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衝鋒槍裡的“廉頗”、抗日神劇必備:美國M3系列衝鋒槍

如果討論中國有關抗日以及抗日戰爭之前的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中,哪一支槍的穿越次數最多的話,恐怕非M3系列衝鋒槍莫屬。1943年夏天才開始量產的M3系列衝鋒槍,不止出現在了抗日題材影視劇中,

有的還穿越到了20世紀20年代,而且不單單是使用時間上的問題,使用者也不限於美軍,國共雙方,甚至是日軍、德軍都在一些劇中使用上了M3系列衝鋒槍。

▲穿越到八路軍手裡的M3衝鋒槍

▲電視劇《亮劍》中日軍特工隊使用的M3衝鋒槍

▲電視劇版《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蘇軍女戰士使用繳獲德軍的M3衝鋒槍

在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軍事工業生產,

不單單要滿足自身需要,還要根據租借法案源源不斷的為歐洲戰場上的英、法、蘇,亞洲戰場上的中國等盟友提供大量的援助。尤其是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之後的英國,大批武器裝備的遺失和巨大的本土防禦壓力,使得美國要優先供應這個遠在西歐岌岌可危的盟友。當時美軍主要生產的衝鋒槍是湯姆森M1928系列,其複雜的切削加工工藝,高昂的成本導致的產能不足,
對於戰時快速大批量生產要求來說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雖然美軍在1942年開始改良工藝,簡化步驟生產出了M1,M1A1衝鋒槍,但是仍然無法滿足軍方對於衝鋒槍提出的高性能,低成本,易量產的需要,而且由於湯姆森系列衝鋒槍自身改進潛能逐漸接近極限,美軍開始把研發新型衝鋒槍的計畫提上了日程。此時的英國卻深感單純接受外援,不足以彌補國內巨大的武器短缺數量,
於是他們拋棄了從一戰以來對於衝鋒槍的不重視的態度,迅速著手研發自己的衝鋒槍,並在極短的時間內開始批量生產,這就是大量採用衝壓焊接工藝製造的斯登衝鋒槍。美軍在量產M1衝鋒槍時,其位於亞伯丁的陸軍武器測試中心對當時世界各國的衝鋒槍進行了嚴苛測試,得到最高評價的,不是工藝複雜的精品,而是7天時間就畫出設計草圖的英制斯登衝鋒槍。

在1942年,由U.S AOSFRD(美國陸軍武器製造局輕武器實驗開發部)牽頭負責,雷南.R.斯塔德勒少校作為主設計師,喬治.J.海德,費力德里克.W.桑普森協助組成美軍新型衝鋒槍研發小組。他們主要參考了斯登MKII,大量採用衝壓焊接生產技術,在通用汽車公司的車間裡試製出T15型衝鋒槍。該槍使用11.43毫米手槍彈,半自動全自動射擊模式可選。美軍在試用之後,提出改進意見,隨即研發小組拿出了改進型T20衝鋒槍,並交由美軍繼續測試改良。最終在1942年12月,T20衝鋒槍作為制式武器正式列裝,命名為CAL.45 M3,該槍採用自由式槍機,開膛待擊,結構簡單,連發射擊時射速約為350-400發/分。M3衝鋒槍的生產交給了通用汽車公司旗下的導航燈分公司,該部門本身就是進行汽車大燈,反光鏡等衝壓部件製造的,對M3衝鋒槍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衝壓焊接等技術十分嫺熟。但通用汽車公司並不負責生產所有的槍械部件,大部分零件是由下屬承包商生產之後提供通用汽車公司來組裝。不過因為通用汽車公司架設生產線和試製型號發生的供彈不良問題,直到1943年秋天M3衝鋒槍才開始供應給一線作戰部隊。1944年,M3衝鋒槍周產量達到8000支,生產成本不到20美元一支,滿足了軍方低成本批量生產的預期要求。

▲M3衝鋒槍

▲M3衝鋒槍分解圖

▲二戰時期使用M3的士兵

M3剛開始裝備部隊的時候,與士兵手中那些有木制護木,小握把和槍托的湯姆森系列衝鋒槍比,大量採用金屬衝壓件和焊接工藝的M3衝鋒槍在外觀上遜色不少。一些士兵甚至看到M3外型跟給汽車加潤滑油的注油器有點類似,所以戲稱M3衝鋒槍是“注油槍”、“黃油槍”。不過在部隊開始使用M3之後,士兵們很快意識就意識到,在M3簡陋的外表下擁有極為出色的操作性,全自動射擊時較低的射速使得射手可以通過控制扳機,輕鬆實現長短點射和連發之間轉換。

1944年的諾曼地登陸,是M3衝鋒槍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當時只有少數傘兵,突擊隊,裝甲兵使用。直到二戰結束,M3系列衝鋒槍也沒能取代湯姆森系列衝鋒槍在美軍中的地位,畢竟湯姆森系列衝鋒槍已經列裝多年,數量巨大而且士兵非常熟悉和喜愛它。經過實戰的洗禮,M3也無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問題:槍身右側的回轉式拉機柄,結構複雜,易變形故障;彈匣卡筍突兀在槍體左側,容易磕碰誤操作使彈匣掉落。於是在1944年12月,新改進的M3A1型正式開始列裝部隊,並在1945年1月大規模量產。M3衝鋒槍在1943年生產了85130支,1944年製造了343372支,1945年製造了178192支,M3A1衝鋒槍在1945年生產了15469支。整個二戰時期,M3系衝鋒槍共計生產622163支,相當於湯姆森系列衝鋒槍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M3A1衝鋒槍,槍口加裝了T9消焰器

▲美劇《兄弟連》中使用M3A1的美國傘兵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M3A1衝鋒槍也宣告停產。可在1946年,由於一大批老舊的湯姆森衝鋒槍的退役,美軍輕武器出現不足,美國政府又找到井阪公司繼續生產M3A1衝鋒槍。井阪公司的產品選材加工各方面都更加規範,其品質也遠遠超過之前生產的M3系列衝鋒槍。在朝鮮戰爭期間,伊薩卡公司和布法羅公司也獲得政府合同,又生產了33,000支M3A1。

M3系列衝鋒槍在二戰之後,跟隨美軍經歷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一直到海灣戰爭期間,M3A1衝鋒槍還作為美軍裝甲兵和卡車司機的單兵自衛武器馳騁疆場,可謂是寶刀不老。美國政府還把M3系列衝鋒槍直接援助給其他國家,或援建其生產線。二戰結束後,大量的德軍武器被銷毀,當德國境內維持治安及基本防務急需武器時,美國提供的一些淘汰武器中就包括了M3系列衝鋒槍。在1955年,位於阿根廷羅薩里奧市的FMAP工廠就開始生產M3A1,他們的產品被命名為PAM1,口徑為9毫米。後來又生產了一種帶自動保險的PAM2,在彈匣座後面有一個保險杠杆,握彈匣座的手要同時緊握這個保險杠杆才能發射。而菲律賓海軍至今還在使用M3系列衝鋒槍,日本自衛隊的坦克部隊和偵察部隊到現在也在同時使用M3和M3A1。另外在一些戰亂國家和地區,一直都能看到M3系列衝鋒槍的身影。

▲朝鮮戰場上使用的M3衝鋒槍

▲越戰美軍使用的M3A1衝鋒槍

▲1951年使用M3A1衝鋒槍的德國高速巡警

▲阿根廷仿製的M3A1衝鋒槍

▲日本自衛隊使用的M3/M3A1衝鋒槍

▲菲律賓海軍使用的M3和M3消音型衝鋒槍

▲2011年剛果員警手中的M3A1衝鋒槍

另外,1946年開始,國民黨方面開始接收美國援助的M3A1衝鋒槍,並在第二年由瀋陽的第90兵工廠仿製量產,根據民國紀年命名為三六式衝鋒槍。為了便於與M3A1衝鋒槍互換零件,三六式衝鋒槍忠於原版,並未進行任何改動。由於瀋陽在1948年解放,第90兵工廠被解放軍接收,位於南京的第60兵工廠則繼續生產三六式衝鋒槍,而且第60兵工廠還將三六式衝鋒槍口徑更改為9毫米,並命名為三七式衝鋒槍。國民黨敗退到臺灣之時,第60兵工廠也隨之轉移,之後的國軍一直都在使用三七式衝鋒槍,並在恢復量產時將其更名為三九式。三九式衝鋒槍的彈匣與斯登衝鋒槍的彈匣完全一樣,可以方便的與三八式衝鋒槍(國民政府仿製的斯登MK II型衝鋒槍)互換彈匣使用。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

該槍使用11.43毫米手槍彈,半自動全自動射擊模式可選。美軍在試用之後,提出改進意見,隨即研發小組拿出了改進型T20衝鋒槍,並交由美軍繼續測試改良。最終在1942年12月,T20衝鋒槍作為制式武器正式列裝,命名為CAL.45 M3,該槍採用自由式槍機,開膛待擊,結構簡單,連發射擊時射速約為350-400發/分。M3衝鋒槍的生產交給了通用汽車公司旗下的導航燈分公司,該部門本身就是進行汽車大燈,反光鏡等衝壓部件製造的,對M3衝鋒槍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衝壓焊接等技術十分嫺熟。但通用汽車公司並不負責生產所有的槍械部件,大部分零件是由下屬承包商生產之後提供通用汽車公司來組裝。不過因為通用汽車公司架設生產線和試製型號發生的供彈不良問題,直到1943年秋天M3衝鋒槍才開始供應給一線作戰部隊。1944年,M3衝鋒槍周產量達到8000支,生產成本不到20美元一支,滿足了軍方低成本批量生產的預期要求。

▲M3衝鋒槍

▲M3衝鋒槍分解圖

▲二戰時期使用M3的士兵

M3剛開始裝備部隊的時候,與士兵手中那些有木制護木,小握把和槍托的湯姆森系列衝鋒槍比,大量採用金屬衝壓件和焊接工藝的M3衝鋒槍在外觀上遜色不少。一些士兵甚至看到M3外型跟給汽車加潤滑油的注油器有點類似,所以戲稱M3衝鋒槍是“注油槍”、“黃油槍”。不過在部隊開始使用M3之後,士兵們很快意識就意識到,在M3簡陋的外表下擁有極為出色的操作性,全自動射擊時較低的射速使得射手可以通過控制扳機,輕鬆實現長短點射和連發之間轉換。

1944年的諾曼地登陸,是M3衝鋒槍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當時只有少數傘兵,突擊隊,裝甲兵使用。直到二戰結束,M3系列衝鋒槍也沒能取代湯姆森系列衝鋒槍在美軍中的地位,畢竟湯姆森系列衝鋒槍已經列裝多年,數量巨大而且士兵非常熟悉和喜愛它。經過實戰的洗禮,M3也無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問題:槍身右側的回轉式拉機柄,結構複雜,易變形故障;彈匣卡筍突兀在槍體左側,容易磕碰誤操作使彈匣掉落。於是在1944年12月,新改進的M3A1型正式開始列裝部隊,並在1945年1月大規模量產。M3衝鋒槍在1943年生產了85130支,1944年製造了343372支,1945年製造了178192支,M3A1衝鋒槍在1945年生產了15469支。整個二戰時期,M3系衝鋒槍共計生產622163支,相當於湯姆森系列衝鋒槍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M3A1衝鋒槍,槍口加裝了T9消焰器

▲美劇《兄弟連》中使用M3A1的美國傘兵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M3A1衝鋒槍也宣告停產。可在1946年,由於一大批老舊的湯姆森衝鋒槍的退役,美軍輕武器出現不足,美國政府又找到井阪公司繼續生產M3A1衝鋒槍。井阪公司的產品選材加工各方面都更加規範,其品質也遠遠超過之前生產的M3系列衝鋒槍。在朝鮮戰爭期間,伊薩卡公司和布法羅公司也獲得政府合同,又生產了33,000支M3A1。

M3系列衝鋒槍在二戰之後,跟隨美軍經歷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一直到海灣戰爭期間,M3A1衝鋒槍還作為美軍裝甲兵和卡車司機的單兵自衛武器馳騁疆場,可謂是寶刀不老。美國政府還把M3系列衝鋒槍直接援助給其他國家,或援建其生產線。二戰結束後,大量的德軍武器被銷毀,當德國境內維持治安及基本防務急需武器時,美國提供的一些淘汰武器中就包括了M3系列衝鋒槍。在1955年,位於阿根廷羅薩里奧市的FMAP工廠就開始生產M3A1,他們的產品被命名為PAM1,口徑為9毫米。後來又生產了一種帶自動保險的PAM2,在彈匣座後面有一個保險杠杆,握彈匣座的手要同時緊握這個保險杠杆才能發射。而菲律賓海軍至今還在使用M3系列衝鋒槍,日本自衛隊的坦克部隊和偵察部隊到現在也在同時使用M3和M3A1。另外在一些戰亂國家和地區,一直都能看到M3系列衝鋒槍的身影。

▲朝鮮戰場上使用的M3衝鋒槍

▲越戰美軍使用的M3A1衝鋒槍

▲1951年使用M3A1衝鋒槍的德國高速巡警

▲阿根廷仿製的M3A1衝鋒槍

▲日本自衛隊使用的M3/M3A1衝鋒槍

▲菲律賓海軍使用的M3和M3消音型衝鋒槍

▲2011年剛果員警手中的M3A1衝鋒槍

另外,1946年開始,國民黨方面開始接收美國援助的M3A1衝鋒槍,並在第二年由瀋陽的第90兵工廠仿製量產,根據民國紀年命名為三六式衝鋒槍。為了便於與M3A1衝鋒槍互換零件,三六式衝鋒槍忠於原版,並未進行任何改動。由於瀋陽在1948年解放,第90兵工廠被解放軍接收,位於南京的第60兵工廠則繼續生產三六式衝鋒槍,而且第60兵工廠還將三六式衝鋒槍口徑更改為9毫米,並命名為三七式衝鋒槍。國民黨敗退到臺灣之時,第60兵工廠也隨之轉移,之後的國軍一直都在使用三七式衝鋒槍,並在恢復量產時將其更名為三九式。三九式衝鋒槍的彈匣與斯登衝鋒槍的彈匣完全一樣,可以方便的與三八式衝鋒槍(國民政府仿製的斯登MK II型衝鋒槍)互換彈匣使用。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