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汪濤:華為雲不是“人云亦云” 是基於聯接的“有根”雲

文/黃海峰

在9月5日召開的華為全聯接大會首日演講中,華為輪值CEO郭平先生清晰地表達了華為的戰略和使命:華為有決心、也有能力和夥伴一起打造世界上5朵雲之一。到了9月6日第二天,

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汪濤從技術和方案角度分享了華為的創新,如何幫助政府、企業以及全社會實現數位化,邁向智慧社會。

汪濤表示,各行業企業數位化的標誌就是“聯上雲”,所以在企業數位化中,雲離不開聯接。而華為雲與其他很多雲不同的是,華為雲不是人云亦云,是基於聯接的雲,是“有根的”。

左一 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 汪濤

“沒有聯接的雲是空中樓閣,有了聯接的雲才能‘接地氣’,才不會‘隨風飄走’,才能產生1+1>2的協同效應!”汪濤如此判斷,因此,華為自身的產品和方案發展戰略就是長期聚焦聯接和雲,通過不斷的技術和方案創新加速政企數位化,實現商業新增長。

在雲時代,企業數位化對連接的需求多種多樣,

教育、交通、園區等需求都不同。華為如何滿足這些不同的需求?

聯接和雲是數位化的雙引擎

根據 IDC 對全球Top 2000的企業調查,2017年,67%的CEO將數位化轉型作為其核心戰略。數位化轉型的關鍵是要引入新的ICT技術,而雲是ICT技術的主要提供方式。但,雲是實現數位化轉型的唯一要素嗎?

波士頓諮詢公司的企業數位化成熟度模型表明,數位化是企業在資料獲取和資料分析兩個方向上,

不斷提高現代化和智慧化水準的綜合結果;資料獲取需要的是聯接,資料分析需要的是雲。

基於此,汪濤表示,華為的雲是基於聯接的雲。回首全球企業發展史,我們發現電和網的關係,與ICT行業裡雲和聯接的關係非常相似;如果說,工業化的標誌是接上電,數位化的標誌就是聯上雲;工業化中,電離不開網,而企業數位化中,雲離不開聯接。

幾年前,為了解決交通擁堵,中國某城市引入智慧交通雲系統,但因為視頻回傳頻寬的限制,無法將監控的視頻影像即時傳送到中心節點,有些節點甚至要在零點以後才能進行回傳,使得這套交通雲系統無法即時掌握全域視圖、使得雲的價值大打折扣,甚至出現錯誤導流。

當前,

中國政府正實施“雪亮”工程,實現視頻大聯網。目前,北京公共攝像頭超過200萬,深圳公共攝像頭超過130萬,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海量、多格式、分散的視頻資料及時有效的傳送、分析和處理,視頻大聯網的價值將超越想像。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聯接的目的是為了雲的高效,而雲的價值要靠聯接來釋放。”汪濤說,聯接和雲是數位化的雙引擎。技術改變世界,理念改變“世界觀”。雙引擎既是技術架構,也是商業模式和理念。華為將長期聚焦聯接和雲、通過不斷的技術和方案創新加速政企數位化,實現商業新增長。

據悉,華為耕耘聯接30年,服務全球500多個運營商,聯接35億用戶。華為有業界最完備、最領先的聯接技術,在光、無線、微波和IP等領域都處於行業領導者行列;任意媒介、泛在超寬、超低時延是我們在聯接領域的持續追求;在下一個30年、華為還將繼續引領聯接的解決方案發展。

而華為的雲厚積薄發。華為在雲領域有10年的技術積累,在中國的私有雲市場和大資料市場,華為已成為客戶的最佳選擇;快速反覆運算、敏捷創新,在過去6個月內,華為雲上線了超過4500個新特性,和40多個雲應用服務。

“做聯接的公司很多,聯接萬物的公司很少;做雲不難,成為全球五朵雲之一,不易。既能做好聯接,又能做好雲,只有華為!”汪濤說。

助多行業企業在多場景構建聯接與雲

智聯萬物,雲領創新!對一個企業來說,實現全聯接是技術變現,而引入雲應用是為了優化業務。聯接和雲彼此交織,開放、安全和智慧是它們共同的特徵。我們的分享將從聯接開始。

汪濤表示,智聯萬物的核心是聯和智;聯的內涵是能基於任意媒介、任意技術實現泛在超寬聯接,能聯上要聯的一切人和物,滿足商業、教育、城市、製造等各種場景的聯接要求。多網合一,化繁為簡。

而智的內涵是要能讓聯接更敏捷、更自動化、更加智慧;基於大資料分析和深度學習技術,實現全網智慧,網隨心動。

“智聯萬物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汪濤首先從大家最熟悉的購物體驗談起。兩個月前汪濤出差去英國,為我的家人挑選一個手提包,面對著琳琅滿目的商品無從選擇。所以他想,如果有一個智慧導購平臺,拿起商品就可以在顯示幕上看到商品的材質、設計理念和流行要素,甚至可以模擬春裝、套裝、裙裝等與各種衣服搭配的效果,這樣我們的購物體驗將更加精彩。

而這些精彩的體驗,離不開一張融合的園區網路。雖然4G、4.5G甚至5G技術在快速發展,但是在企業園區這樣的場景,Wi-Fi技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解決方案。華為公司提供的全場景WiFi網路,可以滿足商業場所、體育館、機場等密集型場景無線覆蓋的需求。

為什麼華為在高密覆蓋方面這麼牛?這源于華為在無線領域有30年的技術積累,在核心演算法和智慧天線以及射頻等方面引領行業。

比如華為的下一代WiFi解決方案。2013年,華為發佈的業界第一款敏捷交換機,融合了有線和無線,引領了產業的創新。今天華為發佈的X-Gen Wi-Fi,相比傳統園區解決方案,它帶來了更高速率和更多的接入用戶數,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了Wi-Fi和物聯網,滿足未來商業泛在接入的需求。

而在教育行業,聯接能給教育帶來什麼?面對校園聯網需求,華為發佈了CloudCampus,始終以至簡管理、無限聯接為目標,已經與全球超過30個重量級合作夥伴在20多個細分行業中有成功的合作案例。無限聯接可以由雲管理平臺快速建立虛擬化網路,共用ICT資源,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實現基於意圖的聯接。

除了商業和教育,城市也需要智聯。據氣候組織統計,倫敦每年路燈照明消耗的電量高達5600多萬度,相當於燃燒1萬6千8百噸煤。巨大的能耗費用再加上人工巡檢、管理維護費用,對城市管理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

華為照明物聯網解決方案將城市照明路燈統一接入物聯網路,基於GIS地圖進行視覺化管理,管理者可以清楚的瞭解每一個街區、每一盞路燈的狀態資訊。節能效率高達80%。這些成功的行業實踐都是依託深度開放的EC-IoT方案。

汪濤介紹,EC-IoT解決方案包括兩個關鍵部件,開放的邊緣計算閘道和統一管理的敏捷控制器。邊緣計算閘道的工業級設計,能適應各種行業嚴酷環境。基於業界最豐富的工業協定和介面,具有廣泛行業適用性。

以空調質檢為例,當前主要是通過人工來識別產品品質缺陷,識別準確率低。 EC-IoT通過在邊緣計算閘道部署雜訊和品質檢測的AI元件,自動化識別空調品質。並可通過深度自學習能力,不斷完善質檢特徵庫,質檢準確率從80%提升到99.5%。同時,EC-IoT基於開放雲管理能力,將行業智慧應用從雲端自動分發到邊緣閘道,實現百萬閘道的統一管理。

邊緣計算前景廣闊,產業同時橫跨OT、IT、CT多個領域,邊緣計算的發展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為了加速邊緣計算在各行業的落地,華為發起成立了邊緣計算聯盟。迄今為止,聯盟已發展了116個成員,打造20多個測試床,其中,梯聯網是眾多成功部署的測試床之一。

除了城市,製造業也是一個需要聯接的場景。製造行業已經呈現自動化、移動化、智慧化三大趨勢,數百萬的工業機器人將被部署,説明企業提升製造精度和企業效率。據Gartner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260億台設備實現互聯,其中15%來自於製造業。

泛在聯接將是智慧製造的基礎。華為eLTE是説明製造企業泛在聯接的有效解決方案之一。eLTE引入最先進的4.5G LTE技術,為製造企業提供寬窄一體的無線物聯。eLTE能夠説明製造企業即時監測、靈活調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而在雲端資料中心方面,2012年華為發佈了全球最高性能的資料中心交換機——CE12800,引領著業界資料中心交換機的發展。去年華為發佈了業界最高密的7.2T線卡,滿足雲計算未來10年的演進需求。在資料中心雲化不斷提速的今天,華為發佈新一代CloudFabric解決方案,打造極簡高效的雲資料中心網路。

據悉,CloudFabric面向互聯網、金融,HPC等行業通過場景建模生成三大Fabric模型,解決網路架構設計複雜和週期長的難題。基於Fabric模型,行業使用者可以按需定制,實現資料中心網路的極簡設計,將設計階段從幾個月縮短至幾天。通過SDN自動化實現 部署極簡;通過FabricInsight的智慧分析實現運維極簡。

而且,FabricInsight超越傳統網路運維的思路,聚焦應用和資料的分析,透過資料發現關聯與規律,事前預防故障發生,開啟了智慧分析的新時代,運維效率提升70%以上。

去年業界有這樣一個故事,使用10G專線來搬運10億G位元組的資料,需要27年,使用10輛卡車也需要6個月。而如果他們採用華為400G 資料中心互聯方案,單埠400GE配合華為波分80個波道,可在一根光纖上傳輸近32T的能力,最終只需要3.1天。

隨著業務雲化,雲DC間的流量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流量達到T級別。華為400G DCI解決方案,讓資料搬遷變的更簡單。除了更大頻寬的資料中心互聯,華為還提供了更加智慧的企業互聯專線解決方案SD-WAN。

今年3月,華為發佈了SD-WAN企業互聯專線解決方案。截至當前,該方案已經在全球實現規模商用。華為新一代SD-WAN方案,智慧識別企業的應用,並通過對全網的鏈路狀態、頻寬負荷以及應用品質的監控,實現智慧選路。為每個業務匹配最合適的路徑,從而保障使用者的最佳體驗。

在智聯萬物之中,安全是無處不在的。華為秉承的是“防患於未然”的安全理念。2017年5月著名的勒索病毒爆發,華為的客戶基本沒有受到影響。華為的安全防護在用戶還沒有感知到勒索病毒之前,就通過沙箱智慧檢測演算法探查並阻斷了威脅。華為安全解決方案三個關鍵優勢,檢測智慧、處置智慧和運維智慧,保障您的網路安全。

不停止創新步伐,呼籲企業不等待

據悉,華為打造的數位化雙引擎的總體方案包括從智聯多場景、智聯資料中心到智聯廣域,華為可以説明客戶真正實現智聯萬物,資料上雲。但是面向未來,華為計畫持續引領、厚積薄發,華為不會停止創新的步伐,因為,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

汪濤說:“如果我們用24小時來描述人類6000年的文明發展史,你會找到答案:文字在淩晨時分被發明,蒸汽機在22:30被發明,23:15人類學會使用電力,23:43人類發明了通用電腦,23:54開始使用互聯網。23:57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天裡的最後十秒鐘,AlphaGo戰勝了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

可見,技術創新正在加速,但商業增速有所滯後。牛津經濟學院的研究表明,技術發展與企業數位化進程出現速度剪刀差。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就是:如何加快新技術的採用節奏,帶動商業模式創新,實現新增長。

對此,汪濤表示,抓住聯接和雲,企業數位化的大勢不可阻擋。在演講的最後,汪濤以管理諮詢大師拉姆查蘭的話結尾:“傳統企業的數位化才剛剛開始,如果你想要顛覆這個行業,唯有敢為天下先!”

也是商業模式和理念。華為將長期聚焦聯接和雲、通過不斷的技術和方案創新加速政企數位化,實現商業新增長。

據悉,華為耕耘聯接30年,服務全球500多個運營商,聯接35億用戶。華為有業界最完備、最領先的聯接技術,在光、無線、微波和IP等領域都處於行業領導者行列;任意媒介、泛在超寬、超低時延是我們在聯接領域的持續追求;在下一個30年、華為還將繼續引領聯接的解決方案發展。

而華為的雲厚積薄發。華為在雲領域有10年的技術積累,在中國的私有雲市場和大資料市場,華為已成為客戶的最佳選擇;快速反覆運算、敏捷創新,在過去6個月內,華為雲上線了超過4500個新特性,和40多個雲應用服務。

“做聯接的公司很多,聯接萬物的公司很少;做雲不難,成為全球五朵雲之一,不易。既能做好聯接,又能做好雲,只有華為!”汪濤說。

助多行業企業在多場景構建聯接與雲

智聯萬物,雲領創新!對一個企業來說,實現全聯接是技術變現,而引入雲應用是為了優化業務。聯接和雲彼此交織,開放、安全和智慧是它們共同的特徵。我們的分享將從聯接開始。

汪濤表示,智聯萬物的核心是聯和智;聯的內涵是能基於任意媒介、任意技術實現泛在超寬聯接,能聯上要聯的一切人和物,滿足商業、教育、城市、製造等各種場景的聯接要求。多網合一,化繁為簡。

而智的內涵是要能讓聯接更敏捷、更自動化、更加智慧;基於大資料分析和深度學習技術,實現全網智慧,網隨心動。

“智聯萬物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汪濤首先從大家最熟悉的購物體驗談起。兩個月前汪濤出差去英國,為我的家人挑選一個手提包,面對著琳琅滿目的商品無從選擇。所以他想,如果有一個智慧導購平臺,拿起商品就可以在顯示幕上看到商品的材質、設計理念和流行要素,甚至可以模擬春裝、套裝、裙裝等與各種衣服搭配的效果,這樣我們的購物體驗將更加精彩。

而這些精彩的體驗,離不開一張融合的園區網路。雖然4G、4.5G甚至5G技術在快速發展,但是在企業園區這樣的場景,Wi-Fi技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解決方案。華為公司提供的全場景WiFi網路,可以滿足商業場所、體育館、機場等密集型場景無線覆蓋的需求。

為什麼華為在高密覆蓋方面這麼牛?這源于華為在無線領域有30年的技術積累,在核心演算法和智慧天線以及射頻等方面引領行業。

比如華為的下一代WiFi解決方案。2013年,華為發佈的業界第一款敏捷交換機,融合了有線和無線,引領了產業的創新。今天華為發佈的X-Gen Wi-Fi,相比傳統園區解決方案,它帶來了更高速率和更多的接入用戶數,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了Wi-Fi和物聯網,滿足未來商業泛在接入的需求。

而在教育行業,聯接能給教育帶來什麼?面對校園聯網需求,華為發佈了CloudCampus,始終以至簡管理、無限聯接為目標,已經與全球超過30個重量級合作夥伴在20多個細分行業中有成功的合作案例。無限聯接可以由雲管理平臺快速建立虛擬化網路,共用ICT資源,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實現基於意圖的聯接。

除了商業和教育,城市也需要智聯。據氣候組織統計,倫敦每年路燈照明消耗的電量高達5600多萬度,相當於燃燒1萬6千8百噸煤。巨大的能耗費用再加上人工巡檢、管理維護費用,對城市管理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

華為照明物聯網解決方案將城市照明路燈統一接入物聯網路,基於GIS地圖進行視覺化管理,管理者可以清楚的瞭解每一個街區、每一盞路燈的狀態資訊。節能效率高達80%。這些成功的行業實踐都是依託深度開放的EC-IoT方案。

汪濤介紹,EC-IoT解決方案包括兩個關鍵部件,開放的邊緣計算閘道和統一管理的敏捷控制器。邊緣計算閘道的工業級設計,能適應各種行業嚴酷環境。基於業界最豐富的工業協定和介面,具有廣泛行業適用性。

以空調質檢為例,當前主要是通過人工來識別產品品質缺陷,識別準確率低。 EC-IoT通過在邊緣計算閘道部署雜訊和品質檢測的AI元件,自動化識別空調品質。並可通過深度自學習能力,不斷完善質檢特徵庫,質檢準確率從80%提升到99.5%。同時,EC-IoT基於開放雲管理能力,將行業智慧應用從雲端自動分發到邊緣閘道,實現百萬閘道的統一管理。

邊緣計算前景廣闊,產業同時橫跨OT、IT、CT多個領域,邊緣計算的發展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為了加速邊緣計算在各行業的落地,華為發起成立了邊緣計算聯盟。迄今為止,聯盟已發展了116個成員,打造20多個測試床,其中,梯聯網是眾多成功部署的測試床之一。

除了城市,製造業也是一個需要聯接的場景。製造行業已經呈現自動化、移動化、智慧化三大趨勢,數百萬的工業機器人將被部署,説明企業提升製造精度和企業效率。據Gartner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260億台設備實現互聯,其中15%來自於製造業。

泛在聯接將是智慧製造的基礎。華為eLTE是説明製造企業泛在聯接的有效解決方案之一。eLTE引入最先進的4.5G LTE技術,為製造企業提供寬窄一體的無線物聯。eLTE能夠説明製造企業即時監測、靈活調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而在雲端資料中心方面,2012年華為發佈了全球最高性能的資料中心交換機——CE12800,引領著業界資料中心交換機的發展。去年華為發佈了業界最高密的7.2T線卡,滿足雲計算未來10年的演進需求。在資料中心雲化不斷提速的今天,華為發佈新一代CloudFabric解決方案,打造極簡高效的雲資料中心網路。

據悉,CloudFabric面向互聯網、金融,HPC等行業通過場景建模生成三大Fabric模型,解決網路架構設計複雜和週期長的難題。基於Fabric模型,行業使用者可以按需定制,實現資料中心網路的極簡設計,將設計階段從幾個月縮短至幾天。通過SDN自動化實現 部署極簡;通過FabricInsight的智慧分析實現運維極簡。

而且,FabricInsight超越傳統網路運維的思路,聚焦應用和資料的分析,透過資料發現關聯與規律,事前預防故障發生,開啟了智慧分析的新時代,運維效率提升70%以上。

去年業界有這樣一個故事,使用10G專線來搬運10億G位元組的資料,需要27年,使用10輛卡車也需要6個月。而如果他們採用華為400G 資料中心互聯方案,單埠400GE配合華為波分80個波道,可在一根光纖上傳輸近32T的能力,最終只需要3.1天。

隨著業務雲化,雲DC間的流量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流量達到T級別。華為400G DCI解決方案,讓資料搬遷變的更簡單。除了更大頻寬的資料中心互聯,華為還提供了更加智慧的企業互聯專線解決方案SD-WAN。

今年3月,華為發佈了SD-WAN企業互聯專線解決方案。截至當前,該方案已經在全球實現規模商用。華為新一代SD-WAN方案,智慧識別企業的應用,並通過對全網的鏈路狀態、頻寬負荷以及應用品質的監控,實現智慧選路。為每個業務匹配最合適的路徑,從而保障使用者的最佳體驗。

在智聯萬物之中,安全是無處不在的。華為秉承的是“防患於未然”的安全理念。2017年5月著名的勒索病毒爆發,華為的客戶基本沒有受到影響。華為的安全防護在用戶還沒有感知到勒索病毒之前,就通過沙箱智慧檢測演算法探查並阻斷了威脅。華為安全解決方案三個關鍵優勢,檢測智慧、處置智慧和運維智慧,保障您的網路安全。

不停止創新步伐,呼籲企業不等待

據悉,華為打造的數位化雙引擎的總體方案包括從智聯多場景、智聯資料中心到智聯廣域,華為可以説明客戶真正實現智聯萬物,資料上雲。但是面向未來,華為計畫持續引領、厚積薄發,華為不會停止創新的步伐,因為,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

汪濤說:“如果我們用24小時來描述人類6000年的文明發展史,你會找到答案:文字在淩晨時分被發明,蒸汽機在22:30被發明,23:15人類學會使用電力,23:43人類發明了通用電腦,23:54開始使用互聯網。23:57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天裡的最後十秒鐘,AlphaGo戰勝了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

可見,技術創新正在加速,但商業增速有所滯後。牛津經濟學院的研究表明,技術發展與企業數位化進程出現速度剪刀差。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就是:如何加快新技術的採用節奏,帶動商業模式創新,實現新增長。

對此,汪濤表示,抓住聯接和雲,企業數位化的大勢不可阻擋。在演講的最後,汪濤以管理諮詢大師拉姆查蘭的話結尾:“傳統企業的數位化才剛剛開始,如果你想要顛覆這個行業,唯有敢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