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開學了,怎麼判斷孩子在幼稚園裡過得好不好?

文章源自網路

新學期開始了,寶媽們一邊擔心孩子在幼稚園裡能不能吃飽睡好,

一邊擔心老師會不會不夠關注自家孩子:我的孩子在幼稚園到底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現在有的幼稚園會提供全程監控錄影,家長可以隨時查看視頻。但聽鄰居說,這種幼稚園也未必安全,老師會把孩子帶到視頻不能看到的地方教訓。所以,孩子到底在幼稚園的生活簡直是個謎,而幼稚園們也有充足的理由禁止家長參觀:傳染問題,安全問題,
寶寶情緒問題。

到底該怎樣判斷寶寶在幼稚園過的好不好呢?秧秧到幼稚園之後,我對她的行為進行了多方面的推測觀察,才放心的讓她在那家幼稚園繼續待下去。下面就將我的經驗分享給眾位媽媽參考:

觀察點一:情緒

情緒是最直接的反應孩子待遇的信號,新入園的寶寶都會哭幾天,這很正常。但是一兩周之後,寶寶的哭就會有微妙的變化。有的寶寶是哭鬧,

撒嬌型的,進園的時候哭著不肯進,回家的時候賴在幼稚園不走。這樣的寶寶沒問題,只是喜歡哭鬧罷了。需要引起注意的哭鬧有幾種狀況:

1.強烈抗拒。比方說,寶寶一開始還好,走到某個地方突然臉色變了,不願意進去。而那種純粹依戀家長的的一般來說問題不大。要分清寶寶不肯去幼稚園,到底是抗拒還是依戀。

2.突然引發的入園哭鬧。一個寶寶一直很願意上幼稚園,突然某天起開始強烈抗拒,

那說明一定有點原因了。新入園時的抗拒情緒有可能只是寶寶對新生活的反抗,慢慢會好,但中途發生的就要引起注意了。

3.委屈。家長不妨偶爾早一點去接寶寶,或者找個藉口中間去一次幼稚園,比如送東西呀,半途接回家呀,趁機看寶寶是否在班裡玩兒的開心。有的寶寶一直玩兒的很好,就是爸爸媽媽來接開始哭。這樣是撒嬌,沒關係。但如果孩子平常在幼稚園就無精打采,

只盼著趕緊回家,那至少幼稚園的生活並沒讓孩子感到愉快。

我總覺得,挨打的孩子在情緒上一定有所反映,只是不知道家長是否能注意到這些求救信號。孩子受了委屈也許說不清楚,但是一定會表現出來。情緒反常一定有原因,也許是生病的前兆,也許是一點小事,也許是真的受了欺負。家長一定要重視,重視,再重視。

觀察點二:表情

孩子看幼稚園和老師的表情也應該仔細觀察,看孩子面對老師的時候,目光是坦然還是躲閃非常重要。從孩子看老師的眼神裡,能感覺到老師平時對孩子的態度。比如挨打的孩子,我想他看老師的目光裡,絕對不會有信任和親熱,只會有恐懼和躲閃。我對秧秧在幼稚園的狀況放心,很大一個方面就是她看老師的眼光很自然,甚至有時候還對老師撒嬌發點小脾氣。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可能孩子挨了欺負就忘了,還是很喜歡老師。這個你就放心好了,只要孩子還能喜歡老師,就說明沒受刺激。有的老師限於水準,風格也許有點簡單粗暴,但未必有壞心。小孩子是最能夠分辨誰好誰不好的。自己家長也有打孩子的時候,只要不是惡意的,也不用要求老師時刻都和風細雨嘛。

觀察點三:食量

孩子在幼稚園的飲食,可以從回家後的飯量看出來。我們幾個寶寶吃飯好的家長都有個經驗,孩子剛去幼稚園的時候,每天回家都餓得不得了。可是問老師,卻說吃的還不錯。要說老師謊報軍情呢,似乎也不可能,因為老師明明跟別的家長說“今天某某吃的不好回家再給吃點”。但慢慢地這個毛病就沒了。我理解為剛入園的時候孩子比較緊張,體力消耗大,變得格外能吃,慢慢適應了就好了。但如果長期回家吃的特別多,那家長就要注意了,到底是寶寶不愛吃廚師做的飯,還是寶寶覺得在幼稚園吃飯不愉快。

比較合理的狀況是,最後寶寶在幼稚園吃飯和在家裡吃飯差不多,週末到時候就餓,飯量很均勻。

觀察點四:如廁

觀察寶寶如廁太重要了,如果寶寶每天都在幼稚園解決大便問題,雖然做媽媽的可能沒機會觀察孩子的“便情”,但也可以放下一半心了:孩子肯在幼稚園解決大便問題說明在幼稚園非常放鬆。如果寶寶在家大便,家長一定要認真觀察,看看大便是否正常,因為這直接反映了寶寶的飲食和消化情況。而觀察小便也很重要,我有時候也曾經中間把秧秧接回來,發現她回家以後半小時內就去上廁所了。這說明在幼稚園沒少喝水,我也因此放心了一些。

通過如廁觀察,孩子在幼稚園的飲食喝水都可以瞭解的八九不離十。

觀察點五:睡眠

寶寶每天睡眠都是有規律的,此消彼長。一般來說,以幼稚園的運動量,不會造成孩子睡眠突然增多。秧秧剛上幼稚園的時候,居然上午也要睡一覺,退回到一歲的狀況。但沒幾天,她就開始跟小朋友一起中午睡一覺了。這說明她適應了,幼稚園的生活不讓她那麼緊張了。甚至慢慢地秧秧在幼稚園能做到好多在家裡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她在幼稚園午睡前跟小朋友一起排隊上廁所,已經完全不用紙尿褲了。但在家還不行,除非有尿絕對不去廁所。

孩子進幼稚園應該很快能養成很好的規律,如果規律總不能養成,家長要引起重視:究竟是為什麼,讓你的孩子不能融入幼稚園的生活。

觀察點六:進步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家長寧可把孩子放家裡,讓一個單獨的阿姨看著,也不願意送孩子去幼稚園。似乎幼稚園是個多麼可怕的地方。但我覺得幼稚園真的挺好的,秧秧去幼稚園以後進步巨大,性格開朗多了。以前是個嬌氣包,現在鄰居們都誇她勇敢多了。而且,秧秧從幼稚園帶回來的資訊非常豐富,隔三差五的唱個新兒歌,說幾句有意思的話,冒出幾句英文。跟著音樂跳舞的時候動作也多了,玩兒大型器械也能變出點花樣了。總之,秧秧的變化大的簡直讓我慚愧,幼稚園到底是專門看孩子的,花樣繁多到可真讓我自愧不如呀。

和生活規律一樣,孩子回家無意中冒出的兒歌啦英文啦,都說明在幼稚園的融入程度。家長不要僅僅將這些事情視為學習能力問題,如果長期什麼進步都沒有,那一定有別的原因。

觀察點七:敘述

小孩子的敘述常常有時態混亂,虛擬與真實並存的問題,所以很多家長覺得從小孩子的話裡什麼都打聽不出來。其實只要用心觀察,還是能得到很多資訊的。假如一個老師給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孩子比較常見的反應就是不願意談起,或者轉移話題。媽媽可以問:寶寶,你們班裡有幾個老師呀?你最喜歡哪個老師呀?哪個老師是長頭髮呀?……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每個老師都經常被孩子愉快地敘述並提及,不管內容對錯,那起碼說明師生關係沒問題。如果孩子永遠回避某個老師,那麼就有問題了。

重要的不是孩子說的細節,而是孩子談及此事的表情和態度。細節會混亂,會記錯,但感覺一定是準確的。

觀察點八:老師

除了要觀察孩子以外,對老師也要認真觀察。和老師談及孩子問題的時候,也要注意老師的態度。特別是當孩子有了反常問題以後——如果孩子有了明顯的有持續的反常行為,老師卻一味避重就輕說:挺好的呀,沒事呀。那估計就真的是有問題了。如果老師平時就能夠提供一些比較準確的資訊,那麼這個老師的可信度就要高一些。而且,家長也可以經常性地跟老師簡單交流,比如送孩子時要教給孩子問老師好,這時候還可以順便問一句老師“寶寶平時主動跟小朋友問好嗎?”一類的小問題。這種隨口的問題不會給老師造成什麼負擔,但也起到了交流的作用。如果總是拉著老師問個沒完,既耽誤人家的時間,也讓別的家長覺得不公平,其實反映的資訊也未必就真的多。

人與人溝通的方式都差不多,都要注意技巧,並從對方的回答中篩查出有用的資訊。

一般來說,只要不是遭遇特別惡劣的老師,即便有了矛盾,也能溝通解決。其實,在任何地方,絕對的公平都是不存在的。父母看自己的孩子都可愛無比,但不代表別人也有義務這樣認為。家裡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孩子,父母就很難做到絕對不偏心,何況是非親非故的幼稚園老師呢。

如果孩子在一個老師那裡受到不公平待遇,可能是這個老師的問題。但如果被多個老師不公平待遇,家長也該自己找一找原因。比如你的孩子是不是有某種在你看來很可愛,但是會給別人造成麻煩的習慣。比如有的孩子不好好吃飯到處亂扔,生氣了喜歡打周圍的人,拿杯子到處澆水等等。在家裡,這些看起來都是小毛病,但在幼稚園可能就會讓別的孩子跟著學,從而給老師造成麻煩。幫助你的孩子改掉這樣的壞習慣,才是改善他在幼稚園遭遇的最好辦法。很多家長這時候會說:老師就應該有耐心,有方法!但是別忘了,你一個親生父母,只教育這麼一個孩子,尚不能給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卻要求老師比你做的更好,這現實嗎?

任何地方,心存惡意的變態幼稚園老師終歸是少數,大部分老師和我們一樣,普通人而已。在普通人那裡,孩子受到什麼樣的遭遇,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的行為習慣。

而這種習慣,恰恰是父母給予孩子的。

很大一個方面就是她看老師的眼光很自然,甚至有時候還對老師撒嬌發點小脾氣。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可能孩子挨了欺負就忘了,還是很喜歡老師。這個你就放心好了,只要孩子還能喜歡老師,就說明沒受刺激。有的老師限於水準,風格也許有點簡單粗暴,但未必有壞心。小孩子是最能夠分辨誰好誰不好的。自己家長也有打孩子的時候,只要不是惡意的,也不用要求老師時刻都和風細雨嘛。

觀察點三:食量

孩子在幼稚園的飲食,可以從回家後的飯量看出來。我們幾個寶寶吃飯好的家長都有個經驗,孩子剛去幼稚園的時候,每天回家都餓得不得了。可是問老師,卻說吃的還不錯。要說老師謊報軍情呢,似乎也不可能,因為老師明明跟別的家長說“今天某某吃的不好回家再給吃點”。但慢慢地這個毛病就沒了。我理解為剛入園的時候孩子比較緊張,體力消耗大,變得格外能吃,慢慢適應了就好了。但如果長期回家吃的特別多,那家長就要注意了,到底是寶寶不愛吃廚師做的飯,還是寶寶覺得在幼稚園吃飯不愉快。

比較合理的狀況是,最後寶寶在幼稚園吃飯和在家裡吃飯差不多,週末到時候就餓,飯量很均勻。

觀察點四:如廁

觀察寶寶如廁太重要了,如果寶寶每天都在幼稚園解決大便問題,雖然做媽媽的可能沒機會觀察孩子的“便情”,但也可以放下一半心了:孩子肯在幼稚園解決大便問題說明在幼稚園非常放鬆。如果寶寶在家大便,家長一定要認真觀察,看看大便是否正常,因為這直接反映了寶寶的飲食和消化情況。而觀察小便也很重要,我有時候也曾經中間把秧秧接回來,發現她回家以後半小時內就去上廁所了。這說明在幼稚園沒少喝水,我也因此放心了一些。

通過如廁觀察,孩子在幼稚園的飲食喝水都可以瞭解的八九不離十。

觀察點五:睡眠

寶寶每天睡眠都是有規律的,此消彼長。一般來說,以幼稚園的運動量,不會造成孩子睡眠突然增多。秧秧剛上幼稚園的時候,居然上午也要睡一覺,退回到一歲的狀況。但沒幾天,她就開始跟小朋友一起中午睡一覺了。這說明她適應了,幼稚園的生活不讓她那麼緊張了。甚至慢慢地秧秧在幼稚園能做到好多在家裡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她在幼稚園午睡前跟小朋友一起排隊上廁所,已經完全不用紙尿褲了。但在家還不行,除非有尿絕對不去廁所。

孩子進幼稚園應該很快能養成很好的規律,如果規律總不能養成,家長要引起重視:究竟是為什麼,讓你的孩子不能融入幼稚園的生活。

觀察點六:進步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家長寧可把孩子放家裡,讓一個單獨的阿姨看著,也不願意送孩子去幼稚園。似乎幼稚園是個多麼可怕的地方。但我覺得幼稚園真的挺好的,秧秧去幼稚園以後進步巨大,性格開朗多了。以前是個嬌氣包,現在鄰居們都誇她勇敢多了。而且,秧秧從幼稚園帶回來的資訊非常豐富,隔三差五的唱個新兒歌,說幾句有意思的話,冒出幾句英文。跟著音樂跳舞的時候動作也多了,玩兒大型器械也能變出點花樣了。總之,秧秧的變化大的簡直讓我慚愧,幼稚園到底是專門看孩子的,花樣繁多到可真讓我自愧不如呀。

和生活規律一樣,孩子回家無意中冒出的兒歌啦英文啦,都說明在幼稚園的融入程度。家長不要僅僅將這些事情視為學習能力問題,如果長期什麼進步都沒有,那一定有別的原因。

觀察點七:敘述

小孩子的敘述常常有時態混亂,虛擬與真實並存的問題,所以很多家長覺得從小孩子的話裡什麼都打聽不出來。其實只要用心觀察,還是能得到很多資訊的。假如一個老師給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孩子比較常見的反應就是不願意談起,或者轉移話題。媽媽可以問:寶寶,你們班裡有幾個老師呀?你最喜歡哪個老師呀?哪個老師是長頭髮呀?……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每個老師都經常被孩子愉快地敘述並提及,不管內容對錯,那起碼說明師生關係沒問題。如果孩子永遠回避某個老師,那麼就有問題了。

重要的不是孩子說的細節,而是孩子談及此事的表情和態度。細節會混亂,會記錯,但感覺一定是準確的。

觀察點八:老師

除了要觀察孩子以外,對老師也要認真觀察。和老師談及孩子問題的時候,也要注意老師的態度。特別是當孩子有了反常問題以後——如果孩子有了明顯的有持續的反常行為,老師卻一味避重就輕說:挺好的呀,沒事呀。那估計就真的是有問題了。如果老師平時就能夠提供一些比較準確的資訊,那麼這個老師的可信度就要高一些。而且,家長也可以經常性地跟老師簡單交流,比如送孩子時要教給孩子問老師好,這時候還可以順便問一句老師“寶寶平時主動跟小朋友問好嗎?”一類的小問題。這種隨口的問題不會給老師造成什麼負擔,但也起到了交流的作用。如果總是拉著老師問個沒完,既耽誤人家的時間,也讓別的家長覺得不公平,其實反映的資訊也未必就真的多。

人與人溝通的方式都差不多,都要注意技巧,並從對方的回答中篩查出有用的資訊。

一般來說,只要不是遭遇特別惡劣的老師,即便有了矛盾,也能溝通解決。其實,在任何地方,絕對的公平都是不存在的。父母看自己的孩子都可愛無比,但不代表別人也有義務這樣認為。家裡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孩子,父母就很難做到絕對不偏心,何況是非親非故的幼稚園老師呢。

如果孩子在一個老師那裡受到不公平待遇,可能是這個老師的問題。但如果被多個老師不公平待遇,家長也該自己找一找原因。比如你的孩子是不是有某種在你看來很可愛,但是會給別人造成麻煩的習慣。比如有的孩子不好好吃飯到處亂扔,生氣了喜歡打周圍的人,拿杯子到處澆水等等。在家裡,這些看起來都是小毛病,但在幼稚園可能就會讓別的孩子跟著學,從而給老師造成麻煩。幫助你的孩子改掉這樣的壞習慣,才是改善他在幼稚園遭遇的最好辦法。很多家長這時候會說:老師就應該有耐心,有方法!但是別忘了,你一個親生父母,只教育這麼一個孩子,尚不能給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卻要求老師比你做的更好,這現實嗎?

任何地方,心存惡意的變態幼稚園老師終歸是少數,大部分老師和我們一樣,普通人而已。在普通人那裡,孩子受到什麼樣的遭遇,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的行為習慣。

而這種習慣,恰恰是父母給予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