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愛情是交易獲得的報酬?雖不願承認,但你也在這樣做

七夕,傳說中牛郎織女久別重逢的日子,在國人的約定俗成之下變成了“情人節”,更有眾多地區出現了相親大會。有遊輪、列車、比賽等等花樣百出。在這個關於愛情的節日,單身話題又成為社會熱點。

回顧前不久北京引發關注的“白髮相親角”,許多父母湊在一處幫兒女擇偶。在此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物質上的考量。於是,相親條件被分解成戶籍、房產、學歷、收入、家庭背景等一項項指標。在不少父母腦海中裡,“門當戶對”是執念,

“攀上高枝”是期待,甚至從這種執念和期待中,生長出一條“鄙視鏈”。

難道愛情就這麼難獲得麼?

真愛還是存在的。眾多新聞中就有一條“真愛”,22歲俄羅斯美女嫁中國礦工,不要房不要車,男方只用了99朵玫瑰花就把真愛娶回家。為他們祝福的同時,我也不禁想問:為什麼有人要這要那,有人什麼都不要,愛情和條件有怎樣的關係?

22歲俄羅斯美女嫁中國礦工:不要房不要車

美國社會學家霍斯曼在“社會交換理論”中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交換過程,其中動機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與人進行社會交往的動機是為了獲得報酬。那些能夠給我們提供最多報酬的人是對我們吸引力最大的人。而且我們總是儘量使自已的社會交往給自已提供最大報酬。

為了得到報酬,我們也要付出報酬。

如果我們把通過價目表相親的行為套進去,就不難看出,那些收入高,學歷高,家庭背景好的人,在相親中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回報,因此,這樣的人吸引力最大。

並且,在“馬太效應”下,這樣的人條件會越來越好,相親越受歡迎,其附加值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報酬。

通俗地說就是,從相親到婚姻,先得“門當戶對”才行。

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相親中附加的物質條件,畢竟生活得安穩。但如果將互相滿足物質條件描述成交易,誰都會反感。沒人會願意將感情等同於交易。

但是,社會交換理論將社會交往中得到的任何有益東西稱作報酬,分為6類:愛、錢、地位、資訊、物、服務。

這6 類報酬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特別性和具體性。

具體的報酬是可見的、可聞的和可以摸到的東西,抽象的報酬則是看不見的,但同樣可以對人有用,如建議、讚美等。

報酬由誰提供決定著報酬的價值。這就是報酬的特別性。愛的價值與提供的人有很大關係,因此愛是一個“特別性”很高的抽象的報酬。

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見,在談物件中,具體可見的報酬,比如房車戶口,可以滿足人的生理、安全需求,而抽象的特別性很高的報酬,比如愛,可以滿足人更高層次的情感歸屬、尊重需要。

我相信人都是追求愛情的,但在愛情之前,先要滿足生理、安全需要,因此,滿足物質條件才有了重要性。這樣,我們也更能理解那些替子女出來按條件相親的父母們的一片苦心了。

當然,過度地強調具體報酬,忽略抽象報酬,或許可以獲得安穩的家庭,滿足生理、安全需要,卻不能滿足情感、尊重的需要,這樣的婚姻不存在愛情,只是單一的交易結合。

說到愛情,霍斯曼提到很有意思的一點:愛的價值與提供的人有很大的關係。

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不管你有多豐富的物質,我不喜歡你,就不接受你的愛;就是喜歡那個人,不管那個人貧窮或疾病,非他不嫁。

自己喜歡的人給予的愛是偉大的無邊無際的,哪怕是一個吻,比世界都貴重;自己不喜歡的人給予的愛只不過是一堆叫人反感的物質,就算是一座金殿也不稀罕。

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當初也是窮小子,看上了鉅賈之女卓文君。兩人都有才,相互愛慕。雖然家裡反對,卓文君毅然跟著司馬相如奔到鄉下開酒肆恩愛生活。

後來司馬相如入京做官有了新歡,給遠在家鄉的卓文君寫了一封隱含休妻的信。卓文君傷心欲絕,但並沒有接受,另寫了一封回信,追憶往昔同甘共苦互相傾慕的美好,傾訴自己的思念。暗含的意思是,當初因為愛的是你,才和你一起私奔如此生活啊,而現在我當年喜歡的人哪裡去了?

司馬相如讀後感慨萬千後悔不已,將妻子接到身邊重歸於好。

婚姻裡,當初選擇跟TA在一起,組成獨一無二的家庭,甚至孕育生命的結晶,是因為愛情,因為那個人就是你想要的想依靠的人啊。

生活中出現了矛盾,溝通之前,不妨像司馬相如看信那樣,想一想你們當初為什麼不選其他誰,偏偏彼此選中對方在一起?想想初衷,有效溝通,解決問題。

雖然從情感體驗上我不願同意霍斯曼關於“社會交往獲得的有益東西是報酬”的觀點,但不可否認,不管是相親還是婚姻,很多方面被他說中了。

可以滿足人的生理、安全需求,而抽象的特別性很高的報酬,比如愛,可以滿足人更高層次的情感歸屬、尊重需要。

我相信人都是追求愛情的,但在愛情之前,先要滿足生理、安全需要,因此,滿足物質條件才有了重要性。這樣,我們也更能理解那些替子女出來按條件相親的父母們的一片苦心了。

當然,過度地強調具體報酬,忽略抽象報酬,或許可以獲得安穩的家庭,滿足生理、安全需要,卻不能滿足情感、尊重的需要,這樣的婚姻不存在愛情,只是單一的交易結合。

說到愛情,霍斯曼提到很有意思的一點:愛的價值與提供的人有很大的關係。

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不管你有多豐富的物質,我不喜歡你,就不接受你的愛;就是喜歡那個人,不管那個人貧窮或疾病,非他不嫁。

自己喜歡的人給予的愛是偉大的無邊無際的,哪怕是一個吻,比世界都貴重;自己不喜歡的人給予的愛只不過是一堆叫人反感的物質,就算是一座金殿也不稀罕。

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當初也是窮小子,看上了鉅賈之女卓文君。兩人都有才,相互愛慕。雖然家裡反對,卓文君毅然跟著司馬相如奔到鄉下開酒肆恩愛生活。

後來司馬相如入京做官有了新歡,給遠在家鄉的卓文君寫了一封隱含休妻的信。卓文君傷心欲絕,但並沒有接受,另寫了一封回信,追憶往昔同甘共苦互相傾慕的美好,傾訴自己的思念。暗含的意思是,當初因為愛的是你,才和你一起私奔如此生活啊,而現在我當年喜歡的人哪裡去了?

司馬相如讀後感慨萬千後悔不已,將妻子接到身邊重歸於好。

婚姻裡,當初選擇跟TA在一起,組成獨一無二的家庭,甚至孕育生命的結晶,是因為愛情,因為那個人就是你想要的想依靠的人啊。

生活中出現了矛盾,溝通之前,不妨像司馬相如看信那樣,想一想你們當初為什麼不選其他誰,偏偏彼此選中對方在一起?想想初衷,有效溝通,解決問題。

雖然從情感體驗上我不願同意霍斯曼關於“社會交往獲得的有益東西是報酬”的觀點,但不可否認,不管是相親還是婚姻,很多方面被他說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