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錢總是不夠花,不僅僅是收入太少,更是因為物欲太多

一心網:今天是週末,小心思來想去,想和大家聊一個小話題,

關於花錢的話題。這個話題其實老早前小心就像和大家聊聊的,但是一直沒抽出時間來。正好今天是週末,小心打算簡單和大家聊一個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問題——錢總是不夠花,是什麼原因。

對於活在當今中國的多數人而言,花錢從未像現在這麼容易過。在幾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多數人的消費有且只有兩種方式:要麼現金,要麼儲蓄卡。這兩種消費的本質是一樣的,

都是延時消費,即你得先把錢賺到手,然後才有可能去消費。

但是現在的情形完全不一樣了,消費沒帶錢?完全沒問題,幾乎所有的商家,無論大小,全都開通了手機支付,支付寶、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錢就瞬間刷了出去。更為關鍵的是,哪怕你沒錢,各家銀行信用卡,各大互聯網平臺提前消費產品,各種網貸手機APP,似乎無時無刻都在誘惑著你。快點花錢吧,快點貸款吧,快點消費吧,

現在利率打折了,現在不花,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下班路上,各家商場、門店全部都在搞活動、搞促銷,名目之繁多,花樣之翻新,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商家做不到的。經常的情況是,你進了一家店,原本可能只是想隨便看看,但是等出門的時候,你手上莫名其妙地就買了一些東西出來。你甚至都想不起來,剛才售貨員跟你說了些什麼,反正最後你就是買了。

好不容易到了週末,

你終於可以對大街上吵吵鬧鬧、熙熙攘攘say goodbye兩天,然後你鬼使神差、陰差陽錯、一不小心打開了淘寶、天貓、京東電腦網頁或手機APP,然後一眼望上去,各家又都在搞促銷活動了:這家是打折,那家是滿減;這邊是分期手續費五折,那邊乾脆分期不要手續費。於是一不小心,你就下了單…

然後,等到你下個月出帳單時,你不由得內心一陣抽搐,怎麼回事,竟然花了這麼多錢。這個月的工資不僅是白領了,下個月、下下個月恐怕都要吃土了。信用卡帳單肯定是當月還不清了,於是你只好打電話過去讓客服分期,那邊的客服GG、MM笑得跟要開花了似的。辦理好了分期,順帶著還又跟你安利了一波最近我們銀行推出了一款消費貸產品,

利率很低哦,現在還有優惠哦,不佔用信用卡消費額度哦,先生小姐你要不要趕緊辦理哦…

小心發現一件事,對於多數的職場人而言,尤其是年輕人而言,錢似乎是永遠都不夠的。剛畢業時月薪3000元,不夠用;一年以後月薪5000元,不夠用;兩年以後月薪8000元,不夠用;三年以後月薪過萬了,還是不夠用。但是如果你問他,為什麼收入一直在增長,但是你始終沒能留下些積蓄,錢一直都處於“不夠用”的狀態呢?他們多半也是說不出來的。更關鍵都是,以上情況並不適用於所有職場人,很多職場人工作若干年後,工資提升極為有限,但是消費支出卻是節節翻倍增長。

當觀察他們的消費帳單時,我們就會發現端倪:過去月薪3000元時,和朋友吃頓飯可能最多消費不過百元;現在月薪過萬了,和朋友吃頓飯動輒就是五百塊。過去月薪3000元時,租個單間一個月五六百打發了;現在月薪過完了,隨便租個像樣一居兩居室,租金都要三千塊了。於是看上去工資翻了三倍,但是消費卻可能翻了五倍甚至更多。這樣一來,工資增長依舊趕不上消費增長,自然結果就是入不敷出。

但不理性消費、過度消費、超前消費這頂黑鍋,能全部扣在年輕人頭上嗎?顯然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因為幾十年前,我們父輩年輕的時候,中國還處於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在那個時候,即使你頭腦精明做生意賺了不少錢,但是社會上可供你消費的商品品類和娛樂方式有且只有這麼多,你即使想要多花錢,恐怕很多地方你花錢都花膩了,根本就不想再去。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不同了,物質極度繁榮。小心就拿自己為例,小心從事互聯網行業,所以日常工作中對於電腦和手機的依賴相對就更高些。再加上小時候家庭條件一般,擁有第一台電腦和手機的年齡,相比同齡人都更晚。於是當小心工作以後,對於電腦和手機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上的代償感。所以截至目前,小心一共有四台電腦,三部手機同時在用。當然,這其中,只有兩台電腦、一部手機是日常主力在使用的,也就是必須要有的。另外的兩台電腦、兩部手機,可能就是因為某次促銷,或者小心一時心血來潮,就剁手了。

關於過度消費,更可怕是其實是三種心理:

其一是“改善型消費”:原本你有一輛十幾萬的代步車,日常使用已經足夠,且各方面你也十分滿意。但是現在商家每天都在不斷宣傳,我們推出了新款的、改善型的車型,相比老款我們改進了XXX、XXX、XXX…雖然你並不太需要這些細微之處的改善,也認為這些改善可能配不上價格上直接的翻倍,但是鬼使神差,你最終還是選擇賣掉了舊車,並且又貼上了一大筆錢,換了一台新車回來。但是新鮮勁兒也不過是剛買回來的那幾天,因為用不了多久,商家的新款就又上市了,口風還是如此相似,相比老款,新款如何如何好。此次此刻,你要不要再買呢?

其二是“投資性消費”:這個威力就更是驚人了,因為相比單純性的消費,多數成年人還是有一定的抵禦能力的,但是如果商家以“投資增值”的幌子向消費者推銷某種產品時,這個威力恐怕就要直接翻倍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學區房和商鋪。在售樓員嘴裡,他們的地段永遠是最好的,他們的配套永遠是最好的,他們的性價比永遠是最高的,他們的增值潛力永遠是最大的。你買不了吃虧,你買不了上當,現在多少多少人都在等著買,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買了,你就是有了船票,從此身價蹭蹭往上漲;沒買,你就是錯失良機,從此人生一片灰暗。

其三是“身份性消費”:關於這種消費心理和方式,絕對是一種無底洞。當前社會上最流行的一種身份定位,就是所謂的“新中產階級”。關於究竟在中國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之為中產階級,目前尚未有定論,各家說法各不相同。但是商家不會考慮這麼多,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商家,都把自己定位和包裝成“中產生活方式”必備之選。最典型的例子,比如星巴克。其實對於真正懂咖啡和愛咖啡的人而言,星巴克並不是喝咖啡的首選。相比星巴克在國外不過是街邊最普通的快捷飲品店,在中國的星巴克硬生生被定位成了文藝、小資、中產的代名詞。相比星巴克咖啡的品質,其價格決然是明顯偏高的,但是卻因為為數不少國人追逐“中產階級”什麼的心理,在中國混的風生水起。

最終,在社會氛圍和商家攻勢以及你本身迷茫的心理作用下,你淪陷在一次又一次的買買買剁手中。而且每次剁手完,你都會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下次一定要理性、要克制。但是這種心理安慰,往往都和青春期男孩子手☆禁☆淫完後,安慰自己是最後一次一樣。絲毫沒有意義,下一次欲望來臨時,該克制不住的,還是克制不住。

欲望,或者準確說物欲,在良性的一方面,不斷積累著人類向前進步。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因為想要更好的生活,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隨著時間推移,其惡性一面的作用同樣也在越發明顯起來:它不斷引誘著你消費,而且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引誘其不理性消費、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直到將你過度透支,成為帳單的奴隸。

更關鍵的是,你會不斷進行自我麻痹,先是過度消費,然後拼命賺錢,進而循環往復,沉浸在物欲奢靡中無法自拔。然後你還安慰自己,這是有上進心,有理想有追求的表現。但是實際上,理想和夢想的本質,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為更多人提供幫助,顯然,沉迷於過度消費,除了滿足自身欲望外,並沒有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而同樣,良性消費和惡性消費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消費之後,能夠長時間為你帶來心靈的滿足感。多數年輕人為了滿足物欲的消費,都屬於惡性消費,除了消費的瞬間一時爽到高☆禁☆潮外,過後就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彌補和償還這筆消費留下的虧空,得不償失。這種情況,和毒癮有非常多相似之處。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會賺錢固然聰明,但會花錢則更是智慧。

更關鍵都是,以上情況並不適用於所有職場人,很多職場人工作若干年後,工資提升極為有限,但是消費支出卻是節節翻倍增長。

當觀察他們的消費帳單時,我們就會發現端倪:過去月薪3000元時,和朋友吃頓飯可能最多消費不過百元;現在月薪過萬了,和朋友吃頓飯動輒就是五百塊。過去月薪3000元時,租個單間一個月五六百打發了;現在月薪過完了,隨便租個像樣一居兩居室,租金都要三千塊了。於是看上去工資翻了三倍,但是消費卻可能翻了五倍甚至更多。這樣一來,工資增長依舊趕不上消費增長,自然結果就是入不敷出。

但不理性消費、過度消費、超前消費這頂黑鍋,能全部扣在年輕人頭上嗎?顯然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因為幾十年前,我們父輩年輕的時候,中國還處於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在那個時候,即使你頭腦精明做生意賺了不少錢,但是社會上可供你消費的商品品類和娛樂方式有且只有這麼多,你即使想要多花錢,恐怕很多地方你花錢都花膩了,根本就不想再去。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不同了,物質極度繁榮。小心就拿自己為例,小心從事互聯網行業,所以日常工作中對於電腦和手機的依賴相對就更高些。再加上小時候家庭條件一般,擁有第一台電腦和手機的年齡,相比同齡人都更晚。於是當小心工作以後,對於電腦和手機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上的代償感。所以截至目前,小心一共有四台電腦,三部手機同時在用。當然,這其中,只有兩台電腦、一部手機是日常主力在使用的,也就是必須要有的。另外的兩台電腦、兩部手機,可能就是因為某次促銷,或者小心一時心血來潮,就剁手了。

關於過度消費,更可怕是其實是三種心理:

其一是“改善型消費”:原本你有一輛十幾萬的代步車,日常使用已經足夠,且各方面你也十分滿意。但是現在商家每天都在不斷宣傳,我們推出了新款的、改善型的車型,相比老款我們改進了XXX、XXX、XXX…雖然你並不太需要這些細微之處的改善,也認為這些改善可能配不上價格上直接的翻倍,但是鬼使神差,你最終還是選擇賣掉了舊車,並且又貼上了一大筆錢,換了一台新車回來。但是新鮮勁兒也不過是剛買回來的那幾天,因為用不了多久,商家的新款就又上市了,口風還是如此相似,相比老款,新款如何如何好。此次此刻,你要不要再買呢?

其二是“投資性消費”:這個威力就更是驚人了,因為相比單純性的消費,多數成年人還是有一定的抵禦能力的,但是如果商家以“投資增值”的幌子向消費者推銷某種產品時,這個威力恐怕就要直接翻倍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學區房和商鋪。在售樓員嘴裡,他們的地段永遠是最好的,他們的配套永遠是最好的,他們的性價比永遠是最高的,他們的增值潛力永遠是最大的。你買不了吃虧,你買不了上當,現在多少多少人都在等著買,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買了,你就是有了船票,從此身價蹭蹭往上漲;沒買,你就是錯失良機,從此人生一片灰暗。

其三是“身份性消費”:關於這種消費心理和方式,絕對是一種無底洞。當前社會上最流行的一種身份定位,就是所謂的“新中產階級”。關於究竟在中國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之為中產階級,目前尚未有定論,各家說法各不相同。但是商家不會考慮這麼多,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商家,都把自己定位和包裝成“中產生活方式”必備之選。最典型的例子,比如星巴克。其實對於真正懂咖啡和愛咖啡的人而言,星巴克並不是喝咖啡的首選。相比星巴克在國外不過是街邊最普通的快捷飲品店,在中國的星巴克硬生生被定位成了文藝、小資、中產的代名詞。相比星巴克咖啡的品質,其價格決然是明顯偏高的,但是卻因為為數不少國人追逐“中產階級”什麼的心理,在中國混的風生水起。

最終,在社會氛圍和商家攻勢以及你本身迷茫的心理作用下,你淪陷在一次又一次的買買買剁手中。而且每次剁手完,你都會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下次一定要理性、要克制。但是這種心理安慰,往往都和青春期男孩子手☆禁☆淫完後,安慰自己是最後一次一樣。絲毫沒有意義,下一次欲望來臨時,該克制不住的,還是克制不住。

欲望,或者準確說物欲,在良性的一方面,不斷積累著人類向前進步。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因為想要更好的生活,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隨著時間推移,其惡性一面的作用同樣也在越發明顯起來:它不斷引誘著你消費,而且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引誘其不理性消費、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直到將你過度透支,成為帳單的奴隸。

更關鍵的是,你會不斷進行自我麻痹,先是過度消費,然後拼命賺錢,進而循環往復,沉浸在物欲奢靡中無法自拔。然後你還安慰自己,這是有上進心,有理想有追求的表現。但是實際上,理想和夢想的本質,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為更多人提供幫助,顯然,沉迷於過度消費,除了滿足自身欲望外,並沒有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而同樣,良性消費和惡性消費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消費之後,能夠長時間為你帶來心靈的滿足感。多數年輕人為了滿足物欲的消費,都屬於惡性消費,除了消費的瞬間一時爽到高☆禁☆潮外,過後就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彌補和償還這筆消費留下的虧空,得不償失。這種情況,和毒癮有非常多相似之處。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會賺錢固然聰明,但會花錢則更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