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郭沫若苦巡朱棣長陵墓口無果,轉戰定陵挖出文物盡數被毀

導讀: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剛明是我國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沒有之一”這句話。是的,明朝不僅對外剛,而且對內也剛;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明朝的這些帝王仙逝後,

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其餘兩皇帝外,其餘13位帝王都葬于北京天壽山南麓,現稱明十三陵。

歷代帝王將相死後基本都會厚葬,但越是厚葬,死後越是不得安息。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盜墓賊最喜歡這些有錢的古墓。從“十墓九空”這個詞就可以看出,無論是秦漢時期的還是隋唐時期有或者是滿清的古墓,

現在還沒被盜的寥寥無幾。但明帝陵墓幾乎沒有被盜過。

沒被盜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歷代以來政府保護得當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明墓堅固,一般盜墓賊根本無法找到墓口。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應該知道近現代的大文豪郭沫若除了能說會寫、懂古文字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身份,

那就是考古家。

在建國之初的大型考古中基本都有大文豪郭沫若的身影,而他也是多次申請發掘乾陵、始皇陵等帝王陵但都被拒絕了。但是申請發掘的明十三陵卻意外被批准了。

在準備發掘十三陵中的朱棣長陵時卻發生了意外。這個意外就是當時所有在場的考古家經過三天的拉網式探尋,期間還多次動用了少量的炸藥,但最後都沒能找到長陵的入口。

挖掘長陵碰壁後就轉戰明神宗的定陵。

定陵的考古非常順利,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現在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的鳳冠。但這卻造就了我國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劇,大量出土的珍貴文物因為保護不當被氧化腐蝕;稀世金絲楠木棺被丟,朱翊鈞屍骨被鞭屍。

也正因為如此,

現在的考古工作才不敢輕易主動去發掘古墓,而是對古墓以及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性發掘。這也就是說,當古墓因為被盜、漏水、基建等特殊原因可能發生破壞時才發掘的。同時,網上流傳的“盜墓式”考古純屬誹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