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你的日貨韓貨怎麼辦?

逆全球化背景下的機遇。

當前,“逆全球化”潮流湧動,貿易保護主義重新升溫。根據全球貿易預警,僅2017年上半年,美國就採取了65項貿易保護措施。在這種背景之下,中日韓三國該如何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現狀:內憂外困?

中日韓三國人口超過15億,經濟總量超過16萬億美元,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總額接近世界的五分之一。但是,三國內部的貿易量相對較少,相比於東盟(24%)、北美(42%)、歐盟(65%),中日韓三國區域內貿易比例僅為19%,大部分的貿易產品仍然流向歐美等區外國家。

中新社發 俞方平 攝

影響中日韓三國區域內貿易的因素,既包含政治因素,也包含經濟因素。

東亞經濟合作並不完全由東亞國家主導,域外力量制約著東亞經濟體的參與方式。在第二屆東亞經濟合作論壇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表示,東亞經濟合作的研究需要放在亞太的視角下進行。他認為,逆全球化事件本質上還是源於對利益的訴求,

反對的不是經濟全球化本身,而是其利益分配失衡的結果。而東亞經濟合作的困境,根源就是政治和安全領域的共同利益基礎較少。

儘管“政冷經熱”開始逆轉,但中日韓在經貿合作上已經有了一個相對良好的開端。東亞區域已形成良好的供應鏈合作關係,經過三國多年的共同努力,中國已經成為日本、韓國的第一大交易夥伴,日韓也成為中國主要的交易夥伴和投資來源地。

中新社發 耿玉和 攝

當前,東亞區域已形成良好的供應鏈合作關係,但各種制約因素仍然存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分析,非關稅壁壘、通關程式、供應鏈合作標準、資訊共用體系等因素仍亟待解決。

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面向未來,東亞的經濟合作又面臨著逆全球化的衝擊。特朗普政府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計畫重新商談美韓自貿協定等政策行為,對東亞地區區域政策合作造成一定的衝擊。

首要議題:完成RCEP談判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報復逐漸升溫,桑百川在會上強調,當前中日韓合作的首要議題就是加速推進RCEP談判進程。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2013年啟動第一輪談判,

目前共進行了19輪談判和5次部長級會談——至今仍懸而未決。RCEP的發起方東盟雖表示,“已充分認識到迅速結束RCEP談判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9月10日將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5次部長級會議上,談判能否完成仍有爭議。

新日鐵住金常務議員鈴木英夫援引日媒報導稱,在馬尼拉會議上關於RCEP達成協議的機會不大,但此舉仍意義非凡,日本業界十分關注。

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竺彩華則提議,推進RCEP需適當修正談判目標、談判重點、談判方式。談判,目標不要太拘泥於“高度自由化”,應該把重點向貿易便利化傾斜。不一定非要一下子達成一攬子協定,可以設定早期收穫、採用RCEP-的方式等。

東亞經濟合作一直以來具有明顯的危機驅動屬性,當前的RCEP正面臨著動力不足的問題。桑百川認為,TPP擱淺短期而言將有利於緩解亞太地區的競爭性自由化,提高東亞國家開展本地區經濟合作的向心力。

中新社發 陳宏青 攝

中日韓FTA:需要日方更積極

除了RECP,中日韓FTA(自由貿易協定)也是第二屆東亞經濟合作論壇熱議的話題之一。

早在2002年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上,中日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就被提出,從2012年開啟正式談判,至今經歷了12輪談判,仍未有實質性進展。

竺彩華分析,中日韓FTA進展緩慢,最大障礙是政治動力不足。地區貿易集團首先是政治性的而非經濟性的。TPP仍是日本的首要選擇,中韓自貿區競爭效應和示範效應都有限。

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鄭衡坤也認為,日本在FTA談判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只有三方共同積極推進,世界第三大經濟貿易區的落實才會成為可能。

目前,區域或雙邊FTA仍在繼續推進,雖然還沒有時間表,但各方也在尋求、探索更適合本國的貿易自由化,而非囿於最大公約數。

未來,區域經濟合作和貿易全球化需要全新的邏輯和思路。區域經濟合作必須走出“FTA至上”情節,而應強調聯通至上,包括基礎設施聯通、人文交流與合作、新平臺(如電商平臺、支付平臺)建設等。

中國正在深入推進“一帶一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等發展戰略;日本提出了迎合世界大趨勢,改變產業結構,提出科技利國政策;韓國也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進以人為本的經濟建設的經濟政策方向。

可以說,三國在發展戰略、發展模式上存在著對接的廣泛可能性,在產業、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合作前景十分可期。路漫漫,仍需上下而求索。

來自:國是直通車(WednesdayNews)

作者:許桂寶

編輯:馮玲玲 許桂寶

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竺彩華則提議,推進RCEP需適當修正談判目標、談判重點、談判方式。談判,目標不要太拘泥於“高度自由化”,應該把重點向貿易便利化傾斜。不一定非要一下子達成一攬子協定,可以設定早期收穫、採用RCEP-的方式等。

東亞經濟合作一直以來具有明顯的危機驅動屬性,當前的RCEP正面臨著動力不足的問題。桑百川認為,TPP擱淺短期而言將有利於緩解亞太地區的競爭性自由化,提高東亞國家開展本地區經濟合作的向心力。

中新社發 陳宏青 攝

中日韓FTA:需要日方更積極

除了RECP,中日韓FTA(自由貿易協定)也是第二屆東亞經濟合作論壇熱議的話題之一。

早在2002年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上,中日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就被提出,從2012年開啟正式談判,至今經歷了12輪談判,仍未有實質性進展。

竺彩華分析,中日韓FTA進展緩慢,最大障礙是政治動力不足。地區貿易集團首先是政治性的而非經濟性的。TPP仍是日本的首要選擇,中韓自貿區競爭效應和示範效應都有限。

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鄭衡坤也認為,日本在FTA談判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只有三方共同積極推進,世界第三大經濟貿易區的落實才會成為可能。

目前,區域或雙邊FTA仍在繼續推進,雖然還沒有時間表,但各方也在尋求、探索更適合本國的貿易自由化,而非囿於最大公約數。

未來,區域經濟合作和貿易全球化需要全新的邏輯和思路。區域經濟合作必須走出“FTA至上”情節,而應強調聯通至上,包括基礎設施聯通、人文交流與合作、新平臺(如電商平臺、支付平臺)建設等。

中國正在深入推進“一帶一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等發展戰略;日本提出了迎合世界大趨勢,改變產業結構,提出科技利國政策;韓國也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進以人為本的經濟建設的經濟政策方向。

可以說,三國在發展戰略、發展模式上存在著對接的廣泛可能性,在產業、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合作前景十分可期。路漫漫,仍需上下而求索。

來自:國是直通車(WednesdayNews)

作者:許桂寶

編輯:馮玲玲 許桂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