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家要小心了!約有70種藥物可引起血小板減少!

藥物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發生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有三種因素可致血小板減少,即:藥物直接作用於血小板,藥物抑制骨髓產生血小板,藥物免疫性三種因素。

前兩種因素與用藥劑量大、用藥時間長密切相關,比較多見。後一種因素與用藥劑量和時間無關,而與患者本人的過敏體質相關,相對少見。這說明避免長期大劑量用藥是預防藥物性血小板減少的關鍵。

目前已知約有70種藥物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其中60%左右是由於抗生素所致。

其中以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磺胺類等抗生素最為多見,這幾類抗生素中均有數種藥物可致血小板減少。

另外,氯黴素、合黴素、灰黃黴素、萬古黴素、新生黴素、克拉黴素、阿奇黴素、慶大黴素、環丙沙星、萘啶酸、利福平及抗腫瘤抗生素(絲裂黴素C、放線菌素D、柔紅黴素等)等,

也有致血小板減少的相關報導。

因此,使用這些抗生素,尤其是長時間或大劑量用藥時,必須警惕藥物致血小板減少副作用。

針對抗生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我國著名的中西醫結合血液病專家史淑榮主任提醒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相應的干預措施:

※嚴格掌握適應症,防止誤用、濫用抗生素;

※嚴格掌握藥物劑量和療程,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大劑量用藥,儘量縮短用藥時間;

※用藥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血象,每週至少檢查1次血常規。假如在使用抗生素期間出現異常,例如皮膚黏膜有出血現象,

或發現血小板低於8萬/立方毫米,就應及時停用可疑藥物。

一旦血小板計數低於2萬/立方毫米時必須急診處理,立即停用所有可疑藥物,同時給予升血小板相關治療。血小板減少危害大,患者在服用這些有可能減少血小板的藥物時一定要注意檢查血小板,以免帶來更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