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父子兩公爵,都是自己掙的,老子極其榮耀,兒子卻不太光彩

中國古代的爵位自王以下,分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自從劉邦“白馬之盟”之後,封建王朝一般不封異姓王,所以對於非宗室的外臣來說,公爵已經是最為榮耀的爵位了,而要得到這一外姓最高封爵並不容易,

朱元璋開國之後僅僅封了六位公爵,而朱棣在靖難之役後也只封了五位公爵,可見公爵之不易得。

而在明代,有這麼一家,一門兩公爵,封號不同,分別是父子兩代人各自掙的,老子是魏國公徐達,兒子是定國公徐增壽,分別是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所封。

徐達

徐達,大家都知道,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和常遇春並稱明朝雙子星,徐達有勇有謀,是朱元璋最為倚重和信任的武將,他輔佐朱元璋東據張士誠,西滅陳友諒,奠定了朱元璋一統天下的基礎,後又與常遇春合兵北伐,將元順帝趕出大都,將元朝從國家政權形態打回了遊牧部落形態,收回來漢人失去幾百年的燕雲十六州,所以徐達不僅是朱元璋、明朝的大功臣,

更是整個漢民族的民族英雄。

燕雲十六州

徐達在洪武三年被晉封為魏國公,成為開國六公爵之一,徐達的功績大家耳熟能詳,在此就不再贅述。今天要著重談談他的兒子徐增壽是為何被封為定國公的?

徐增壽是徐達的第四子,

所以他沒有資格繼承父親的魏國公爵位,魏國公爵位由徐達長子、徐增壽的大哥徐輝祖繼承,原本徐增壽是與公爵無緣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雖然朱棣起兵之初並不順利,但是最終在諸多內線的幫助下朱棣還是順利的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徐達長子徐輝祖

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之時,徐達的兩個兒子徐輝祖和徐增壽站在了兩個不同的陣營——魏國公徐輝祖堅定的站在建文帝這一邊,誓死效忠建文帝;而徐增壽則成了朱棣的內線,不時的向朱棣傳遞南京城內的軍情,堡壘通常都是從內部被攻破,有了這些內線的幫助,朱棣順利的走進了南京城,而建文帝也不知所蹤,

朱棣登基做了皇帝。

朱棣

但是徐增壽並沒能看到朱棣成為皇帝,在南京城破之前,建文帝朱允炆已經意識到內部出了奸細,並且懷疑是徐增壽,於是建文帝召見徐增壽對質,徐增壽無言以對,等於默認了,於是惱羞成怒的建文帝下令斬殺了徐增壽。

建文帝

等到朱棣進城登基之後,為了表彰徐增壽對自己的忠誠和貢獻,追封其為定國公,世襲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繼嗣;而徐輝祖雖然站錯了隊且死不認錯,但是顧念其父徐達的功績,以及弟弟徐增壽的擁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國公爵位。

這樣徐家一門就有了魏國公和定國公兩個爵位,後來定國公一系跟隨朱棣遷都到了北京,而魏國公徐輝祖一系則繼續留在南京,兩支都一直傳承到明末,一門兩國公,分居兩京,也是曠古未見之奇景。

建文帝

等到朱棣進城登基之後,為了表彰徐增壽對自己的忠誠和貢獻,追封其為定國公,世襲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繼嗣;而徐輝祖雖然站錯了隊且死不認錯,但是顧念其父徐達的功績,以及弟弟徐增壽的擁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國公爵位。

這樣徐家一門就有了魏國公和定國公兩個爵位,後來定國公一系跟隨朱棣遷都到了北京,而魏國公徐輝祖一系則繼續留在南京,兩支都一直傳承到明末,一門兩國公,分居兩京,也是曠古未見之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