,第一次在蔬菜沙粒上擠滿辣椒醬等等,這些東西無法被“西化”,也無法被身邊的人輕易接受,而我的收穫,就是學會了將它們自信地展示給別人,而不是去隱藏、反駁或是抗拒。

小結語 EVERYONE GETS SOMETHING DIFFERENT OUT OF IT

1. 沒能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礎。

六年前,我是一個“為了逃避中考的巨大壓力想要早點學會說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語於是初二結束就被送出國的”小屁孩兒。在國內我沒學過物理化學,到了美國又就讀了偏重文體、興趣、軟技能培養的私立女子高中,所以我沒有接受過專精的理科教育,導致現在生物專業的我在大學裡吃盡了苦頭。

我的身邊不乏“接受過中國12年應試教育的學霸”和“美國本土長大從小立志當醫生AP化學和生物都是滿分的踏實努力的三好學生”,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下,我很難找到自己的優勢;面對GPA的高要求,我不得不現實地選擇今後的職業方向。想儘早適應美國的語言環境和文化又兼顧國內扎實的基礎教育,實屬難得,而絕大多數人都面臨著“理科學不過同胞,文科學不過老外”的窘境。

2. 懷念“書聲琅琅你追我趕”的校園生活。

出國之後我才發現,國內“紅牆綠樹”、“寒窗苦讀”的校園生活其實很有特點,並且真的值得懷念。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我出國的原因並不是厭倦了國內的校園生活,所以留學後格外想念那種“和五六十人同窗三年向著同一個目標衝刺”的感覺,初中時很多平凡的細節也無數次在我腦海中被放大:午間的餐車、每週一換的值日生和黑板報、冬日裡跑操時大家哈著熱氣縮成一團、從講臺“飛”過來的粉筆頭等等。

想到這裡我就很羡慕那些留在國內讀高中的老同學,他們的校園生活聽起來並不乏味:高中有晚自習,家長會在天冷的時候把便當送到校門口;社團應有盡有,籃球隊的帥哥總是對街舞社的小姐姐暗送秋波······ 我曾和身邊的許多人說過:我願斥鉅資回到初中教室裡第五排最靠近窗的座位,哈哈哈哈。

3. 想把中國龐大的網上商城空運帶走。

在中國,想買什麼唾手可得,所以以前我會覺得網購只是方便宅男宅女,直到出了國才明白馬雲爸爸的功不可沒!!!國外也有許多購物網站,但東西沒有某寶那麼齊全,同樣的東西,國外的價格能高出天際,比如說買個手機殼,國內9.99軟妹幣還能包郵,國外16.99刀還要打稅。所以,出國前一定要抓緊時間採購啊!

4. 與父母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出國意味著和父母的生活脫節,你們將無從瞭解彼此生活中的點滴,僅靠每週幾次視頻通話來同步,分享過後又會發現,爸媽的世界裡是越來越多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而你滿腦子都是課上的哲學問題、對明日和未來的規劃;家中是“生活的苟且”,你在乎的卻是“詩和遠方”——你們各自的生活都沒法“翻譯”給對方聽。

夜深人靜你抱著教材拼命背媽媽卻發來一條微信叫你“早睡”,正和朋友開轟趴啤酒一杯接一杯爸爸卻又算錯了時差問你“吃飯了沒”,媽媽在視頻裡故作輕鬆地講述自己摔倒的場景你卻只能看著她腳腕上的紗布默默歎息,你聽說爸爸又和鄰居吵了起來自己卻沒能在旁邊幫他撐撐場面······ 這種時差和異地所造成的生疏,曾讓我感到無力、厭倦、自責,回想起來,沒有比這更讓我遺憾的“失去”。

小結語 5. 最大的遺憾是在思考這道題時憋了一肚子話,但用文字卻表述不出這其中的十分之一。

會不然不會相信北美吐槽君講的故事都是真的

會不然哪知道大米飯這麼好吃

會不然這輩子都意識不到中國老師數學教得多好

會不然我就不能打著探望朋友的名義跑遍中國的大江南北

會不然咋知道我不會後悔

老師會留出大量時間為學生答疑解惑,討論開放式話題,從而強調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而不單單是從課本和老師那兒獲取知識。

“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指老師有目的性地變換授課方式,包括小組討論 (group discussion)、示範教學 (demonstration)、小型辯論 (debate)、小遊戲 (game) 等。“花式授課”有助於學生吸收知識,但同時也拖慢了課堂節奏。相比之下,國內老師上課進程更快,主次清晰。

3. 美國學生很早就開始學習寫學術性論文,與國內高中的議論文、記敘文、散文截然不同。

美國高中教育極其重視學術研究,老師會鼓勵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科目細分領域提出值得研討的問題 (research question),再通過查閱文獻對此問題做進一步研究,最後寫出相對比較專業、嚴謹的學術性論文。為了幫助學生完成這類作業和能力的養成,老師會投入大量課時,教授有效的文獻查找及引用方式,對論文各個部分的格式更是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必須提及的是美國人厭惡至極的抄襲行為 (plagiarism)。出國前,我對抄襲並不敏感,但在美國,如不嚴格地引述他人觀點就屬於抄襲,嚴重程度能夠導致學生被開除;老師們也會反復強調:看起來繁瑣的引述格式卻是對別人研究成果最基本的尊重。

4. 美國大學生能更自由地掌握學習節奏。

每臨近學期結束,我總能看見同學們緊張兮兮地盯著同一個網站,以迅雷之勢操作,然後長長地呼出一口氣如釋重負,或者無奈地扶額。我們統稱這個現象為:搶課。

在美國大學裡,同一門課程由多個教授任教,每個教授的課又被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也就是說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排程或學習習慣靈活地選擇上課時間,喜歡早起的鳥兒就選早八點的數學課,夜貓子部隊就選晚八點的數學課。選課的過程中更是“風水輪流轉”,搶到了心宜的課,學生每天就能過得很滋潤,有大把的業餘時間做兼職、鍛煉身體、休息娛樂;搶不到,就只能來年再見了!

5. 美國學校對成績的評判不同。

美國學生在學期末所得到的單科成績是一個字母:A/B/C/D/F分別對應從“優秀”到“掛科”以及不同的分數段,一般情況下93%–100%為A。而簡單的一個字母包含著學生平日裡的每一項成績,無論是隨堂檢測的分數還是課後常規作業的完成情況,都被算入並直接影響最終考學時遞交的總成績;各種作業和考試則按篇幅、難度、覆蓋度等標準占總成績的不同比例,一般由科任老師自行安排。

也就是說,相比於中國統考“一錘定音”的形式,美國學生擁有更多改善成績的機會,同時也要時刻緊繃,戰略性地認真對待每套練習題、每篇論文、每次大小考試······ 想通過臨時抱佛腳來讓成績“開掛”是行不通的。

小結語 想來美國偷懶的留學生 後來都嘲笑自己太蠢太年輕

1. 據媽媽回憶,我從小到大哭得最慘的兩次分別是第一次進幼稚園和她送我來美國上學離開的那天。

我的性格比較獨立,適應能力強,喜歡獨處,朋友圈不大,總是有三兩摯友作為精神依靠。這些特點都曾在留學初期幫我完成心理過渡,但我也曾像多數留學生一樣,在接受大量新鮮事物的同時渴望久違的熟悉感,在漸漸習慣收斂鋒芒之後渴望沖至親的人撒撒嬌。

留學後,為了克服想家,我曾用小白板記錄距離回國的日子,曾在每次返校時拜託爸媽幫我訂好下次回家的機票,曾在每晚臨睡前看國內的綜藝想像家中電視機開著的聲音。而除了這些能夠寬慰自己的小事,更有效地辦法是忙碌起來——

2. 14歲時初到美國之前我從沒長時間跟家人分開過,所以非常想家。

第一個月幾乎天天處在“白天和父母通電話到了晚上就裹在被窩裡哭”的惡性循環。如今說起來,想家其實是在生病時、受委屈時、失敗時最自然發生的情緒,而眼下的生活中往往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催促著我,使我充實、無暇沉浸在想家的情緒中。因此,我建議大家想辦法忙碌起來,比如參加體育活動、讀課外書、約同學去星巴克、去吃火鍋,儘量避免獨處,積極社交,尋找興趣並投入時間和精力。

3. 我是插班生,剛到學校那幾天想家很嚴重,食不下嚥,就算耳邊都是喧嘩聲也會覺得孤單。

這對我來說很自然,因為曾經生活的所有重心都在一個小屋子裡,出了國所有熟悉的事物就都不見了。我之所以能克服想家,要感謝朋友們的存在,是他們帶我適應新的生活,成為我可以溝通、互相照顧和信任的對象。

除此之外,學會釋放自己的情感也很重要。很多小夥伴在與家人通訊時不敢流露出不安,但有時向爸媽傾訴自己想家的情緒更能有效地減輕痛苦。

4. 想家是我出國後經歷的第一個低潮期。

我不記得多少次一個人半夜躺在床上哭著入睡,逢年過節更是想家想到不敢打電話回去。生病的時候最想家,躺在醫務室的床上總是懷念媽媽煮的病號飯和喝不完的熱水。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現在想家的情緒好像變得越來越淡,慢慢都快忘了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大概就是吃吃中國菜、看看中國電視劇,找個朋友聊聊天或者蓋上被子睡一覺。

希望留學以後的你能多打電話回家,你不知道爸媽聽到你的聲音有多高興,他們嘴上不承認,其實心裡掛念的全是你。

5. “想家”從未真正離開過我。

初到美國時,語言和社交都處在休克期,當時我會跟國內的同學打兩三個小時的電話,給他們講新生活的新奇和鬧心,打聽母校的八卦,聽他們驕傲地說“幫我充了無數電話費”的故事。

慢慢地,我在美國有了自己的圈子,就從一個人想家變成了一群人想家,想到一起抱頭痛哭。

小結語 去做你想做的一切 把剩下的一切交給時間

1. 獨當一面的勇氣。

多年的留學經歷不只是一段冷暖自知的時光,也意味著在離開了爸媽的呵護後學習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小到腹瀉時沖一杯糖鹽水,大到獨立安排一次旅行,這些獨居、獨行的經歷讓我對生活更有把握,對其他同齡人避之不及的麻煩和挑戰更能應對自如。留學經歷帶給我的勇氣也要歸功於這期間我獨立做過的大小決定。

“做決定”是成年人必備的技能,但留學生更迫切地需要這種能力,因為國外生活的多姿多彩讓“選擇”更多,舉目無親的茫然讓“選擇”更難。出國後,父母無法給予我最及時適當的建議和説明,因此我往往需要仔細、負責任地獨立做許多決定:事物的取捨、考學和就業、社交生活等等。總而言之,學會了獨立生活和獨立做決定,我面對生活的勇氣也跟著見長了。

2. 學會去愛有著不同故事的人。

他們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世界的四面八方;我和他們一起在異鄉打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們的存在讓某些陌生城市的名字突然有了非凡的意義,與他們的交集有時能澆滅我對一個國家的偏見,甚至是對一個種族的曲解。

選擇就讀女校更是我從不後悔的決定,沒有別人想像中的“撕逼”也沒有無休止的算計,我們一起走過通宵複習的高四,一起身著白裙驕傲地出席畢業典禮喜極而泣。如今我們在不同的大學開始了不同的人生,但節假日的時候總是一個電話人就到齊,這段純淨的友誼也是我最大的收穫。

3. 開始注重體育鍛煉。

大多數美國同學都想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健美的身材,他們把運動當作一種社交方式,相約看籃球、去支持校隊的主場比賽;他們參加大量的體育和戶外活動,熱衷黝黑的皮膚和棱角分明的身材。

出國前的我幾乎不去健身房,要說“鍛煉”也僅限於在體育課上和同學圍著操場跑兩圈兒,還隨時面臨著“體育老師有事兒不在下節上語文”的危險。到了美國後,在身邊同學的影響帶動下,我領會到了運動的樂趣和重要性,開始嘗試排球、高爾夫等體育項目。現在,運動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中時期和學校排球女隊一起訓練到手腫的時光也成了難以抹去的記憶。

4. 我曾經頑劣的拖延症真的被留學治癒了!

在美國,無故逾期不交的作業要被扣分,於是在處理學習上大小事務時,我總覺得有個無形的小人催促著我完成任務,不會堆到最後一天像“萬里長征”那樣攻克。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國教育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學會平衡繁重的學業和生活中的其他追求。

所以留學期間的我為了真正利用好時間去發掘自己的興趣,也漸漸懂得了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所以說,熱愛幫助我治癒了多年的拖延症,留學經歷幫我找到了“真愛”,對於現在的我來說,Deadline不再是第一生產力啦!

5.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成長的方式。

留學這幾年,我嘗試從西方人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國家。有時我和外國同學會對政治、歷史上的一些話題產生分歧,而當全班同學都在質疑你的文化和國家時,那種因為語言障礙和貧乏的背景知識而無力辯駁的感受,想必留學生們都有所體會。但後來我慢慢地意識到,想要改變歪果仁對我們國家的認識,不應該一味地解釋和反駁,而是首先要學會融入他們的文化,這樣對方才願意開始傾聽你的聲音。

留學期間,我親身經歷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也在這過程中更加明確了我對自己的定位:我更深刻地意識到自己身上那些中國人的本性和品行,難以改變的觀念和習慣,就像是第一次在美國同學面前踩著熱水盆洗腳,第一次在食堂接熱水喝,第一次在蔬菜沙粒上擠滿辣椒醬等等,這些東西無法被“西化”,也無法被身邊的人輕易接受,而我的收穫,就是學會了將它們自信地展示給別人,而不是去隱藏、反駁或是抗拒。

小結語 EVERYONE GETS SOMETHING DIFFERENT OUT OF IT

1. 沒能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礎。

六年前,我是一個“為了逃避中考的巨大壓力想要早點學會說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語於是初二結束就被送出國的”小屁孩兒。在國內我沒學過物理化學,到了美國又就讀了偏重文體、興趣、軟技能培養的私立女子高中,所以我沒有接受過專精的理科教育,導致現在生物專業的我在大學裡吃盡了苦頭。

我的身邊不乏“接受過中國12年應試教育的學霸”和“美國本土長大從小立志當醫生AP化學和生物都是滿分的踏實努力的三好學生”,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下,我很難找到自己的優勢;面對GPA的高要求,我不得不現實地選擇今後的職業方向。想儘早適應美國的語言環境和文化又兼顧國內扎實的基礎教育,實屬難得,而絕大多數人都面臨著“理科學不過同胞,文科學不過老外”的窘境。

2. 懷念“書聲琅琅你追我趕”的校園生活。

出國之後我才發現,國內“紅牆綠樹”、“寒窗苦讀”的校園生活其實很有特點,並且真的值得懷念。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我出國的原因並不是厭倦了國內的校園生活,所以留學後格外想念那種“和五六十人同窗三年向著同一個目標衝刺”的感覺,初中時很多平凡的細節也無數次在我腦海中被放大:午間的餐車、每週一換的值日生和黑板報、冬日裡跑操時大家哈著熱氣縮成一團、從講臺“飛”過來的粉筆頭等等。

想到這裡我就很羡慕那些留在國內讀高中的老同學,他們的校園生活聽起來並不乏味:高中有晚自習,家長會在天冷的時候把便當送到校門口;社團應有盡有,籃球隊的帥哥總是對街舞社的小姐姐暗送秋波······ 我曾和身邊的許多人說過:我願斥鉅資回到初中教室裡第五排最靠近窗的座位,哈哈哈哈。

3. 想把中國龐大的網上商城空運帶走。

在中國,想買什麼唾手可得,所以以前我會覺得網購只是方便宅男宅女,直到出了國才明白馬雲爸爸的功不可沒!!!國外也有許多購物網站,但東西沒有某寶那麼齊全,同樣的東西,國外的價格能高出天際,比如說買個手機殼,國內9.99軟妹幣還能包郵,國外16.99刀還要打稅。所以,出國前一定要抓緊時間採購啊!

4. 與父母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出國意味著和父母的生活脫節,你們將無從瞭解彼此生活中的點滴,僅靠每週幾次視頻通話來同步,分享過後又會發現,爸媽的世界裡是越來越多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而你滿腦子都是課上的哲學問題、對明日和未來的規劃;家中是“生活的苟且”,你在乎的卻是“詩和遠方”——你們各自的生活都沒法“翻譯”給對方聽。

夜深人靜你抱著教材拼命背媽媽卻發來一條微信叫你“早睡”,正和朋友開轟趴啤酒一杯接一杯爸爸卻又算錯了時差問你“吃飯了沒”,媽媽在視頻裡故作輕鬆地講述自己摔倒的場景你卻只能看著她腳腕上的紗布默默歎息,你聽說爸爸又和鄰居吵了起來自己卻沒能在旁邊幫他撐撐場面······ 這種時差和異地所造成的生疏,曾讓我感到無力、厭倦、自責,回想起來,沒有比這更讓我遺憾的“失去”。

小結語 5. 最大的遺憾是在思考這道題時憋了一肚子話,但用文字卻表述不出這其中的十分之一。

會不然不會相信北美吐槽君講的故事都是真的

會不然哪知道大米飯這麼好吃

會不然這輩子都意識不到中國老師數學教得多好

會不然我就不能打著探望朋友的名義跑遍中國的大江南北

會不然咋知道我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