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自以為很成功的教育,其實是一種假像而已!要不要判斷一下?

點擊上方河南教師關注我們!

班主任教育學生的成功有兩個層次或境界:

一種是開放性成功——學生目前面臨的發展性問題被很好地解決了,學生表現出的良好是一種真正的良好,

不管是在我的班裡,還是在別人的班裡,學生對曾經遭遇的問題均有科學的認識,並且會表現出理智的行為。

某學生過去在我所帶班級,現在分到了其他班級。剛進入我班時,這名學生在品行、習慣、課堂、作業等方面均表現很差。一段時間後,這名學生在各方面均獲得了進步,

在分班前期甚至還獲得過文明學生、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等榮譽稱號。但是,當被分入其他班級之後,這名學生又回到了從前,在品行、習慣、課堂、作業等方面又表現很差……當遇到上面這種情況時,我們會感覺成功嗎?

一名過去表現比較差的學生在我們班裡一段時間後,在各方面均進步了。對於這一點,我們理應感到成功。但是,當被分到其他班級後,

這名學生卻“原形畢露”。此時,我們作何感想呢?是覺得自己比新班主任優秀嗎?或許是。然而,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成長和發展,如果學生依然站在原點,那麼我們的優秀于教育、于學生又有何意義呢?

由此,我認為班主任的成功有兩種境界:一是封閉性成功——在我的地盤,學生目前面臨的問題被隱藏了或被淡化了,學生呈現出一種虛假的良好,因為學生一旦離開我的地盤,

就會“死灰復燃”,我的成功只局限在我的封閉性地盤裡;一種是開放性成功——學生目前面臨的問題均被真正徹底解決了,學生表現出的良好是一種真正的良好,不管是在我的班裡,還是在別人的班裡,學生對曾經遭遇的問題均有科學的認識,並且會表現出理智的行為。

封閉性成功現象為什麼會存在呢?我認為有四種情況。其一,班主任採用高壓專制的方式帶班。

其二,班主任非常有魅力。其三,班主任對學生特別好。其四,班主任的管理特別精細。

綜觀這四種情況,學生外在行為習慣的改變,都源自強大的外力。這種強大的外力,讓學生不得不運轉起來,從而“塑造”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學生內心深處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正如一台因短路而熄火的汽車,在幾個人用力推的情況下,可以不斷前行,但是其內部的線路依然處於短路狀態。

由此可見,封閉性成功下的學生,對環境的依賴性特別強,一旦邁入不同的環境,積壓在內部的問題就可能會呈現出來。而開放性成功下的學生,已經認識到並解決了問題,即便來到新的環境,基本上不會再出現以前的問題。比如,一位過去不珍惜資源的學生,經過班主任的引導之後,已經在內心接受了珍惜資源的思想,並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節約資源的行為習慣,當走進新的班級後,不管新的班級和班主任如何,這位元學生都會依然堅守節約資源的行為習慣。顯然,開放性成功下的學生,獲得了更加健康的成長之路。

如何才能獲得開放性成功呢?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想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表現出某種良好的行為來,就必須先讓學生在內心真正接受這種良好行為背後蘊含的思想。引導學生真正接受思想並將思想內化為信念,是班主任獲得開放性成功的首要途徑。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學生真正接受思想並內化為信念呢?

其一,曉之以理,讓學生在說理中不斷改變認識

案例1:《我睡我的覺,不影響別人》

小安(化名)又在課堂上睡覺了。前兩次睡覺,我都是簡單提醒一下。這次,我打算找他談談。

“小安,上課又睡覺了?”

“老師,我知道在課堂上睡覺會影響我的學習,但是我覺得我睡我的覺,並不影響別人。”

“你為什麼覺得不會影響別人呢?”

“因為我睡覺不影響別人認真聽課呀!”

“也就是說,你覺得你睡覺並不妨礙別人正常開展活動?”

“是的。”

“那麼,講課的老師可以無視你睡覺嗎?”

“這,也可以啊!”

“你覺得可以。那我們現在就搜下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看下,看老師是不是可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第二條要求教師‘盡職盡責’,第三條要求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上呼呼大睡,那麼老師怎麼可能不管不問呢?老師肯定會詢問你睡覺的原因。你生病了,老師會安排你去醫務室;你沒有生病,老師會提醒你注意課堂紀律。學生在課堂上睡覺,先會影響老師;而老師一旦因為此事停下講課,就會影響到其他同學。”

通過說理的形式和學生交流,目的在於改變學生錯誤的認識,這是學生接受正確思想並內化為信念的基礎。

其二,搭建平臺,讓學生通過扮演不同角色而頓悟

案例2:《請你擔任兩周的數學科代表》

小濤今天是第三次把作業直接放在課桌上,而不是按要求把作業本交到組長手裡。數學科代表把這個情況反映給我,並說組長提醒過小濤,自己也提醒過小濤。其實,前幾天也有其他科代表給我反映過此事。按照我們班的制度,小濤此時需要擔任兩周的科代表。經過交流,小濤答應做兩周的數學科代表。我找到幾位同學,暗示他們隔三差五地將自己的作業放在抽屜裡或課桌上。小濤來找我,反映此事,我問他覺得煩瑣嗎?他苦笑一聲。最後三天,我提醒那幾位同學按要求交作業。後來在總結會議上,小濤說,只要大家按照要求交作業,科代表就不會那麼麻煩了。

通過這種角色扮演,小濤獲得了以往不會有的體驗,從而悟出一些道理,這會讓小濤的思想更加豐富科學。

其三,改變信念系統,讓學生在分析價值中重塑心靈

根據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的相關理論,信念就像一幢建築在淺水處的房屋,由一根一根柱子支撐著。房屋是信念,而柱子就是價值。也就是說,價值是支持信念的東西,改變價值,信念便能改變。改變信念系統的方法有鬆動信念法、破框法、意義換框法、環境換框法等。下面以鬆動信念法展示改變學生的信念系統的思路。

案例3:《學生是否應該和老師爭論觀點》

1.改變標籤。例,舊標籤:和老師爭論觀點是惹老師不高興;新標籤:和老師爭論觀點是為了獲取進步。

2.改變標籤的定義。例:自己因為沒有和老師深入交流探討而未能正確理解知識,從而失去真正進步的機會,這才會讓老師不高興。

3.審視背後的動機,看到改變的好處。例:和老師爭論觀點,使我能學得更好,這樣我會因為我的進步而高興,老師也會因為我的進步而感到高興。

4.極度延伸,把維持舊信念的終極結果明顯化。可以這樣自問:你繼續這樣做,最終會有什麼結果?例:繼續這樣做,會遺留更多問題,成績提高不了,同時更害怕和老師交流,也就談不上對老師的感恩和尊重了。

目前,對於一些學生,我們已經很難通過傳統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方式給予他們引導或説明了。我們需要學些心理學,讓我們的工作更專業些,這會讓我們更準確地瞭解學生,同時也讓我們更科學地幫助學生。

班級管理工作煩瑣,我們均要為學生的成長傾注大量的心血,為了讓自己的付出更有價值,就必須從源頭上徹底解決學生的問題,爭取獲得更多的開放性成功。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趙坡

重要聲明:本原創作品,著作權屬“河南教師”微信公眾號(jiaoyushibao)所有,媒體或公眾號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當走進新的班級後,不管新的班級和班主任如何,這位元學生都會依然堅守節約資源的行為習慣。顯然,開放性成功下的學生,獲得了更加健康的成長之路。

如何才能獲得開放性成功呢?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想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表現出某種良好的行為來,就必須先讓學生在內心真正接受這種良好行為背後蘊含的思想。引導學生真正接受思想並將思想內化為信念,是班主任獲得開放性成功的首要途徑。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學生真正接受思想並內化為信念呢?

其一,曉之以理,讓學生在說理中不斷改變認識

案例1:《我睡我的覺,不影響別人》

小安(化名)又在課堂上睡覺了。前兩次睡覺,我都是簡單提醒一下。這次,我打算找他談談。

“小安,上課又睡覺了?”

“老師,我知道在課堂上睡覺會影響我的學習,但是我覺得我睡我的覺,並不影響別人。”

“你為什麼覺得不會影響別人呢?”

“因為我睡覺不影響別人認真聽課呀!”

“也就是說,你覺得你睡覺並不妨礙別人正常開展活動?”

“是的。”

“那麼,講課的老師可以無視你睡覺嗎?”

“這,也可以啊!”

“你覺得可以。那我們現在就搜下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看下,看老師是不是可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第二條要求教師‘盡職盡責’,第三條要求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上呼呼大睡,那麼老師怎麼可能不管不問呢?老師肯定會詢問你睡覺的原因。你生病了,老師會安排你去醫務室;你沒有生病,老師會提醒你注意課堂紀律。學生在課堂上睡覺,先會影響老師;而老師一旦因為此事停下講課,就會影響到其他同學。”

通過說理的形式和學生交流,目的在於改變學生錯誤的認識,這是學生接受正確思想並內化為信念的基礎。

其二,搭建平臺,讓學生通過扮演不同角色而頓悟

案例2:《請你擔任兩周的數學科代表》

小濤今天是第三次把作業直接放在課桌上,而不是按要求把作業本交到組長手裡。數學科代表把這個情況反映給我,並說組長提醒過小濤,自己也提醒過小濤。其實,前幾天也有其他科代表給我反映過此事。按照我們班的制度,小濤此時需要擔任兩周的科代表。經過交流,小濤答應做兩周的數學科代表。我找到幾位同學,暗示他們隔三差五地將自己的作業放在抽屜裡或課桌上。小濤來找我,反映此事,我問他覺得煩瑣嗎?他苦笑一聲。最後三天,我提醒那幾位同學按要求交作業。後來在總結會議上,小濤說,只要大家按照要求交作業,科代表就不會那麼麻煩了。

通過這種角色扮演,小濤獲得了以往不會有的體驗,從而悟出一些道理,這會讓小濤的思想更加豐富科學。

其三,改變信念系統,讓學生在分析價值中重塑心靈

根據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的相關理論,信念就像一幢建築在淺水處的房屋,由一根一根柱子支撐著。房屋是信念,而柱子就是價值。也就是說,價值是支持信念的東西,改變價值,信念便能改變。改變信念系統的方法有鬆動信念法、破框法、意義換框法、環境換框法等。下面以鬆動信念法展示改變學生的信念系統的思路。

案例3:《學生是否應該和老師爭論觀點》

1.改變標籤。例,舊標籤:和老師爭論觀點是惹老師不高興;新標籤:和老師爭論觀點是為了獲取進步。

2.改變標籤的定義。例:自己因為沒有和老師深入交流探討而未能正確理解知識,從而失去真正進步的機會,這才會讓老師不高興。

3.審視背後的動機,看到改變的好處。例:和老師爭論觀點,使我能學得更好,這樣我會因為我的進步而高興,老師也會因為我的進步而感到高興。

4.極度延伸,把維持舊信念的終極結果明顯化。可以這樣自問:你繼續這樣做,最終會有什麼結果?例:繼續這樣做,會遺留更多問題,成績提高不了,同時更害怕和老師交流,也就談不上對老師的感恩和尊重了。

目前,對於一些學生,我們已經很難通過傳統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方式給予他們引導或説明了。我們需要學些心理學,讓我們的工作更專業些,這會讓我們更準確地瞭解學生,同時也讓我們更科學地幫助學生。

班級管理工作煩瑣,我們均要為學生的成長傾注大量的心血,為了讓自己的付出更有價值,就必須從源頭上徹底解決學生的問題,爭取獲得更多的開放性成功。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趙坡

重要聲明:本原創作品,著作權屬“河南教師”微信公眾號(jiaoyushibao)所有,媒體或公眾號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