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前蘇聯鐳射坦克,星球大戰計畫催生出的神奇產物!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整個“民主”世界都還沉浸在好萊塢式的“星戰”狂想中時,嚴密鐵幕另一端的“邪惡帝國”蘇聯卻正在把電影中的幻想一步步變為現實:天空中,拿著鐳射槍的蘇聯太空人在翱翔,

戰鬥空間站和太空殲擊機業已設計完畢,而大地母親身上還爬行著“鐳射坦克”。

1K17型鐳射坦克攻擊示意圖

在眾多研製軍用鐳射系統的機構中,有一個名為“天體物理”(以下簡稱“天體物理”)的科研生產聯合體。其總經理名叫伊戈爾.維克多羅維奇. 普齊岑,

總師為尼古拉.德米特裡耶維奇.烏斯季諾夫(以下簡稱小烏斯季諾夫)——也就是強勢的政治局委員,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的兒子。有著這樣一個靠山,對於“天體物理”來說,就幾乎不存在什麼資金,物資和人員問題了。有必要多提一句——在1982年,即中央設計局併入科研生產聯合體將近四年的時候,小烏斯季諾夫被任命為總師(之前在中央設計局從事鐳射測距研究),
並負責首個自行鐳射系統1К11“短劍”的研製裝備。

鐳射系統的戰術要求為:在戰場複雜的氣候和運行環境下(注,這裡複雜度是針對裝甲技術設備而言,而非一般設備)擾亂敵方的光電觀測設備和火控系統。系統的底盤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如今的葉卡捷琳堡)的“烏拉爾運輸機械”設計局負責,該局實際上是蘇聯所有自行火炮研製的主導者。

在烏拉爾運輸機械設計局總師尤裡.瓦西裡耶維奇. 托馬紹夫主持下,

鐳射系統被安裝在了經過測試的可靠的118型底盤之上,而118型底盤在技術上發展自123型底盤(用於2K11地空導彈系統,即SA-4)和105型底盤(用於Su-100P自行火炮)。烏拉爾運輸機械設計局總共組裝過兩輛相互間略有不同的“短劍”,這種差別的存在是由於製成和測試的鐳射系統並不是完全一樣的。“短劍”系統的戰術性能在當時是先進的,甚至在今天仍能滿足防禦性的戰術要求,
為此系統的研製者們被授予了列寧獎金和蘇聯國家獎金。

1K11鐳射坦克設計圖

如上文所述,“短劍”系統進入了服役,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進行批產。形式上,兩輛樣車直到今天仍處在服役序列中,但它們的下落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為人知。

實際上當年的測試結束後,它們就不具有什麼重要性了。再之後,國家解體的旋風將它們散落在“後蘇聯空間”中,並逐漸變為一堆廢鐵。其中一輛樣車在99年末-2000年初被裝甲技術發燒友找到,它已經成了彼得堡第61裝甲車輛修理廠的濾水池。另一輛樣車,直到十年後才被裝甲技術愛好者在哈爾科夫坦克修理廠裡面發現。兩輛樣車上的鐳射系統早已被拆除,彼得堡的那個只剩下了車身,而哈爾科夫的那輛“車”情況要好那麼一點點。如今,熱心者在廠方指導配合下嘗試將其保存下來並“博物館化”,但可惜的是,彼得堡的樣車這麼多年來一直被當作廢品折騰:真是“曾經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直到失去了才知道哭泣”。

只剩底盤的1K11鐳射坦克

只剩底盤的1K11鐳射坦克

最優異的鐳射系統中還包括另一個由“天體物理”和烏拉爾運輸機械設計局共同製造的獨特裝置:在“短劍”理念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型自行鐳射系統1К17。新一代系統具備自動索敵能力,可自動將多道鐳射瞄向閃擊目標。系統使用三氧化二鋁固態雷射器,也可採取簡便的方式——直接安裝紅寶石晶體雷射器。系統利用光泵產生粒子數反轉,也就是說用強勁的閃光去照射紅寶石晶體:晶體呈圓柱狀,尾端經過拋光和鍍銀,作為鐳射的反射鏡。照射晶體棒時,採用脈衝放電氙燈和高壓電容-電池。閃光燈呈螺旋管狀環繞在晶體棒上,當產生強勁的脈衝光作用時,晶體棒中就產生粒子數反轉,並在反光鏡處形成鐳射,鐳射的持續時間比光泵閃光燈的工作時間略短。在1К17鐳射系統上,專門為“鐳射炮”配備了將近30公斤重的人造晶體,並為此投入了不少經費。系統的電源為大功率發電機,通過獨立輔助動力裝置帶動運作。

1K17鐳射坦克試驗車

針對體積更大1К17系統,選用了當時最新的2S19自行火炮的底盤,並加長了2S19的艙室,以容納大量的高功率光電設備。艙室的末端放置有輔助動力裝置,前端則為帶有15個物鏡的光學部件,當處於行軍狀態時,這些精密的鏡片組會由裝甲保護蓋遮擋起來。艙室的中部是操作員的位置,頂部配備有12.7mmНСВТ防空機槍。

鐳射發射器

系統於1990年12月由“烏拉爾運輸機械設計局”完成組裝,1991年獲得“1К17”編號,1992年進入服役。同先前一樣,1К17鐳射系統的研製得到了國家政府的高度評價,“天體物理”的研發人員和相關參與者都被授予了國家獎金。然而這之後,“明星”小烏斯季諾夫就此隕落。蘇聯的解體,蘇共的下臺,逆轉了曾經的威勢。在經濟崩潰的情況下,諸多國防計畫遭到大幅更改,1К17鐳射系統自然也未能倖免——儘管它工藝先進,技術超前,但高昂的成本還是導致國防部對它的效能產生了懷疑。高度保密的“鐳射炮”被認為是多餘的,唯一的一台樣車此後久久埋沒於高牆之內,直到今年——2010年,才在莫斯科郊區伊萬諾夫斯科耶鎮舉辦“軍事技術博物館”展覽上以一種令所有人都難以置信的方式出現。我們應當向那些舉辦展覽的人表示感謝和敬意——是他們將這台獨一無二的裝置從高度機密中搜尋出來並展現給我們,讓我們見識到了蘇聯先進科學,先進工程理念的“鮮活”範例。

彼得堡的那個只剩下了車身,而哈爾科夫的那輛“車”情況要好那麼一點點。如今,熱心者在廠方指導配合下嘗試將其保存下來並“博物館化”,但可惜的是,彼得堡的樣車這麼多年來一直被當作廢品折騰:真是“曾經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直到失去了才知道哭泣”。

只剩底盤的1K11鐳射坦克

只剩底盤的1K11鐳射坦克

最優異的鐳射系統中還包括另一個由“天體物理”和烏拉爾運輸機械設計局共同製造的獨特裝置:在“短劍”理念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型自行鐳射系統1К17。新一代系統具備自動索敵能力,可自動將多道鐳射瞄向閃擊目標。系統使用三氧化二鋁固態雷射器,也可採取簡便的方式——直接安裝紅寶石晶體雷射器。系統利用光泵產生粒子數反轉,也就是說用強勁的閃光去照射紅寶石晶體:晶體呈圓柱狀,尾端經過拋光和鍍銀,作為鐳射的反射鏡。照射晶體棒時,採用脈衝放電氙燈和高壓電容-電池。閃光燈呈螺旋管狀環繞在晶體棒上,當產生強勁的脈衝光作用時,晶體棒中就產生粒子數反轉,並在反光鏡處形成鐳射,鐳射的持續時間比光泵閃光燈的工作時間略短。在1К17鐳射系統上,專門為“鐳射炮”配備了將近30公斤重的人造晶體,並為此投入了不少經費。系統的電源為大功率發電機,通過獨立輔助動力裝置帶動運作。

1K17鐳射坦克試驗車

針對體積更大1К17系統,選用了當時最新的2S19自行火炮的底盤,並加長了2S19的艙室,以容納大量的高功率光電設備。艙室的末端放置有輔助動力裝置,前端則為帶有15個物鏡的光學部件,當處於行軍狀態時,這些精密的鏡片組會由裝甲保護蓋遮擋起來。艙室的中部是操作員的位置,頂部配備有12.7mmНСВТ防空機槍。

鐳射發射器

系統於1990年12月由“烏拉爾運輸機械設計局”完成組裝,1991年獲得“1К17”編號,1992年進入服役。同先前一樣,1К17鐳射系統的研製得到了國家政府的高度評價,“天體物理”的研發人員和相關參與者都被授予了國家獎金。然而這之後,“明星”小烏斯季諾夫就此隕落。蘇聯的解體,蘇共的下臺,逆轉了曾經的威勢。在經濟崩潰的情況下,諸多國防計畫遭到大幅更改,1К17鐳射系統自然也未能倖免——儘管它工藝先進,技術超前,但高昂的成本還是導致國防部對它的效能產生了懷疑。高度保密的“鐳射炮”被認為是多餘的,唯一的一台樣車此後久久埋沒於高牆之內,直到今年——2010年,才在莫斯科郊區伊萬諾夫斯科耶鎮舉辦“軍事技術博物館”展覽上以一種令所有人都難以置信的方式出現。我們應當向那些舉辦展覽的人表示感謝和敬意——是他們將這台獨一無二的裝置從高度機密中搜尋出來並展現給我們,讓我們見識到了蘇聯先進科學,先進工程理念的“鮮活”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