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堂吉訶德與阿Q

“甲胄是我服飾/戰鬥乃我休憩/堅石為我床鋪/不寐系我睡眠”——《堂吉訶德》

忘了是怎麼得來的印象,似乎總把堂吉訶德與阿Q混為一談。但當我看了《堂吉訶德》,實在沒發現有什麼相似。

阿Q以精神勝利法聞名,描繪的是一個集所有市井無賴、無名鼠輩惡習于一身的小人物綜合體。他是我們中國人精神疾病和習慣惡習的精粹。但我只想說一個問題,作者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記述阿Q的一生的。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他是一個麻木不仁,

無思無想的人,但如果換個角度,以阿Q自身的視角來記述,那可能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你知道會是怎樣嗎?可能就是網上各種網紅文章的綜合集。也許阿Q雖然被外人認為可惡可鄙又可憐,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但沒准他在內心裡也裝滿了一套處世哲學與睥睨眾生的言論,沒准他茶餘飯後也會說某人傻得可鄙,壞得可憎,窮得可恨呢?在我的認知裡,阿Q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烙印,
是一種社會現象的剪輯,是大眾最秘而不宣的真實精神生活寫照,是我們所有人或多或少的底片與底色。

但堂吉訶德就不同了,他讀了很多騎士小說,被裡面所描繪的世界吸引,不願從中醒來。在現實生活中,他並不窮。算得上一個貴族,受人尊敬。但可能那個時代普遍信仰騎士精神,而在現實中他無法達到他理想中的高度與廣度。所以,他才選擇活在幻想裡,

而非現實中。這就像一個完美主義與理想主義又充滿豐富想像力的人常常表現得那樣,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與美好幻想中。如果說阿Q是破罐子破摔的麻醉自我,堂吉訶德則是看透世事後的超越現實,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逃避,但至少,他踐行了自己的理想與想像。

此外,這本書真的非常幽默。裡面堂吉訶德的侍從桑喬問堂吉訶德:

“如果這些倒楣的事情是騎士的必然結果,

那麼請您告訴我,它是頻頻發生呢,還是在特定的時候才降臨?我覺得像這種事情,如果上帝不以他的無限憐憫幫助咱們,咱們有兩次也就完蛋了,用不著第三次。”

看到這裡,我深刻懷疑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那句經典對白“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還是只是小時候是這樣?”“總是如此。”的原型是這個。

當然啦,就算不是,至少說明,道理何其少,生活卻延綿不絕,生命又太短暫。

看過這麼多書,我學到的道理其實都是從牛頭不對馬嘴的隻言片語中斷章取義得來的。我不喜歡就事論事的談論道理,我喜歡於無關處採擷佳句。有些人睡眼惺忪卻能突然蹦出一句哲理呢,而他自己又絲毫沒注意,卻被我這個旁人吸取了,這樣的生活才富有詩意。表面上我們在談論生活,卻直指遠方與詩意。

現在很多文章看了讓人很沉重,挑起一個頭就把人置於高空不顧。讓遺留下來的人仍然不知道如何安置他們被喚醒的才智與勇氣,與其如此,還不如什麼都不知道的好。

我們為什麼總要把所有人的所有行為都加以分類,冠以“綠茶婊”、“弱小婊”、“中年危機”等各種標籤呢?非要把一個完整的人無限分割,拉進不同的標籤接受道德與習俗的審判。試問,有誰能逃過這些明槍暗箭的詆毀和中傷呢?

單獨來看,一切都很有道理,錯就錯在,我們總是就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的還是表像。這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你只是告訴一個人,你有很深的自卑情結,這對他有什麼好處?如果你沒藥,就別充當醫生,如果你沒有律法,就別充當判官。如果你不是他,就請你先瞭解他、再理解他,然後才考慮要不要把吞下肚子裡剛剛冒出的滿腔怨言。

現象的背後總是有著深刻的家庭和社會根源,過多的談論現象只是徒勞。我希望在我們批判一類行為的時候,能不以偏概全,為了標題找素材,然後為了標題而改寫素材。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實事求是呢?真實最美,矯飾只讓人厭倦。

此外,別對自己批判太深,首先你得把自己當做一個整體,最後你還得把自己當做一個整體,中間你可以試圖把自己分裂、分解。但始終記住,你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你的一生中統一。別人就你一時一處的行為說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話,但你得對你的一生負責,你得做一個在不斷修正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你。你現在的每一個行為,都在修正你一生的評價。試著從你死後那一句墓誌銘出發,去達到你理想中的天地。其他,無非是你漫長實踐的一個微小但卻並不渺小的點。一點一滴,都要忠於你最終想成為的樣子。

讓遺留下來的人仍然不知道如何安置他們被喚醒的才智與勇氣,與其如此,還不如什麼都不知道的好。

我們為什麼總要把所有人的所有行為都加以分類,冠以“綠茶婊”、“弱小婊”、“中年危機”等各種標籤呢?非要把一個完整的人無限分割,拉進不同的標籤接受道德與習俗的審判。試問,有誰能逃過這些明槍暗箭的詆毀和中傷呢?

單獨來看,一切都很有道理,錯就錯在,我們總是就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的還是表像。這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你只是告訴一個人,你有很深的自卑情結,這對他有什麼好處?如果你沒藥,就別充當醫生,如果你沒有律法,就別充當判官。如果你不是他,就請你先瞭解他、再理解他,然後才考慮要不要把吞下肚子裡剛剛冒出的滿腔怨言。

現象的背後總是有著深刻的家庭和社會根源,過多的談論現象只是徒勞。我希望在我們批判一類行為的時候,能不以偏概全,為了標題找素材,然後為了標題而改寫素材。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實事求是呢?真實最美,矯飾只讓人厭倦。

此外,別對自己批判太深,首先你得把自己當做一個整體,最後你還得把自己當做一個整體,中間你可以試圖把自己分裂、分解。但始終記住,你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你的一生中統一。別人就你一時一處的行為說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話,但你得對你的一生負責,你得做一個在不斷修正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你。你現在的每一個行為,都在修正你一生的評價。試著從你死後那一句墓誌銘出發,去達到你理想中的天地。其他,無非是你漫長實踐的一個微小但卻並不渺小的點。一點一滴,都要忠於你最終想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