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學的重點在於閱讀!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10個技巧

“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你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資。”——畢淑敏。

前段時間看過一段話寫的非常好,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沒時間陪孩子,請讓他閱讀,書會陪他,一個人在寂寞的時候懂得去看書,

就不會太孤單;

如果你不會教孩子,請教他閱讀,書會教他,只要拿起書,他就能與各路大師進行一次深度的免費對話;

如果你害怕有一天自己終將離開孩子,不再能為他出謀劃策,遮風擋雨,也請教他閱讀,未來不可知,父母不常伴,但我們仍可以培養孩子閱讀,讓孩子永遠與知識相伴。

閱讀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而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掌握了這些培養孩子閱讀的技巧,你只需靜待花開,家裡自然就有了愛閱讀的孩子。

1 爸媽做榜樣,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先看看下面幾個情況你都中招了嗎?

每天在家大多時候手裡拿著手機刷朋友圈、看電視,玩遊戲。

陪孩子出去玩,在車上或走路的時候也會時不時拿著手機點來點去。

經常在工作、家務或很累的時候,把手機或平板給孩子當玩具玩。

孩子是你的一面鏡子,

他一直在經過模仿、複刻你的行為和習慣,你怎樣去做事,他就會怎樣。

所以,如果孩子不愛看書,家長首先要檢討自己。自己從來不讀書,孩子怎麼可能會喜歡呢?試想,家長每天晚上吃完飯看著電視,玩著手機,從來不看書,卻要求孩子看書,這可能嗎?

建議爸媽們除了別總在孩子面前使用、玩電子產品之外,還應該拿起書本去閱讀、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榜樣。另外,這樣的親子時光是不是更加溫馨,

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美好回憶。

2 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

閱讀環境真的很重要。

個人的經驗,帶孩子去國家圖書館看書,他的量會達到平時的3倍以上。沉浸在書的海洋,周圍的孩子都在認真看書,這些積極外部因素會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所以,家長在週末時可以多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和參加閱讀活動,讓孩子多多浸漬好的影響。

當然,家裡還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最重要的地方。爸媽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單獨的書櫃,準備不同類型和風格的兒童書籍,告訴他這是你的書,讓他建立對書的歸屬感。當然,書當然不限於書架,最好能讓孩子在家裡隨時隨處都能找到合適的書去讀。

以前見過一個極好的做法:有個爸爸為了鼓勵女兒讀書,

為她搭建了一個“專屬的閱讀空間”,佈置的如同童話森林,孩子非常喜歡一個人坐在童話森林裡,安靜地讀書。

還有位媽媽舉過一個這樣的例子:“女兒剛出世時,家裡居住面積小,書又多,她的兒童床上都鋪了厚厚的一層書,就這樣女兒一天天在書堆上長大,她沒有弄髒、弄折一本書。她似乎對書有一種眷戀,長大了她從不挑吃挑穿,她的漂亮衣服比別人少,但她的各色藏書比別人多,她可以從書櫃裡為你精選出不同題材的美味佳餚。”

3 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講故事

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裡播下的。《朗讀手冊》引用了一首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

童年的秘密我們遠遠沒有發現,童書的價值我們遠遠沒有認識。童書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都悄悄地藏在一個個人物、動物的命運裡,借此構建起孩子的價值觀。最初的閱讀是親子共讀,是父母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不認字,閱讀更多的是從圖畫入手。

兒童最初是通過圖畫認識這個世界的。童書不僅有價值薰陶的作用,還有治癒的作用,孩子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有相應的圖書,看了之後比說一萬句教訓的話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今後會主動找書讀書。

閱讀是有胃口的,一開始讓孩子吃肯德基、麥當勞,慢慢的,其他東西就不愛吃了,他只對肯德基、麥當勞感興趣,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好東西。讀書也是這樣,讀了一些糟糕的書,對其他的好書就沒有鑒賞力了。

4 經典原著改編的電視電影可“做媒”

閱讀不能強迫,要適當引導。

雖然前面說,家長儘量少帶孩子看電視,但是有選擇性看一些還是需要的,特別是一些經典原著改編的電視電影。

當然,如果可能的話,孩子直接讀原著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孩子不樂意的話,可以先用接受度較高的電視電影來“做媒”,吸引孩子去讀原著。

見過這樣的例子:一位家長很想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小時候看《西遊記》連環畫的樂趣,但是孩子不喜歡看。後來他就先給看了幾集《西遊記》的電視劇,孩子的興趣馬上上來了。但是他有技巧性地告訴孩子,再看後面的需要等,孩子等不及,就抓起連環畫先看起來。

5 鼓勵孩子聽後讀後說說自己的看法

輸入之後,輸出同樣非常重要。

在孩子閱讀書籍之後,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來增強孩子思考能力、溝通和表述能力。

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閱讀,所看的書可能只是堆砌在腦中的資訊。如果家長能鼓勵他說出自己的讀後感,在他表達之前實際上他經歷了一次深度的思考;在他表達的過程中,他也一定程度上鍛煉了自己的溝通和表達能力。這對他後來基本寫作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

有位爸爸是這樣做的:“每次我讓孩子看書,他都以功課忙為理由,一律拒讀。但我卻找到了他的一處軟肋,就是他的作文差。一次他在寫一篇作文之前,我先讓他看了一本書,讀一遍,記一遍,讓他將所有能理解的詞彙儘量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結果,老師的評判是‘語言生動形象’。於是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寫好文章的方法,自己便主動找書來讀。”

6 閱讀不能急功近利,要靜等花開

閱讀是一輩子的修行。

可能在短期內看到明顯或直接的效果,很多時候它都是一項隱性技能。所以,家長千萬要拋棄通過短時間閱讀迅速達到某種效果的想法,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近期多讀幾本書就能馬上寫好作文了。

事實上,孩子大量閱讀的效果可能會在初、高中才能明顯體現出來。日積月累的閱讀培養了孩子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這項基本能力的提高將大大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寫作。

孩子讀書越多,知識和知識之間能夠產生的連接就越多,也許某一天能出現爆炸式的綻放。所以,讓孩子堅持閱讀,總有一天會開出最美的那朵花。

幫助孩子愛上閱讀,是我們的責任,之後,我們只要靜等花開。

7 不做計畫。

千萬不要給孩子做個“閱讀計畫”,也不要裝模作樣地“和孩子一起”做閱讀計畫,周的、月的、學期的、年度的,任何計畫都不要做。讓孩子隨意讀,讀到哪兒算哪,讀到什麼算什麼,接下去想讀什麼就讀什麼。

孩子不需要像大學生、學者那樣為了課程、課題、研究計畫做有計劃的專業閱讀。我的經驗,對於非專業讀者,“散步式讀書”是最有樂趣也最有收穫的。我家兩娃看漫畫數學書《幻想數學大戰》,裡面提到印度數學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數學不一樣,就買了印度數學的入門書來讀。大孩子追一本美國火爆的大部頭奇幻小說《波西·傑克遜》,講一幫中學生都是希臘諸神後裔的,就買了德國古斯塔夫施瓦布的名著《希臘神話故事》來讀。

為寫這篇小文,剛剛去看他們的書架,上面已經堆滿我完全不認識的書了。什麼都有,就是沒有那種專門為補充學校教育為中小學生生產的所謂“精華本”“插圖本”“少兒版”什麼的,這真是讓人欣慰。(精華本、插圖本、少兒版哭暈在廁所!)

在閱讀在件事上,大人越放手越好。孩子會在日復一日的閱讀中,建立自己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邏輯,只要大人不干涉,不去硬給孩子做計畫、硬給孩子推薦“好書”,孩子會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豐美的閱讀世界,大人所要做的,只是欣賞和“不限制買書預算”的支援。

8 不設目標。

千萬不要給孩子設“閱讀目標”,不要求孩子一個月一年讀到多少本,不要求孩子做閱讀筆記,不要求孩子寫讀後感,不要求孩子摘抄“好詞好句”,不看孩子有沒有因為閱讀而寫出更漂亮的作文。什麼目標都不要設,只是讀。

一設目標,則閱讀又成任務,樂趣不說全無,也是大打折扣。甚至大人設定的目標會直接把孩子嚇到,讓孩子心生厭倦,覺得閱讀是可怕、可厭的事。

千萬不要孩子一開始閱讀了,大人馬上在後面推動,以求讀得更“好”、更有“效率”、更有“收穫”。閱讀是慢功夫,不可以有任何功利目標,孩子讀到的,會一點一滴沉澱在他的知識庫、他的思想、他的觀念、他的行動中,慢慢影響到他的一生。

當然,我並不是說不允許孩子做閱讀筆記、寫讀後感、摘抄好詞好句,如果是孩子自發的,做這些都沒有問題,關鍵是,大人不要要求甚至強迫他這麼做。

9 不給孩子“講”書。

這是我特別要提醒想引導孩子開始閱讀的爸爸媽媽們的:不要講,一句都不要講,除非孩子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自己提問。孩子提問時,也只是恰當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做引申、不要做引導,除非孩子提出的,是純知識性的問題,你所做的,是純知識性的解答。

爸爸媽媽給孩子講書,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地開始,給孩子講童話,講繪本時,往往會加上大人的理解、大人想要孩子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東西。“看,漁夫這麼貪心,要這要那的,最後什麼都沒有了吧?所以,做人不要貪得無厭是不是?”我的意見是,這樣的話,一句也不要說!

孩子對圖畫有天然的理解能力,如果只有圖畫,沒有文字,就讓孩子自己“讀”,如果有文字,而孩子還不認識字,就由爸爸媽媽來“讀”,照本宣科地讀,把書上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讀出來,讓孩子自己去理解。

小時候常聽說一句話,鼓勵孩子自己學習的,叫“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只是大人長大之後,就把這句話給忘了,常常“為了孩子好”,專門嚼饃給孩子吃,“講書”就是此類的嚼饃行為。

老覺得孩子不懂,或者不能正確理解,一定要在給孩子讀書時,加上大人自己的理解、引申、引導。殊不知,這會把孩子束縛在大人設定好的框框框中,大大限制孩子的理解和想像。習慣於被“講”書的孩子,從書中得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少,甚至根本喪失自己從書中獲取養分的能力。

10 積極參與討論。

不要主動找孩子討論書,但在孩子主動提起書中話題時,積極主動地、毫不勉強地參與討論。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否幼稚、是否偏頗,都不批評、不否定,只作為平等的討論參與者,貢獻自己的看法,就像和團隊成員一起開“頭腦風暴”式的小組討論會。

在孩子一開始表現出和大人討論、分享的興趣時,就把自己也當成孩子,積極地投入孩子發起的討論吧。你會發現,孩子信手拈來的故事、情節、典故,東拉西扯的聯想,不著邊際的比較,比你所能講的,實在是豐富得太多太多。

大人的參與討論的興致越濃,孩子閱讀的興趣越濃,這是孩子從閱讀中獲得的成就感的一部分呢。

附:家長必讀:培養孩子閱讀習慣七不要

1、不要讓孩子放下正在讀的書

孩子們對於閱讀讀物的選擇,他們還沒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很多連環畫或者一些粗俗的漫畫,往往會吸引他們的目光,讓他們陷入其中。這些書,可能是你不願意他們接觸的,但如果你呵斥他們,讓他們放棄這些書,他們有可能會在潛意識裡理解為你讓他們放棄閱讀。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更好的,更多的書放在書架上供孩子選擇,然後陪孩子一起閱讀一些好書,讓他們漸漸遠離一些不好的書。

2、不要給孩子與其閱讀能力不相稱的書籍

沒有人喜歡讀那種讓自己覺得自己很差勁的書,讀一頁,有大半的字或單詞不認識,很容易挫敗人的閱讀熱情。如果一本書閱讀起來太難,孩子會感受到很沮喪,體會不到閱讀的快樂。但如果一本書過於簡單,孩子也會感覺到困惑,也不能從書中獲得更多的資訊或者故事情節。所以,我們在為孩子選擇閱讀書籍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適合孩子閱讀能力的書籍。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像專家一樣,對孩子的閱讀能力級別做出準確的評估,孩子的興趣會自然告訴你答案。帶著孩子去圖書館或者書店,讓孩子自己到書的海洋中去發掘,然後選擇一個系列的書,讓他們去體驗閱讀。根據他們的喜好,選擇這個作者的其他書籍給他們閱讀,然後嘗試更多的其他作者的書籍。

3、不要把閱讀作為一種懲罰

很多家長,會把閱讀作為一種懲罰或者孩子想獲得其他他喜歡的東西的一種交換條件。“今天把這本書讀完,我就帶你去遊樂場玩!”這樣的話說出來,對孩子敏感的內心來說,他們就會認為讀書是一種不快樂的事情,是一種被人逼迫不得已為之的行為。一旦這種潛意識形成,他們就很難從內心真正的去體驗閱讀的真諦,更加不會把閱讀當成人生的一大樂趣和修養。

4、不要忘記送書給孩子當禮物

禮物是很特殊的物品,能當做禮物贈予別人的,都是值得珍藏或者珍貴的東西。在孩子生日的時候,或者其他時候,贈送孩子喜歡的書本給孩子當禮物,特別是,你還能陪著他們一起閱讀這本書,那對於孩子來說,是件非常開心的事。

5、當孩子只是看圖,沒有真正閱讀的時候,不要抱怨孩子

如果我們在孩子只看圖片的時候,跟他們說,“你這根本不是真正的閱讀,閱讀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那麼孩子就會當真,認為他不會閱讀。他們也不知道,閱讀能力是會慢慢培養增長的,這會挫敗他們閱讀的自信心。當他們還看不懂單詞文字的時候,讓他們知道,看圖片也是可以的。在孩子看不懂文字的時候,也是我們需要陪伴孩子做親子閱讀的時間。當他們閱讀能力提升的時候,再讓他們自主閱讀。

6、不要忘記讓孩子看到你閱讀的樂趣

想讓孩子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自己也要經常看書,讓孩子看到你經常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你獲得了樂趣。孩子們也會以你為榜樣,漸漸愛上閱讀。

7、對於孩子的閱讀,不要矯枉過正或給孩子安排很多的閱讀量

孩子能自主閱讀了,那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但是,不要因此要求孩子閱讀太長時間,或者讓他們不停重複的閱讀同一本書。可以跟著你的孩子一起閱讀,在他閱讀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給他們及時答疑解惑。當孩子讀的時候,讀漏一個單詞或者讀錯的時候,只要不影響理解文章內容,都不用著急給孩子指出錯誤,不要打斷他們。孩子們會在更多的閱讀中,慢慢變得熟練。

但她的各色藏書比別人多,她可以從書櫃裡為你精選出不同題材的美味佳餚。”

3 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講故事

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裡播下的。《朗讀手冊》引用了一首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

童年的秘密我們遠遠沒有發現,童書的價值我們遠遠沒有認識。童書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都悄悄地藏在一個個人物、動物的命運裡,借此構建起孩子的價值觀。最初的閱讀是親子共讀,是父母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不認字,閱讀更多的是從圖畫入手。

兒童最初是通過圖畫認識這個世界的。童書不僅有價值薰陶的作用,還有治癒的作用,孩子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有相應的圖書,看了之後比說一萬句教訓的話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今後會主動找書讀書。

閱讀是有胃口的,一開始讓孩子吃肯德基、麥當勞,慢慢的,其他東西就不愛吃了,他只對肯德基、麥當勞感興趣,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好東西。讀書也是這樣,讀了一些糟糕的書,對其他的好書就沒有鑒賞力了。

4 經典原著改編的電視電影可“做媒”

閱讀不能強迫,要適當引導。

雖然前面說,家長儘量少帶孩子看電視,但是有選擇性看一些還是需要的,特別是一些經典原著改編的電視電影。

當然,如果可能的話,孩子直接讀原著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孩子不樂意的話,可以先用接受度較高的電視電影來“做媒”,吸引孩子去讀原著。

見過這樣的例子:一位家長很想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小時候看《西遊記》連環畫的樂趣,但是孩子不喜歡看。後來他就先給看了幾集《西遊記》的電視劇,孩子的興趣馬上上來了。但是他有技巧性地告訴孩子,再看後面的需要等,孩子等不及,就抓起連環畫先看起來。

5 鼓勵孩子聽後讀後說說自己的看法

輸入之後,輸出同樣非常重要。

在孩子閱讀書籍之後,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來增強孩子思考能力、溝通和表述能力。

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閱讀,所看的書可能只是堆砌在腦中的資訊。如果家長能鼓勵他說出自己的讀後感,在他表達之前實際上他經歷了一次深度的思考;在他表達的過程中,他也一定程度上鍛煉了自己的溝通和表達能力。這對他後來基本寫作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

有位爸爸是這樣做的:“每次我讓孩子看書,他都以功課忙為理由,一律拒讀。但我卻找到了他的一處軟肋,就是他的作文差。一次他在寫一篇作文之前,我先讓他看了一本書,讀一遍,記一遍,讓他將所有能理解的詞彙儘量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結果,老師的評判是‘語言生動形象’。於是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寫好文章的方法,自己便主動找書來讀。”

6 閱讀不能急功近利,要靜等花開

閱讀是一輩子的修行。

可能在短期內看到明顯或直接的效果,很多時候它都是一項隱性技能。所以,家長千萬要拋棄通過短時間閱讀迅速達到某種效果的想法,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近期多讀幾本書就能馬上寫好作文了。

事實上,孩子大量閱讀的效果可能會在初、高中才能明顯體現出來。日積月累的閱讀培養了孩子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這項基本能力的提高將大大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寫作。

孩子讀書越多,知識和知識之間能夠產生的連接就越多,也許某一天能出現爆炸式的綻放。所以,讓孩子堅持閱讀,總有一天會開出最美的那朵花。

幫助孩子愛上閱讀,是我們的責任,之後,我們只要靜等花開。

7 不做計畫。

千萬不要給孩子做個“閱讀計畫”,也不要裝模作樣地“和孩子一起”做閱讀計畫,周的、月的、學期的、年度的,任何計畫都不要做。讓孩子隨意讀,讀到哪兒算哪,讀到什麼算什麼,接下去想讀什麼就讀什麼。

孩子不需要像大學生、學者那樣為了課程、課題、研究計畫做有計劃的專業閱讀。我的經驗,對於非專業讀者,“散步式讀書”是最有樂趣也最有收穫的。我家兩娃看漫畫數學書《幻想數學大戰》,裡面提到印度數學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數學不一樣,就買了印度數學的入門書來讀。大孩子追一本美國火爆的大部頭奇幻小說《波西·傑克遜》,講一幫中學生都是希臘諸神後裔的,就買了德國古斯塔夫施瓦布的名著《希臘神話故事》來讀。

為寫這篇小文,剛剛去看他們的書架,上面已經堆滿我完全不認識的書了。什麼都有,就是沒有那種專門為補充學校教育為中小學生生產的所謂“精華本”“插圖本”“少兒版”什麼的,這真是讓人欣慰。(精華本、插圖本、少兒版哭暈在廁所!)

在閱讀在件事上,大人越放手越好。孩子會在日復一日的閱讀中,建立自己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邏輯,只要大人不干涉,不去硬給孩子做計畫、硬給孩子推薦“好書”,孩子會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豐美的閱讀世界,大人所要做的,只是欣賞和“不限制買書預算”的支援。

8 不設目標。

千萬不要給孩子設“閱讀目標”,不要求孩子一個月一年讀到多少本,不要求孩子做閱讀筆記,不要求孩子寫讀後感,不要求孩子摘抄“好詞好句”,不看孩子有沒有因為閱讀而寫出更漂亮的作文。什麼目標都不要設,只是讀。

一設目標,則閱讀又成任務,樂趣不說全無,也是大打折扣。甚至大人設定的目標會直接把孩子嚇到,讓孩子心生厭倦,覺得閱讀是可怕、可厭的事。

千萬不要孩子一開始閱讀了,大人馬上在後面推動,以求讀得更“好”、更有“效率”、更有“收穫”。閱讀是慢功夫,不可以有任何功利目標,孩子讀到的,會一點一滴沉澱在他的知識庫、他的思想、他的觀念、他的行動中,慢慢影響到他的一生。

當然,我並不是說不允許孩子做閱讀筆記、寫讀後感、摘抄好詞好句,如果是孩子自發的,做這些都沒有問題,關鍵是,大人不要要求甚至強迫他這麼做。

9 不給孩子“講”書。

這是我特別要提醒想引導孩子開始閱讀的爸爸媽媽們的:不要講,一句都不要講,除非孩子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自己提問。孩子提問時,也只是恰當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做引申、不要做引導,除非孩子提出的,是純知識性的問題,你所做的,是純知識性的解答。

爸爸媽媽給孩子講書,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地開始,給孩子講童話,講繪本時,往往會加上大人的理解、大人想要孩子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東西。“看,漁夫這麼貪心,要這要那的,最後什麼都沒有了吧?所以,做人不要貪得無厭是不是?”我的意見是,這樣的話,一句也不要說!

孩子對圖畫有天然的理解能力,如果只有圖畫,沒有文字,就讓孩子自己“讀”,如果有文字,而孩子還不認識字,就由爸爸媽媽來“讀”,照本宣科地讀,把書上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讀出來,讓孩子自己去理解。

小時候常聽說一句話,鼓勵孩子自己學習的,叫“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只是大人長大之後,就把這句話給忘了,常常“為了孩子好”,專門嚼饃給孩子吃,“講書”就是此類的嚼饃行為。

老覺得孩子不懂,或者不能正確理解,一定要在給孩子讀書時,加上大人自己的理解、引申、引導。殊不知,這會把孩子束縛在大人設定好的框框框中,大大限制孩子的理解和想像。習慣於被“講”書的孩子,從書中得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少,甚至根本喪失自己從書中獲取養分的能力。

10 積極參與討論。

不要主動找孩子討論書,但在孩子主動提起書中話題時,積極主動地、毫不勉強地參與討論。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否幼稚、是否偏頗,都不批評、不否定,只作為平等的討論參與者,貢獻自己的看法,就像和團隊成員一起開“頭腦風暴”式的小組討論會。

在孩子一開始表現出和大人討論、分享的興趣時,就把自己也當成孩子,積極地投入孩子發起的討論吧。你會發現,孩子信手拈來的故事、情節、典故,東拉西扯的聯想,不著邊際的比較,比你所能講的,實在是豐富得太多太多。

大人的參與討論的興致越濃,孩子閱讀的興趣越濃,這是孩子從閱讀中獲得的成就感的一部分呢。

附:家長必讀:培養孩子閱讀習慣七不要

1、不要讓孩子放下正在讀的書

孩子們對於閱讀讀物的選擇,他們還沒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很多連環畫或者一些粗俗的漫畫,往往會吸引他們的目光,讓他們陷入其中。這些書,可能是你不願意他們接觸的,但如果你呵斥他們,讓他們放棄這些書,他們有可能會在潛意識裡理解為你讓他們放棄閱讀。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更好的,更多的書放在書架上供孩子選擇,然後陪孩子一起閱讀一些好書,讓他們漸漸遠離一些不好的書。

2、不要給孩子與其閱讀能力不相稱的書籍

沒有人喜歡讀那種讓自己覺得自己很差勁的書,讀一頁,有大半的字或單詞不認識,很容易挫敗人的閱讀熱情。如果一本書閱讀起來太難,孩子會感受到很沮喪,體會不到閱讀的快樂。但如果一本書過於簡單,孩子也會感覺到困惑,也不能從書中獲得更多的資訊或者故事情節。所以,我們在為孩子選擇閱讀書籍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適合孩子閱讀能力的書籍。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像專家一樣,對孩子的閱讀能力級別做出準確的評估,孩子的興趣會自然告訴你答案。帶著孩子去圖書館或者書店,讓孩子自己到書的海洋中去發掘,然後選擇一個系列的書,讓他們去體驗閱讀。根據他們的喜好,選擇這個作者的其他書籍給他們閱讀,然後嘗試更多的其他作者的書籍。

3、不要把閱讀作為一種懲罰

很多家長,會把閱讀作為一種懲罰或者孩子想獲得其他他喜歡的東西的一種交換條件。“今天把這本書讀完,我就帶你去遊樂場玩!”這樣的話說出來,對孩子敏感的內心來說,他們就會認為讀書是一種不快樂的事情,是一種被人逼迫不得已為之的行為。一旦這種潛意識形成,他們就很難從內心真正的去體驗閱讀的真諦,更加不會把閱讀當成人生的一大樂趣和修養。

4、不要忘記送書給孩子當禮物

禮物是很特殊的物品,能當做禮物贈予別人的,都是值得珍藏或者珍貴的東西。在孩子生日的時候,或者其他時候,贈送孩子喜歡的書本給孩子當禮物,特別是,你還能陪著他們一起閱讀這本書,那對於孩子來說,是件非常開心的事。

5、當孩子只是看圖,沒有真正閱讀的時候,不要抱怨孩子

如果我們在孩子只看圖片的時候,跟他們說,“你這根本不是真正的閱讀,閱讀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那麼孩子就會當真,認為他不會閱讀。他們也不知道,閱讀能力是會慢慢培養增長的,這會挫敗他們閱讀的自信心。當他們還看不懂單詞文字的時候,讓他們知道,看圖片也是可以的。在孩子看不懂文字的時候,也是我們需要陪伴孩子做親子閱讀的時間。當他們閱讀能力提升的時候,再讓他們自主閱讀。

6、不要忘記讓孩子看到你閱讀的樂趣

想讓孩子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自己也要經常看書,讓孩子看到你經常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你獲得了樂趣。孩子們也會以你為榜樣,漸漸愛上閱讀。

7、對於孩子的閱讀,不要矯枉過正或給孩子安排很多的閱讀量

孩子能自主閱讀了,那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但是,不要因此要求孩子閱讀太長時間,或者讓他們不停重複的閱讀同一本書。可以跟著你的孩子一起閱讀,在他閱讀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給他們及時答疑解惑。當孩子讀的時候,讀漏一個單詞或者讀錯的時候,只要不影響理解文章內容,都不用著急給孩子指出錯誤,不要打斷他們。孩子們會在更多的閱讀中,慢慢變得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