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安石蓬頭垢面不修邊幅,一代文豪真的邋遢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嗎?

文 | 雪花如糖,簡書簽約作者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為一個"綠"字,他絞盡腦汁,從"到、過、入、滿"等十幾個字中,反復推敲,最後才確定"綠"字。把形容詞巧妙地活用為動詞,整首詩變得靈動而富有生機,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詩的作者,就是大家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同時也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

可是誰又曾料到,這樣一位名垂青史的一代文豪竟然因為生活中不修邊幅,而被後人稱為史上最邋遢的文人。

01.

關於此,

正史野史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載。

《宋史·王安石傳》中說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意即衣服髒了,用肉眼都能看得到污垢了還不脫下來,臉上都蒙了一層灰了也不洗一洗。

雖然史官對此著墨不多,但就憑這八個字足以讓王安石邋遢、不講個人衛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如此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即使舉止不風流有點不修邊幅,但也不至於連臉都不洗去上朝吧,他可是大宋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堂堂宰相呢。

還有南宋朱弁寫的《曲洧舊聞》也有類似的記載:王荊公(王安石)性簡率,不事修飾奉養,衣服垢汙,飲食粗惡,不無有擇,自少時則然。

這樣的言語還算客氣的,最惡毒的莫過於同朝為官的蘇洵(蘇軾的父親)。他對王安石的穿衣飲食可謂嗤之以鼻,在《辨奸論》中這樣寫他的政敵: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大臣俘虜之衣。食犬彘之食,

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

意思是洗臉換衣是人之常情,現在有人卻不是這樣,穿奴僕的衣服,吃豬狗的食物,頭髮蓬亂得像囚犯,表情哭喪著像家裡有人去世,卻在那裡大談《詩》《書》,這難道說是人的真實心情嗎?如此不近人情之人,很難說不是奸邪狡詐之徒。

不過,據清代學者的考證,此作並非蘇洵所寫,而是後人的偽造。但無論如何,

該文用詞之惡毒,已經遠超客觀的描述,完全變成了人身攻擊,憑什麼說不講究吃穿用度的人就是不近人情,就是奸邪狡詐之徒呢?

還有一些野史傳聞,言辭更為誇張,現略舉一二。

比如說他常年不洗澡,身上的蝨子竟然爬上了鬍子,而此時的王安石卻渾然不覺,

還在朝堂上專心地給宋神宗彙報工作。

唉,大宋的子民可是中國歷朝歷代中最會享受生活的人,據史書記載當時公共洗澡池遍地開花,洗一次澡不過花10文錢而已。可是當朝宰相卻不洗澡,這讓皇上的臉往哪擱?

要是換作我是皇上,必須下這樣一道聖旨:特賜王愛聊一池溫水,著人脫去其衣冠及鞋襪,令他在池中好好沐浴,須體有餘香,方可進朝。欽此。有了皇帝的詔書,諒王安石也不敢違抗。

還有說夫人看到他膚色黧黑,面容憔悴,擔心他生病,便請來大夫看看,結果醫生尷尬地說大人沒......沒什麼病,只是該洗澡了。

這種生活中的懶病,也漫延到飲食上。傳說面前擺什麼食物,王安石就吃什麼,懶到連筷子都不願伸到遠處去夾別的盤子裡的菜。

這種心不在焉的習慣在家如此,在朝廷中也一樣。

北宋學者邵伯聞在《邵氏聞見錄》裡記載:大臣們應邀參加宋仁宗擺的"賞花釣魚宴",王安石不領情,坐在那竟然將面前盤子裡的魚餌吃個精光。

對此,仁宗大吃一驚:如果沒注意到是魚餌,誤吃幾粒也就罷了,竟然連一整盤都吃了,此人必定有詐。

02.

除了宋史,其它的記載是否屬實呢?我個人覺得誇張了,理由如下:

其一,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對於沐浴一事,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個人衛生問題,而是一項重要的禮儀,官員必須遵守。

歷朝歷代,都有關於沐浴的記載。西周時規定官員必須沐浴後才能見天子,以顯示自己的忠心。漢代還有洗澡假,官員每隔五天就要回家休沐。到了唐代,則將休沐從五日改為十日一次。

生活安逸悠閒的宋朝,應該對沐浴的重視比前朝更甚。如有個資政叫蒲傳正,此人在洗澡方面可謂奢華,講究頗多。每天洗兩次臉、兩次腳,隔天洗個小澡,用百來斤熱水,五六個人伺候。再過一天洗個大澡,用一百六七十斤熱水,八九個人伺候。洗完還要塗脂搽粉,熏香什麼的。就連洗個腳跟都要兩個人伺候,換一次熱水,洗大腳要四個人伺候,換三次熱水。

一個小官員沐浴竟然如此講排場,浪費水資源。堂堂宰相王安石若長期不洗澡,不換衣服,難道皇上沒有被他身上發出的酸臭味熏得掩鼻屏氣嗎?沒有向他問不敬之罪?

可見,一些野史的記載不足為信。

其二,洗澡業在宋朝已相當發達。

對於愛乾淨、懂享受的宋朝人來說,沐浴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城中遍地是浴池,每天清早就掛牌營業,場中皆有男女僕役輔助泡澡搓背,形同今天的桑拿。

其三,如果王安石真的有懶癌,同朝的政敵絕對不會放過攻擊他的機會,詩詞中必然留下相關的資訊。

王安石由於推行變法,在朝中得罪的人不少。假如他的個人衛生真的到了髒、亂、差的地步,那些政敵豈能放過他?還能讓他在朝堂上慷概陳詞嗎?就連出身官宦世家的竇元賓,由於體味不雅,彼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便在《歸田錄》大加諷刺,並為其取綽號“竇臭”。

而對於王安石的不講衛生,同朝文人的詩詞中並沒有留下對他的諷刺。

可見,野史中的載入並不屬實。宋史中說王安石:“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性,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稱其賢"。這樣的描述估計更客觀公正些。

崇尚儉樸生活的王安石不講究吃穿用度,有點不拘小節和不修邊幅,但這樣的缺陷被那些別有用心的後人放大,於是有了吃完一整盤魚餌,讓蝨子高攀到鬍子上的荒謬之詞。想來這不過是那些反對改革的人對他的惡意誹謗和以泄私憤罷了。

同為變法的領袖人物梁啟超,對王安石的遭遇深表同情,他說作為百年不遇的傑出人士,卻生前被世人責難,死後數代都不能洗刷駡名,在西方有英國之克倫威爾,在中國則有宋代王安石。

有了皇帝的詔書,諒王安石也不敢違抗。

還有說夫人看到他膚色黧黑,面容憔悴,擔心他生病,便請來大夫看看,結果醫生尷尬地說大人沒......沒什麼病,只是該洗澡了。

這種生活中的懶病,也漫延到飲食上。傳說面前擺什麼食物,王安石就吃什麼,懶到連筷子都不願伸到遠處去夾別的盤子裡的菜。

這種心不在焉的習慣在家如此,在朝廷中也一樣。

北宋學者邵伯聞在《邵氏聞見錄》裡記載:大臣們應邀參加宋仁宗擺的"賞花釣魚宴",王安石不領情,坐在那竟然將面前盤子裡的魚餌吃個精光。

對此,仁宗大吃一驚:如果沒注意到是魚餌,誤吃幾粒也就罷了,竟然連一整盤都吃了,此人必定有詐。

02.

除了宋史,其它的記載是否屬實呢?我個人覺得誇張了,理由如下:

其一,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對於沐浴一事,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個人衛生問題,而是一項重要的禮儀,官員必須遵守。

歷朝歷代,都有關於沐浴的記載。西周時規定官員必須沐浴後才能見天子,以顯示自己的忠心。漢代還有洗澡假,官員每隔五天就要回家休沐。到了唐代,則將休沐從五日改為十日一次。

生活安逸悠閒的宋朝,應該對沐浴的重視比前朝更甚。如有個資政叫蒲傳正,此人在洗澡方面可謂奢華,講究頗多。每天洗兩次臉、兩次腳,隔天洗個小澡,用百來斤熱水,五六個人伺候。再過一天洗個大澡,用一百六七十斤熱水,八九個人伺候。洗完還要塗脂搽粉,熏香什麼的。就連洗個腳跟都要兩個人伺候,換一次熱水,洗大腳要四個人伺候,換三次熱水。

一個小官員沐浴竟然如此講排場,浪費水資源。堂堂宰相王安石若長期不洗澡,不換衣服,難道皇上沒有被他身上發出的酸臭味熏得掩鼻屏氣嗎?沒有向他問不敬之罪?

可見,一些野史的記載不足為信。

其二,洗澡業在宋朝已相當發達。

對於愛乾淨、懂享受的宋朝人來說,沐浴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城中遍地是浴池,每天清早就掛牌營業,場中皆有男女僕役輔助泡澡搓背,形同今天的桑拿。

其三,如果王安石真的有懶癌,同朝的政敵絕對不會放過攻擊他的機會,詩詞中必然留下相關的資訊。

王安石由於推行變法,在朝中得罪的人不少。假如他的個人衛生真的到了髒、亂、差的地步,那些政敵豈能放過他?還能讓他在朝堂上慷概陳詞嗎?就連出身官宦世家的竇元賓,由於體味不雅,彼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便在《歸田錄》大加諷刺,並為其取綽號“竇臭”。

而對於王安石的不講衛生,同朝文人的詩詞中並沒有留下對他的諷刺。

可見,野史中的載入並不屬實。宋史中說王安石:“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性,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稱其賢"。這樣的描述估計更客觀公正些。

崇尚儉樸生活的王安石不講究吃穿用度,有點不拘小節和不修邊幅,但這樣的缺陷被那些別有用心的後人放大,於是有了吃完一整盤魚餌,讓蝨子高攀到鬍子上的荒謬之詞。想來這不過是那些反對改革的人對他的惡意誹謗和以泄私憤罷了。

同為變法的領袖人物梁啟超,對王安石的遭遇深表同情,他說作為百年不遇的傑出人士,卻生前被世人責難,死後數代都不能洗刷駡名,在西方有英國之克倫威爾,在中國則有宋代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