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大清朝最後的統治者慈禧是一個好女人

一提到慈禧太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中國的罪人,因為她使中國淪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代女皇武則天在死後留下了一塊無字碑,功過後人評。而我在讀完慈禧的一生後,

卻覺得這個實質掌握中國政權長達47年之久的無冕女皇實在不簡單

慈禧一生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期間,她兩次決定皇室,兩次發動政變,三次垂簾聽政,可以說在權利的掌握上是極為成功的。他將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但她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卻是一個失敗者。在她47年的統治中,在中國歷史走向最危難的時期,她沒有將中國這艘古老的航船帶出外強侵略的激流險灘,而且正是由於她的不諳世事,使得中國社會一步一步地陷入了更為危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所以我們也有理由去痛恨她。從一個女人的角度去看她,她是幸運的同時又是不幸的。她十七歲入宮,
在眾多嬪妃中,只有她所生的兒子存活了下來,正是因為她的兒子,使得她在後宮當中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母以子貴,由此她成為了大清王朝的主宰。也由於她手中的權利,她盡享了人生中數不盡的榮華富貴。可她又是不幸的,她二十七歲就沒有了丈夫,直到七十四歲,且不說她在朝堂之上那一臉的威嚴,一臉的鐵面,在後宮當中,她又是怎樣熬過那一個一個漫長的歲月。
慈禧中年喪子,同治帝十八歲就死於天花,而且死得非常急促,所以這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是一生中的一個非常大的衝擊,她無法將自己做妻子溫柔的一面與身為人母侍犢的一面充分展示出來。縱觀慈禧的一生,人們有理由在自己的形象裡去描摹這個女人。

慈禧十七歲以蘭貴人的身份選秀入宮,她的父親因為做過比貼士,所以她懂得滿漢兩種語言,

這在後宮之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再加上慈禧善於揣摩咸豐帝的心思,所以一入宮便受到了寵愛。慈禧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她有痛經的病症,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和勾心鬥角的後宮中,直接找太醫無疑是引人注意的。而慈禧則是在咸豐帝高興時,提出自己腹胃不適,而咸豐帝也很爽快的為她宣召太醫。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她為咸豐帝生下了皇子,這也是咸豐帝唯一存活下來的皇子——同治帝載淳。
慈禧還是一個處事不驚的人,當八國聯軍即將侵入北京時,咸豐帝與嬪妃們在圓明園中享樂,而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使咸豐帝大為震驚,隨即與妃嬪們抱頭痛哭。但唯有慈禧不哭,她提醒咸豐帝哭是沒有用的,當務之急是要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並為咸豐帝推薦了他的弟弟——恭親王奕?。後來咸豐帝逃亡熱河(承德避暑山莊)避難時,身體每況愈下,在即將離世之際,為同治帝載淳欽點了以肅順為首的贊襄八大臣盡心輔政,由於慈禧當時越來越表現出能獨當一面的能力,肅順就借殺母留子的典故希望咸豐帝殺掉慈禧欲掌握政權,這時的慈禧裝作不知,以退為進,並向肅順示弱及經常帶著載淳探望咸豐帝並哭成一團,最終使咸豐帝不忍殺她。

慈禧的一生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那 “視權如命”應該毫不為過。她與奕?叔嫂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剷除了八大臣,重新奪回皇權。政變成功之後,她又封恭親王奕?為議政王。但雖說是議政王,但決定權永遠是在慈禧手中的。當奕?越來越表現出他出色的才幹和外交能力,朝野上下無不對奕?大加讚賞之時,慈禧又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打壓奕?。清末的歷史可以說是屈辱的歷史,作為大清王朝實質的最高統治者的慈禧來說又何嘗不想興國呢?但在權利與國家之間,她卻毫不猶豫地將天平傾向了個人的權利。洋務運動時,當她得知被自己送出去留學的孩子正在自由的國度中慢慢被洋化時,她立刻終止了這些孩子的留學,因為她怕自己的政權會被將來留學歸來的孩子所推翻,這在中國留學史上是非常可惜的。同治帝死後,她選擇了醇親王奕譞之子,不滿四歲的小載湉入宮當皇帝。這也為她的二次垂簾提供了機會。而小載湉一入宮,也註定了他將失去平常孩子快樂的童年。慈禧為小載湉帝制定了“斷親情,立威嚴,傳孝道”的極為嚴格的教育方針。光緒帝的童年應該是極為悲慘的,他甚至偷吃過太監的食物。而他對於慈禧,始終就是她手中的一顆棋子而已。連光緒大婚,都是慈禧為他一手主宰的。她為光緒帝選擇了用相貌平平來形容都有點過分的22歲的自己的親侄女葉赫那拉氏為皇后。在清朝的選秀制度中,規定參加選秀的年齡為13到17歲,而在她在親侄女超齡這一問題上慈禧是完全知道的,但是她希望的是皇權能永遠有著葉赫那拉家族的血統和試圖達到監視光緒帝的目的。這是一場政治婚姻,毫無愛情可言。之後,就連光緒帝唯一寵愛的珍妃也一再的受到慈禧的辱駡和褫衣廷杖,這在後宮當中是極為少見的。最後慈禧還命令自己的親信太監崔玉貴將她推入井中處死。面對如此腐敗的朝政和列強的侵略,光緒說出了不願當亡國之君的話,他希望通過維新變法來自強,對此慈禧是支持的,但是變法一旦涉及到她的權利,她立刻就讓這剛實行了103天的變法夭折,並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帝囚禁在了中南海,並開始了第三次垂簾聽政。雖然光緒帝早已親政,但他始終是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實質的大權仍然掌握在慈禧的手中。就這樣光緒三十四年,載湉在悲苦與孤獨中,走完了他三十八年的人生旅程,也許這對於他也是一種解脫。然而,就在此二十多個小時之後,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慈禧由於積勞成疾也離開了人世。這是否是上天與他們母子之間開的玩笑呢?

慈禧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光緒死的那天,她還在處理光緒的後事,並立醇親王載灃之子,不到三歲的溥儀為皇帝,為的就是垂簾聽政。她對自己的高夀非常自信,以至於在死前還敢於如此安排皇帝繼承人。

當你讀完了一個人的一生,心情必定是很沉重的,在欽佩慈禧在男人的世界中如此善於玩弄權術,和處事不驚的人生態度時,也對當時的百姓感到無比的同情。這麼一個受人敬仰的聖母皇太后不僅沒有帶領人民抵抗外國的入侵,反而大大的增加了人民的生活負擔,使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對於慈禧太后的一生,後人褒貶不一,但歷史終究是歷史,歷史也無法重演,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站在當時人們的立場上去看待歷史,卻無法改變歷史的結局。這一段使中國蒙羞的屈辱歷史也見證了“落後便要挨打”的客觀事實。正是由於那段歷史,使中國走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進入了共和國時期,也正是由於那段歷史,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無數中國人清醒過來,認識到了自己國家與西方的差距。我至今不敢想像,如果沒有那段歷史,我們是不是還生活在封建社會的統治之下。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大凡有識之士與傑出的政治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我不曾想過與偉人相提並論,但從慈禧身上反映出的不僅是她那短暫的一生,更能反映出的是清朝從衰弱與走向滅亡的過程。這不僅僅是給統治者看的,作為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從中有所收穫,如何做人,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許慈禧所給我們提供的只是一個反面教材。俗話說憶苦思甜,回想當時人民的食不果腹,與我們如今的衣食無憂,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是否更該去珍惜呢?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戰火洗禮的中華大地上,我們如今的和平年代是否更可貴呢?這都是我們從中所應該去思考的。

慈禧只是那歷史長河中逝去的一顆流星,而我們現在也正在書寫自己的歷史,雖不求光輝燦爛,但只求問心無愧。

在即將離世之際,為同治帝載淳欽點了以肅順為首的贊襄八大臣盡心輔政,由於慈禧當時越來越表現出能獨當一面的能力,肅順就借殺母留子的典故希望咸豐帝殺掉慈禧欲掌握政權,這時的慈禧裝作不知,以退為進,並向肅順示弱及經常帶著載淳探望咸豐帝並哭成一團,最終使咸豐帝不忍殺她。

慈禧的一生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那 “視權如命”應該毫不為過。她與奕?叔嫂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剷除了八大臣,重新奪回皇權。政變成功之後,她又封恭親王奕?為議政王。但雖說是議政王,但決定權永遠是在慈禧手中的。當奕?越來越表現出他出色的才幹和外交能力,朝野上下無不對奕?大加讚賞之時,慈禧又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打壓奕?。清末的歷史可以說是屈辱的歷史,作為大清王朝實質的最高統治者的慈禧來說又何嘗不想興國呢?但在權利與國家之間,她卻毫不猶豫地將天平傾向了個人的權利。洋務運動時,當她得知被自己送出去留學的孩子正在自由的國度中慢慢被洋化時,她立刻終止了這些孩子的留學,因為她怕自己的政權會被將來留學歸來的孩子所推翻,這在中國留學史上是非常可惜的。同治帝死後,她選擇了醇親王奕譞之子,不滿四歲的小載湉入宮當皇帝。這也為她的二次垂簾提供了機會。而小載湉一入宮,也註定了他將失去平常孩子快樂的童年。慈禧為小載湉帝制定了“斷親情,立威嚴,傳孝道”的極為嚴格的教育方針。光緒帝的童年應該是極為悲慘的,他甚至偷吃過太監的食物。而他對於慈禧,始終就是她手中的一顆棋子而已。連光緒大婚,都是慈禧為他一手主宰的。她為光緒帝選擇了用相貌平平來形容都有點過分的22歲的自己的親侄女葉赫那拉氏為皇后。在清朝的選秀制度中,規定參加選秀的年齡為13到17歲,而在她在親侄女超齡這一問題上慈禧是完全知道的,但是她希望的是皇權能永遠有著葉赫那拉家族的血統和試圖達到監視光緒帝的目的。這是一場政治婚姻,毫無愛情可言。之後,就連光緒帝唯一寵愛的珍妃也一再的受到慈禧的辱駡和褫衣廷杖,這在後宮當中是極為少見的。最後慈禧還命令自己的親信太監崔玉貴將她推入井中處死。面對如此腐敗的朝政和列強的侵略,光緒說出了不願當亡國之君的話,他希望通過維新變法來自強,對此慈禧是支持的,但是變法一旦涉及到她的權利,她立刻就讓這剛實行了103天的變法夭折,並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帝囚禁在了中南海,並開始了第三次垂簾聽政。雖然光緒帝早已親政,但他始終是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實質的大權仍然掌握在慈禧的手中。就這樣光緒三十四年,載湉在悲苦與孤獨中,走完了他三十八年的人生旅程,也許這對於他也是一種解脫。然而,就在此二十多個小時之後,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慈禧由於積勞成疾也離開了人世。這是否是上天與他們母子之間開的玩笑呢?

慈禧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光緒死的那天,她還在處理光緒的後事,並立醇親王載灃之子,不到三歲的溥儀為皇帝,為的就是垂簾聽政。她對自己的高夀非常自信,以至於在死前還敢於如此安排皇帝繼承人。

當你讀完了一個人的一生,心情必定是很沉重的,在欽佩慈禧在男人的世界中如此善於玩弄權術,和處事不驚的人生態度時,也對當時的百姓感到無比的同情。這麼一個受人敬仰的聖母皇太后不僅沒有帶領人民抵抗外國的入侵,反而大大的增加了人民的生活負擔,使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對於慈禧太后的一生,後人褒貶不一,但歷史終究是歷史,歷史也無法重演,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站在當時人們的立場上去看待歷史,卻無法改變歷史的結局。這一段使中國蒙羞的屈辱歷史也見證了“落後便要挨打”的客觀事實。正是由於那段歷史,使中國走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進入了共和國時期,也正是由於那段歷史,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無數中國人清醒過來,認識到了自己國家與西方的差距。我至今不敢想像,如果沒有那段歷史,我們是不是還生活在封建社會的統治之下。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大凡有識之士與傑出的政治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我不曾想過與偉人相提並論,但從慈禧身上反映出的不僅是她那短暫的一生,更能反映出的是清朝從衰弱與走向滅亡的過程。這不僅僅是給統治者看的,作為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從中有所收穫,如何做人,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許慈禧所給我們提供的只是一個反面教材。俗話說憶苦思甜,回想當時人民的食不果腹,與我們如今的衣食無憂,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是否更該去珍惜呢?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戰火洗禮的中華大地上,我們如今的和平年代是否更可貴呢?這都是我們從中所應該去思考的。

慈禧只是那歷史長河中逝去的一顆流星,而我們現在也正在書寫自己的歷史,雖不求光輝燦爛,但只求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