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怎麼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周作人這麼說

前幾日讀周先生的《家庭教育一論》,猛然覺得讀晚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這篇小文,自認為為人父母的都應該看,暫且分享些片段和個人的有限理解。

離開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能成才但不能成為完整的個人

周先生說“以近世教育重在助長個性,貴異而不尚同,使人人得盡其天稟之能,以充足其生,而文明發達亦受其賜。個性差異,本於遺傳,家族影響又有以順成之,故造成性格,貴在家庭,後此教育,不過駙翼之具,為之將助而已。

今使兒童不受家庭之教,直與學校相屬,雖以陶冶之功鑄為成才,而業出造作,推之其極,但得為公眾之分子,而不能成完全之個人,與社教之旨已相背馳。”

學校教育的重點在於尊重每個人的差異和先天的稟賦,而個性差異來自每個家庭,後期的學校教育只是助長先天的稟賦。如果沒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也能讓人成才,但這種靠“後期製造”出的人才,缺乏天然的個性,

只能成為眾多雷同中的一個,這也與社會教育“貴異而不尚桶”的宗旨相背離了。

孩子的不同階段家庭應有差異化的教育任務

周先生還說:“嬰兒期,重在保育,爾時身心發達,方極當按其程式,非徒饑食寒衣足盡其事。複次十年,曆幼兒少年兩期,知識欲與道德心皆漸萌發,誘掖扶持,所不容忽。顧必家人具有常識,少通育兒理要,乃能勝此。”

嬰兒期的保育品質很重要,要按照嬰兒身心發展特徵,

不能餓了吃冷了穿就完事了。幼兒和少年階段,求知欲和道德意識都漸增,大人需要適當地誘導説明。所以家人需要有點育兒常識,才能勝任養娃帶娃的任務。

為什麼“爸爸帶出的娃更聰明”

接下來周先生又從家庭教育過渡到了媽媽的教育,

“且家庭教育,以母為之主。中國婦人,素鮮問學,隨順自然,心為形役,逐逐於塵根之享,忘其自已,更不知有家庭,新舊雖殊,其行則一。”

時至今日,家庭教育也還是“以母為主”,拋開男女有別之見,如果理解得當下一點,其實周先生指出承擔了主要家庭教育工作的人的身心狀態以及學習能力對孩子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如今流行的“父親帶出的娃更聰明”,不正是孩子從相處最多的家庭成員以外的人身上接受了更多的思維處事方法嗎?這與主要相處對象通過學習提升自己達到了同樣的效果,

當然是眼界和思維方式的多元。所以臺灣著名的心理學家洪蘭調侃說“投資兒子不如投資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