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科技+汽車=無人駕駛汽車?

去年七月,英特爾、寶馬、Mobileye宣佈三方聯手進入無人駕駛汽車領域,

三個月後的10月19日,英特爾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在英特爾無人駕駛分享沙龍上這樣說到:“將技術創新和用戶需求結合起來進行有效整合,將是無人駕駛未來發展的突破點。”

在以“The NEXT:科技×汽車”為主題的英特爾無人駕駛分享沙龍上,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陳偉,清華大學教授鄧志東,癮擎傳播總經理莊鑒韜在討論中發表了各自對於無人駕駛汽車的觀點。

Q1:就技術層面而言,無人駕駛存在哪些壁壘?

陳偉認為目前存在兩個難點:一是各項技術的無縫整合,感知、分析、通訊、深度學習等越來越多的技術正在湧現,需要將它們在無人駕駛領域內進行整合;二是在深度學習方面,

隨著計算能力的不斷提升,如何讓車輛具備人的學習能力,這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宋繼強也認為技術需要整合,人工智慧應用于無人駕駛領域,單靠深度學習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在駕駛安全方面,必須做到百分百安全,需要考慮更多的邊界案例,

這就需要其他技術進行配合,既需要大資料,也需要小資料。

鄧志東則進一步認為,無人駕駛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的集大成者,作為一個垂直領域或者說應用領域,它所涉及的五個維度:深度學習、資料、計算、通訊以及整合,正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的全部。

Q2:眾多汽車廠商已經佈局無人駕駛,開始前沿探索,科技企業如何與汽車廠商攜手推動無人駕駛的發展?兩者又是何種關係?

鄧志東認為,科技企業一定要跟傳統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無人駕駛汽車並不只是“四個輪子上的電腦”,對安全性、可靠性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些不是以科技企業一己之力可以解決的。但隨著無人駕駛的發展,會發生跨界顛覆,科技企業會佔據主導地位,傳統的汽車廠商可能會逐漸處於邊緣位置。

“汽車有一個非常嚴謹的體系,未來發展應以傳統汽車產業為主。” 莊鑒韜表示。他同時認為,就轉型路徑而言,汽車廠商應更多地與科技企業合作,並完成從產品使用者端向整體服務行業的轉變。

陳偉認為推動無人駕駛發展,科技企業和汽車廠商是平等關係,需要攜手共進。而無人駕駛能夠催生顛覆性的商業模式,科技企業與汽車廠商不應該排除去挖掘新的合作夥伴,未來最主要的行業是服務業,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已經呈現出這一態勢。

宋繼強認為最重要的是生態合作。汽車廠商都有自己的品牌受眾,佔據不同的市場,控制了准入門檻,以及它們在法律法規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科技企業在對未來發展和商業模式上有更為前沿的理解,打造共同發展的良好生態才是應有之義。

Q3:無人駕駛究竟有著怎樣的未來?

“最終的發展是建立共用經濟。”鄧志東表示,無人駕駛涉及的四個產業:無人駕駛私人服務、無人駕駛汽車本身、車聯網與雲平臺以及IPS,都面臨著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智慧化趨勢非常明顯,共用經濟是大勢所趨。

莊鑒韜表示,未來誰能夠率先想到把服務做了,誰就離未來的願景更近,從這個角度理解,科技企業和汽車廠商與未來是等距的,兩者目前都還屬於製造業,抓住“服務”這個關鍵才能走向未來。就現在來看,物流業對無人駕駛的需求最大,並在技術、法律、社會政策等方面起到試驗作用。

宋繼強從科技的角度分析,未來的技術發展可能很難預測,但科技企業和汽車廠商應合力打造更好的平臺,並借此提供更好的服務,掌握服務需求的廠商才是未來的勝利者。

陳偉表示,雖然這個領域內的技術整合還沒有實現,但無人駕駛的價值是巨大的,普及之後將改變交通運輸的內涵與目的,產生顛覆性影響。

圓桌討論最後,各位嘉賓用一句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宋繼強:科技企業、傳統行業、研究機構、政府應合力加速無人駕駛時代的到來。

陳偉:無人駕駛的未來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顛覆性☆禁☆體☆禁☆驗,我們今天所能想像到的由無人駕駛驅動的商業模式還很有限。

莊鑒韜:不管科技企業還是汽車廠商都應該把服務作為最重要的探索領域。鄧志東:無人駕駛汽車和智慧服務時代一定會到來。

科技企業與汽車廠商不應該排除去挖掘新的合作夥伴,未來最主要的行業是服務業,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已經呈現出這一態勢。

宋繼強認為最重要的是生態合作。汽車廠商都有自己的品牌受眾,佔據不同的市場,控制了准入門檻,以及它們在法律法規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科技企業在對未來發展和商業模式上有更為前沿的理解,打造共同發展的良好生態才是應有之義。

Q3:無人駕駛究竟有著怎樣的未來?

“最終的發展是建立共用經濟。”鄧志東表示,無人駕駛涉及的四個產業:無人駕駛私人服務、無人駕駛汽車本身、車聯網與雲平臺以及IPS,都面臨著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智慧化趨勢非常明顯,共用經濟是大勢所趨。

莊鑒韜表示,未來誰能夠率先想到把服務做了,誰就離未來的願景更近,從這個角度理解,科技企業和汽車廠商與未來是等距的,兩者目前都還屬於製造業,抓住“服務”這個關鍵才能走向未來。就現在來看,物流業對無人駕駛的需求最大,並在技術、法律、社會政策等方面起到試驗作用。

宋繼強從科技的角度分析,未來的技術發展可能很難預測,但科技企業和汽車廠商應合力打造更好的平臺,並借此提供更好的服務,掌握服務需求的廠商才是未來的勝利者。

陳偉表示,雖然這個領域內的技術整合還沒有實現,但無人駕駛的價值是巨大的,普及之後將改變交通運輸的內涵與目的,產生顛覆性影響。

圓桌討論最後,各位嘉賓用一句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宋繼強:科技企業、傳統行業、研究機構、政府應合力加速無人駕駛時代的到來。

陳偉:無人駕駛的未來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顛覆性☆禁☆體☆禁☆驗,我們今天所能想像到的由無人駕駛驅動的商業模式還很有限。

莊鑒韜:不管科技企業還是汽車廠商都應該把服務作為最重要的探索領域。鄧志東:無人駕駛汽車和智慧服務時代一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