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漢時期由於冶鐵業的發達出現了多少影響後世的兵器?

兩漢武器以鋼鐵兵器為主。中央由少府所屬的考工主管全國兵器製作。冶鐵業比較發達的郡,設工官、鐵官,主管兵 器製造並輸送京師。長安、洛陽及各郡設武庫,由武庫今負責兵器 儲存和發放。

武器的種類隨著冶煉技術和鍛造工藝水準的提高西漢時期的武器種類已有多種多樣。如當時的長柄兵器有槍、矛、戟等;短柄兵器有刀、劍等;遠射兵器有弓、駑等;防護裝具有鎧甲、盾牌;錘砸、劈砍兵器有錘、杖、斧、鉞等。這些兵器多為鐵製品,品質較高,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東漢武器的種類和品質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矛、戟、槍、刀、駑、箭、鎧甲等項。

矛:矛是東漢軍隊裝備的一種刺殺兵器。東漢時有的矛比西漢更長。

戟:戈與矛的合體,兼有勾、啄、沖、刺四種殺傷作用。東漢時,以戟為兵器的名將甚多,有長柄戟、手戟(短戟)和雙戟。這些戟非常鋒利,殺傷力較西漢時更大。(本網站有關於戟的專門介紹可以查看)

槍;槍也是一種刺殺兵器,形制與矛相類似。《通俗文》曰:“削木傷盜曰槍。”春秋戰國之際的墨子提到了“槍”。槍有木柄、竹柄兩種。東漢時期,槍仍為軍隊的主要武器。

刀:西漢時出現了一種專用於劈砍的鐵質短柄刀,又名環柄刀或環首刀。東漢時期,軍隊已普遍使用鋼刀。如:1974年山東蒼山縣出土永初六年(112年)“(即煉)大刀”。此外,還曾經出土過“百煉”鋼刀,比“講沛”的品質更好。②表明製造鋼刀的技術,

在東漢已進入到了成熟階段。

駑:是一種遠射兵器,即安有臂的弓,弓臂上設有駑機。這種“駑”,於春秋末年的吳、越等國已見使用。西漢時期有用臂拉開的擘張駑和利用腳踏開的蹶張駑兩種。到東漢時期,駑的種類增多,主要分“強駕”和“小駕”兩種。強駑的射程和殺傷力比小駕更大。

據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羌眾萬餘,攻圍赤亭(今甘肅成縣西南),(虞)令軍中強駑勿發,而潛發小駑,羌以為矢力弱不能至,並兵急攻,虞於是使二十強駑共射一人,發無不中,羌大震,退。”《陳球傳》說:“以弦木為弓,以羽牙為矢,引機(駑機)發射,遠射千余步”。強駑的射程可達幹步之外。在居延漢簡中,有關“駑”的記錄很多。當時管的射程和強度,通常以“石”計算,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等八級,
一般六石駑最為常用,大約可射260米。至於十石強駑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大量史實表明,“駑”是漢軍的“長技”之一,東漢時期仍為軍隊的重要武器,且有所發展。由於駑的普遍使用,射駑的方法和經驗日益豐富。值得注意的是,駑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作戰中的進攻性和殺傷力。它比弓箭具有更多的優越性,駑的性能,便於較長時間的瞄準,提高了命中精度;同時,張駑射箭既可用臂力,也可用腳踏等方法,這就有助於拉弦力量的加強,使射程增遠,穿透效能提高,從而增強了殺傷力。

箭:弓、駑所使用的箭,又稱“矢”或“簇”。西漢的箭矢,形制和戰國之時大體相同,但箭矢加長,分長尾和短尾兩種。到東漢時期,已使用“毒箭”。即在箭矢上敷用毒藥,以增強箭的效能。如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北匈奴攻金浦城(今新疆字遠縣),校尉耿恭“以毒藥傅矢”,中矢者“視創皆沸”,大驚,遂遁去。可見,在當時的戰鬥中,毒箭發揮了一定的威力,增大了箭的殺傷效能。

鎧甲:是一種護體裝備。鐵兵器出現和弓彎的發展,促進了護體裝備的改進。西漢之時,鐵制銷甲日益增多。到東漢時期,鐵制“魚鱗甲”已在軍中普遍使用。據考古發掘,在沂南畫像石上有刻制了一領鐵制的魚鱗甲。在河南陝縣劉家渠東漢墓中,出土的陶制樓閣上也有披戴魚鱗甲的武士守衛。在當時,隨著煉鋼技術的提高,鐵鎧的品質和數量都有提高,表現在鎧甲的堅度增強,類型增多和防衛性能增大。在曹植《先帝賜臣鎧表》中,出現有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等。諸多事例表明,東漢時期鐵銷製作已逐漸完善。

東漢時期,不僅對西漢原有的一些武器,有了較大的改進和發展;而且創制了多件新式武器。其突出表現是“鈞鑲”和“偃月刀”。

鉤鑲:這是把鉤和盾結合在一起的武器。它見於武氏伺畫像石和鄒縣黃陸屯畫像石。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成渝鐵路沿線,還發現了一種鉤鑲實物,鐵質,長54釐米。據劉熙《釋名》說;“鈞鑲,兩頭曰鉤,中央曰鑲,或推鑲,或鉤引”,是一種能攻可守的武器。

偃月刀:是一種安有長柄的大刀,故又稱“長刀”,屬劈砍兵器,也創自東漢時期。這種刀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志》。如《典韋傳》說: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關羽所用的也是長刀,形如“偃月”,所以當時人往往稱它為“偃月刀”。步兵、騎兵皆可使用。後來,唐代的“陌刀”大概是由此發展而來。

運營人:hgsword

張駑射箭既可用臂力,也可用腳踏等方法,這就有助於拉弦力量的加強,使射程增遠,穿透效能提高,從而增強了殺傷力。

箭:弓、駑所使用的箭,又稱“矢”或“簇”。西漢的箭矢,形制和戰國之時大體相同,但箭矢加長,分長尾和短尾兩種。到東漢時期,已使用“毒箭”。即在箭矢上敷用毒藥,以增強箭的效能。如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北匈奴攻金浦城(今新疆字遠縣),校尉耿恭“以毒藥傅矢”,中矢者“視創皆沸”,大驚,遂遁去。可見,在當時的戰鬥中,毒箭發揮了一定的威力,增大了箭的殺傷效能。

鎧甲:是一種護體裝備。鐵兵器出現和弓彎的發展,促進了護體裝備的改進。西漢之時,鐵制銷甲日益增多。到東漢時期,鐵制“魚鱗甲”已在軍中普遍使用。據考古發掘,在沂南畫像石上有刻制了一領鐵制的魚鱗甲。在河南陝縣劉家渠東漢墓中,出土的陶制樓閣上也有披戴魚鱗甲的武士守衛。在當時,隨著煉鋼技術的提高,鐵鎧的品質和數量都有提高,表現在鎧甲的堅度增強,類型增多和防衛性能增大。在曹植《先帝賜臣鎧表》中,出現有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等。諸多事例表明,東漢時期鐵銷製作已逐漸完善。

東漢時期,不僅對西漢原有的一些武器,有了較大的改進和發展;而且創制了多件新式武器。其突出表現是“鈞鑲”和“偃月刀”。

鉤鑲:這是把鉤和盾結合在一起的武器。它見於武氏伺畫像石和鄒縣黃陸屯畫像石。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成渝鐵路沿線,還發現了一種鉤鑲實物,鐵質,長54釐米。據劉熙《釋名》說;“鈞鑲,兩頭曰鉤,中央曰鑲,或推鑲,或鉤引”,是一種能攻可守的武器。

偃月刀:是一種安有長柄的大刀,故又稱“長刀”,屬劈砍兵器,也創自東漢時期。這種刀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志》。如《典韋傳》說: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關羽所用的也是長刀,形如“偃月”,所以當時人往往稱它為“偃月刀”。步兵、騎兵皆可使用。後來,唐代的“陌刀”大概是由此發展而來。

運營人:hg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