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8歲守寡,42歲去世,看陝西第一女首富周瑩如何成就輝煌人生

(一)

由孫儷、陳曉、何潤東等領銜主演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播出以來口碑爆棚,

也讓我們認識了清末陝西女首富周瑩。

周瑩的故事講起來其實很簡單:17歲嫁進吳家,18歲守寡,公公也去世後,家族生意敗落。

周瑩臨危受命,力挽狂瀾,不僅扭轉了吳家衰敗的局面,還將家族生意推向頂峰,而她則成為了秦商中響噹噹的女強人。

只可惜她壽命不長,42歲即告別人世。

與電視劇情節不同的是,歷史上周瑩在丈夫去世後,感情生活並沒有那麼豐富和富有傳奇性。

史書資料中關於她的記載,基本上都是她在經商之路上的成就和作為,她的感情狀況沒有任何隻言片語的記載。

遺憾的是,從目前已播出的電視劇劇集來看,劇情似乎又要往“瑪麗蘇”套路上靠攏了,白瞎了這麼好一個主題,一個關於女性獨立、成長的勵志主題。

並分析如下:

沒爹沒媽,無錢無房,無學歷無戶口,純女屌絲,長得還一般。但是,內環線所有富家公子和小鮮肉都愛她。

初婚嫁了首富兒子,迅速克死老公,克了公婆,抄家殺頭。喪偶流產後,新任首富兒子繼續愛她,還跪求娶她。

女屌絲高冷不理。還有幾枚學徒房的小鮮肉,默默愛她,冒著生命危險,無私奉獻。

女屌絲遇到無數腥風血雨,這些男人們為了拼命救她,

迅速毀掉自己。前夫為了幫她逃出賣身人家,得罪朝廷王爺,全家覆沒。

新首富兒子為了救她,毀家棄業,淪為戲子。小鮮肉為了救她,被打的遍體鱗傷,趕出內環線。

死了這麼多男人,她成女首富了。回眸一笑百媚生。

這個分析,笑得我前仰後合。

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周瑩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又是怎樣度過這一生的呢?

(二)

周瑩,姓周名瑩,字竹君(也不知道董竹君的名字是不是因此而來)。

她于1869年出生于陝西三原,這一年是同治8年,是辛酉政變發生後的第8年,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後的第4年,其時慈安太后還沒死,但慈禧已掌權。

歷史上的周瑩,並不是女屌絲出身,相反,她是一個大家閨秀,只不過不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大家閨秀。

周瑩的娘家,就是現在的周家大院。

周瑩的曾祖父周梅村,主要經營鹽業,是清朝嘉慶時期三原的富商大戶。

他為人疏財仗義,見到有貧困的,不等別人來求助就主動幫忙,還屢屢給國家捐錢,在當地被稱為“周八爺活財神”。

周瑩的父母去世得早,她由兄嫂養大。

在周瑩出生前幾年,不知為何周家情勢急轉直下,不得不分家。

到同治初年,又遇到陝西回民反清起義,三原一帶的富商大戶全都遭到重創,周家也不例外,連宅第也被燒毀了16院,僅存一院建築。

周瑩出生時,周家早已家道中落,經濟拮据。

周瑩17歲時,兄嫂做主將其嫁給了重病纏身的吳聘“沖喜”。

此節讓我想起電視劇《紅高粱》裡的九兒(周訊飾演)、《喬家大院》裡的江雪瑛(馬伊俐飾演)、《京華煙雲》裡的曼娘,只不過前兩者有商業才能,而後者只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周瑩的兄嫂讓她嫁給重病纏身的吳聘,究竟是愛護她還是想害她不得而知,但從結婚那一天開始,她這個寡婦幾乎就當定了。

吳家當時家大業大,周瑩的公公吳蔚文與左宗棠更是關係匪淺。

左宗棠西征收復新疆之時,吳蔚文曾為其提供糧草,故有“餉靠胡雪岩,糧靠吳蔚文”之說。

能與胡雪岩齊名,可見當時吳家在社會和朝廷上的影響力。

可惜的是,吳家的基業,真是“興也左宗棠,衰也左宗棠”。

眾所周知,左宗棠與李鴻章從來都是死對頭,兩個人素來政見不合,明爭暗鬥了好多年。

1885年中法戰爭失敗後不久,左宗棠病逝于福州。

左宗棠一死,朝廷開始追查胡雪岩為左宗棠西征籌餉向洋行借款之案。

胡雪岩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吳家也因此受到牽連,吳蔚文被抓入獄而亡。

聽聞父亡的噩耗,原本就病重的吳聘也一命嗚呼。

周瑩迎來了最艱難的時刻。

在那個年代,如果一個家族中沒有男丁,女性面臨的往往便是被排擠出局的命運,但周瑩卻創造了一個例外:她非但沒有被趕回娘家,而是開始冷靜地處理家族事務。

最終,她得到了吳家的管家、帳房等謀士的支持,順利接管了吳家的資產和生意,年紀輕輕便成為了吳家的掌門人。

(三)

周瑩自幼無親靠,據傳其天資聰穎,對數位過目不忘,具有非凡的記憶力。

這樣一個女子,絕不可能是任人宰割的小白兔性格,我估摸著她多多少少是有點“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魄力的。

一個十八歲就能挑起整個家族生意擔子的姑娘,多多少少是有過人之處的。

她的格局之大,或許讓當時很多男人都深感汗顏。

想想我們十八歲的時候,出去兼職發傳單可能都顯得怯生生的,而周瑩十八歲的時候已經投身商海了。

明清時期,秦商崛起,但到了清朝末期,秦商已日漸式微。

周瑩拿到了一手不好也不壞的牌,她開始對家族生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周瑩的改革,其實不過就是迎合了商業規律。

首先,她講誠信。

她賣糧,親自檢查品質,動手揀雜挑沙過土。

她賣布,親自複尺,保證貨真價實。

她賣茶葉,親自品嘗新陳。

她堅守了秦商“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優良傳統,令家族生意再次興隆。

當地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充分說明了周瑩的誠信品質。

說是有一次,吳家一家食鹽店誤將海鹽當晉大青鹽賣,讓一老者發覺,找到商號總管大罵了一頓。

周瑩知道此事後,立即命鹽店貼出告示,承認錯誤,以三倍價格賠償給老者。

不僅如此,周瑩還讓商店在門口掛了一塊“誠實無詐,自律自戒”的木匾作為警示,這是中國商業史上僅有的兩塊“誡欺匾”之一,保存至今。

周瑩的做法,不就是現在的“假一賠十”麼?

真正體現了現代商業思維:把消費者當人看。

這樣講誠信的家族企業,想不發達都難。

其次,她懂得與人分利,謀求共贏。

我們講到建國後中國人開始吃得飽飯,首先就會想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雜交水稻技術,而周瑩推出的類似的“包產到戶制”,早了幾百年。

她將陝西境內土地僅保留了安吳堡附近的600多畝水澆地,用於保證基本口糧需求。

其餘1000多畝土地,她全部交給原佃戶管理,佃戶自負盈虧,納稅之後每畝地每年象徵性繳納鬥糧做租金。

如遇歉收或災禍,當年租金免收。

以上條款,在雙方自願基礎上簽約,20年不變。

這種“創新”,在今天看來都是挺科學的。

這個制度也讓農民手裡有了糧食,能吃飽飯,能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生產,這是很偉大的進步。

如果我們早點意識到這一點,或許也就不必走那麼多年的彎路了。

在中國歷史上,她把土地幾乎無償讓佃戶耕種的決定,可謂開天闢地頭一回。

隨後她又宣佈取消所有佃戶房舍租金,無償將佃戶們所住房屋劃歸各戶所有,並對損壞的房屋進行修葺。

在整合資源上,她向種植棉花的農民提前簽約訂購,在南方包桑園、提前訂購生絲,保證貨源的充足和收購價格的穩定。

看到此節,我心想:這不就是現在“訂單農業”的雛形麼?

因此,周瑩不僅贏得了鄉里擁戴,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寡婦商人。

“利益共沾”是聰明商人遵循的法則。

比如,李嘉誠就經常教導兩個兒子,在和別人做生意時,如果能拿到七分的利潤,甚至能拿到八分的利益,那麼就拿六分好了,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為自己贏得好聲譽,吸引更多的人來合作。如果能拿七分利潤你偏要拿八分利潤,能拿八分利潤偏要拿九分利潤,那麼誰還會和你合作?

李嘉誠和許多人進行過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合作結束後他總是願意少拿一點兒利潤,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風度、這樣的氣量,使許多人都願意與他合作,也使他成為商場中的不敗商神。

而周瑩,在很多年前就有這種意識了。

再次,周瑩懂得知人善任。

成就一個商業傳奇,建造一個商業帝國,光靠某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要學會用人。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周瑩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CEO。

比如,她施行了最早的“股份制”:假設一個月員工的薪酬是五兩銀子,可以僅支取三兩用於維持家庭生活,餘下的拿來參股,到年底或過幾年可以分紅。

這樣的機制讓員工覺得:我不完全是在為東家拼命,也是在給自己幹活啊。

比如,她施行“高薪招聘優秀人才”:將年薪提高兩成,比同行業高出三成,並額外獎勵年終分紅。

一個隻談情懷不談錢的老闆,是個十足的混蛋,因為對一個人才真正的尊重,說再多虛的都沒用,還不如直接上真金白銀。

周瑩這樣的激勵機制,使得吳家能招聘到最優秀的人才為自己所用。

比如,周瑩還推出了“陰俸”,其實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

員工到了一定年紀,就可以拿退休金;即使員工死了,他的家人也還可以繼續領這筆錢。

周瑩的這一系列改革,閃耀著智慧之光。

她身邊簇擁著十幾個能人,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將吳家的生意打理得風生水起。

最後,周瑩懂得建設良好的企業文化。

如果說前面的幾個措施,講的是“以待遇留人,以事業留人”,那麼周瑩本身的性格以及對員工的關愛,便是“以感情留人,以文化留人了”。

周瑩性格仗義豪爽,說一不二,非常講究誠信。

那時,生意場上流傳這樣一句話:“哪怕沒有契約沒有文書呢,只要當家的說了,就能信。”

平常,她再忙,也要和員工們溝通溝通感情,並且鼓勵員工的家屬到吳氏企業工作。

跟著這樣一個老闆工作,員工定然覺得有幹勁,有奔頭,有希望。

果然,吳家的產業迅速發展了起來,並且達到了頂峰。

當時,吳家在全國有108家分店,涉及淮鹽、布匹、藥材、米糧、油坊等各行各業。

民間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吳家的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

吳家的生意興旺發達,夥計多達四五千人

在有的縣城,吳家的產業足足占了半條街道。

在鼎盛時期,周瑩開始打造她的吳氏莊園,莊園極盡奢華,僕役人數多達200。

除了擴建吳家大院,周瑩對周家大院也進行了整修擴建。

現在的周家大院,變成了影視拍攝的取景之地。張藝謀的電影《活著》,電視劇《雪娘》(趙雅芝在劇中演一個“聖母”得讓我想把手伸進電視裡掐她脖子的苦命女人)等等。

而周瑩,成為了當時全陝西甚至是全中國的女首富。

這種成果,看得人不由得感慨:厲害了,word瑩!

(四)

從商的人一般分三種,一種是生意人,一種是商人,一種是企業家。

生意人,關注的是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商人關注的是整個企業的存亡以及員工的飯碗;而企業家,想到的可能是社會責任、國家、天下大勢。

周瑩是一個胸有大局的人,她不是單純的生意人,而是“企業家”。

由於戰亂和天災,關中地區湧現出饑民大潮。同幾個謀士商量後,周瑩決定開倉放糧,設置粥廠,將庫存糧食分給周邊揭不開鍋的窮苦人家。

涇陽縣在修縣誌時,特別將她的善舉載入史冊。

她還捐助銀子,在涇陽城打了幾十眼深井,解決了兩萬多口人、數千頭牲畜的用水困難。

總之,她興水利,辦教育,建文廟、助軍餉,對鄉里更是樂善好施,成為遠近聞名的“活菩薩”。

周瑩跟慈禧太后,也有過交集。

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各種燒殺搶掠。

慈禧挾光緒皇帝逃離北京,抵達西安。適逢西安災荒,急需賑撫,而慈禧又改不掉大手大腳的毛病,陝西巡撫端方向富商大賈勸捐募銀,周瑩積極回應,捐銀十萬。

慈禧一高興,就封周瑩為“一品夫人”,據傳還認她為“乾女兒”。

在慈禧太后生日之際,周瑩給慈禧送去很多珍貴的禮物,其中就包括現存陝西省圖書館的豪華屏風。

一年後,慈禧與光緒帝離開西安趕回北京,因周瑩進貢的屏風體大厚重,攜帶不便,留存在了西安(容我弱弱地說一句:周瑩這禮送得好)。

有人評論周瑩這是捧慈禧的臭腳,更有人說周瑩這是有家國情懷的表現,畢竟,如果國家整個“唇”亡了,企業這個“齒”必會感到寒涼。

要我說,這可能只是生意人的精明。胡雪岩和吳家的敗落,讓她意識到一點:政治勢力想要搞死一個巨富,也就分分鐘的事兒。

與其對抗,不如迎合求自保。

當然,慈禧對周瑩可能也是真欣賞,因為這兩個女人的命運都有點像:老公都死得早,都在男人當道的世界裡拼殺出一條路來,成長為了女強人。

只可惜,周瑩命短。

看她的畫像,老覺得她長了一張網紅臉,下巴尖尖,不像是福澤深厚的人。

宣統二年,也就是溥儀上位第二年,辛亥革命開始前一年,周瑩去世,終年42歲。

生前,她將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巨額財產分給所有下人,土地歸村人共有。

這樣一個企業家、慈善家,就這樣隕落了。

她出殯的當天,自發送葬的四鄰鄉親據說約有八萬之眾。

可謂是空前絕後。

(五)

說起吳家後人,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吳宓。

他是錢鐘書的老師,是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也是一個晚景淒涼的大渣男。

周瑩是吳家東院的少奶奶,吳宓屬吳家西院,算起來是吳宓是周瑩的堂侄。

1962年12月30日,李南力在《重慶日報》發表《憶安吳堡》一文,說“安吳寡婦曾經迎過所謂聖駕,接待過那位封建的頑固老腐敗”,結果激怒了吳宓。

吳宓在大會發言,對這篇文章表示嚴重不滿。

“文革”中,因為是教授,因為是知識份子,因為與周瑩的母侄關係,吳宓遭受過非常慘的折磨。

吳宓在日記中曾經寫過周瑩的感情,說她和吳聘曾經育有一女,但那孩子出生不到一歲就夭折了。

在當時的社會,無子要承受很大的倫理壓力,因為吳聘病重,周瑩便過繼了中院兩歲的侄子吳懷先做養子。

吳聘死後,周瑩思女心切,又在吳懷先10歲的時候,收養了一個女兒,起名秀翹。

周瑩沒有再嫁,發誓為丈夫守寡一輩子,得到封建家族的賞識和贊許,並給予優厚的待遇,因此被稱為“安吳寡婦”。

我更願意相信,歷史上的周瑩,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情事,生活中也不會出現“所有男人都愛她,都願意為她去死”的瑪麗蘇情節。

要知道,在那樣的朝代,如果一個寡婦不守著貞節牌坊過日子,可能連生存都會受到威脅,更不要說有機會光大家族企業了。

那個時代的“男權化”程度,可能是今天的人所想像不到的。

周瑩對吳家做過那麼大的貢獻,但因為她一生沒有子嗣,死後都不能葬在夫家的園陵。

當時的吳氏園陵占地50畝,柏樹林立,石馬、石碑、石坊盡顯莊嚴與氣勢,卻沒有周瑩的容身之地。

傳言她被葬在距離吳家祖墳200米處東北方向的地下,現如今她的墳墓了無蹤跡。

周瑩死後,社會動盪不安,國家處於戰火紛飛之中,吳家的商業帝國也漸漸沒落。

後來,她的養子吳懷先把吳氏莊園捐給了國家,因為抗日時期很多熱血青年在這裡經過培訓然後去了延安,莊園在文革時期得以保留,並成為了紅色旅遊點。

(六)

周瑩的真實故事,就是這樣。

以她為原型改編的電視劇,為了追求收視率,必須要把她的經歷傳奇化,並且給她編排上幾段刻骨銘心、盪氣迴腸的愛情。

若只講這位傳奇女子是如何建立一個商業帝國的,估計觀眾也沒興趣看。

真實的生活,可能遠遠比電視劇要殘酷。我們沒法想像,周瑩是如何一步步創造商業神話的,也許,她遇到的艱難,是我們所想像不到的。

她的經歷,總讓我想起兩個企業家:一個是民國時期的董竹君,一個是當代的董明珠。

都是婚姻不幸,都是把餘生都投入到了事業上並且創造了商業神話。

消極一點說,好像除了拼出一番事業就沒什麼事情可以做了,所以她們都成了女強人。

積極一點說,她們是想掌控自己的命運,想以另外一種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情感這玩意兒再也沒法牽絆住她們的腳步了,所以成為了女強人。

越是歷史久遠,女人能有這樣的覺悟越是不容易。

她們或許也曾嚮往過夫唱婦隨、兒女繞膝的幸福,但如果命運不給她們這種機會,那她們也不甘於就此沉淪,而是拼殺出了另外一條路,成就了自己的輝煌人生。

而她們的經歷,也足以證明一點:女人天生不如男人,是一句謠言。

在過去那麼多年裡,為什麼傑出的女性政治家、商人、文化名人等等如此之少?

真的是因為女人不如男人麼?顯然不是。

原因是什麼?是因為這個社會根本沒有給女人和男人一樣同等的機會。

放眼全世界,直到20世紀後半葉,女性都沒有得到過和男性一樣的受教育的權利。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這一點,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已經闡述得夠明白。

一直以來,女性作為“第二性”,是低於男性的存在。但女性並非天生比男人蠢、無能,而是長期以來被集體意識的綁架,是被強加了賢妻良母的形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女性不是“無能”,而是“被無能”了。

也正因為如此,能從男權社會中崛起、突圍的女性才更令人敬佩,因為她們每走一步,都來得比男人更艱難。

甚至,男人成功了,能享受八方膜拜,而女人在事業上成功了,要承受無數的非議。

女性雖然不是社會的主導角色,但是從古到今女性群體裡面依然有很多強大優秀的傑出女性,她們用自己的力量影響世人。

所以,誰說女子不如男?!

三原一帶的富商大戶全都遭到重創,周家也不例外,連宅第也被燒毀了16院,僅存一院建築。

周瑩出生時,周家早已家道中落,經濟拮据。

周瑩17歲時,兄嫂做主將其嫁給了重病纏身的吳聘“沖喜”。

此節讓我想起電視劇《紅高粱》裡的九兒(周訊飾演)、《喬家大院》裡的江雪瑛(馬伊俐飾演)、《京華煙雲》裡的曼娘,只不過前兩者有商業才能,而後者只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周瑩的兄嫂讓她嫁給重病纏身的吳聘,究竟是愛護她還是想害她不得而知,但從結婚那一天開始,她這個寡婦幾乎就當定了。

吳家當時家大業大,周瑩的公公吳蔚文與左宗棠更是關係匪淺。

左宗棠西征收復新疆之時,吳蔚文曾為其提供糧草,故有“餉靠胡雪岩,糧靠吳蔚文”之說。

能與胡雪岩齊名,可見當時吳家在社會和朝廷上的影響力。

可惜的是,吳家的基業,真是“興也左宗棠,衰也左宗棠”。

眾所周知,左宗棠與李鴻章從來都是死對頭,兩個人素來政見不合,明爭暗鬥了好多年。

1885年中法戰爭失敗後不久,左宗棠病逝于福州。

左宗棠一死,朝廷開始追查胡雪岩為左宗棠西征籌餉向洋行借款之案。

胡雪岩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吳家也因此受到牽連,吳蔚文被抓入獄而亡。

聽聞父亡的噩耗,原本就病重的吳聘也一命嗚呼。

周瑩迎來了最艱難的時刻。

在那個年代,如果一個家族中沒有男丁,女性面臨的往往便是被排擠出局的命運,但周瑩卻創造了一個例外:她非但沒有被趕回娘家,而是開始冷靜地處理家族事務。

最終,她得到了吳家的管家、帳房等謀士的支持,順利接管了吳家的資產和生意,年紀輕輕便成為了吳家的掌門人。

(三)

周瑩自幼無親靠,據傳其天資聰穎,對數位過目不忘,具有非凡的記憶力。

這樣一個女子,絕不可能是任人宰割的小白兔性格,我估摸著她多多少少是有點“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魄力的。

一個十八歲就能挑起整個家族生意擔子的姑娘,多多少少是有過人之處的。

她的格局之大,或許讓當時很多男人都深感汗顏。

想想我們十八歲的時候,出去兼職發傳單可能都顯得怯生生的,而周瑩十八歲的時候已經投身商海了。

明清時期,秦商崛起,但到了清朝末期,秦商已日漸式微。

周瑩拿到了一手不好也不壞的牌,她開始對家族生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周瑩的改革,其實不過就是迎合了商業規律。

首先,她講誠信。

她賣糧,親自檢查品質,動手揀雜挑沙過土。

她賣布,親自複尺,保證貨真價實。

她賣茶葉,親自品嘗新陳。

她堅守了秦商“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優良傳統,令家族生意再次興隆。

當地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充分說明了周瑩的誠信品質。

說是有一次,吳家一家食鹽店誤將海鹽當晉大青鹽賣,讓一老者發覺,找到商號總管大罵了一頓。

周瑩知道此事後,立即命鹽店貼出告示,承認錯誤,以三倍價格賠償給老者。

不僅如此,周瑩還讓商店在門口掛了一塊“誠實無詐,自律自戒”的木匾作為警示,這是中國商業史上僅有的兩塊“誡欺匾”之一,保存至今。

周瑩的做法,不就是現在的“假一賠十”麼?

真正體現了現代商業思維:把消費者當人看。

這樣講誠信的家族企業,想不發達都難。

其次,她懂得與人分利,謀求共贏。

我們講到建國後中國人開始吃得飽飯,首先就會想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雜交水稻技術,而周瑩推出的類似的“包產到戶制”,早了幾百年。

她將陝西境內土地僅保留了安吳堡附近的600多畝水澆地,用於保證基本口糧需求。

其餘1000多畝土地,她全部交給原佃戶管理,佃戶自負盈虧,納稅之後每畝地每年象徵性繳納鬥糧做租金。

如遇歉收或災禍,當年租金免收。

以上條款,在雙方自願基礎上簽約,20年不變。

這種“創新”,在今天看來都是挺科學的。

這個制度也讓農民手裡有了糧食,能吃飽飯,能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生產,這是很偉大的進步。

如果我們早點意識到這一點,或許也就不必走那麼多年的彎路了。

在中國歷史上,她把土地幾乎無償讓佃戶耕種的決定,可謂開天闢地頭一回。

隨後她又宣佈取消所有佃戶房舍租金,無償將佃戶們所住房屋劃歸各戶所有,並對損壞的房屋進行修葺。

在整合資源上,她向種植棉花的農民提前簽約訂購,在南方包桑園、提前訂購生絲,保證貨源的充足和收購價格的穩定。

看到此節,我心想:這不就是現在“訂單農業”的雛形麼?

因此,周瑩不僅贏得了鄉里擁戴,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寡婦商人。

“利益共沾”是聰明商人遵循的法則。

比如,李嘉誠就經常教導兩個兒子,在和別人做生意時,如果能拿到七分的利潤,甚至能拿到八分的利益,那麼就拿六分好了,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為自己贏得好聲譽,吸引更多的人來合作。如果能拿七分利潤你偏要拿八分利潤,能拿八分利潤偏要拿九分利潤,那麼誰還會和你合作?

李嘉誠和許多人進行過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合作結束後他總是願意少拿一點兒利潤,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風度、這樣的氣量,使許多人都願意與他合作,也使他成為商場中的不敗商神。

而周瑩,在很多年前就有這種意識了。

再次,周瑩懂得知人善任。

成就一個商業傳奇,建造一個商業帝國,光靠某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要學會用人。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周瑩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CEO。

比如,她施行了最早的“股份制”:假設一個月員工的薪酬是五兩銀子,可以僅支取三兩用於維持家庭生活,餘下的拿來參股,到年底或過幾年可以分紅。

這樣的機制讓員工覺得:我不完全是在為東家拼命,也是在給自己幹活啊。

比如,她施行“高薪招聘優秀人才”:將年薪提高兩成,比同行業高出三成,並額外獎勵年終分紅。

一個隻談情懷不談錢的老闆,是個十足的混蛋,因為對一個人才真正的尊重,說再多虛的都沒用,還不如直接上真金白銀。

周瑩這樣的激勵機制,使得吳家能招聘到最優秀的人才為自己所用。

比如,周瑩還推出了“陰俸”,其實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

員工到了一定年紀,就可以拿退休金;即使員工死了,他的家人也還可以繼續領這筆錢。

周瑩的這一系列改革,閃耀著智慧之光。

她身邊簇擁著十幾個能人,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將吳家的生意打理得風生水起。

最後,周瑩懂得建設良好的企業文化。

如果說前面的幾個措施,講的是“以待遇留人,以事業留人”,那麼周瑩本身的性格以及對員工的關愛,便是“以感情留人,以文化留人了”。

周瑩性格仗義豪爽,說一不二,非常講究誠信。

那時,生意場上流傳這樣一句話:“哪怕沒有契約沒有文書呢,只要當家的說了,就能信。”

平常,她再忙,也要和員工們溝通溝通感情,並且鼓勵員工的家屬到吳氏企業工作。

跟著這樣一個老闆工作,員工定然覺得有幹勁,有奔頭,有希望。

果然,吳家的產業迅速發展了起來,並且達到了頂峰。

當時,吳家在全國有108家分店,涉及淮鹽、布匹、藥材、米糧、油坊等各行各業。

民間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吳家的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

吳家的生意興旺發達,夥計多達四五千人

在有的縣城,吳家的產業足足占了半條街道。

在鼎盛時期,周瑩開始打造她的吳氏莊園,莊園極盡奢華,僕役人數多達200。

除了擴建吳家大院,周瑩對周家大院也進行了整修擴建。

現在的周家大院,變成了影視拍攝的取景之地。張藝謀的電影《活著》,電視劇《雪娘》(趙雅芝在劇中演一個“聖母”得讓我想把手伸進電視裡掐她脖子的苦命女人)等等。

而周瑩,成為了當時全陝西甚至是全中國的女首富。

這種成果,看得人不由得感慨:厲害了,word瑩!

(四)

從商的人一般分三種,一種是生意人,一種是商人,一種是企業家。

生意人,關注的是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商人關注的是整個企業的存亡以及員工的飯碗;而企業家,想到的可能是社會責任、國家、天下大勢。

周瑩是一個胸有大局的人,她不是單純的生意人,而是“企業家”。

由於戰亂和天災,關中地區湧現出饑民大潮。同幾個謀士商量後,周瑩決定開倉放糧,設置粥廠,將庫存糧食分給周邊揭不開鍋的窮苦人家。

涇陽縣在修縣誌時,特別將她的善舉載入史冊。

她還捐助銀子,在涇陽城打了幾十眼深井,解決了兩萬多口人、數千頭牲畜的用水困難。

總之,她興水利,辦教育,建文廟、助軍餉,對鄉里更是樂善好施,成為遠近聞名的“活菩薩”。

周瑩跟慈禧太后,也有過交集。

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各種燒殺搶掠。

慈禧挾光緒皇帝逃離北京,抵達西安。適逢西安災荒,急需賑撫,而慈禧又改不掉大手大腳的毛病,陝西巡撫端方向富商大賈勸捐募銀,周瑩積極回應,捐銀十萬。

慈禧一高興,就封周瑩為“一品夫人”,據傳還認她為“乾女兒”。

在慈禧太后生日之際,周瑩給慈禧送去很多珍貴的禮物,其中就包括現存陝西省圖書館的豪華屏風。

一年後,慈禧與光緒帝離開西安趕回北京,因周瑩進貢的屏風體大厚重,攜帶不便,留存在了西安(容我弱弱地說一句:周瑩這禮送得好)。

有人評論周瑩這是捧慈禧的臭腳,更有人說周瑩這是有家國情懷的表現,畢竟,如果國家整個“唇”亡了,企業這個“齒”必會感到寒涼。

要我說,這可能只是生意人的精明。胡雪岩和吳家的敗落,讓她意識到一點:政治勢力想要搞死一個巨富,也就分分鐘的事兒。

與其對抗,不如迎合求自保。

當然,慈禧對周瑩可能也是真欣賞,因為這兩個女人的命運都有點像:老公都死得早,都在男人當道的世界裡拼殺出一條路來,成長為了女強人。

只可惜,周瑩命短。

看她的畫像,老覺得她長了一張網紅臉,下巴尖尖,不像是福澤深厚的人。

宣統二年,也就是溥儀上位第二年,辛亥革命開始前一年,周瑩去世,終年42歲。

生前,她將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巨額財產分給所有下人,土地歸村人共有。

這樣一個企業家、慈善家,就這樣隕落了。

她出殯的當天,自發送葬的四鄰鄉親據說約有八萬之眾。

可謂是空前絕後。

(五)

說起吳家後人,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吳宓。

他是錢鐘書的老師,是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也是一個晚景淒涼的大渣男。

周瑩是吳家東院的少奶奶,吳宓屬吳家西院,算起來是吳宓是周瑩的堂侄。

1962年12月30日,李南力在《重慶日報》發表《憶安吳堡》一文,說“安吳寡婦曾經迎過所謂聖駕,接待過那位封建的頑固老腐敗”,結果激怒了吳宓。

吳宓在大會發言,對這篇文章表示嚴重不滿。

“文革”中,因為是教授,因為是知識份子,因為與周瑩的母侄關係,吳宓遭受過非常慘的折磨。

吳宓在日記中曾經寫過周瑩的感情,說她和吳聘曾經育有一女,但那孩子出生不到一歲就夭折了。

在當時的社會,無子要承受很大的倫理壓力,因為吳聘病重,周瑩便過繼了中院兩歲的侄子吳懷先做養子。

吳聘死後,周瑩思女心切,又在吳懷先10歲的時候,收養了一個女兒,起名秀翹。

周瑩沒有再嫁,發誓為丈夫守寡一輩子,得到封建家族的賞識和贊許,並給予優厚的待遇,因此被稱為“安吳寡婦”。

我更願意相信,歷史上的周瑩,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情事,生活中也不會出現“所有男人都愛她,都願意為她去死”的瑪麗蘇情節。

要知道,在那樣的朝代,如果一個寡婦不守著貞節牌坊過日子,可能連生存都會受到威脅,更不要說有機會光大家族企業了。

那個時代的“男權化”程度,可能是今天的人所想像不到的。

周瑩對吳家做過那麼大的貢獻,但因為她一生沒有子嗣,死後都不能葬在夫家的園陵。

當時的吳氏園陵占地50畝,柏樹林立,石馬、石碑、石坊盡顯莊嚴與氣勢,卻沒有周瑩的容身之地。

傳言她被葬在距離吳家祖墳200米處東北方向的地下,現如今她的墳墓了無蹤跡。

周瑩死後,社會動盪不安,國家處於戰火紛飛之中,吳家的商業帝國也漸漸沒落。

後來,她的養子吳懷先把吳氏莊園捐給了國家,因為抗日時期很多熱血青年在這裡經過培訓然後去了延安,莊園在文革時期得以保留,並成為了紅色旅遊點。

(六)

周瑩的真實故事,就是這樣。

以她為原型改編的電視劇,為了追求收視率,必須要把她的經歷傳奇化,並且給她編排上幾段刻骨銘心、盪氣迴腸的愛情。

若只講這位傳奇女子是如何建立一個商業帝國的,估計觀眾也沒興趣看。

真實的生活,可能遠遠比電視劇要殘酷。我們沒法想像,周瑩是如何一步步創造商業神話的,也許,她遇到的艱難,是我們所想像不到的。

她的經歷,總讓我想起兩個企業家:一個是民國時期的董竹君,一個是當代的董明珠。

都是婚姻不幸,都是把餘生都投入到了事業上並且創造了商業神話。

消極一點說,好像除了拼出一番事業就沒什麼事情可以做了,所以她們都成了女強人。

積極一點說,她們是想掌控自己的命運,想以另外一種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情感這玩意兒再也沒法牽絆住她們的腳步了,所以成為了女強人。

越是歷史久遠,女人能有這樣的覺悟越是不容易。

她們或許也曾嚮往過夫唱婦隨、兒女繞膝的幸福,但如果命運不給她們這種機會,那她們也不甘於就此沉淪,而是拼殺出了另外一條路,成就了自己的輝煌人生。

而她們的經歷,也足以證明一點:女人天生不如男人,是一句謠言。

在過去那麼多年裡,為什麼傑出的女性政治家、商人、文化名人等等如此之少?

真的是因為女人不如男人麼?顯然不是。

原因是什麼?是因為這個社會根本沒有給女人和男人一樣同等的機會。

放眼全世界,直到20世紀後半葉,女性都沒有得到過和男性一樣的受教育的權利。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這一點,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已經闡述得夠明白。

一直以來,女性作為“第二性”,是低於男性的存在。但女性並非天生比男人蠢、無能,而是長期以來被集體意識的綁架,是被強加了賢妻良母的形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女性不是“無能”,而是“被無能”了。

也正因為如此,能從男權社會中崛起、突圍的女性才更令人敬佩,因為她們每走一步,都來得比男人更艱難。

甚至,男人成功了,能享受八方膜拜,而女人在事業上成功了,要承受無數的非議。

女性雖然不是社會的主導角色,但是從古到今女性群體裡面依然有很多強大優秀的傑出女性,她們用自己的力量影響世人。

所以,誰說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