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包凡:新經濟是未來唯一值得賭的一個方向 | 大趨勢

3月26日,2017雪球中概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兼CEO受邀參加了論壇並發表了“中概股市場變化及新的投資機會”的主題演講。演講中包凡分析了中概股市場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

提出了科技創新、消費升級、產業變革是新經濟投資的三駕馬車。

為什麼中概股在美國上市的數量會有所下降?港股與A股如何相互影響?為什麼新經濟是未來唯一值得賭的方向?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我們要做的是什麼?

大家可能知道,雪球出名也是因為中概股出名,我今天借此機會還是講一下中概股。在這裡澄清一下兩個不同的概念,第一我們所指的中概股可能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概念就是中資股,是指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這兩個不太一樣,我今天都會簡單的說一下。

【中概股市市場變化】

中概股市場的三個階段

既然我們要說變化,那麼首先還是回顧一下。中概股市場大致上分為三個階段,即2000年之前、2000年到2010年和2011年以後。2000年之前去美國的企業是零零散散的,有些國內企業當時比較瞭解美國的上市規則,

就去了一些,以傳統企業為主。從2000年開始,那個時候正好也是第一波互聯網浪潮,今天最著名的一些互聯網公司,大都是在那一波去美國上市的,包括我以前服務的企業亞信科技,這一階段到了2010年達到了一個高峰。從2011年開始,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實際上總體的數目是在下降的,比最高峰的時候下降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到今天為止,經過一波洗禮以後,

在美國還是有大量的中國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大都是以新經濟企業為主。這些上市公司有兩個特點,第一是以大市值的為主,留下的公司都是相對市值比較大;第二是大都替投資人賺到了錢,可能也與指數比較好有關。

為什麼中概股在美國上市的數量會有所下降?這裡中概股經歷了兩個很重要的階段,

或者說存在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從2011年開始,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不少被美國的機構做空,引發了第一批退市的浪潮。第二,到了2014年,因為國內A股的一些情況,造成了中概股跟A股之間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套現機會,或者大家以為會有這個套現的機會,於是引發了第二批退市的浪潮。所以,總體來說,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數目這幾年是下降的。

反過來看,這也給新的去美國上市的公司帶來了一定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並不是適合於所有人的,剛才說到,現在留在美國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大市值的,而且相對指數來說都是比較優秀的,在每個細分行業可能都是屬於行業龍頭的企業。這樣的企業現在去美國,可能還是會有不錯的表現。

港股與A股相互影響

再看下在香港上市的中資股。香港市場和美國市場上中資股情況很不一樣,今天的香港市場上,其實中資股已經占了相當主流或者主導的地位。從數量角度來說,中資股占到一半;從市值角度來說,中資股占了三分之二。

大家最近一直在談的一個話題叫港股的A股化,這個事要看怎麼理解。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可能還需要時間,而且最終可能是一個趨同的過程,不可能讓港股變得完全像A股一樣。這個過程是一個雙向影響的過程,當A股在影響港股的時候,港股某種程度上也在反向的影響A股。怎麼理解呢?

A股影響港股這一點可能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大量的資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解放軍南下”;但是反過來說,這個過程中也給投資人帶來了一種理性的選擇。如果A股某些板塊,尤其是創業板裡有些股票炒得太過了,已經缺乏了投資的價值,而在香港市場上卻還有很多值得投資的標的在裡面,這樣就為投資者帶來了一個選擇,這種情況反過來也會影響A股的價值體系。我覺得港股的A股化是需要時間,這是第一個。第二點,從最根本的角度來說,因為上市的機制,這兩個市場還是有很多根本的區別,比如做空的機制、大股東限售的機制、資訊披露等各個方面還是有相當大的不同。

最近,大家比較關注的是美圖在香港一騎絕塵的表現。我覺得,這檔股票本身的交易情況可能不值得過多關注,但是香港市場的確發生比較重大的變化。個人看法,過去這兩年裡香港市場的定價權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去年在香港IPO裡面排名前五名的券商應該都是中資券商,國際券商連前五名都沒有排進去。這從側面反映,從IPO市場來看,定價權已經回到了中資或者中國的資本手上。在二級市場裡面,據我們統計,去年港股86%的交易額還是掌握在國際基金裡面,那就意味著在二級市場的定價權還是在國際基金手裡。

但是今年我們發現,隨著大量大陸資金的南下,二級市場裡面的定價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某些股票或某些板塊上,定價權已經回到了中資的手裡。

其實美圖的股價,在美圖進入港股通之前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跟香港的大市幾乎是接近的。在美圖加入了港股通之後,股價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大量買入美圖股票的錢還是從大陸過去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充分的考慮到香港市場的不同,也會有風險,高處不勝寒。

【未來有哪些新的投資機會】

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與確定性

接下來主要說說一級市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從一級市場的角度是怎麼看未來的。看未來,唯一確定的事情就是未來很不確定。

從外部挑戰來看,出口的挑戰,全球化進程的挑戰等,這裡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可能更多的是西方國家、西方政治體系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造成的全球化進程也受阻。

從內部挑戰來看,就是我們中國過去所依賴的人口紅利現在已經不在了,這一點我就不再多闡述了,大家應該都比較瞭解。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今天的供給結構其實是不合理的,產能過剩。這都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挑戰,所以未來還是相當不確定。

什麼是確定的?我們傳統的模式,以廉價勞動力、出口和投資拉動的模式,現在肯定是走到頭了,很難再繼續下去。反過來看也有新的機會,機會就在於隨著我們人均收入的增長所帶來消費的升級,而且比較幸運的是,總體勞動力的指數都在不斷的增加,因為我們的教育在增加,而這裡面又會帶來新的機會,技術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逐漸在增加。

所以我們整個經濟,實際上從全球角度來說,從一個生產性的經濟已經變成了一個知識性的經濟,這就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機會。

我們的觀點是,中國的未來一定是新經濟的未來,新經濟是未來唯一值得賭的一個方向。為什麼這樣說?首先說一下我們對新經濟的定義,“新經濟”這個詞在現在用得比較氾濫,從我們華興資本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什麼是新經濟?主要是三個條件:第一,是技術驅動,必須要有一定的技術成份在裡面;第二,它是有一定創新的商業模式;第三,它是一個創業型的公司。只要符合這三個條件,基本上我們認為就是新經濟。接下來我覺得很大的一波機會就是新經濟對於傳統行業的改造。

到今天為止,中國的新經濟已經初具規模,新經濟占了我們GDP的30%。為什麼大家要投新經濟呢?我們分別統計全球新經濟企業和傳統經濟企業的前十名可以看到,新經濟跟傳統經濟的總市值實際上已經差不多,上市公司市值都在3萬億左右,但是新經濟前十的企業平均成立時間只有22年,花了22年到現在這個水準,而傳統經濟是花了130年才到了今天這個水準,或者說維持在今天這個水準。

新經濟投資的三駕馬車

具體來說,新經濟投資策略應該是什麼呢?我們大致把它歸納到三點:一是科技創新;二是消費升級;三是產業變革。

我想強調一下,這是新經濟投資的三駕馬車。因為這三個因素,實際上是互相帶動、密不可分、互相推動的。他們之間實際上是做乘法的概念,不是一個做加法的概念,或者說不代表這是三個不同的領域。任何一個新經濟的公司,如果你細看的話,推動這個公司發展的因素可能都有這三個。

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從消費升級說起。我們所說的消費升級可能是,今天新一代的消費者需要的東西跟以前不一樣,他除了挑最便宜的東西,需要更加有品質的,有個性的東西。這就會創造一個新的消費品品類出來。這個消費品的品類做到一定的時候就會發覺,如果不改造上游的供應鏈,其實很難做出最受消費者需要的東西,這時候就需要對上游的供應鏈進行一定的改造,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什麼叫供應鏈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是把供應鏈真正的做到數位化,通過數位化的方式來提高供應鏈的效益。如何做到這一點?都是需要有核心的技術,如果沒有核心技術的話,很難實現這一點。所以當我們在說科技創新、消費升級跟產業變革這三件事情的時候,這三個事情實際上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

1.科技創新

其實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創新相當活躍的階段。而且現在有很多方面新技術的發展,無論是人工智慧、量子計算,乃至到生命科學方面產生的一些新的技術,實際上都處在一個相當讓人興奮的階段。MIT2016年評出了最具創新技術的50家企業,基因技術、人工智慧、醫療健康、自動駕駛在裡面都占了比較大的比例。

美國國力最核心的一個體現就在於依然是全球技術創新的中心。但是很幸運的是,我們中國現在已經排在第二名了,而且據我們所瞭解,中國在科技創新上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大,這個量在某些領域其實已經跟美國不相上下,相信未來我們能夠產生更多的成果,我認為科技創新還是未來最主要的一個驅動。

2.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是未來一個必然的趨勢。在美國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人均GDP的成長,整個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可以明顯看到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像食品、服裝所占比例都在下降,而服務業,像金融、娛樂都在上升,中國實際上也是在發生同樣的變化。

舉個例子,出境旅遊、出境消費都在增加,休閒娛樂也在增加。消費升級的原因中,GDP的推動我覺得是一方面,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的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當我們消費的主力軍從60後、70後變成了80後、90後的時候,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消費的場景也發生了比較重大的變化。

我想強調一下我最近研究的心得,我認為娛樂行業是未來值得賭的一個大行業,這是唯一一個常青的行業,常青的基業。為什麼呢?工業革命的時候,把人的體力活幹了,資訊革命的時候,把人的腦力活幹了。當一個人體力活、腦力活都被機器幹掉了以後,剩下的還能幹點什麼呢?只能給自己找點樂子,所以我覺得娛樂是一個能夠長久延續的行業。

3.產業變革

產業升級也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推動產業升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在不斷的增加,當一個企業考慮在投入技術還是投入勞動力的時候,他實際上在不斷的做這個計算。

由於技術的發展,也讓產業升級成為一個技術上切實可行的事情。產業升級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呢?我們認為實際上是在產業的數位化。

首先要把產業數位化,每一個環節都要數位化。在數位化的基礎上才能做更多的分析,大資料、人工智慧,所以數位化是第一點。前不久跟一個朋友聊天說到,有一家航運公司,現在在他的船上面用了大量的Sensor,實際上把他這個船航運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時間都數位化了。這個船本身的狀況,發動機的狀況,海面的狀況。

有了這些數位化基礎之後,再進行一些後期的優化,他們可以隨時的調動發動機轉速和航線,通過這一件事情,讓他在航程當中的耗油、燃油降低了5%。這就是一個產業升級很明顯的例子。

再往上走,當數位化了以後,可能會把供應端跟需求端做一個結合,未來希望能夠做到2B跟2C完美的結合。在這個大的趨勢之下,我們可以看到,傳統行業裡,尤其是傳統製造業,可能是未來下一波會發生比較重大變革或者重大變化的一個行業。

【展望及建議】

我們把二級市場簡單的回顧了一下,一級市場也展望了一下,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

第一,我們還是應該堅定不移的繼續投入到新經濟的洪流之中去,新經濟是唯一值得賭的一個方向。

第二,作為創業者,希望創業者能夠回歸本源,把技術創新放在第一位。因為我們認為純粹靠商業模式創新的這個年代已經過去了,技術創新可能成為未來最主要的一個驅動力。

第三,我們作為一個金融機構,還是應該服務於實體經濟,説明未來的龍頭企業成長,並分享成果,這一點我覺得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覺得作為金融機構,其實我這幾年比較深切的感受,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泡沫的時代,四處也充滿了誘惑,在金融這個行業裡面,大多數人都說金融是一個壞人比較多的行業。我想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樹立自身的原則,能夠在這個行業裡面做點事,讓這個行業成為一個好人也能夠賺錢的行業。

第四,回到企業家,因為新經濟的企業,已經成為了中國當下時代的寵兒,可能是最大的獲益者。我想在新經濟的企業裡,一年利潤幾十億的有大把在,年利潤上百億的也不少,甚至於還有上千億的公司。當公司發展到這樣的規模,真的要考慮一下企業跟社會之間的關係。當一個企業在盈利的同時,是不是應該還是考慮到到底給用戶是不是能夠帶來未來長遠的價值,對行業能夠起到正向的作用,而且在社會上肩負更主要的責任。就是說怎麼樣能夠重新定義新一代企業家的精神,這也是我們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今天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香港市場和美國市場上中資股情況很不一樣,今天的香港市場上,其實中資股已經占了相當主流或者主導的地位。從數量角度來說,中資股占到一半;從市值角度來說,中資股占了三分之二。

大家最近一直在談的一個話題叫港股的A股化,這個事要看怎麼理解。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可能還需要時間,而且最終可能是一個趨同的過程,不可能讓港股變得完全像A股一樣。這個過程是一個雙向影響的過程,當A股在影響港股的時候,港股某種程度上也在反向的影響A股。怎麼理解呢?

A股影響港股這一點可能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大量的資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解放軍南下”;但是反過來說,這個過程中也給投資人帶來了一種理性的選擇。如果A股某些板塊,尤其是創業板裡有些股票炒得太過了,已經缺乏了投資的價值,而在香港市場上卻還有很多值得投資的標的在裡面,這樣就為投資者帶來了一個選擇,這種情況反過來也會影響A股的價值體系。我覺得港股的A股化是需要時間,這是第一個。第二點,從最根本的角度來說,因為上市的機制,這兩個市場還是有很多根本的區別,比如做空的機制、大股東限售的機制、資訊披露等各個方面還是有相當大的不同。

最近,大家比較關注的是美圖在香港一騎絕塵的表現。我覺得,這檔股票本身的交易情況可能不值得過多關注,但是香港市場的確發生比較重大的變化。個人看法,過去這兩年裡香港市場的定價權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去年在香港IPO裡面排名前五名的券商應該都是中資券商,國際券商連前五名都沒有排進去。這從側面反映,從IPO市場來看,定價權已經回到了中資或者中國的資本手上。在二級市場裡面,據我們統計,去年港股86%的交易額還是掌握在國際基金裡面,那就意味著在二級市場的定價權還是在國際基金手裡。

但是今年我們發現,隨著大量大陸資金的南下,二級市場裡面的定價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某些股票或某些板塊上,定價權已經回到了中資的手裡。

其實美圖的股價,在美圖進入港股通之前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跟香港的大市幾乎是接近的。在美圖加入了港股通之後,股價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大量買入美圖股票的錢還是從大陸過去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充分的考慮到香港市場的不同,也會有風險,高處不勝寒。

【未來有哪些新的投資機會】

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與確定性

接下來主要說說一級市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從一級市場的角度是怎麼看未來的。看未來,唯一確定的事情就是未來很不確定。

從外部挑戰來看,出口的挑戰,全球化進程的挑戰等,這裡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可能更多的是西方國家、西方政治體系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造成的全球化進程也受阻。

從內部挑戰來看,就是我們中國過去所依賴的人口紅利現在已經不在了,這一點我就不再多闡述了,大家應該都比較瞭解。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今天的供給結構其實是不合理的,產能過剩。這都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挑戰,所以未來還是相當不確定。

什麼是確定的?我們傳統的模式,以廉價勞動力、出口和投資拉動的模式,現在肯定是走到頭了,很難再繼續下去。反過來看也有新的機會,機會就在於隨著我們人均收入的增長所帶來消費的升級,而且比較幸運的是,總體勞動力的指數都在不斷的增加,因為我們的教育在增加,而這裡面又會帶來新的機會,技術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逐漸在增加。

所以我們整個經濟,實際上從全球角度來說,從一個生產性的經濟已經變成了一個知識性的經濟,這就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機會。

我們的觀點是,中國的未來一定是新經濟的未來,新經濟是未來唯一值得賭的一個方向。為什麼這樣說?首先說一下我們對新經濟的定義,“新經濟”這個詞在現在用得比較氾濫,從我們華興資本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什麼是新經濟?主要是三個條件:第一,是技術驅動,必須要有一定的技術成份在裡面;第二,它是有一定創新的商業模式;第三,它是一個創業型的公司。只要符合這三個條件,基本上我們認為就是新經濟。接下來我覺得很大的一波機會就是新經濟對於傳統行業的改造。

到今天為止,中國的新經濟已經初具規模,新經濟占了我們GDP的30%。為什麼大家要投新經濟呢?我們分別統計全球新經濟企業和傳統經濟企業的前十名可以看到,新經濟跟傳統經濟的總市值實際上已經差不多,上市公司市值都在3萬億左右,但是新經濟前十的企業平均成立時間只有22年,花了22年到現在這個水準,而傳統經濟是花了130年才到了今天這個水準,或者說維持在今天這個水準。

新經濟投資的三駕馬車

具體來說,新經濟投資策略應該是什麼呢?我們大致把它歸納到三點:一是科技創新;二是消費升級;三是產業變革。

我想強調一下,這是新經濟投資的三駕馬車。因為這三個因素,實際上是互相帶動、密不可分、互相推動的。他們之間實際上是做乘法的概念,不是一個做加法的概念,或者說不代表這是三個不同的領域。任何一個新經濟的公司,如果你細看的話,推動這個公司發展的因素可能都有這三個。

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從消費升級說起。我們所說的消費升級可能是,今天新一代的消費者需要的東西跟以前不一樣,他除了挑最便宜的東西,需要更加有品質的,有個性的東西。這就會創造一個新的消費品品類出來。這個消費品的品類做到一定的時候就會發覺,如果不改造上游的供應鏈,其實很難做出最受消費者需要的東西,這時候就需要對上游的供應鏈進行一定的改造,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什麼叫供應鏈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是把供應鏈真正的做到數位化,通過數位化的方式來提高供應鏈的效益。如何做到這一點?都是需要有核心的技術,如果沒有核心技術的話,很難實現這一點。所以當我們在說科技創新、消費升級跟產業變革這三件事情的時候,這三個事情實際上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

1.科技創新

其實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創新相當活躍的階段。而且現在有很多方面新技術的發展,無論是人工智慧、量子計算,乃至到生命科學方面產生的一些新的技術,實際上都處在一個相當讓人興奮的階段。MIT2016年評出了最具創新技術的50家企業,基因技術、人工智慧、醫療健康、自動駕駛在裡面都占了比較大的比例。

美國國力最核心的一個體現就在於依然是全球技術創新的中心。但是很幸運的是,我們中國現在已經排在第二名了,而且據我們所瞭解,中國在科技創新上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大,這個量在某些領域其實已經跟美國不相上下,相信未來我們能夠產生更多的成果,我認為科技創新還是未來最主要的一個驅動。

2.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是未來一個必然的趨勢。在美國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人均GDP的成長,整個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可以明顯看到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像食品、服裝所占比例都在下降,而服務業,像金融、娛樂都在上升,中國實際上也是在發生同樣的變化。

舉個例子,出境旅遊、出境消費都在增加,休閒娛樂也在增加。消費升級的原因中,GDP的推動我覺得是一方面,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的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當我們消費的主力軍從60後、70後變成了80後、90後的時候,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消費的場景也發生了比較重大的變化。

我想強調一下我最近研究的心得,我認為娛樂行業是未來值得賭的一個大行業,這是唯一一個常青的行業,常青的基業。為什麼呢?工業革命的時候,把人的體力活幹了,資訊革命的時候,把人的腦力活幹了。當一個人體力活、腦力活都被機器幹掉了以後,剩下的還能幹點什麼呢?只能給自己找點樂子,所以我覺得娛樂是一個能夠長久延續的行業。

3.產業變革

產業升級也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推動產業升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在不斷的增加,當一個企業考慮在投入技術還是投入勞動力的時候,他實際上在不斷的做這個計算。

由於技術的發展,也讓產業升級成為一個技術上切實可行的事情。產業升級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呢?我們認為實際上是在產業的數位化。

首先要把產業數位化,每一個環節都要數位化。在數位化的基礎上才能做更多的分析,大資料、人工智慧,所以數位化是第一點。前不久跟一個朋友聊天說到,有一家航運公司,現在在他的船上面用了大量的Sensor,實際上把他這個船航運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時間都數位化了。這個船本身的狀況,發動機的狀況,海面的狀況。

有了這些數位化基礎之後,再進行一些後期的優化,他們可以隨時的調動發動機轉速和航線,通過這一件事情,讓他在航程當中的耗油、燃油降低了5%。這就是一個產業升級很明顯的例子。

再往上走,當數位化了以後,可能會把供應端跟需求端做一個結合,未來希望能夠做到2B跟2C完美的結合。在這個大的趨勢之下,我們可以看到,傳統行業裡,尤其是傳統製造業,可能是未來下一波會發生比較重大變革或者重大變化的一個行業。

【展望及建議】

我們把二級市場簡單的回顧了一下,一級市場也展望了一下,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

第一,我們還是應該堅定不移的繼續投入到新經濟的洪流之中去,新經濟是唯一值得賭的一個方向。

第二,作為創業者,希望創業者能夠回歸本源,把技術創新放在第一位。因為我們認為純粹靠商業模式創新的這個年代已經過去了,技術創新可能成為未來最主要的一個驅動力。

第三,我們作為一個金融機構,還是應該服務於實體經濟,説明未來的龍頭企業成長,並分享成果,這一點我覺得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覺得作為金融機構,其實我這幾年比較深切的感受,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泡沫的時代,四處也充滿了誘惑,在金融這個行業裡面,大多數人都說金融是一個壞人比較多的行業。我想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樹立自身的原則,能夠在這個行業裡面做點事,讓這個行業成為一個好人也能夠賺錢的行業。

第四,回到企業家,因為新經濟的企業,已經成為了中國當下時代的寵兒,可能是最大的獲益者。我想在新經濟的企業裡,一年利潤幾十億的有大把在,年利潤上百億的也不少,甚至於還有上千億的公司。當公司發展到這樣的規模,真的要考慮一下企業跟社會之間的關係。當一個企業在盈利的同時,是不是應該還是考慮到到底給用戶是不是能夠帶來未來長遠的價值,對行業能夠起到正向的作用,而且在社會上肩負更主要的責任。就是說怎麼樣能夠重新定義新一代企業家的精神,這也是我們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今天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