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震撼!享譽世界的白雲鄂博稀土發現者原來是他!

開欄的話

1947年5月,曙光照亮草原。

光陰荏苒,70個春秋在革命與建設的行進曲中鏗鏘而過。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辛勤創業、團結奮進,如今已收穫豐碩的果實。

古來青史誰不見,

今見功名勝古人。今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時代將呈現新的風貌。《包頭日報》從3月7日起開闢“包頭記憶”專欄,回憶過去建設包頭的重大事件,緬懷那些為建設包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們,激勵鹿城人民共同挺鋼鐵脊樑、振包頭雄風!

何作霖:白雲鄂博稀土礦物發現者

1927年,地質學家丁道衡隨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在綏遠省達爾罕旗發現了白雲鄂博鐵礦。

1933年丁道衡考察結束返回北京,委託他北大地質系的同學、在偏光顯微鏡方面有深厚功底的何作霖對白雲鄂博礦石進行研究。

何作霖畫像

據何作霖的夫人張澤純回憶:“他像是著了魔,不分晝夜地擺弄著礦石標本。”

做岩礦鑒定,首先要把礦石切成極小的薄片,

然後研磨,磨到透明為止。當時,北京正是柳絮飄著“雪花”的季節。何作霖身披柳絮,每天都埋頭在院子裡砸石頭、切石片、磨石片。

何作霖在顯微鏡下觀察螢石型標本時發現了除常見的磁鐵礦、磷灰石外還有一種細微性極小的異常礦物。經鈉光源檢驗,這些微粒一種屬於四方晶系,另一種屬六方晶系。前者為淺黃綠色,後者為淺綠黃色。他立即意識到它們可能是兩種稀土元素礦物,

但仍需進一步證實。於是,他請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所長嚴濟慈教授幫助進行光譜分析。弧形光譜圖上終於顯示了鑭、鈰、釔、鉺等稀土元素的譜線波長。

由此得出結論:白雲鄂博的礦石裡含有極為珍貴的稀土元素。

何作霖不僅從白雲鄂博的礦石裡發現了稀土元素,還是我國第一個從岩礦中提取稀土的人:他使用了多種化學和物理方法,

從僅有的1.0394毫克的螢石粉末中提取到0.01毫克的淺黃色的稀土礦物粉末。

1935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志》第4卷第2期刊登了何作霖的研究報告《綏遠白雲鄂博稀土類礦物的初步研究》(英文),第一個向全世界宣告:白雲鄂博礦物中存在著稀土礦物。

可惜的是,這一重大的發現,竟湮沒於亂世,多年無人問津。

1955年10月,中國和蘇聯在北京簽訂了《中蘇兩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協議中第4204項規定,

共同進行白雲鄂博鐵礦的研究。

1957年7月,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嚴濟慈率中國科技代表團赴莫斯科,與蘇聯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人討論了對白雲鄂博鐵、稀土礦的研究計畫,並簽訂合作研究協議。

根據協定,1958年中蘇科學院合作地質隊成立。中方12人,隊長由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岩石室主任何作霖教授擔任。蘇方7人,隊長由蘇聯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索科洛夫教授擔任。他們的任務是再對白雲鄂博進行綜合研究。

1958年6月15日,自稱“盼了25年”的何作霖終於踏上了白雲鄂博這塊嚮往已久的神奇的土地。

第二天,何作霖便與索科洛夫率領隊員登上了海拔1783米的白雲鄂博主峰開展了第一次野外地質調查。一路上,所有的隊員面對著礦區內礦物的多樣性和礦產的密集性讚歎不已。何作霖更是不放過研究中任何細緻的環節,從標本的採擷、製作、初步分類到原始資料的撰寫編匯,事無巨細,都必躬親。經他本人用岩石偏光顯微鏡鑒定的礦物薄片達十盒之多,有數千片……

如今,稀土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何作霖也因其偉大的貢獻而聞名於世。可以說,沒有稀土礦床的發現,沒有稀土礦床的基礎地質研究,就沒有現在稀土的應用,更沒有現在的我國外交博弈中的“稀土話語權”。

他們的任務是再對白雲鄂博進行綜合研究。

1958年6月15日,自稱“盼了25年”的何作霖終於踏上了白雲鄂博這塊嚮往已久的神奇的土地。

第二天,何作霖便與索科洛夫率領隊員登上了海拔1783米的白雲鄂博主峰開展了第一次野外地質調查。一路上,所有的隊員面對著礦區內礦物的多樣性和礦產的密集性讚歎不已。何作霖更是不放過研究中任何細緻的環節,從標本的採擷、製作、初步分類到原始資料的撰寫編匯,事無巨細,都必躬親。經他本人用岩石偏光顯微鏡鑒定的礦物薄片達十盒之多,有數千片……

如今,稀土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何作霖也因其偉大的貢獻而聞名於世。可以說,沒有稀土礦床的發現,沒有稀土礦床的基礎地質研究,就沒有現在稀土的應用,更沒有現在的我國外交博弈中的“稀土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