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創|為什麼我的生活一團糟?

文|張秀麗

小然:“老師,前兩天我出差,給老公買了一些外地的特產,

當我高興地告訴老公時,他竟然只冷冷地回了兩個字:不要。我特別生氣地問他:‘你為什麼不要?這種東西不但有營養,而且還是我的一片心意,你是不要我的東西還是不要我的心意?’結果他什麼都不說,比以前更冷漠了,我好傷心呀”

小悅:“老師,小時候,媽媽對我非打即罵,給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導致我很難信任別人,媽媽對我的控制也是無孔不入。現在,

每當我又一次感受到媽媽的控制時,我就抑制不住地憤怒,然後就會把這種怒火還擊回去,恨不得讓她比我還痛苦,可是之後我又會深深的自責。老師,我該怎麼辦?”

這是在某次活動中,小然和小悅問我的問題,她們兩個都用“一團糟”來形容自己的生活。我們看一下這兩個問題的共同之處:別人的某個行為引起了我們的一個情緒----我們把這個情緒傳遞給對方---發生了更糟糕的結果。

從事情的發生到更糟糕的結果,中間經歷了一個情緒發洩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改變了,結果會怎麼樣呢?

我問小然和小悅:“如果擺脫事件給你帶來的負面情緒,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情?”小然說:“如果我對老公沒有憤怒,我就不會去指責他,可能語氣會更平和一些,也有可能先把這件事情放一放,以後再處理。”小悅說:“如果我對母親沒有這麼多情緒,我可能會認為母親不一定是在控制我。

她也可能是在關心我,我也許就不會對她產生那麼強烈的攻擊。”的確,如果我們在處理事情之前,先處理我們的情緒,很多事情的結果可能就會大大不同。

為什麼我們會對別人的行為產生如此強烈的情緒?

1、可惡的認知扭曲

“我給老公買的東西是很好的,他不應該拒絕呀。”

“媽媽不應該對我干涉那麼多!”

這兩個人的認知當中都有一個詞“應該”。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貝克指出:“應該”句式是典型的認知扭曲之一。

當我們用“應該”這個詞來要求自己的時候,這是一種標準,一種鞭策,讓我們明白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然而,當我們把“應該”這個詞強加到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收穫的往往是沮喪與憤怒。小然認為丈夫應該接受她的禮物,她收穫了沮喪與傷心。小悅認為媽媽應該少一點控制,她收穫了憤怒。

2、界限的不清晰

我們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有一個心理距離,這個距離就是界限。界限對雙方來說是一種防禦,也是一種保護。當界限被破壞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很不舒服,而當我們去破壞別人界限的時候,也往往會遭到別人的攻擊。

小然跟老公的互動過程,涉及到兩個界限,一個是小然自己的界限,另一個是老公的界限。給老公買禮物是小然的事情,在自己的界限範圍內做事情,是自由的。而老公要不要接受禮物,是在老公的界限範圍內,老公也是有權利不接受的。當小然要求老公必須接受的時候,她就已經在無形中破壞了老公的界限,讓老公產生了不滿,所以小然感覺到老公比以前跟更冷漠了。

同樣,小悅認為媽媽應該按照自己的要求來,也是在破壞媽媽的界限。小悅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絕對不是認為媽媽就“應該”這麼做。當小悅指責媽媽的時候,就破壞了媽媽的界限,內疚感也就產生了。

如何守住自己和別人的界限呢?

1、堅定自己的內心,守好自己的界限

傳說六祖惠能大師來到廣州法性寺時,因風吹帆動,見著兩位僧人在一旁爭論,一位說是風動,一位說是帆動,惠能大師於是走上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帆動,仁者心動!”當你的心是堅定的時候,外面的一切都不會打擾到你,而當你的心動的時候,眼中看到的往往是外界的東西在動。

當媽媽把手伸到小悅的界限內時,小悅的情緒被攪動了。隨著情緒的爆發,她看到的只是媽媽的控制,開始了反擊。如果小悅的內心是堅定的,不被媽媽的行為所干擾,那麼她的情緒波動就不會那麼大,攻擊也就不會那麼強烈了。在諮詢師的帶領下,小悅終於意識到,對媽媽的憤怒,有一部分來自於對自己不能改變現狀的不滿。於是她開始把對媽媽的攻擊轉變為自己的成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們無法阻止別人把手伸到自己的界限內,但是卻可以堅定自己的內心不受其干擾。這種堅定就是一種態度,是對破壞界限人的一種無聲的反抗。

2、識別自動思維,改變自己的不良認知

認知療法創始人貝克指出,要改變我們的不良認知,要從三個方面下手:情境,自動思維和情緒反應。我們處在什麼樣的情境中?這個情境喚起了我們怎樣的自動思維?在這種思維下,我們的情緒反應是什麼樣的?只要能夠按照這三個步驟思考下去,我們就會很快識別出自己的自動思維,然後改變不良認知。

以小然為例:

情境:老公不接受我買的禮物。

自動思維:我是為老公好,他應該聽我的。

情緒反應:沮喪、難過。

在識別出自己的自動思維之後,就可以進行辯駁了。通常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 支持和反對這個想法的證據是什麼?

2 有沒有別的解釋或者觀點?

3 最壞會發生什麼?如果發生了,我能如何應對?最好的結果是什麼?最現實的結果是什麼?

4 我相信自動思維有什麼影響? 我改變我的想法有什麼影響?

5 如果是我的朋友或者是家人處於相同的情境,我會對他說什麼?

6 我會做什麼?

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自動思維是站不住腳的。當你認為老公應該聽你話的時候,你可以問一下自己:為什麼他必須聽我的呢?他不接受禮物,有沒有別的原因呢?他不接受禮物好像並不是最壞的結果,這一思維帶給我的影響除了沮喪,我甚至都懷疑老公瞧不起我了,如果是我的好友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想我可能會對她說,也許老公不喜歡這個禮物吧。當按照這個思路走下來的時候,我們發現那些沮喪、憤怒等負性情緒很快就會平息下來。當我們不再用負性情緒去攻擊別人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輕易破壞別人的界限。

生活中的糟糕局面,往往是界限不清引起的。堅定內心,改變自己的不良認知,並尊重別人的界限,會讓你越來越輕鬆,你的生活也就不會一團糟了。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問題,請下載好心情APP,為您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而老公要不要接受禮物,是在老公的界限範圍內,老公也是有權利不接受的。當小然要求老公必須接受的時候,她就已經在無形中破壞了老公的界限,讓老公產生了不滿,所以小然感覺到老公比以前跟更冷漠了。

同樣,小悅認為媽媽應該按照自己的要求來,也是在破壞媽媽的界限。小悅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絕對不是認為媽媽就“應該”這麼做。當小悅指責媽媽的時候,就破壞了媽媽的界限,內疚感也就產生了。

如何守住自己和別人的界限呢?

1、堅定自己的內心,守好自己的界限

傳說六祖惠能大師來到廣州法性寺時,因風吹帆動,見著兩位僧人在一旁爭論,一位說是風動,一位說是帆動,惠能大師於是走上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帆動,仁者心動!”當你的心是堅定的時候,外面的一切都不會打擾到你,而當你的心動的時候,眼中看到的往往是外界的東西在動。

當媽媽把手伸到小悅的界限內時,小悅的情緒被攪動了。隨著情緒的爆發,她看到的只是媽媽的控制,開始了反擊。如果小悅的內心是堅定的,不被媽媽的行為所干擾,那麼她的情緒波動就不會那麼大,攻擊也就不會那麼強烈了。在諮詢師的帶領下,小悅終於意識到,對媽媽的憤怒,有一部分來自於對自己不能改變現狀的不滿。於是她開始把對媽媽的攻擊轉變為自己的成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們無法阻止別人把手伸到自己的界限內,但是卻可以堅定自己的內心不受其干擾。這種堅定就是一種態度,是對破壞界限人的一種無聲的反抗。

2、識別自動思維,改變自己的不良認知

認知療法創始人貝克指出,要改變我們的不良認知,要從三個方面下手:情境,自動思維和情緒反應。我們處在什麼樣的情境中?這個情境喚起了我們怎樣的自動思維?在這種思維下,我們的情緒反應是什麼樣的?只要能夠按照這三個步驟思考下去,我們就會很快識別出自己的自動思維,然後改變不良認知。

以小然為例:

情境:老公不接受我買的禮物。

自動思維:我是為老公好,他應該聽我的。

情緒反應:沮喪、難過。

在識別出自己的自動思維之後,就可以進行辯駁了。通常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 支持和反對這個想法的證據是什麼?

2 有沒有別的解釋或者觀點?

3 最壞會發生什麼?如果發生了,我能如何應對?最好的結果是什麼?最現實的結果是什麼?

4 我相信自動思維有什麼影響? 我改變我的想法有什麼影響?

5 如果是我的朋友或者是家人處於相同的情境,我會對他說什麼?

6 我會做什麼?

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自動思維是站不住腳的。當你認為老公應該聽你話的時候,你可以問一下自己:為什麼他必須聽我的呢?他不接受禮物,有沒有別的原因呢?他不接受禮物好像並不是最壞的結果,這一思維帶給我的影響除了沮喪,我甚至都懷疑老公瞧不起我了,如果是我的好友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想我可能會對她說,也許老公不喜歡這個禮物吧。當按照這個思路走下來的時候,我們發現那些沮喪、憤怒等負性情緒很快就會平息下來。當我們不再用負性情緒去攻擊別人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輕易破壞別人的界限。

生活中的糟糕局面,往往是界限不清引起的。堅定內心,改變自己的不良認知,並尊重別人的界限,會讓你越來越輕鬆,你的生活也就不會一團糟了。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問題,請下載好心情APP,為您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