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沂源一中老校記憶!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沂源一中老校園中央,有兩排教職工單身宿舍,前排10間,後排也是10間,每間十四五平方,兩個人一間。宿舍建設於何年未曾考證,只是知道沂源一中始建於1956年。

宿舍低矮陳舊,灰濛濛的石頭牆,玻璃窗子透風撒氣,木門上的油漆也脫落了許多。兩排宿舍之間有幾棵高大挺拔的白楊樹,夏天遮天蔽日,添了許多清涼,也給這兩排房子增了些色彩。

然而,這裡卻是全校單身教師集聚的地方,是人氣最旺、最熱鬧的歡樂家園,也是學校思想最活躍的前沿。

我1980年在學校讀書,後來又在學校工作過幾年。記得曾經有三批教師在這裡居住過。

第一批教師是一批以外籍為主的老教師。

沂源過去屬於臨沂地區,交通不變,自然條件差,經濟落後,但沂源縣教育一直不落後,這裡面我分析有一個特殊的教育背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號召支援沂蒙山區建設,一批籍貫是上海、江蘇、濟南、青島、濰坊、濟寧等,畢業于山東師範大學和曲阜師範大學的青年學生,

響應祖國號召,懷著美好的理想,支援山區建設,分配到東裡、悅莊、魯村等鄉鎮中學工作。那個年代,農村生活極其艱苦,但他們紮根山區,克服困難,歷經艱辛,把最美好的青春和才華奉獻給了那些大山裡的孩子。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後,這批外籍老師陸續從鄉鎮中學調到了沂源一中。他們大都在這兩排宿舍住過。我記得給我上外語的陳桂林老師是濟南人,曲師大外語系畢業,個子不高,幽默風趣,他給我們講大學趣事,朗誦英文版《哈姆雷特》經典片段,雖然我們聽不懂,但他的神態和那場景仍然記憶猶新。上海籍的數學老師劉嵩善、滕州籍的歷史老師劉書湘等等,都曾經在這裡住了很長時間。

回想那個年代,這批外籍教師,在鄉鎮中學經歷了文革,荒廢了十年,也壓抑了十年,來到一中後,為了學生,也為了文革失去的青春歲月,爆發出了極大的工作熱情和幹勁。他們當著班主任,教著兩個班的課,兼著學校其它工作,還要搜集課外輔導資料,親自動手用鋼板刻講義,夜以繼日,辛勤工作,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孩子和家。

這一批老教師有個特點,穿中山裝或中式馬褂,

古樸講究,知識淵博,志在講臺,忠誠教育,淡泊名利,保持著那個時代知識份子特立獨行的品格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然後,他們又經歷了十年動亂,有的飽經政治上的摧殘和打擊,因此,言行十分謹慎。我記得我的胡希鼇歷史老師,曲師大畢業,濟南人,黑黑的臉龐,性格直率,課講得也好,但他有個習慣,每次下課後,自己都將板書擦得乾乾淨淨,然後才離開。我聽說文革中,他因為板書被人抓過“辮子”。

我常想,沂源縣教育教學成績之所以一直保持優勢,如果追溯歷史,應該是當年這樣一大批外籍的老大學生,還有一批老中專生,以及被打成 “右派”下放的知識份子,打下的堅實基礎。他們從大城市來到了偏僻落後的沂蒙老區,從當年意氣風發、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了滿頭白髮、步履蹣跚的老年,最後,帶著山區孩子對他們的無限感激,榮歸故里,更有很多老教師把根紮在了沂源,永遠地留在了這裡。

沂源的山山水水銘記著他們! 沂源人民應該感謝他們!

時光在飛逝,時代在發展。

那些老教師辛勤的付出,終於結出碩果。1977年恢復高考後,一大批他們的本籍學生從臨沂師專畢業,也有幾位優秀的本科畢業生,回到母校,接過了教書育人的重擔。臨沂地區其他區縣的少量老師,比如萬志實老師等,也分配到一中,繼續支援沂源教育事業。

這一大批年輕的老師陸續住進了這兩排單身宿舍。一中校園一時熱鬧起來。

由於歷史原因,這批老師年齡懸殊較大,比如被學生比作“媽媽”的數學老師周作鳳,大學畢業時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可見,她是克服多大的困難,毅然讀完了大學,但更多的是像孟凡民老師等這樣一批二十歲出頭的青年才俊,還有一群亮麗知性的美女老師,成為學校一道風景線。他(她)們朝氣蓬勃,充滿理想;他們思想活躍,精力充沛;他們衣著新潮,時尚美麗,是學校的主力軍,也是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深受學生喜歡。

這時期,一中的教學規模不斷擴大,班額越來越多,升學壓力也越來越大。這批青年老師當著班主任,擔任兩個班的課,有的教三個班,還負責各種社團、興趣小組活動,天天應對著各種檢查和比賽。這時社會開始重視學歷,電大班、職工教育班、企業培訓班等等應運而生,這一批老師中的骨幹,還受學校委派,給他們無償兼課,常常這邊講完課,馬上騎著自行車去另一個地方上課,天天忙得不亦樂乎,仍樂此不疲。1987年,唐傳祥同學第一個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從此,開啟了清華和北大的大門,年年都有考上清華和北大的學生。

後來,黨政機關需要人才,這一批老師中有相當一部分轉行出去,到黨委、政府部門去工作。有一段時間,沂源縣鄉鎮黨委書記中,有一半是教師出身的。現在這批教師中,有很多走上更高領導崗位,也有的也已經離崗,漸次退出歷史舞臺。

他們是那兩排單身宿舍,住得時間最長,也最活躍的青春群體。

還有一批教師也住在這兩排單身宿舍。

那幾年,招生制度不定型,年年變化,學生永遠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有兩年,政策規定,大學和中專分別報考。所以一批各中學的頂尖學生,為了早日取得“戶口本”,全部被提前錄取到了沂源縣師範,分數比他們低的後來卻上了大學,這批當時優秀的學生反而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這就是歷史的無奈!但這批學生個個聰明優秀,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師範畢業後,被迅速充實到全縣各中學,一中也分來了一大批優秀學生。這批老師如饑似渴地學習,付出了很多的汗水,教課非常好,其中有幾位老師教過我,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水準一點也不比其他老師差。比如教歷史的李會生老師,進教室從來不帶課本,書本倒背如流,凡是跟他上過課的學生,沒有不佩服的,他後來考了律師資格,轉行了,也是教育的一大損失。

這批老師後來參加了函授學習,全部拿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並且通過自己努力,陸續走上了教育領導崗位。一段時間裡,沂源縣的中小學校長,一半來自這一批人,沂源一中兩任校長、縣教育兩任局長都出自這一批學生,有的還一直幹到了縣領導職務。所以,學歷重要,也不重要,關鍵還是事在人為,沒有努力,哪有收穫?

那兩排單身宿舍,就集聚著這樣一群教師!

寒來暑往,花開花落。有來的,有走的。這裡住過多少年輕的老師,誰也說不清楚。但只要住過的,都不會忘記。

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一中迎來發展的一次高☆禁☆潮。山師、曲師、聊師、煙師等一大批畢業的大學生不斷充實進來。外籍的老師陸續調回了原籍。所以,兩排宿舍裡,天南地北的方言少了,穿中式馬褂的少了,端著煙斗的少了,更多的是本地鄉音、本土學生了。但校園也更加青春、靚麗、熱鬧起來。

下課了,老師們沾著兩手粉筆末,興高采烈,邊走邊談,從不同方向回來宿舍。午飯時間,則端著飯盒,集聚在石桌上,聊學生,聊工作。放學了,在大樹下面,下幾盤象棋,打幾把撲克,常常也會為了一張牌,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從食堂要幾個小菜,幾個人便可以在一個宿舍喝起來,從景芝白乾喝到蘭陵大麯,從孔府宴一直喝到“孔府家酒,讓人想家”。期間,培養出了“用洗衣機洗豬大腸”的做菜高手,也有涼拌一盆子蓬蓬菜喝多酒的快樂回憶。有喜歡攝影的老師,則把門窗堵起來,做個暗室,就可以給學生沖洗照片了。年輕老師結婚了,終於單獨一間了,在門口,自己動手搭個小棚,當廚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時有一家炸個鹹魚,滿院飄香,吸引著一幫年輕老師聞著味去,解解饞。

那個時代,人們就這樣工作著,簡單著,快樂著。

這個年輕的群體,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展望著“四個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暢想著美好未來,在一中這塊沃土上辛勤地耕耘。生活雖然清苦,條件雖然簡陋,工作雖然繁忙,但他們三尺講臺,一根教鞭,充滿激情,揮灑青春,把最美好的人生奉獻給了這所學校。

單身宿舍的文體育活動始終比較熱鬧,還要得益於那批外籍老師的帶頭。這時期,他們年齡都在四五十歲,別看在講臺上有板有眼,十分嚴肅,到了籃球球場上,那可是個個生龍活虎,一馬當先。

單身宿舍南面有個小籃球場,也是當時的小廣場,學校的大會和演出比賽常在這裡舉行,邵老師、齊老師、馬老師領唱的《黃河大合唱》曾在這裡上演。就是這個土地的小籃球場,幾乎天天都舉行一場教職工比賽。

放學了,學生先是提著水桶把場地潑一遍,然後老教師一個隊,年輕教師一個隊上場了,像劉叔湘、倫欲蓁等老師,年屆半百,打起球來一點不含乎。劉老師身材魁梧,他站在籃下,單手舉著籃球,那些身材矮一點的隊員,跳幾次都夠不著,眼瞅著劉老師大喊一聲“走!”,籃球忽地就傳出去了。仰手籃、溜底線、小反手……老師各有各的絕活。數學蔡老師個子不高,撈不著上場,可他吹哨子水準高,一招一式,頗有國家級專業裁判風範,讓學生們大開眼界。學生們圍著籃球場,為每個好球喝彩,也為自己的老師精彩表現感到自豪。

後來,單身宿舍西邊放了兩張乒乓球水泥台,又激起當時師生的乒乓球熱。學生下課前早就把拍子準備好了,只等 老師喊 “下課”,嗖地就竄出去,搶佔檯子。沒搶著台的同學,提溜著拍子,圍著台轉,一邊喊:“打接台的!打接台的”!。從下午放學到晚自習這段時間,檯子周圍天天圍滿了學生,欣賞老師們打球。學生們端著飯盒,盯著球臺,為一個漂亮的扣殺歡呼,為一個不應有的失誤惋惜,叫喊聲此起彼伏。有的學生饅頭吃完了,卻忘了吃菜。

水泥台下面時間長了,踩出兩個大坑,灰土面子積了厚厚一層,有時下雨天,灌了兩大坑水,師生們就找幾塊磚頭墊起來,站在“梅花樁”上打球。不知哪個學生,可能為搶不著檯子生氣,就把球臺砸去了一個角,可依然擋不住師生打球的熱情。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沂源縣劃歸淄博市,一中也迎來了公辦學校大規模校舍改造的機會。先是建了兩層的“撂屋”,大階梯教室,後來建設了教學樓,食堂、體育館,標準操場,小籃球場也改成了草坪,南面建起了男生宿舍樓,等等。學校面貌煥然一新了,一中也跨入了省級規範化學校行列,教學品質穩步提升,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今天我以一中為榮,明天一中以我為榮”。這塊立在校門口的勵志牌子,見證了那段輝煌。

現在,沂源一中在縣城東邊新建了規模宏大的新校,原來的老校園變成了曆山中學。

有一次,我回到母校,漫步校園,搜尋著過去的記憶,竟感覺陌生起來。當年柳斌副部長題寫的校牌不見了,水井和水塔不見了,水泥球臺沒有了,特別那兩排單身宿舍蕩然無存……只有小廣場邊的那棵高大的白楊樹,仍然高聳雲端,亭亭華蓋,蔚蔚壯觀,它櫛風沐雨,伴隨著學校一天天成長,又以峻拔的姿式守望著校院,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一中走過60年一個甲子,歷經風雨坎坷,一代又一代老師把自己的命運和學校緊緊連在了一起,為之奮鬥,為之奔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心血,他們默默無聞,甘於清貧,無私奉獻,實踐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誓言,托起了一中的希望!

圍著白楊樹,我仿佛聽見它在說:“這就是我們的一中,這就是我們的學校。”

文/白樺林 來自淄博二三事合作平臺:荊棘鳥文學

識別二維碼添加關注

瞭解更多淄博故事

他因為板書被人抓過“辮子”。

我常想,沂源縣教育教學成績之所以一直保持優勢,如果追溯歷史,應該是當年這樣一大批外籍的老大學生,還有一批老中專生,以及被打成 “右派”下放的知識份子,打下的堅實基礎。他們從大城市來到了偏僻落後的沂蒙老區,從當年意氣風發、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了滿頭白髮、步履蹣跚的老年,最後,帶著山區孩子對他們的無限感激,榮歸故里,更有很多老教師把根紮在了沂源,永遠地留在了這裡。

沂源的山山水水銘記著他們! 沂源人民應該感謝他們!

時光在飛逝,時代在發展。

那些老教師辛勤的付出,終於結出碩果。1977年恢復高考後,一大批他們的本籍學生從臨沂師專畢業,也有幾位優秀的本科畢業生,回到母校,接過了教書育人的重擔。臨沂地區其他區縣的少量老師,比如萬志實老師等,也分配到一中,繼續支援沂源教育事業。

這一大批年輕的老師陸續住進了這兩排單身宿舍。一中校園一時熱鬧起來。

由於歷史原因,這批老師年齡懸殊較大,比如被學生比作“媽媽”的數學老師周作鳳,大學畢業時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可見,她是克服多大的困難,毅然讀完了大學,但更多的是像孟凡民老師等這樣一批二十歲出頭的青年才俊,還有一群亮麗知性的美女老師,成為學校一道風景線。他(她)們朝氣蓬勃,充滿理想;他們思想活躍,精力充沛;他們衣著新潮,時尚美麗,是學校的主力軍,也是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深受學生喜歡。

這時期,一中的教學規模不斷擴大,班額越來越多,升學壓力也越來越大。這批青年老師當著班主任,擔任兩個班的課,有的教三個班,還負責各種社團、興趣小組活動,天天應對著各種檢查和比賽。這時社會開始重視學歷,電大班、職工教育班、企業培訓班等等應運而生,這一批老師中的骨幹,還受學校委派,給他們無償兼課,常常這邊講完課,馬上騎著自行車去另一個地方上課,天天忙得不亦樂乎,仍樂此不疲。1987年,唐傳祥同學第一個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從此,開啟了清華和北大的大門,年年都有考上清華和北大的學生。

後來,黨政機關需要人才,這一批老師中有相當一部分轉行出去,到黨委、政府部門去工作。有一段時間,沂源縣鄉鎮黨委書記中,有一半是教師出身的。現在這批教師中,有很多走上更高領導崗位,也有的也已經離崗,漸次退出歷史舞臺。

他們是那兩排單身宿舍,住得時間最長,也最活躍的青春群體。

還有一批教師也住在這兩排單身宿舍。

那幾年,招生制度不定型,年年變化,學生永遠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有兩年,政策規定,大學和中專分別報考。所以一批各中學的頂尖學生,為了早日取得“戶口本”,全部被提前錄取到了沂源縣師範,分數比他們低的後來卻上了大學,這批當時優秀的學生反而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這就是歷史的無奈!但這批學生個個聰明優秀,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師範畢業後,被迅速充實到全縣各中學,一中也分來了一大批優秀學生。這批老師如饑似渴地學習,付出了很多的汗水,教課非常好,其中有幾位老師教過我,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水準一點也不比其他老師差。比如教歷史的李會生老師,進教室從來不帶課本,書本倒背如流,凡是跟他上過課的學生,沒有不佩服的,他後來考了律師資格,轉行了,也是教育的一大損失。

這批老師後來參加了函授學習,全部拿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並且通過自己努力,陸續走上了教育領導崗位。一段時間裡,沂源縣的中小學校長,一半來自這一批人,沂源一中兩任校長、縣教育兩任局長都出自這一批學生,有的還一直幹到了縣領導職務。所以,學歷重要,也不重要,關鍵還是事在人為,沒有努力,哪有收穫?

那兩排單身宿舍,就集聚著這樣一群教師!

寒來暑往,花開花落。有來的,有走的。這裡住過多少年輕的老師,誰也說不清楚。但只要住過的,都不會忘記。

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一中迎來發展的一次高☆禁☆潮。山師、曲師、聊師、煙師等一大批畢業的大學生不斷充實進來。外籍的老師陸續調回了原籍。所以,兩排宿舍裡,天南地北的方言少了,穿中式馬褂的少了,端著煙斗的少了,更多的是本地鄉音、本土學生了。但校園也更加青春、靚麗、熱鬧起來。

下課了,老師們沾著兩手粉筆末,興高采烈,邊走邊談,從不同方向回來宿舍。午飯時間,則端著飯盒,集聚在石桌上,聊學生,聊工作。放學了,在大樹下面,下幾盤象棋,打幾把撲克,常常也會為了一張牌,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從食堂要幾個小菜,幾個人便可以在一個宿舍喝起來,從景芝白乾喝到蘭陵大麯,從孔府宴一直喝到“孔府家酒,讓人想家”。期間,培養出了“用洗衣機洗豬大腸”的做菜高手,也有涼拌一盆子蓬蓬菜喝多酒的快樂回憶。有喜歡攝影的老師,則把門窗堵起來,做個暗室,就可以給學生沖洗照片了。年輕老師結婚了,終於單獨一間了,在門口,自己動手搭個小棚,當廚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時有一家炸個鹹魚,滿院飄香,吸引著一幫年輕老師聞著味去,解解饞。

那個時代,人們就這樣工作著,簡單著,快樂著。

這個年輕的群體,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展望著“四個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暢想著美好未來,在一中這塊沃土上辛勤地耕耘。生活雖然清苦,條件雖然簡陋,工作雖然繁忙,但他們三尺講臺,一根教鞭,充滿激情,揮灑青春,把最美好的人生奉獻給了這所學校。

單身宿舍的文體育活動始終比較熱鬧,還要得益於那批外籍老師的帶頭。這時期,他們年齡都在四五十歲,別看在講臺上有板有眼,十分嚴肅,到了籃球球場上,那可是個個生龍活虎,一馬當先。

單身宿舍南面有個小籃球場,也是當時的小廣場,學校的大會和演出比賽常在這裡舉行,邵老師、齊老師、馬老師領唱的《黃河大合唱》曾在這裡上演。就是這個土地的小籃球場,幾乎天天都舉行一場教職工比賽。

放學了,學生先是提著水桶把場地潑一遍,然後老教師一個隊,年輕教師一個隊上場了,像劉叔湘、倫欲蓁等老師,年屆半百,打起球來一點不含乎。劉老師身材魁梧,他站在籃下,單手舉著籃球,那些身材矮一點的隊員,跳幾次都夠不著,眼瞅著劉老師大喊一聲“走!”,籃球忽地就傳出去了。仰手籃、溜底線、小反手……老師各有各的絕活。數學蔡老師個子不高,撈不著上場,可他吹哨子水準高,一招一式,頗有國家級專業裁判風範,讓學生們大開眼界。學生們圍著籃球場,為每個好球喝彩,也為自己的老師精彩表現感到自豪。

後來,單身宿舍西邊放了兩張乒乓球水泥台,又激起當時師生的乒乓球熱。學生下課前早就把拍子準備好了,只等 老師喊 “下課”,嗖地就竄出去,搶佔檯子。沒搶著台的同學,提溜著拍子,圍著台轉,一邊喊:“打接台的!打接台的”!。從下午放學到晚自習這段時間,檯子周圍天天圍滿了學生,欣賞老師們打球。學生們端著飯盒,盯著球臺,為一個漂亮的扣殺歡呼,為一個不應有的失誤惋惜,叫喊聲此起彼伏。有的學生饅頭吃完了,卻忘了吃菜。

水泥台下面時間長了,踩出兩個大坑,灰土面子積了厚厚一層,有時下雨天,灌了兩大坑水,師生們就找幾塊磚頭墊起來,站在“梅花樁”上打球。不知哪個學生,可能為搶不著檯子生氣,就把球臺砸去了一個角,可依然擋不住師生打球的熱情。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沂源縣劃歸淄博市,一中也迎來了公辦學校大規模校舍改造的機會。先是建了兩層的“撂屋”,大階梯教室,後來建設了教學樓,食堂、體育館,標準操場,小籃球場也改成了草坪,南面建起了男生宿舍樓,等等。學校面貌煥然一新了,一中也跨入了省級規範化學校行列,教學品質穩步提升,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今天我以一中為榮,明天一中以我為榮”。這塊立在校門口的勵志牌子,見證了那段輝煌。

現在,沂源一中在縣城東邊新建了規模宏大的新校,原來的老校園變成了曆山中學。

有一次,我回到母校,漫步校園,搜尋著過去的記憶,竟感覺陌生起來。當年柳斌副部長題寫的校牌不見了,水井和水塔不見了,水泥球臺沒有了,特別那兩排單身宿舍蕩然無存……只有小廣場邊的那棵高大的白楊樹,仍然高聳雲端,亭亭華蓋,蔚蔚壯觀,它櫛風沐雨,伴隨著學校一天天成長,又以峻拔的姿式守望著校院,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一中走過60年一個甲子,歷經風雨坎坷,一代又一代老師把自己的命運和學校緊緊連在了一起,為之奮鬥,為之奔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心血,他們默默無聞,甘於清貧,無私奉獻,實踐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誓言,托起了一中的希望!

圍著白楊樹,我仿佛聽見它在說:“這就是我們的一中,這就是我們的學校。”

文/白樺林 來自淄博二三事合作平臺:荊棘鳥文學

識別二維碼添加關注

瞭解更多淄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