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村莊變了,淳樸厚道的鄉親們也變了

村莊變了,淳樸厚道的鄉親們也變了

秦玉龍/文

最近網上流行一個段子:“城裡套路深,

我想回農村。農村路也滑,人心更複雜。”雖然有調侃戲謔之意,卻也很形象的反映了當下城鄉“人心不古”的現象。

現象一:鄉村變美了,人心卻遠了。朋友老李感歎道,假期回到家鄉,走在煥然一新的村莊裡,幾乎聽不到雞鳴狗叫和琅琅讀書聲,

看不到炊煙嫋嫋或暮歸的老牛,更是難覓那些熟悉的笑臉和身影。在村道上偶爾遇見一位兒時夥伴,寒暄幾句,顯得客氣而又陌生,總感覺彼此心裡有一道裂開的溝壑。更讓他失落的是,記憶裡那淳樸敦厚、誠實和善、好客大方、包容歉讓的鄉風,再也找不回來了。

這些年,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許多農民家庭都開起了汽車,住上了洋樓,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是,不少農民自己坦言:相比前些年,現在農村的人情味越來越淡了!

現象二:鄰里互助不見了,相互幫忙要工錢。以前村裡農忙時節,村民們都會相互駢(pián)工,今天你幫我收割,明天我幫你打碾。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全村出動幫忙張羅,

從沒有人索要報酬。如今,農村耕作打碾已基本實現機械化,青壯年在家種田收入不高,便紛紛外出打工,家裡多是婦孺老人,因為不具備駢工條件,需要幹一些農活時,必須花錢雇人才行。同時,農民現在過紅白喜事,要麼選擇在城裡飯店待客,要麼請飯店廚師來村裡包席,不再需要自己叫人幫忙。既然大家誰也幫不上誰了,也就誰也不欠誰人情了。

現象三:四海漂泊忙打工,誰還有空談交情。以前農村人農忙種地,農閒趕集做個小買賣,生活相對悠閒。手邊的活幹完了,就串串門聊聊天,長時間的接觸就產生了感情。隨著打工潮的興起,不但裹走了村裡的年輕人,也裹走了親情和鄉情。大家天南地北四海漂泊,相互之間很少聯繫,

有些人幾年不回家,就算過年回家,也是來去匆匆。那些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逐漸變得陌生了、疏遠了,感情也慢慢變淡了。

現象四:鄉賢退出村莊舞臺,土豪成為鄉村偶像。這是一個金錢至上的時代,農村也變成了一個名利場。過去,村裡德高望重的人都是族裡的老人、村幹部或老師,他們被社會學家稱之為“鄉賢”,備受村民敬重。如今,村子裡被人仰慕敬重的則是那些有錢人,開豪車,修豪宅,壕的砝碼。不管他們的錢是怎樣掙來的,也不論其人品好壞,只要有錢,就是村裡年輕人追捧的榜樣。那些賺錢稍多點的,就會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不把他人放在眼裡。

現象五:以前春節耍社火,如今春節忙賭博。以前春節到正月十五,西北鄉村都會組織耍社火,年輕人基本上都是耍社火的骨幹力量。如今,社火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年輕人不再熱衷於這一傳統娛樂活動。那些率先富起來的人,反而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春節回家無所事事,便聚眾賭博打發無聊時光,個別人甚至染上了毒☆禁☆品。以前,農民之間相互借錢,救急幫忙是第一位的,而且是好借好還。如今,農民之間借錢,要麼是收取高額利息,要麼是借錢不還耍賴皮。透過這些人或事,你會發現,不光農村的貧富差距正在拉大,還有一個富起來以後該怎麼辦的問題。

現象六:人際關係淡漠,村裡缺少人氣。回想兒時鄉村,夏季忙完農活,吃完晚飯後,夕陽西下,村民們圍坐在打麥場上,男人抽煙下方,女人納鞋繡花,相互聊著天,孩子們在旁邊嘰嘰喳喳玩耍著,好不溫馨熱鬧。現在回到鄉間,走在村道上,家家戶戶大門緊鎖,鄰里之間基本不來往,就連親戚之間也變得陌生了。村裡新修的文化廣場上,籃球架、乒乓球案、健身器材等文體設施齊全,卻空空蕩蕩不見一個人影。只有遇到紅白喜事,全村人才會聚到一起,聊天主題依然圍繞著“你今年掙了多少錢?”

近年來,媒體常用“消逝的村莊”描述鄉村的凋敝。筆者認為,村莊沒有消逝,那棵老槐樹還在,那片原野還在,那些兒時的夥伴還在,只是變了模樣。而正在消逝的,是那綿延千年的鄉風,那些美好的記憶。

作者簡介: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路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

他們被社會學家稱之為“鄉賢”,備受村民敬重。如今,村子裡被人仰慕敬重的則是那些有錢人,開豪車,修豪宅,壕的砝碼。不管他們的錢是怎樣掙來的,也不論其人品好壞,只要有錢,就是村裡年輕人追捧的榜樣。那些賺錢稍多點的,就會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不把他人放在眼裡。

現象五:以前春節耍社火,如今春節忙賭博。以前春節到正月十五,西北鄉村都會組織耍社火,年輕人基本上都是耍社火的骨幹力量。如今,社火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年輕人不再熱衷於這一傳統娛樂活動。那些率先富起來的人,反而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春節回家無所事事,便聚眾賭博打發無聊時光,個別人甚至染上了毒☆禁☆品。以前,農民之間相互借錢,救急幫忙是第一位的,而且是好借好還。如今,農民之間借錢,要麼是收取高額利息,要麼是借錢不還耍賴皮。透過這些人或事,你會發現,不光農村的貧富差距正在拉大,還有一個富起來以後該怎麼辦的問題。

現象六:人際關係淡漠,村裡缺少人氣。回想兒時鄉村,夏季忙完農活,吃完晚飯後,夕陽西下,村民們圍坐在打麥場上,男人抽煙下方,女人納鞋繡花,相互聊著天,孩子們在旁邊嘰嘰喳喳玩耍著,好不溫馨熱鬧。現在回到鄉間,走在村道上,家家戶戶大門緊鎖,鄰里之間基本不來往,就連親戚之間也變得陌生了。村裡新修的文化廣場上,籃球架、乒乓球案、健身器材等文體設施齊全,卻空空蕩蕩不見一個人影。只有遇到紅白喜事,全村人才會聚到一起,聊天主題依然圍繞著“你今年掙了多少錢?”

近年來,媒體常用“消逝的村莊”描述鄉村的凋敝。筆者認為,村莊沒有消逝,那棵老槐樹還在,那片原野還在,那些兒時的夥伴還在,只是變了模樣。而正在消逝的,是那綿延千年的鄉風,那些美好的記憶。

作者簡介: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路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