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又獲大獎!東陽籍科學家潘建偉獲“中國版諾貝爾獎”,獎金100萬美元!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

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電腦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潘建偉的獲獎評語:獎勵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金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

潘建偉1970年生於浙江東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潘建偉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資訊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該領域有國際影響的學者,特別是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糾纏操縱和冷原子量子存儲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統性創新貢獻。

施一公的獲獎評語: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

許晨陽的獲獎評語:

表彰他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

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於2016年,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一年一屆。

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物件不限國籍,且研究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2016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得主分別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和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增設了“數學與電腦科學獎”。

據未來大獎秘書長武紅女士介紹,未來科學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以及國際同行評議制度。未來科學大獎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

科學委員會的成員不參與提名,在任職期間及其後兩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證大獎的公正與公平;國際同行評議,是科學評價的重要方式,公正高效的同行評議是保證科學品質的基礎,

更是代表了未來科學大獎的高水準。

綜合 | 金華新聞用戶端 人民網

編輯 | 淩昱 盧奕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