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Diss、battle、freestyle,這場嘻哈盛宴,你懂幾分?

不吹不黑,這個夏天,運營君牆都不服,就服《中國有嘻哈》!

▪本文共 2439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請問你有freestyle麼?

呃,本來沒有的,現在也能整兩句了......

辦公室有嘻哈

國務院的social做得很ok!

將2017年看做中國說唱爆發元年一點不為過,曾經說唱一直被歸類小眾文化,只佔據很小部分的音樂市場,而今如果我們將這檔節目比作一款產品,

那我們就很有必要從頭捋捋,究竟是怎樣的運營方式,何種推廣手段將“嘻哈”打造成了全民的狂歡?咋咋咋咋,就火成這個樣子呢?

Now dj,drop the beat!

第一步:打造引爆點

仔細琢磨一下,我們可以發現,節目組在運營上,確實走心了,不是只會“賣弄”吳亦凡而已。

嘻哈,作為一個非主流文化,從一開始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引入第一批冷開機使用者,然後製造引爆點。

明星製作人加盟,基礎流量

業內頂尖rapper

參賽,繼續圈粉

儘管小眾,但在嘻哈群體中,還是有一些類似KOL的rapper和廠牌。無論是充滿懸念的“嘻哈俠”,還是你的男孩“TT”,我的女孩“VAVA”,我們可以將這些圈內具有名氣的選手比作《我是歌手》中的“明星歌手”,他們都擁有自己的粉絲團以及崇拜者,這也是讓節目爆發的推手之一。

製造趣味點,推動傳播

在獲取了大量目標使用者的關注後,節目組馬上調整方向,將目標從吸粉變為留存與傳播。

由於大量用戶都是非專業的小白用戶,對於嘻哈可能都不太瞭解,這時候立即向他們普及嘻哈文化顯然不太現實——這些專業的知識可能會快速地消耗新用戶的興趣與耐心,讓他們早早離去。

所以從前兩期節目中可以看出:節目組嘗試通過渲染一些有特色的人物與場景,來吸引小白新用戶的眼球。

嘻哈俠身份成迷,有人猜測為陳冠希

明星製作人自我調侃為:盲人選秀節目

誇張的服飾

Diss的文化

憑藉這些“趣點”或“槽點”,節目得以持續傳播,擴大影響力。

第二步:行銷套路

愛奇藝的行銷套路,我給全年最佳,雖然現在有些爛尾,仍不失為一場精彩的行銷套路表演。

剪輯製造噱頭:

熱詞、熱句營造氛圍:

運營君之前就講過,判斷事情或事物火不火,看看有沒有表情包就知道了。節目中製作人和選手金句頻出,推動了《中國有嘻哈》的社會化行銷。

一波表情包帶火了另一波表情包,還帶動了大量的用戶UGC,隨即與《中國有嘻哈》相關的段子、音訊、視頻、文章鋪天蓋地而來。搞得你不看看這節目,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混互聯網。

賽制增強用戶粘性

與傳統的電視綜藝節目不同,視頻平臺的自製網綜更互聯網化,不斷地使用網路投票、直播投票等手段來增強用戶粘性。

比如,在愛奇藝的中國有嘻哈專題頁中,用戶可以登錄愛奇藝為喜歡的rapper投票,讓他獲得“敗部復活”的Buff,衝擊年度總冠軍。

另外,在半決賽即4進3的比賽中,突然出現復活賽外卡戰選手,其中完整賽況需要前往愛奇藝VIP頻道能觀看,這為愛奇藝VIP轉化提供了方便。

說唱知識製造圍城,以滿足觀眾好奇

作為一個新內容、新產品,愛奇藝當然不希望這只是一場“圈內人”的自嗨。因此,在傳遞說唱知識的過程中,節目組選擇了簡單有趣的方式去普及這些知識,不會因為太過專業而造成用戶接受無能與心理畏懼。

例如,通過歌曲字幕的方式,普及了Rap的韻腳、punchline 等專業技巧知識。自然地向使用者輸出了節目的核心內容,讓使用者更加理解了嘻哈,為之後培養更多核心用戶提供了可能。

第三步:影響擴散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嘻哈開播以來,陸續有近20個大品牌商選擇與人氣參賽選手們進行合作,包含音樂、品牌服飾、時尚雜誌、遊戲等各個方面。

《中國有嘻哈》的爆紅帶動了一大批廣告主借勢行銷,嘻哈,一夜之間成了品牌商玩弄廣告的寵兒。

“支付寶有嘻哈”

除此之外,節目的影響力也蔓延到了自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平均每月產生14000多篇與《中國有嘻哈》相關的文章,千篇10w+。豆瓣、知乎等平臺,嘻哈話題的關注量也在瘋狂增長。

對比同期、同類電視綜藝《中國新歌聲》,從百度指數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新歌聲》開播之初有較大領先優勢,但隨著節目問題一一暴露,指數持續下降。而《中國有嘻哈》的指數卻反而穩定上升,在最近兩期已經超越了《中國新歌聲》。

另外,從百度的輿情指數對比也可以看出,一直在製造話題、利用輿論造勢的《中國有嘻哈》明顯要比《中國新歌聲》更受大眾關注,討論熱度更高。

圈粉無數的《中國有嘻哈》無疑給今夏帶來了最另類的觀賞體驗,使用者從抱著電視拿著手機投票的時代,開始過渡到拿著手機,看著直播平臺,刷著禮物為喜歡的選手投票;也讓大眾慢慢接受互懟的diss文化,瞭解freestyle到底是個啥。

無論怎樣,《中國有嘻哈》是一檔節目也是一個產品,它的成功對於互聯網產品的推廣來說,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最後,讓我們再次恭喜愛奇藝和所有參加《中國有嘻哈》的選手,成為2017年夏天最大的贏家。

運營君之前就講過,判斷事情或事物火不火,看看有沒有表情包就知道了。節目中製作人和選手金句頻出,推動了《中國有嘻哈》的社會化行銷。

一波表情包帶火了另一波表情包,還帶動了大量的用戶UGC,隨即與《中國有嘻哈》相關的段子、音訊、視頻、文章鋪天蓋地而來。搞得你不看看這節目,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混互聯網。

賽制增強用戶粘性

與傳統的電視綜藝節目不同,視頻平臺的自製網綜更互聯網化,不斷地使用網路投票、直播投票等手段來增強用戶粘性。

比如,在愛奇藝的中國有嘻哈專題頁中,用戶可以登錄愛奇藝為喜歡的rapper投票,讓他獲得“敗部復活”的Buff,衝擊年度總冠軍。

另外,在半決賽即4進3的比賽中,突然出現復活賽外卡戰選手,其中完整賽況需要前往愛奇藝VIP頻道能觀看,這為愛奇藝VIP轉化提供了方便。

說唱知識製造圍城,以滿足觀眾好奇

作為一個新內容、新產品,愛奇藝當然不希望這只是一場“圈內人”的自嗨。因此,在傳遞說唱知識的過程中,節目組選擇了簡單有趣的方式去普及這些知識,不會因為太過專業而造成用戶接受無能與心理畏懼。

例如,通過歌曲字幕的方式,普及了Rap的韻腳、punchline 等專業技巧知識。自然地向使用者輸出了節目的核心內容,讓使用者更加理解了嘻哈,為之後培養更多核心用戶提供了可能。

第三步:影響擴散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嘻哈開播以來,陸續有近20個大品牌商選擇與人氣參賽選手們進行合作,包含音樂、品牌服飾、時尚雜誌、遊戲等各個方面。

《中國有嘻哈》的爆紅帶動了一大批廣告主借勢行銷,嘻哈,一夜之間成了品牌商玩弄廣告的寵兒。

“支付寶有嘻哈”

除此之外,節目的影響力也蔓延到了自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平均每月產生14000多篇與《中國有嘻哈》相關的文章,千篇10w+。豆瓣、知乎等平臺,嘻哈話題的關注量也在瘋狂增長。

對比同期、同類電視綜藝《中國新歌聲》,從百度指數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新歌聲》開播之初有較大領先優勢,但隨著節目問題一一暴露,指數持續下降。而《中國有嘻哈》的指數卻反而穩定上升,在最近兩期已經超越了《中國新歌聲》。

另外,從百度的輿情指數對比也可以看出,一直在製造話題、利用輿論造勢的《中國有嘻哈》明顯要比《中國新歌聲》更受大眾關注,討論熱度更高。

圈粉無數的《中國有嘻哈》無疑給今夏帶來了最另類的觀賞體驗,使用者從抱著電視拿著手機投票的時代,開始過渡到拿著手機,看著直播平臺,刷著禮物為喜歡的選手投票;也讓大眾慢慢接受互懟的diss文化,瞭解freestyle到底是個啥。

無論怎樣,《中國有嘻哈》是一檔節目也是一個產品,它的成功對於互聯網產品的推廣來說,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最後,讓我們再次恭喜愛奇藝和所有參加《中國有嘻哈》的選手,成為2017年夏天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