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個劇的通告單上居然只有一個人,對著鏡子自己跟自己演

“大概有兩個禮拜的時間裡,通告每天都是我一個人,自己跟自己演。”

《白夜追凶》一部可稱得上是電影質感的網劇,雖然只放出10集,豆瓣評分飆到9.0。

前方涉及劇透,請謹慎前往……

這是一部沒有大IP,甚至連成型的網路暢銷小說都沒有,沒有當紅小鮮肉和網紅,卻可以在諸多刑偵劇中獨樹一幟的劇。劇中唯一比較讓人熟知的演員就是潘粵明。

已過不惑之年的潘粵明,也曾是小鮮肉出身。

當初《京華煙雲》中的曾蓀亞,堪稱民國小生中經典的形象。

在潘粵明身上,集合了儒雅、帥氣、明亮等氣質。

如今,他已褪去了年輕的容顏,歲月的沉澱讓他變成一個有故事的人。潘粵明的驚豔轉變,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唐人街探案》,一個集複雜人格為一體的底層中年男人。

同為探案題材,這次潘粵明挑戰的是一人分飾兩角色。

如果讓楊冪版和劉亦菲版素素和白淺穿一樣的衣服,作一樣的打扮,你能分得出誰跟誰嗎?估計這比大家來找茬還難。

但潘粵明扮演的兄弟倆,穿一樣的衣服,梳一樣的髮型,連傷疤都一樣,你還是能分辨哪個是哥哥,哪個是弟弟?

劇中多處兄弟倆沉默相對的鏡頭,就在這沉默中,你看眼神,就知道他們的身份。

哥哥眼神鎮定、淩厲,這是一個優秀老刑警的職業素質

弟弟眼神慌張、但又直率,有些痞氣,也有著充分義氣

最精彩的是,哥哥讓弟弟去警察局頂夜班,弟弟偽裝哥哥連多年同事都看不出破綻,

但轉身離開同事的視線,他又是一副緊張的神態,雖是哥哥的一身打扮,但氣質完全不是一個人。

“我自己粗算了一下,拍這個戲我大概有一千場戲左右,幸運的是,開機就開始拍兄弟倆的戲了,因為很難。大概有兩個禮拜的時間裡,

通告每天都是我一個人,自己跟自己演。當時我也沒有把握一人演幾個角色,要特別感謝劇本和導演的功力。”

好的演員演技會有層次感

這種層次感不是靠外表打扮就能打造的。潘粵明演的哥哥關宏峰因為要幫弟弟查案找出真相,又要保護弟弟不被人發現,不苟言笑,但遮不住眼睛裡的心事。你能get到他斷案時的鎮定,隨後透出一絲的不安,有時又是欲言又止的細微表情。

無需多少臺詞,這些潛臺詞,我們都一目了然。

表演的層次感隨著演員一個細小動作,能傳達多層意思。而如今,很多演員即使外表不同,你也看不出,他們演的甲和乙有什麼區別,甚至於他們每部劇的角色都如一個樣,只要外表好看,內涵算什麼。

這部劇另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在於他的刑偵邏輯性很強。其中不乏重口味的法醫解剖,但這跟《法醫秦明》的重口味相比,算是輕的。很多術語和法醫橋段跟《法醫秦明》很像,據說編劇指紋本人就是接觸多年刑事案件的律師,難怪專業知識相當扎實。

不怕人比人,就怕戲比戲。

劇中沒有神一樣的偵探,看了眼現場就能說出個來龍去脈,就比如《滅罪師》。即使多年破案經驗的老刑警關宏峰也是通過蛛絲馬跡推論犯罪嫌疑人,絕非想兩下就出結論。在劇情的構造上,也沒有為了殺個人大費周折地搞事情的兇手。

畢竟,像《滅罪師》或《名偵探柯南》內複雜的凶案在生活中極少可能發生。兇手作案後,第一想法就是掩蓋自己的蹤跡,所以兇手不去動腦筋毀屍滅跡,而是動腦筋拿些鋼絲繩(材料也不容易找)去想複雜的辦法殺人,也是挺想不通的。

據說,《白夜追凶》的案件都來源於真實案件,很多細節就比較符合現實,比如兇手對屍體近拋遠埋的做法,跟秦明法醫小說中說的一樣;比如推斷外賣員的電動車進不了社區大門,只能從側門進;比如從胃中方便食品殘留以及體內亞硝酸含量推斷受害者的飲食習慣。

看到不少網友喜歡《白夜追凶》這類題材的劇,潘粵明還提醒大家:“生活裡也經常會有一些犯罪分子,我們只是把一些生活裡的東西還原到劇集中,也是讓大家在過癮之餘要保持警,警惕生活中的一些危險系統。”

《白夜追凶》走的也是雙線劇情,主線是哥哥查明弟弟案件真相,副線是一個個案件,可謂懸疑和推理並存,既討論人性,也宣揚正義。因國產案件劇受到各種限制,一般不會可能有太大意外且考驗人性的結局發生,但我們也不希望看到走到最後越扯越遠的類似《法醫秦明》的結果。

至於,《白夜追凶》是否後面能一直保持高水準的電影質感,我們拭目以待。

不苟言笑,但遮不住眼睛裡的心事。你能get到他斷案時的鎮定,隨後透出一絲的不安,有時又是欲言又止的細微表情。

無需多少臺詞,這些潛臺詞,我們都一目了然。

表演的層次感隨著演員一個細小動作,能傳達多層意思。而如今,很多演員即使外表不同,你也看不出,他們演的甲和乙有什麼區別,甚至於他們每部劇的角色都如一個樣,只要外表好看,內涵算什麼。

這部劇另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在於他的刑偵邏輯性很強。其中不乏重口味的法醫解剖,但這跟《法醫秦明》的重口味相比,算是輕的。很多術語和法醫橋段跟《法醫秦明》很像,據說編劇指紋本人就是接觸多年刑事案件的律師,難怪專業知識相當扎實。

不怕人比人,就怕戲比戲。

劇中沒有神一樣的偵探,看了眼現場就能說出個來龍去脈,就比如《滅罪師》。即使多年破案經驗的老刑警關宏峰也是通過蛛絲馬跡推論犯罪嫌疑人,絕非想兩下就出結論。在劇情的構造上,也沒有為了殺個人大費周折地搞事情的兇手。

畢竟,像《滅罪師》或《名偵探柯南》內複雜的凶案在生活中極少可能發生。兇手作案後,第一想法就是掩蓋自己的蹤跡,所以兇手不去動腦筋毀屍滅跡,而是動腦筋拿些鋼絲繩(材料也不容易找)去想複雜的辦法殺人,也是挺想不通的。

據說,《白夜追凶》的案件都來源於真實案件,很多細節就比較符合現實,比如兇手對屍體近拋遠埋的做法,跟秦明法醫小說中說的一樣;比如推斷外賣員的電動車進不了社區大門,只能從側門進;比如從胃中方便食品殘留以及體內亞硝酸含量推斷受害者的飲食習慣。

看到不少網友喜歡《白夜追凶》這類題材的劇,潘粵明還提醒大家:“生活裡也經常會有一些犯罪分子,我們只是把一些生活裡的東西還原到劇集中,也是讓大家在過癮之餘要保持警,警惕生活中的一些危險系統。”

《白夜追凶》走的也是雙線劇情,主線是哥哥查明弟弟案件真相,副線是一個個案件,可謂懸疑和推理並存,既討論人性,也宣揚正義。因國產案件劇受到各種限制,一般不會可能有太大意外且考驗人性的結局發生,但我們也不希望看到走到最後越扯越遠的類似《法醫秦明》的結果。

至於,《白夜追凶》是否後面能一直保持高水準的電影質感,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