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宋朝人利用一種動物加固橋樑,至今千年不倒

洛陽橋不在洛陽為什麼這樣叫呢?

據說當年唐宣宗未即位之前,微服出遊泉州,感慨此地山川秀麗,有似洛陽美景,隨口說了句:“真乃洛陽江景也”。後來即皇帝位,就稱此江為洛陽江。

洛陽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距泉州城5公里,據史料記載石橋一共有1200米長,有44座橋墩。橋上兩邊有扶欄。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834米長了。遠遠望去,淺灰色花崗岩橋體在陽光下遍體磷光,就像一條銀龍橫臥江上,十分壯觀。

筏形基礎,

洛陽橋橋墩下面,江底深處埋著一大片花崗岩基石,在橋墩下方築成了一條橫跨江底的大石堤。

船型橋墩。洛陽橋的橋墩砌體相當龐大,兩端砌成尖形,形狀像船型。幾十座橋墩每隔幾米一字排開,就像整裝待發的航船,一字列開在江面上。

殖蠣固基。

橋墩上下密密麻麻佈滿了牡蠣,就像披上了厚厚的鎧甲,幾乎看不出是由一塊塊花崗岩條石相接而成。經過瞭解,為了把水底那些堆積在一起的石條凝聚成為一體,使之不被大水沖塌,造橋的工匠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沿海海底有一種長有貝殼的軟體動物,名叫牡蠣。它有兩個殼,一個殼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個牡蠣上,互相交結在一起,另一個殼則蓋著自己的軟體。
牡蠣繁殖能力很強,而且無孔不入,一旦跟石膠成一片後,形成大量的碳酸鈣物質,我們用鐵鏟也鏟不下來。工匠們利用牡蠣的這個特性,在橋基上種牡蠣。把橋基和橋墩自然地膠結成整體。

筏形基礎。當建築物上部荷載較大而地基承載能力又比較弱時,

用簡單的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已不能適應地基變形的需要,這時將柱下基礎連成一片,使整個建築物的荷載承受在一塊整板上。筏形基礎由於其底面積S大,在同等受力F情況下,P=F/S,可以減小基底壓強,也能更有效地增強基礎的整體性,調整不均勻沉降。

船型橋墩。位於流水中的橋墩,其上游迎水面受到流水衝擊作用。流水受到橋墩阻礙,對橋墩施加壓力。等速流動的河流可視為流速為v的平面流場,

流線為互相平行的水平線。

洛陽古橋運用了生物學方法與物理科學的建造手段,終於成就了洛陽橋的千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