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京海澱區政協“海澱區產業結構優化定位”雙周會小記

讓產業結構繼續向“高精尖”邁進

———北京市海澱區政協“海澱區產業結構優化定位”雙周協商座談會小記

人民政協報記者 汪俞佳

“今年區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課題針對性更強,更契合實際發展需求,幾個小時聽下來確實收穫很大。

”說這番話時,北京市海澱區委書記、區長于軍下意識抬頭看了看會議室牆上的鐘。

此時,指標正好指向中午1點。

“超時”,卻並不影響與會者發言的熱情,這或許就是海澱區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的獨特魅力。

如同4日上午召開的這場題為“海澱區產業結構優化定位”的座談會,哪怕區委書記已經開始“總結”,與會者仍紛紛表示意猶未盡。“一方面,大家對該問題研究深入,發言特別積極踴躍;另一方面,這次會議主題確實是在新形勢新要求下的關鍵課題。”會議主持人、區政協主席傅首清的話,其實另有深意。

智慧與汗水的傾情澆築,持續不斷的創新實踐積累,形成了海澱特有的創新生態體系、創新氛圍和創新濃度,更鑄就了海澱發展的基礎。

近年來,海澱以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為統領,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全區經濟實現較高速度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精尖”邁進。

然而,面對當前經濟運行的機遇和激烈的外部競爭,如何圍繞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目標,持續深化改革,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為著力點,實現海澱經濟提質增效,不僅是擺在區委、區政府案頭的問題,也是區政協長期思考的課題。

如何做?在方法途徑上,要勇於創新突破、攻堅克難;在根本原則上,要把“是否有利於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發展”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為此,今年上半年,海澱區政協確定了常委會重點調研課題———中關村科學城與中關村大街發展建設研究,並分設了10個方面21個子課題,擬用3年時間將課題做深做透,在深入研究中關村科學城內涵、外延的基礎上,回答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中關村科學城?怎樣建設中關村科學城?依靠什麼建設中關村科學城?真正為海澱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重要價值的意見建議,而“海澱區產業結構優化定位”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子課題之一。

為了讓研究更有實效,會議更具含金量,區政協不久前專門組織了兩場調研,實地瞭解海澱產業結構優化定位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我們是帶著問題去調研,又帶著思考和答案回到會議桌上。”作為課題執筆人,區政協常委文宗瑜坦言,“調研越深,困惑越多。”

從海澱區統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的情況來看,目前海澱的主要行業動力持續佈局在科技創新的相關領域,貢獻率排名前三的行業分別是資訊、科研和金融,三個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0%左右。“但總體來看,前三大行業對國外發達國家的智慧硬體依賴度比較高,尤其是晶片方面。”儘管海澱產業結構輕型、高端化的特點進一步凸顯,但背後的問題卻讓文宗瑜十分擔憂。回到產業結構優化的問題上,文宗瑜認為應跳出傳統的經濟產業劃分,以科技創新分別打通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連接通道,打破產業邊界,從而促進產業間相互重疊互補。

海澱區科技創新要素最聚集,改革創新需求也最強烈。這一點,與會者感受十分強烈。近年來,新興產業在技術不斷創新引導和市場剛性需求的作用下發展迅速。與會者認為,鞏固資訊等優勢產業的同時,也要結合雲資料、“互聯網+”等產業發展新模式,積極培育互聯網資訊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多元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走出一條基於海澱特色化、差異化的自主創新道路。尤其在產業調整升級過程中應實行有針對性的差別化政策引導,提高核心企業帶動作用。

發展現代服務業需要龐大的勞動力,隨著非首都功能的持續收縮,勞動力缺口從何而來?不少委員都提出最近的熱門詞彙——人工智慧。區政協常委郭洪建議,要瞄準未來,下大力氣投資人工智慧相關的教育和研究項目,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在全球範圍內加快聚集高端創新創業人才。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海澱區域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存度逐漸減少,這點讓與會者深感欣慰。專家代表于景成表示,生態環境決定發展根基和疆域,產業佈局,生態是離不開的問題。下一步要繼續通過創新手段,實現資源的迴圈利用,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眼看著時間不早了,還有委員沒有機會發言,頻頻舉手示意。“今天的會議只是個開頭,大家別心急,這個問題政協還將積極搭建平臺供大家建言獻策,最終肯定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供區委、區政府參考。”傅首清的話音剛落,現場發出一陣會意的笑聲。

”儘管海澱產業結構輕型、高端化的特點進一步凸顯,但背後的問題卻讓文宗瑜十分擔憂。回到產業結構優化的問題上,文宗瑜認為應跳出傳統的經濟產業劃分,以科技創新分別打通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連接通道,打破產業邊界,從而促進產業間相互重疊互補。

海澱區科技創新要素最聚集,改革創新需求也最強烈。這一點,與會者感受十分強烈。近年來,新興產業在技術不斷創新引導和市場剛性需求的作用下發展迅速。與會者認為,鞏固資訊等優勢產業的同時,也要結合雲資料、“互聯網+”等產業發展新模式,積極培育互聯網資訊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多元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走出一條基於海澱特色化、差異化的自主創新道路。尤其在產業調整升級過程中應實行有針對性的差別化政策引導,提高核心企業帶動作用。

發展現代服務業需要龐大的勞動力,隨著非首都功能的持續收縮,勞動力缺口從何而來?不少委員都提出最近的熱門詞彙——人工智慧。區政協常委郭洪建議,要瞄準未來,下大力氣投資人工智慧相關的教育和研究項目,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在全球範圍內加快聚集高端創新創業人才。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海澱區域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存度逐漸減少,這點讓與會者深感欣慰。專家代表于景成表示,生態環境決定發展根基和疆域,產業佈局,生態是離不開的問題。下一步要繼續通過創新手段,實現資源的迴圈利用,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眼看著時間不早了,還有委員沒有機會發言,頻頻舉手示意。“今天的會議只是個開頭,大家別心急,這個問題政協還將積極搭建平臺供大家建言獻策,最終肯定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供區委、區政府參考。”傅首清的話音剛落,現場發出一陣會意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