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態農業該如何發展才是正途?

依靠農藥、化肥、農膜維繫高產的化學農業模式如今已是深陷詬病,荼毒健康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故而近年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物理除蟲除草、環保科持續、健康安全的農業生產模式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

引起了許多人士紛紛向這一領域投資。

一、興起的“生態農業”

網易投資3億元在“中國美麗鄉村”浙江安吉縣養土豬,目的是為了吃上放心豬肉;京東則在老家租地5000畝,種植無農藥、無化肥、無污染的“三無”來龍牌有機大米,

而除了這些大資本之外,各類“農夫市集”、“有機農場”也都在大城市周邊紛紛興起。

二、對廣大民眾有利嗎?

那麼,對普通農業生產者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上面提到的那些大資本進軍農業生產,對於普通農業生產者來說自然是弊大於利的。土地流轉出去後,他們失去了土地的經營權,也就失去了自己原本可以維持的一種食物供應模式,而得到的僅僅只“解決溫飽問題”的一點流轉費而已。

有人說,農民可以進入到這些農場去打工啊。但問題是這樣對農民就算有利嗎?他們作為生產者的主體性又何在呢?

那麼有人就會說,“農夫市集”、“有機農場”,還有現在一些“社區支持農業”對普通農業生產者不是有好處的嗎?特別是“社區支持農業”,實現了食物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對接,幫助前者解決了銷售問題,提高了後者的食品品質,有助於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但這種方式充其量只能解決一戶兩戶小農的生計問題,只是在市場的霸權下尋找生存的縫隙,無法解決中國大陸有2.2億小農戶的生計問題。

而且更為糟糕的是,“社區支持農業”培養的、支持的極有可能是一批“大戶”,因為在取消或者減少“現代農業投入(農藥、化肥)”、轉向生態農業之後,日常的田間地頭管理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而家庭勞動力是不能滿足的,因此必須要雇請家庭外勞動力。

另外,由於普通小農戶的產量有限,無法供應一個或幾個社區的消費者,必須要聯絡到幾家甚至幾十家小農戶,而這個聯絡成本又是較高的,所以“社區支持農業”的組織者直接幫忙對接的就是流轉幾百畝土地的“大戶”和消費者。

三、如何發展真正的生態農業?

當前中國發展的一些“生態農業”要麼就是大資本牟利的工具,要麼就是城市中產階級獨善其身的小圈子遊戲,

而于廣大底層生產者、消費者都是無益的。

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和集體經濟結合起來,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廣大民眾的食物主權。有學者認為,“生態農業本身應當是一種集體經濟的形態,因為它是一個自然循環系統,要改變的是整個生產環境,而不僅僅是一小塊土地的生態,應該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有機連接,而不僅僅是一小塊地的‘有機’”。

“綠色生態資本主義”或許憑藉其大規模的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生態農業,呼籲生態農業與集體經濟的結合發展,發展生態社會主義。只有如此,普通農民的生產者主權、底層消費者的消費者主權才能得到真正切實的保證;當前割裂的城鄉關係,才能得到有效的修復,達到良性的互動。

不可否認,如今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阻擋。隨著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未來生態農業的前景一定是不可估量。在這個抱團取暖合作共贏的時代,生態農業要實現質的飛躍單靠自己往往是不夠的,不光光是前期基礎工作量大,而且成本高,所以在推廣,融資,上市方面困難重重,因此要有智慧與眼光,這樣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綠色生態資本主義”或許憑藉其大規模的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生態農業,呼籲生態農業與集體經濟的結合發展,發展生態社會主義。只有如此,普通農民的生產者主權、底層消費者的消費者主權才能得到真正切實的保證;當前割裂的城鄉關係,才能得到有效的修復,達到良性的互動。

不可否認,如今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阻擋。隨著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未來生態農業的前景一定是不可估量。在這個抱團取暖合作共贏的時代,生態農業要實現質的飛躍單靠自己往往是不夠的,不光光是前期基礎工作量大,而且成本高,所以在推廣,融資,上市方面困難重重,因此要有智慧與眼光,這樣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