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代以前的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吃小麥?

文/寂寞的紅酒

小麥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中國小麥產量世界第一,麵食在中國人的飲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北方地區,人人都吃麵食。

但在古代,特別是漢代以前,中國人其實很少吃麵食,種植小麥的也不多。那麼為何漢代以前人們很少吃小麥?這就要從小麥的來歷說起了。

小麥屬於外來物種,最早發源於中東地區。大約在六七千年前傳入中國,在中國西部地區廣泛種植,是羌人等一些西部民族的主要農作物,

史載:羌人有麥無穀。但在中原地區,雖然小麥有種植,但很少,普及也很慢。因為中國人屬於粒食民族,喜歡吃米粒、穀粒這種粒食,方法是煮著吃或蒸著吃,小麥不管煮著吃還是蒸著吃口感都不好,人們都不願意吃小麥,南方人主要吃大米,北方人主要吃小米,大米和小米的口感比小麥好多了。人們以稻粟作為主糧,最早的麵條甚至都是粟米面的。

此外,由於當時還沒有培育出高產小麥,所以當時的小麥產量非常低,也是人們不願意種植和食用小麥的一個原因。

直到漢末,磨面技術從中亞傳到了內地,中國人學會了磨面和烙餅,聰明的中國人還發明了饅頭和麵條,從此中國從“粒食時代”進入“粉食時代”,小麥才代替黍、粟成為我國老百姓的主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