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的成年禮都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叫作:“男子20 歲而冠,女子15 歲而笄。

”這裡的“冠”“笄”是指冠禮和笄禮。冠禮是男子的成年禮,笄禮是女子的成年禮。

經書記載,冠禮實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20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12 歲而冠,成王15 歲而冠。

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

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

行禮時,主人 (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 (帛五匹、鹿皮兩張) 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贄 (野雉等) 拜見鄉大夫等。

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15歲至20歲舉行,各地不一。

而笄禮為漢族女子的成年禮,俗稱“上頭”“上頭禮”。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 (許嫁) 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15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20也行笄禮。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髮式,

將頭髮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髮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髮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

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領。後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女子年15歲,

則稱為“及笄”。

當然,笄禮作為女孩子的成人禮,像男子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在舉禮的程式上也應該注意一些細節。比如行禮日期、行禮年齡,笄禮的禮節及用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