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亞馬遜希望利用科技力量重塑實體店,它能做到嗎?【好奇心日報】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佈,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西雅圖電 - 上周日,在加州棕櫚泉市,亞馬遜(Amazon)總裁傑佛瑞·P·貝索斯(Jeffrey P. Bezos)爬上了一個 3.9 米高的機器人操作艙,然後開始胡亂揮舞手臂,就像在為體育鍛煉熱身一樣。機器人巨大的肢體也模仿他的樣子開始運動起來。

“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很像西格妮·韋弗(Sigourney Weaver)?”貝索斯說。韋弗是一名女演員,曾在 1986 年《異形》電影高☆禁☆潮階段的戰鬥中駕駛過機器人。

這是一場關於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亞馬遜會議,

參加會議的是與亞馬遜非常親近的企業家和學術界人士。面對這種情景,他們發出了一陣笑聲。稍後,貝索斯在 Twitter 上發佈了自己操縱機器人的照片,這張照片更具威脅氛圍:機器人舉起了手臂,似乎即將送出一個可以使人傷筋動骨的熊抱。

我剛剛操控了一個巨大而出色的機器人,這得感謝 Hankook Mirae Technology。很好!#MARS2017pic.twitter.com/MvN6ghEYFi

多年來,零售商一直擔心亞馬遜會利用其科技力量將他們榨幹。在亞馬遜的主要領地,即全球網上購物領域,這場戰爭基本上已經結束了。

現在,這場針對全球零售商的戰爭直接來到了城市街道上。亞馬遜正在逐步建設一系列實體商店。雖然亞馬遜的關注點主要集中於自己的雜貨店夢想,但是這家公司也在進行一系列更有抱負的實驗。

如果這些實驗取得成功(這一點無法保證),它們可能對其他商店的運營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實驗可能會引入新的自動化形式,對傳統零售工作產生威脅。與此同時,將這些商店佈局到顧客家附近,還可以幫助亞馬遜推進其在幾個小時以內交付網購商品的目標。

位於西雅圖的亞馬遜書店。圖片版權:Kyle Johnson/《紐約時報》

對於此次討論有所瞭解的幾位人士與《紐約時報》進行了對話,他們不願透露自己的姓名,因為這些計畫是保密的。其中一個人表示,亞馬遜正在研究開設一些實體商店,以銷售傢俱和冰箱等家用電器,因為購物者不願意在無法看到現貨的情況下在網上購買此類商品。

這些商店可以充當展示視窗,顧客可以在這裡當面看到商品。下單以後,公司可以將商品送到顧客家裡。

參與討論的人士表示,這不會是像家得寶(Home Depots)一樣的普通商店。亞馬遜已經考慮使用增強現實或虛擬實境的形式,讓人們看到長沙發、火爐和餐具櫥擺放在自己家裡的樣子。

熟悉此次討論的兩個人表示,亞馬遜還在考慮與蘋果零售商店類似的電子產品店概念。這些商店將把重點放在亞馬遜的 Echo 智慧家用揚聲器以及 Prime Video 流媒體服務等設備和服務上。

雜貨是亞馬遜經營得比較艱難的一個消費品大類。在這個領域,亞馬遜開了一家不需要收銀員的便利店,而且正準備開設另外兩家店。在這兩家店裡,司機可以在不離開汽車的情況下迅速取走貨物。這些商店全都位於西雅圖。公司還探索了另一種雜貨店概念,這種店既能為到店顧客提供服務,又可以充當送貨上門的樞紐。

在海外,亞馬遜悄悄地將目標指向了印度,希望開設新的實體食品雜貨商店。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目前印度的雜貨銷售仍然主要以傳統街頭集市為主,購物者必須在一個個攤位之間徘徊,一邊侃價,一邊考慮是否購買對方的肉製品,這些肉類被擺放在塵土飛揚的露天環境中,而且沒有採取冷藏措施。亞馬遜為其印度食品雜貨店目標起了一個內部代號:“珠峰計畫”(Project Everest)。

上周,亞馬遜在芝加哥的第五家實體書店開業。此外,公司還擁有五家正在建設中的書店。

其中一些商店概念可能永遠不會得到實施。亞馬遜常常鼓勵內部一些團體提出古怪的計畫(正是該公司普及了無人機送貨的概念)。經過更加深入的思考,高管們常常會認識到一些概念的荒謬之處。亞馬遜拒絕談論公司沒有公開宣佈的任何商店。

亞馬遜總裁傑佛瑞·P·貝索斯在 2012 年表示:“我們希望做一些僅僅屬於亞馬遜的事情。我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想法。不過,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合適的想法,我們願意開設實體商店。”圖片版權:Joshua Roberts/路透社

亞馬遜發言人德魯·赫登(Drew Herdener)表示:“我們一直在思考服務顧客的新方式,但思考並不等同於規劃。”

貝索斯創立亞馬遜的基本假設是,人們更願意通過螢幕舒舒服服地購物。但是,從上世紀 90 年代後期開始,專家們一直在研究亞馬遜何時將會建設實體商店。不過,亞馬遜高管在網路零售和覆蓋受眾的新方式方面發現了許多機遇,包括設計 Kindle 等數位圖書銷售設備,以及打造 Prime 會員服務。其中,獲得 Prime 會員資格的顧客可以享受更快的送貨速度和其他利益。

2012 年,貝索斯在接受查理·羅斯(Charlie Rose)的電視採訪時表示,現有零售商已經為購物者提供了很好的服務,亞馬遜對於模仿性業務沒有興趣。

“我們希望做一些僅僅屬於亞馬遜的事情。我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想法。不過,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合適的想法,我們願意開設實體商店,”貝索斯說。

雖然亞馬遜的網上零售取得了成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消費者更願意當面購買許多商品,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食品雜貨。食品雜貨是所有零售類別的基礎,加入了 Food Marketing Institute 的各個超市總規模大約達 7700 億美元。(Food Marketing Institute 是一個非盈利組織,涵蓋了美國的大多數超市。)

在為網路食品雜貨服務 AmazonFresh 投入了將近十年的資源以後,亞馬遜只取得了緩慢的進步。熟悉公司食雜業務運營情況的人士表示,公司很難在這項業務上取得盈利,因此這項服務在新區域的拓展非常緩慢。

在購買新鮮的水果、蔬菜和肉類時,許多顧客很想在購物之前親眼看到這些商品。另一個障礙是送貨上門服務的成本相對較高。除了 Prime 會員每年 99 美元的年費,亞馬遜的 Fresh 服務每個月還要收取 15 美元的費用。

公司正在對便利店概念 Amazon Go 進行測試,店中有飲料、三明治和便當,人們在街上就能看到主廚們在廚房備餐的過程。圖片版權:Kyle Johnson/《紐約時報》

戰略和管理諮詢公司 A. T. Kearney 食品和飲料業務合夥人蘭迪·伯特(Randy Burt)表示,網路食雜送貨業務在英國食雜市場的比例接近 10%,但它在美國只占 3%。伯特還表示,亞馬遜對實體店不斷增長的興趣表明,它與服裝銷售公司 Bonobos 和眼鏡銷售公司 Warby Parker 等其他具有實體店的網路零售商得到了相同的結論。

伯特說:“我認為他們也逐漸意識到,實體店所提供的某些體驗是無法數位化、也難以複製的。他們還能否繼續分得一杯羹,最關鍵的是看能否創造某種體驗的能力。”

亞馬遜零售業務前總經理喬·湯普森(Joe Thompson)認為,要想實現貝索斯對亞馬遜的宏大設想,實體店是關鍵。湯普森說:“我會情不自禁地想,在貝索斯的意識裡,他一定希望亞馬遜成為第一個價值萬億美元的公司。”他還說,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亞馬遜必須“毀掉”一些“未能完全滲透到消費市場的電商”。湯普森目前是家庭改造電商 BuildDirect 網站的一名高管。

亞馬遜公司目前的市值已經達到了 4000 億美元。

亞馬遜在西雅圖的巴拉德和 SoDo 社區的自取雜貨店將在未來幾周內開張。消費者可以線上上訂購食物並預約到店取貨的時間。隨著居民們開車前來,工作人員在商店外部掛了個牌子,又迅速蓋上,GeekWire 網站獲取的一份城市許可檔中提到,標識上面寫著“亞馬遜生鮮自取”(AmazonFresh Pickup)的字樣。

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店都在做這種“網購加自取”(click and collect)的銷售模式,其中就包括沃爾瑪、Kroger 等大型零售商。某位瞭解亞馬遜未來計畫的人士提到,亞馬遜一直在開發一項新的技術,這種技術將在顧客進入停車場後進行自動監測,這樣就能幫助顧客更快取到自己的貨物。

另一個亞馬遜自取商店的幾公里之外,就在西雅圖某一個亞馬遜辦公大樓的底層,AmazonGo 正處在試驗階段。AmazonGo 採取了便利商店的理念,店中有飲料、三明治和便當,人們在街上就能看到主廚們在廚房備餐的過程。

亞馬遜公司在去年年底發佈了 Amazon Go 這項技術,讓整個零售行業為之傾倒。零售商店的一系列感測器和人工智慧機器人能夠監測到顧客在貨架前的活動,因此顧客在離開商店時無需經過收銀台,就像人們用 Uber 打車到達目的地無需付款是一樣的。

位於西雅圖的亞馬遜書店有一片供兒童閱讀玩耍的區域。圖片版權:Kyle Johnson/《紐約時報》

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教授蒂姆西·拉塞特(Timothy Laseter)說:“亞馬遜的商業經濟邏輯非常棒。”

據一位熟悉這項業務的人士稱,亞馬遜的工程師們還在努力解決這項技術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目前只有亞馬遜公司員工可以在這個商店中購物。亞馬遜公司此前表示,Amazon Go 商店將在 2017 年初面向公眾開放。

如果亞馬遜在自動結帳技術上獲得成功,這在長遠上對於就業的影響將十分巨大,因為其他零售商將不計一切代價地競相模仿。據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顯示,目前全美有 340 萬名收銀員。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市場行銷學教授斯科特·蓋羅威(Scott Galloway)說:“Amazon Go 技術就像人工智慧一樣,不過是‘解雇收銀員’的委婉的說辭而已。”

蓋羅威表示:“去年我大概參加過 30 個零售企業的董事會議。”

數月以來,新聞報導傳言亞馬遜公司正在商榷一個大型零售店的概念,也就是綜合傳統的進店購物、線上購物線下自取和家庭配送等各種形式的購物形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在 2 月也曾發表過這樣一篇文章,將未來的亞馬遜零售商店描繪成只需三名員工、佈滿了機器人工作人員的形態。

這種形容顯然過於誇張。貝索斯一反常態地在 Twitter 上活躍起來,攻擊《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明顯是“吃錯藥了”。

@nypost(@《紐約郵報》),不管你是從誰口中得到了這樣的匿名訊息源 https://t.co/VFyzGQcOAZ,很顯然他們是吃錯藥了!

據一位熟悉亞馬遜零售理念的人士以及從《紐約時報》獲取的亞馬遜內部材料來看,亞馬遜公司內部的一個團隊探索出了另一中大型零售店的模式,零售店在商店的公共區域擺放生鮮產品,肉類和其他商品,冷凍食品、麥片等其他食品則可以放在亞馬遜的小型倉庫裡面,傳統的零售店中這些商品都是放置在商店中央區域的某個視窗後面,視窗後面為顧客打包的工作人員也並不是機器人。

去年 12 月,位於西雅圖的 Amazon Go 商店試運行時的情景。圖片版權:David Ryder/《紐約時報》

這個想法與一篇名為《美麗地拯救伍爾沃斯百貨公司》(“A Beautiful Way to Save Woolworths”)的文章中提到的概念類似,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零售行業顧問布裡坦·萊德(Brittan Ladd),寫了這篇文章之後他加入了亞馬遜。這個項目在亞馬遜公司的地位明確無疑:有人會說它收效甚微、行將就木,也有人認為這麼說有問題。

貝索斯早期在亞馬遜時曾有過一句名言,那就是“快速茁壯”(Get Big Fast),但用“慢速茁壯”似乎能更準確地形容亞馬遜在實體零售業務上的策略。有報導稱,亞馬遜已經討論了開設 2000 家零售商店的計畫。一位熟悉此項討論的人士稱,但這個數字也僅僅是基於亞馬遜在供應鏈上的巨大影響而做出的假設,並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提出的目標。

這位人士還說,除了這兩家即將在西雅圖開業的自取商店之外,明年還將至少有五家這樣的生鮮自取商店出現。亞馬遜還希望同期將 Amazon Go 的業務擴展到英國和美國其他一些城市。

印度也是亞馬遜實體零售業務的另一個巨大潛在市場。《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二月報導,在這個擁有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國度,亞馬遜近期獲得了在印度境內開設電商和實體生鮮商店的許可,公司表示將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據一位熟悉亞馬遜印度零售業務的人士稱,公司預期將第一家零售實體店開在班加羅爾。在一份聲明中,亞馬遜表示對於獲得印度政府的支持非常激動,印度方面鼓勵國外投資以“加強食物供應鏈”。亞馬遜表示:“我們已經獲得了投資許可,並將與印度政府合作實現這一願景。”

紐約大學的蓋羅威認為,亞馬遜自取商店的緩步前行說明公司還未明確實體商店的經營策略。

他說:“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還沒有找到一種明確的可以大範圍推廣的經營模式。一旦發現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亞馬遜是會即刻火力全開付諸實踐的。”

翻譯 熊貓譯社 劉清山 孫一

題圖來自 Amazon Go

©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這些商店將把重點放在亞馬遜的 Echo 智慧家用揚聲器以及 Prime Video 流媒體服務等設備和服務上。

雜貨是亞馬遜經營得比較艱難的一個消費品大類。在這個領域,亞馬遜開了一家不需要收銀員的便利店,而且正準備開設另外兩家店。在這兩家店裡,司機可以在不離開汽車的情況下迅速取走貨物。這些商店全都位於西雅圖。公司還探索了另一種雜貨店概念,這種店既能為到店顧客提供服務,又可以充當送貨上門的樞紐。

在海外,亞馬遜悄悄地將目標指向了印度,希望開設新的實體食品雜貨商店。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目前印度的雜貨銷售仍然主要以傳統街頭集市為主,購物者必須在一個個攤位之間徘徊,一邊侃價,一邊考慮是否購買對方的肉製品,這些肉類被擺放在塵土飛揚的露天環境中,而且沒有採取冷藏措施。亞馬遜為其印度食品雜貨店目標起了一個內部代號:“珠峰計畫”(Project Everest)。

上周,亞馬遜在芝加哥的第五家實體書店開業。此外,公司還擁有五家正在建設中的書店。

其中一些商店概念可能永遠不會得到實施。亞馬遜常常鼓勵內部一些團體提出古怪的計畫(正是該公司普及了無人機送貨的概念)。經過更加深入的思考,高管們常常會認識到一些概念的荒謬之處。亞馬遜拒絕談論公司沒有公開宣佈的任何商店。

亞馬遜總裁傑佛瑞·P·貝索斯在 2012 年表示:“我們希望做一些僅僅屬於亞馬遜的事情。我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想法。不過,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合適的想法,我們願意開設實體商店。”圖片版權:Joshua Roberts/路透社

亞馬遜發言人德魯·赫登(Drew Herdener)表示:“我們一直在思考服務顧客的新方式,但思考並不等同於規劃。”

貝索斯創立亞馬遜的基本假設是,人們更願意通過螢幕舒舒服服地購物。但是,從上世紀 90 年代後期開始,專家們一直在研究亞馬遜何時將會建設實體商店。不過,亞馬遜高管在網路零售和覆蓋受眾的新方式方面發現了許多機遇,包括設計 Kindle 等數位圖書銷售設備,以及打造 Prime 會員服務。其中,獲得 Prime 會員資格的顧客可以享受更快的送貨速度和其他利益。

2012 年,貝索斯在接受查理·羅斯(Charlie Rose)的電視採訪時表示,現有零售商已經為購物者提供了很好的服務,亞馬遜對於模仿性業務沒有興趣。

“我們希望做一些僅僅屬於亞馬遜的事情。我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想法。不過,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合適的想法,我們願意開設實體商店,”貝索斯說。

雖然亞馬遜的網上零售取得了成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消費者更願意當面購買許多商品,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食品雜貨。食品雜貨是所有零售類別的基礎,加入了 Food Marketing Institute 的各個超市總規模大約達 7700 億美元。(Food Marketing Institute 是一個非盈利組織,涵蓋了美國的大多數超市。)

在為網路食品雜貨服務 AmazonFresh 投入了將近十年的資源以後,亞馬遜只取得了緩慢的進步。熟悉公司食雜業務運營情況的人士表示,公司很難在這項業務上取得盈利,因此這項服務在新區域的拓展非常緩慢。

在購買新鮮的水果、蔬菜和肉類時,許多顧客很想在購物之前親眼看到這些商品。另一個障礙是送貨上門服務的成本相對較高。除了 Prime 會員每年 99 美元的年費,亞馬遜的 Fresh 服務每個月還要收取 15 美元的費用。

公司正在對便利店概念 Amazon Go 進行測試,店中有飲料、三明治和便當,人們在街上就能看到主廚們在廚房備餐的過程。圖片版權:Kyle Johnson/《紐約時報》

戰略和管理諮詢公司 A. T. Kearney 食品和飲料業務合夥人蘭迪·伯特(Randy Burt)表示,網路食雜送貨業務在英國食雜市場的比例接近 10%,但它在美國只占 3%。伯特還表示,亞馬遜對實體店不斷增長的興趣表明,它與服裝銷售公司 Bonobos 和眼鏡銷售公司 Warby Parker 等其他具有實體店的網路零售商得到了相同的結論。

伯特說:“我認為他們也逐漸意識到,實體店所提供的某些體驗是無法數位化、也難以複製的。他們還能否繼續分得一杯羹,最關鍵的是看能否創造某種體驗的能力。”

亞馬遜零售業務前總經理喬·湯普森(Joe Thompson)認為,要想實現貝索斯對亞馬遜的宏大設想,實體店是關鍵。湯普森說:“我會情不自禁地想,在貝索斯的意識裡,他一定希望亞馬遜成為第一個價值萬億美元的公司。”他還說,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亞馬遜必須“毀掉”一些“未能完全滲透到消費市場的電商”。湯普森目前是家庭改造電商 BuildDirect 網站的一名高管。

亞馬遜公司目前的市值已經達到了 4000 億美元。

亞馬遜在西雅圖的巴拉德和 SoDo 社區的自取雜貨店將在未來幾周內開張。消費者可以線上上訂購食物並預約到店取貨的時間。隨著居民們開車前來,工作人員在商店外部掛了個牌子,又迅速蓋上,GeekWire 網站獲取的一份城市許可檔中提到,標識上面寫著“亞馬遜生鮮自取”(AmazonFresh Pickup)的字樣。

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店都在做這種“網購加自取”(click and collect)的銷售模式,其中就包括沃爾瑪、Kroger 等大型零售商。某位瞭解亞馬遜未來計畫的人士提到,亞馬遜一直在開發一項新的技術,這種技術將在顧客進入停車場後進行自動監測,這樣就能幫助顧客更快取到自己的貨物。

另一個亞馬遜自取商店的幾公里之外,就在西雅圖某一個亞馬遜辦公大樓的底層,AmazonGo 正處在試驗階段。AmazonGo 採取了便利商店的理念,店中有飲料、三明治和便當,人們在街上就能看到主廚們在廚房備餐的過程。

亞馬遜公司在去年年底發佈了 Amazon Go 這項技術,讓整個零售行業為之傾倒。零售商店的一系列感測器和人工智慧機器人能夠監測到顧客在貨架前的活動,因此顧客在離開商店時無需經過收銀台,就像人們用 Uber 打車到達目的地無需付款是一樣的。

位於西雅圖的亞馬遜書店有一片供兒童閱讀玩耍的區域。圖片版權:Kyle Johnson/《紐約時報》

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教授蒂姆西·拉塞特(Timothy Laseter)說:“亞馬遜的商業經濟邏輯非常棒。”

據一位熟悉這項業務的人士稱,亞馬遜的工程師們還在努力解決這項技術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目前只有亞馬遜公司員工可以在這個商店中購物。亞馬遜公司此前表示,Amazon Go 商店將在 2017 年初面向公眾開放。

如果亞馬遜在自動結帳技術上獲得成功,這在長遠上對於就業的影響將十分巨大,因為其他零售商將不計一切代價地競相模仿。據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顯示,目前全美有 340 萬名收銀員。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市場行銷學教授斯科特·蓋羅威(Scott Galloway)說:“Amazon Go 技術就像人工智慧一樣,不過是‘解雇收銀員’的委婉的說辭而已。”

蓋羅威表示:“去年我大概參加過 30 個零售企業的董事會議。”

數月以來,新聞報導傳言亞馬遜公司正在商榷一個大型零售店的概念,也就是綜合傳統的進店購物、線上購物線下自取和家庭配送等各種形式的購物形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在 2 月也曾發表過這樣一篇文章,將未來的亞馬遜零售商店描繪成只需三名員工、佈滿了機器人工作人員的形態。

這種形容顯然過於誇張。貝索斯一反常態地在 Twitter 上活躍起來,攻擊《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明顯是“吃錯藥了”。

@nypost(@《紐約郵報》),不管你是從誰口中得到了這樣的匿名訊息源 https://t.co/VFyzGQcOAZ,很顯然他們是吃錯藥了!

據一位熟悉亞馬遜零售理念的人士以及從《紐約時報》獲取的亞馬遜內部材料來看,亞馬遜公司內部的一個團隊探索出了另一中大型零售店的模式,零售店在商店的公共區域擺放生鮮產品,肉類和其他商品,冷凍食品、麥片等其他食品則可以放在亞馬遜的小型倉庫裡面,傳統的零售店中這些商品都是放置在商店中央區域的某個視窗後面,視窗後面為顧客打包的工作人員也並不是機器人。

去年 12 月,位於西雅圖的 Amazon Go 商店試運行時的情景。圖片版權:David Ryder/《紐約時報》

這個想法與一篇名為《美麗地拯救伍爾沃斯百貨公司》(“A Beautiful Way to Save Woolworths”)的文章中提到的概念類似,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零售行業顧問布裡坦·萊德(Brittan Ladd),寫了這篇文章之後他加入了亞馬遜。這個項目在亞馬遜公司的地位明確無疑:有人會說它收效甚微、行將就木,也有人認為這麼說有問題。

貝索斯早期在亞馬遜時曾有過一句名言,那就是“快速茁壯”(Get Big Fast),但用“慢速茁壯”似乎能更準確地形容亞馬遜在實體零售業務上的策略。有報導稱,亞馬遜已經討論了開設 2000 家零售商店的計畫。一位熟悉此項討論的人士稱,但這個數字也僅僅是基於亞馬遜在供應鏈上的巨大影響而做出的假設,並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提出的目標。

這位人士還說,除了這兩家即將在西雅圖開業的自取商店之外,明年還將至少有五家這樣的生鮮自取商店出現。亞馬遜還希望同期將 Amazon Go 的業務擴展到英國和美國其他一些城市。

印度也是亞馬遜實體零售業務的另一個巨大潛在市場。《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二月報導,在這個擁有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國度,亞馬遜近期獲得了在印度境內開設電商和實體生鮮商店的許可,公司表示將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據一位熟悉亞馬遜印度零售業務的人士稱,公司預期將第一家零售實體店開在班加羅爾。在一份聲明中,亞馬遜表示對於獲得印度政府的支持非常激動,印度方面鼓勵國外投資以“加強食物供應鏈”。亞馬遜表示:“我們已經獲得了投資許可,並將與印度政府合作實現這一願景。”

紐約大學的蓋羅威認為,亞馬遜自取商店的緩步前行說明公司還未明確實體商店的經營策略。

他說:“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還沒有找到一種明確的可以大範圍推廣的經營模式。一旦發現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亞馬遜是會即刻火力全開付諸實踐的。”

翻譯 熊貓譯社 劉清山 孫一

題圖來自 Amazon Go

©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