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對標國外“四大家族”,機器人產業中的中山突圍新路

今年“3·28”經貿洽談會上有兩個簽約專案與機器人有關,

中山機器人產業或將迎來歷史性機遇。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從28日開始,中山的機器人產業或許將迎來歷史性機遇。

在2017年中山“3·28”經貿洽談會上臺簽約的項目中,共有兩個與機器人相關: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華南總部即將落戶翠亨新區馬鞍島;掌握飛輪儲能技術的深圳坎德拉集團,也將總部從深圳遷移至中山東區。

機器人被譽為“裝備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肩負著打造“世界級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任務的中山,

是否能在這一場跨區域的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

●南方日報記者 鄭平

“實力玩家”來了

“我們將以哈工大華南總部為平臺,圍繞核心零部件生產、工業軟體設計開發、週邊設備配套供應等相關產業環節,打造機器人及智慧製造產業聚集區,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發揮協同效益,快速提升中山機器人產業整體規模水準。”

在今年中山的“3·28”招商洽談會上,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華南總部成為最熱焦點之一,引發企業界廣泛關注。哈工大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傑才介紹,即將落戶於翠亨新區馬鞍島的HRG,則是哈工大與黑龍江省政府、哈爾濱市政府共同組建的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包括機器人零部件、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自動化裝備等多個領域,擁有專利270余項,是國內機器人和智慧裝備領軍企業之一。

成立僅兩年,哈工大已在多種機器人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和減速器,被稱為機器人“核心三大件”,長期以來被國外“四大家族”(即瑞士ABB、德國KUKA、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壟斷。

經過持續不斷地科研攻關,由哈工大集團終於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研發出國內首款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減速器。同時,這項成果還實現了對國際先進水準的超越:尺寸縮小、結構簡化,

攻克了RV減速機不可小型化的難題。據媒體報導,這款減速機即將於近日投產。一旦實現量產,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整體成本將大幅降低。

獨木難成林,一花獨放不是春。除了HRG華南總部落戶馬鞍島之外,一個來自深圳、名為坎德拉科技的機器人公司也將把總部遷到中山東區。

據瞭解,坎德拉科技是由前海置富金融控股集團投資控股的專業科技公司。

雖然成立時間不到一年,但坎德拉科技的核心研發團隊多達160人,2016年其研發投入超過2000萬元。

更重要的是,坎德拉核心團隊也擁有一項重要的機器人核心技術:飛輪儲能電池。一旦這種不同於常規的能源得以突破,一種可以自主移動的智慧服務型機器人就將問世,這將帶給機器人產業無窮的想像力。

還有一個更好的消息:3月22日,坎德拉科技已與哈工大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將與中山市政府一起籌建粵港澳智慧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粵港澳智慧裝備產業引導基金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充分借助哈工大人才及學科優勢,促進科技合作及成果孵化。

中山一直在佈局風口

資料顯示,中國已經連續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6.8萬台,約占全球銷量的1/4。

作為裝備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機器人一直是中山人的“真愛”。

2016年8月,中山發佈的《中山市智慧製造2025規劃(2016—2025年)》提出,到2018年,全市5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建成產值超億元的機器人製造企業及集成企業20家左右。到2025年,成為全國智慧製造引領區,智慧設計產業形成中山區域品牌。

從這時開始,中山就開啟了尋找機器人“種子企業”之路,這與正在尋找產業化基地的哈工大不謀而合。

當年9月29日,在佛山舉行的珠西裝洽會上,哈工大副校長韓傑才代表HRG與中山簽下了關於“高端無人裝備產業化”專案的框架協議。該項目總投資80億元,擬在翠亨新區打造一個全國領先、國際一流的機器人與高端無人智慧裝備產業基地,力爭五年內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

在哈工大之外,中山也未停下尋找“黑馬”的步伐。

2017年1月,中山市委書記陳如桂率團考察了坎德拉科技創新有限公司、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的機器人企業。經過兩個月的努力,中山成功把坎德拉和比亞迪“收入囊中”。

“看了深圳的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感到振奮人心、受益匪淺。與深圳相比,中山在創新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將見賢思齊,努力迎頭趕上。”毫無疑問,這次深圳之行讓中山代表團產生了“見賢思齊”的決心。

“我們將按照既定的專案計畫,狠抓落實,儘早拿出飛輪儲能電池和球形機器人的工程樣機,儘快實現產業化和項目落戶中山。”深圳前海置富金融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馬少福介紹,預計在2017年該公司將完成242項機器人專利的申請。

韓傑才則表示,HRG將通過核心技術,帶領中山的機器人產業向上游進攻,把中山變成國內核心的機器人研發製造基地。

論產業基礎,無論珠江東岸的深圳還是珠江西岸的廣州都明顯優於中山,哈工大為何會選擇中山?

“之所以選在中山,是因為中山定位于智慧製造基地,對技術和人才很渴求,市委、市政府支援力度很大。”韓傑才說,這種對初創型科技企業的支援力度,是特大城市所不具備的。

中山模式VS東莞模式

在珠三角,一提到機器人,人們就會很自然想到東莞與佛山。

自2010年開始,東莞松山湖區就引進了以大疆創新創始人李澤湘為代表的“運動控制與先進裝備技術國際創新團隊”,為當地機器人產業“打下第一根樁基”。

2014年11月全力打造“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以來,機器人企業就迅速在松山湖聚集。到今年3月,松山湖已有150多家機器人製造企業,全年產值達30億元。從晶片到運動控制技術,再到智慧感知技術,這裡已基本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智慧梯隊。

佛山是中山機器人需要奮力翻越追趕的另一個高峰。今年1月,美的集團成功收購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庫卡集團,其過程波譎雲詭,其結果也讓人倍覺振奮。

就在3月6日,南海區也發佈了扶持機器人產業和推進村級工業園改造等新政策,計畫分別在3年內安排逾2億元全鏈扶持機器人產業。

在這一場跨地域的競爭中,中山其實已是後來者,註定不能再用傳統的“套路”追趕。

3月24日,國內重量級機器人研究機構——瀋陽智慧型機器人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哈工大召開成立大會和首次股東大會。在這家機構背後的14家股東之中,中山市國資委控股的中山中盈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名列其中,與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國資企業以及多家機器人領軍企業並列。

表面看來,這是中山一步“閑棋”。但就是這招棋,讓中山發展機器人的思路與其他周邊城市有了本質區別。

中國工信部資料顯示,2016年國內機器人公司已激增至3400家以上,包括製造和服務工業機器人在內。僅在2015年,全國就有36個城市把機器人產業列為重點發展項目,“祭”出稅收減免、信貸、技術等優惠政策。

硬幣的另一面,是大量機器人企業不賺錢甚至虧損。機器人行業研究專家趙勇估計,中國機器人公司要不是賠錢,就是勉強打平,2015年中國共賣出工業機器人104億人民幣,85%是進口貨;業界推算平均每家機器人公司年營收不到10萬元人民幣。

出現這種情形的根本原因,是國內機器人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尤其是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等三大核心零部件。2015年約有75%的精密減速器由日本進口,主要供應商是哈默納科、納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電機和驅動超過80%依賴進口,主要來自日本、歐美。缺乏核心技術就意味著受制於人,工業機器人的大部分利潤,最終流入“四大家族”的腰包。

“三大核心零部件占機器人本體全部成本的70%以上,目前基本上全部依靠進口。”韓傑才說,哈工大掌握了核心技術和人才,希望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逐漸從機器人下游向上游進軍,在機器人價值鏈上與國外“四大家族”一爭高下。

韓傑才說,屆時中山將成國內機器人研發製造核心基地。

而這,也正是中山搶灘風口的突圍思路。

將與中山市政府一起籌建粵港澳智慧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粵港澳智慧裝備產業引導基金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充分借助哈工大人才及學科優勢,促進科技合作及成果孵化。

中山一直在佈局風口

資料顯示,中國已經連續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6.8萬台,約占全球銷量的1/4。

作為裝備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機器人一直是中山人的“真愛”。

2016年8月,中山發佈的《中山市智慧製造2025規劃(2016—2025年)》提出,到2018年,全市5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建成產值超億元的機器人製造企業及集成企業20家左右。到2025年,成為全國智慧製造引領區,智慧設計產業形成中山區域品牌。

從這時開始,中山就開啟了尋找機器人“種子企業”之路,這與正在尋找產業化基地的哈工大不謀而合。

當年9月29日,在佛山舉行的珠西裝洽會上,哈工大副校長韓傑才代表HRG與中山簽下了關於“高端無人裝備產業化”專案的框架協議。該項目總投資80億元,擬在翠亨新區打造一個全國領先、國際一流的機器人與高端無人智慧裝備產業基地,力爭五年內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

在哈工大之外,中山也未停下尋找“黑馬”的步伐。

2017年1月,中山市委書記陳如桂率團考察了坎德拉科技創新有限公司、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的機器人企業。經過兩個月的努力,中山成功把坎德拉和比亞迪“收入囊中”。

“看了深圳的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感到振奮人心、受益匪淺。與深圳相比,中山在創新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將見賢思齊,努力迎頭趕上。”毫無疑問,這次深圳之行讓中山代表團產生了“見賢思齊”的決心。

“我們將按照既定的專案計畫,狠抓落實,儘早拿出飛輪儲能電池和球形機器人的工程樣機,儘快實現產業化和項目落戶中山。”深圳前海置富金融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馬少福介紹,預計在2017年該公司將完成242項機器人專利的申請。

韓傑才則表示,HRG將通過核心技術,帶領中山的機器人產業向上游進攻,把中山變成國內核心的機器人研發製造基地。

論產業基礎,無論珠江東岸的深圳還是珠江西岸的廣州都明顯優於中山,哈工大為何會選擇中山?

“之所以選在中山,是因為中山定位于智慧製造基地,對技術和人才很渴求,市委、市政府支援力度很大。”韓傑才說,這種對初創型科技企業的支援力度,是特大城市所不具備的。

中山模式VS東莞模式

在珠三角,一提到機器人,人們就會很自然想到東莞與佛山。

自2010年開始,東莞松山湖區就引進了以大疆創新創始人李澤湘為代表的“運動控制與先進裝備技術國際創新團隊”,為當地機器人產業“打下第一根樁基”。

2014年11月全力打造“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以來,機器人企業就迅速在松山湖聚集。到今年3月,松山湖已有150多家機器人製造企業,全年產值達30億元。從晶片到運動控制技術,再到智慧感知技術,這裡已基本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智慧梯隊。

佛山是中山機器人需要奮力翻越追趕的另一個高峰。今年1月,美的集團成功收購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庫卡集團,其過程波譎雲詭,其結果也讓人倍覺振奮。

就在3月6日,南海區也發佈了扶持機器人產業和推進村級工業園改造等新政策,計畫分別在3年內安排逾2億元全鏈扶持機器人產業。

在這一場跨地域的競爭中,中山其實已是後來者,註定不能再用傳統的“套路”追趕。

3月24日,國內重量級機器人研究機構——瀋陽智慧型機器人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哈工大召開成立大會和首次股東大會。在這家機構背後的14家股東之中,中山市國資委控股的中山中盈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名列其中,與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國資企業以及多家機器人領軍企業並列。

表面看來,這是中山一步“閑棋”。但就是這招棋,讓中山發展機器人的思路與其他周邊城市有了本質區別。

中國工信部資料顯示,2016年國內機器人公司已激增至3400家以上,包括製造和服務工業機器人在內。僅在2015年,全國就有36個城市把機器人產業列為重點發展項目,“祭”出稅收減免、信貸、技術等優惠政策。

硬幣的另一面,是大量機器人企業不賺錢甚至虧損。機器人行業研究專家趙勇估計,中國機器人公司要不是賠錢,就是勉強打平,2015年中國共賣出工業機器人104億人民幣,85%是進口貨;業界推算平均每家機器人公司年營收不到10萬元人民幣。

出現這種情形的根本原因,是國內機器人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尤其是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等三大核心零部件。2015年約有75%的精密減速器由日本進口,主要供應商是哈默納科、納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電機和驅動超過80%依賴進口,主要來自日本、歐美。缺乏核心技術就意味著受制於人,工業機器人的大部分利潤,最終流入“四大家族”的腰包。

“三大核心零部件占機器人本體全部成本的70%以上,目前基本上全部依靠進口。”韓傑才說,哈工大掌握了核心技術和人才,希望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逐漸從機器人下游向上游進軍,在機器人價值鏈上與國外“四大家族”一爭高下。

韓傑才說,屆時中山將成國內機器人研發製造核心基地。

而這,也正是中山搶灘風口的突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