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服裝:這本生意經背後與消費者的界限到底在哪兒?

近日,繼共用單車、共用雨傘、共用書店等一系列“共用產品”之後,

瀋陽推出了新的共用模式——共用服裝,真是共用是個筐,啥都往裡裝,那麼共用服裝“這本生意經”背後與消費者的界限到底在哪兒呢?

據瞭解,某共用服裝品牌採用交納押金和租金的模式,為消費者提供多頻次的租衣服務。根據公開信息顯示,這家服裝品牌月租金是258元,押金300元,每次一個衣箱可租3件衣服,每月不限次數,快遞費和洗滌費都由服裝店承擔。

不過,共用服裝還有另外一層“界限”:衛生問題。

這個本來就是正常的問題,別人穿過的衣服自己穿起來心理總有些不舒服,雖然這家公司將進行洗滌、除菌、消毒、烘乾等專業處理。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恐怕消費者也不會為此買帳。

如今,共用正處於分口,一些商家也急著趕紅利,不顧消費者體驗、市場公共秩序等等,所以導致了共用單車在城市裡氾濫成災,不好管,共用雨傘也被到處掛,

被城管斷然沒收等。那麼,編輯不得不問,共用服裝在開闢市場的同時,能成為下一個分口嗎?情況還不是很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