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陽四新一低窪社區幾場大雨未積水,居民感歎“神奇”

漢陽四新示範區海綿城市建設匯水區域圖

長江日報融媒體9月11日訊(撰文:韓瑋 晏喜麗)水優勢是武漢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2015年4月,武漢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青山示範區、漢陽四新示範區成為兩大試點區域,2018年將接受國家部委驗收。依託豐富的水系,漢陽四新正在打造“一心三橫三縱”海綿化城市排澇幹渠體系,勾畫出江湖相濟、湖渠相連、人水相依的美麗畫卷。

漢陽四新形成“一心三橫三縱”城市排澇幹渠體系

漢陽四新示範區東靠長江,

南臨三環線,西至龍陽大道,北抵漢新大道,示範區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周邊北臨墨水湖,南靠南太子湖,東靠長江,西接龍陽湖、三角湖,具有四湖合圍的得天獨厚的山水自然稟賦。

從高空俯瞰,一條條狹長的“綠鏈”穿城而過,人與水相依,湖與城共融。四新示範區已基本形成“一心三橫三縱”的“田”字形網路化城市排澇幹渠體系。“三橫”為鯉魚溪(在建)、四新明渠、上太子溪;“三縱”為芳草溪、總港渠、連通港;“一心”是處於中央的鳳凰湖。

區域上游通過龍陽湖、琴斷口小河等水系與漢江相連,下游通過連通港、南太子湖與四新泵站相連。非汛期時,片區水系由東風閘排入長江、琴斷口閘和什湖閘排入漢江;汛期時,由四新泵站排入長江。

多條明渠海綿化改造 成為社區周邊匯水區和濱水景觀帶

今年6月,芳草溪海綿改造基本完工。

筆者9月5日來到芳草路西側的芳草溪,水體清亮,兩岸是綠色護坡和樹陣,還有紅色的透水步道。護坡上,一排排松木樁圍住鵝卵石,呈現階梯狀的生態退台。海綿專案工程師孫祖光介紹,原先由於周邊開發商將排汙管混接,芳草溪沿線有近10處排污口,同時受雨水沖刷影響,芳草溪嚴重淤塞,部分渠段水面幾乎看不見水,2/3都是黑泥。

芳草溪及芳草路海綿改造

去年11月初,南起四新南路、北至漢新大道的2.3公里芳草溪段啟動海綿改造,漢陽建設部門組織施工隊進行了管道清淤、水草打撈及護坡修整,岸線增設植草溝和生態排口,並聯合水務部門將排污口全部截斷,將污水管接入市政污水管網。

為防止雨水沖刷,

將泥土、雜質帶入明渠,施工方在兩邊坡岸上設置了卵石溝生態排口,使雨水和雜質先在卵石溝中沉澱過濾。一層一層的生態退台,也能起到讓雨水層層過濾、去除雜質的作用。

海綿項目設計師柴同志介紹,松木樁可穩定坡岸、擋土,這樣的園林手法用於海綿改造,除保證功能外,更具有藝術景觀效果。

與芳草溪相通且垂直的上太子溪,西起芳草溪,東至連通港,也同樣受益海綿改造。孫祖光介紹,原先周邊社區及芳草六街地面徑流,對其造成面源污染,水體水質較差,水葫蘆等富養水生物大肆蔓延,管道淤積。

經源頭治理、管道清淤、水草打撈、岸線整治、景觀提升,如今3.4公里的水面上再看不到水葫蘆,只有睡蓮等景觀植物,兩岸則是生態旱溪、下凹綠地和透水鋪裝,9月份還將補栽水生植物,讓綠化提檔升級。

目前正在經人工開挖形成管道的鯉魚溪3公里排水走廊,西起芳草溪,東至連通港,北接楊泗港快速通道,包含管道、箱涵及四新立交區域直徑2000毫米頂管施工,拋石擠淤、綠化、鋪裝等。9月5日,鯉魚溪中段700余米已形成水渠。孫祖光介紹,原先這裡是一塊待建地,為了完善四新“三縱三橫”水系,將打通這一排水走廊,通水前兩邊還將栽種綠色植物,打造另一條海綿景觀明渠。

目前,明渠周邊都分佈著社區,待完工後,這些明渠都將成為匯水區,下雨時蓄水保障周邊社區不內澇,同時也是一條條濱水生態綠色景觀帶,周邊居民茶餘飯後又多了一處休閒地。

為四新最早的還建社區解決內澇 居民感歎“有了高檔社區配套”

太子水榭社區

位於四新北路的太子水榭社區是漢陽四新片最早的還建社區,2011年建成入住,1560戶居民居住于此。由於社區地勢低窪,南高北低,內部路面比社區周邊道路還低50到80釐米,同時還建房社區排水系統不完善,導致雨天漬水嚴重。去年7月6日汛期暴雨,社區積水深達0.5米左右。

此外,社區內綠化、步道、便民設施等品質較差,居民生活舒適度大打折扣。

為提升完善社區排水系統,消除內澇,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一場海綿改造於今年2月啟動,目前已基本完工。近日走進這一社區,處於中軸線的主通道和中心廣場上,原先的硬質鋪裝全部換成彩色陶瓷透水磚和透水瀝青,為了美觀,連地面的井蓋都改造成“隱形”的。健身器材處地面是煥然一新的紅色透水磚,改造後的透水生態停車場沿邊佈設卵石溝。小遊園內綠意盎然,新栽的綠植開出粉色、紅色的小花,兩位老人坐在新建的古典涼亭內休憩。

海綿項目工程師孫祖光介紹,為提升社區排水防澇水準,主通道地下增加了一條直徑1米、長200多米的雨水主管,同時對雨汙混接的管道徹底排查,進行雨汙分流改造。社區內補栽了綠植和花卉,原有綠地全部變成雨水花園和下凹式綠地,還為居民新建了休憩亭,利用每株大樹樹穴四周的砌磚,因地制宜增設木坐凳。

6年前拆遷還建于此的王先生對前後的變化感觸頗深。“我記得去年7月初的暴雨,我家門棟口的積水到了腳踝,社區中心廣場上積水深至膝蓋,積水兩三天退不完。”令王先生驚喜的是,如今海綿改造後,今年經歷幾場大雨,社區路面都未積水,“水一下子就滲下去了,太神奇了!”他妻子也感覺環境變好了變美了:“路面不像以前坑坑窪窪,還建社區有了高檔社區才有的配套。”

與之相比,2015年交付的和昌都會華府則是一個新建社區,海綿設施點綴於其中,卻又因地制宜地發揮著作用。比如在人行步道與綠地之間設置了透水混凝土卵石溝。改造前,下雨後步道處積水,綠地受沖刷後的泥水也會污染步道,施工方經過此番精心設計,雨水被透水混凝土完全吸收,嵌入的彩色卵石也增加了趣味,成為一景。

四新大道人行透水磚下藏著看不見的“玄機”

四新大道是通向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的一條主通道,從龍陽大道通往國博中央景觀水系。今年海綿改造後,四新大道兩側人行道全部換成彩色透水磚,人行道與車行道之間的綠地重新換上綠油油的草皮,與紫色的美女櫻搭配相映成趣。綠地內多處溢流井周圍鋪滿鵝卵石,雨水進入綠地後,經卵石過濾後進入溢流井,一部分儲存下來,多的則進入市政管網。

海綿改造項目設計師柴同志說,可別小看人行道上的透水磚, 下面看不見的結構有59釐米厚,其中,最下面是30釐米的碎石鋪底,然後是20釐米厚的大孔徑透水混凝土,上面再鋪上3釐米的透水砂漿,最上層是6釐米的透水彩色鋪裝。一般的雨量落在上面,完全可以做到不積水、不濕鞋,即便是大雨,也能迅速下滲快排。

柴同志介紹, 由於四新片區歷史上是圍湖造田而形成,現狀高程在17至18米(黃海高程、下同)之間,低於墨水湖的規劃控制水位18.65米,過去區域排水基本依靠分佈在港渠兩側的泵站進行抽排。

海綿改造前,在四新區域降雨量超大時,雨水迅速匯入管道,泵站抽排能力跟不上,會導致部分滯水、漫溢。

海綿改造後,雨水經過透水面層、透水基層、碎石層、滲排管、溢流雨水口、生態沉泥井等海綿設施,再進入管道,有效降低了雨水流速,切實起到“緩釋”作用,給泵站贏得了寶貴時間。

國內海綿城市建設專家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應是“灰綠結合”, 綠色基礎設施是通過海綿化手段,充分發揮綠地公園、湖泊水體等自然界的“滲、滯、蓄、淨、用、排”作用,灰色基礎設施則是指排水管道、泵站等市政基礎設施。我市首個採用“海綿+”建設、漢陽地區最大的排水泵站——四新泵站已經在今年汛前投入運行。泵站服務範圍37.9平方公里,包括四新片區和墨水湖地區。兩期工程完工後,泵站整體抽排能力達到105立方米/秒。除泵站外,整個工程還包括配套整治總港、連通港和火焰溝3條水渠。該泵站的投入使用,將極大提升四新地區及漢陽老城區防汛排漬能力,有效緩解該地區因暴雨漬水狀況。

漢陽區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漢陽以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為契機,轉變城市建設和開發理念,全面推進適合本地區地域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以四新示範區為重點,圍繞新型宜居生態城區形象,依託豐富現狀水系,將構建排水、慢行交通、生態景觀有機融合的多功能海綿體。

【編輯:祝潔】

孫祖光介紹,原先周邊社區及芳草六街地面徑流,對其造成面源污染,水體水質較差,水葫蘆等富養水生物大肆蔓延,管道淤積。

經源頭治理、管道清淤、水草打撈、岸線整治、景觀提升,如今3.4公里的水面上再看不到水葫蘆,只有睡蓮等景觀植物,兩岸則是生態旱溪、下凹綠地和透水鋪裝,9月份還將補栽水生植物,讓綠化提檔升級。

目前正在經人工開挖形成管道的鯉魚溪3公里排水走廊,西起芳草溪,東至連通港,北接楊泗港快速通道,包含管道、箱涵及四新立交區域直徑2000毫米頂管施工,拋石擠淤、綠化、鋪裝等。9月5日,鯉魚溪中段700余米已形成水渠。孫祖光介紹,原先這裡是一塊待建地,為了完善四新“三縱三橫”水系,將打通這一排水走廊,通水前兩邊還將栽種綠色植物,打造另一條海綿景觀明渠。

目前,明渠周邊都分佈著社區,待完工後,這些明渠都將成為匯水區,下雨時蓄水保障周邊社區不內澇,同時也是一條條濱水生態綠色景觀帶,周邊居民茶餘飯後又多了一處休閒地。

為四新最早的還建社區解決內澇 居民感歎“有了高檔社區配套”

太子水榭社區

位於四新北路的太子水榭社區是漢陽四新片最早的還建社區,2011年建成入住,1560戶居民居住于此。由於社區地勢低窪,南高北低,內部路面比社區周邊道路還低50到80釐米,同時還建房社區排水系統不完善,導致雨天漬水嚴重。去年7月6日汛期暴雨,社區積水深達0.5米左右。

此外,社區內綠化、步道、便民設施等品質較差,居民生活舒適度大打折扣。

為提升完善社區排水系統,消除內澇,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一場海綿改造於今年2月啟動,目前已基本完工。近日走進這一社區,處於中軸線的主通道和中心廣場上,原先的硬質鋪裝全部換成彩色陶瓷透水磚和透水瀝青,為了美觀,連地面的井蓋都改造成“隱形”的。健身器材處地面是煥然一新的紅色透水磚,改造後的透水生態停車場沿邊佈設卵石溝。小遊園內綠意盎然,新栽的綠植開出粉色、紅色的小花,兩位老人坐在新建的古典涼亭內休憩。

海綿項目工程師孫祖光介紹,為提升社區排水防澇水準,主通道地下增加了一條直徑1米、長200多米的雨水主管,同時對雨汙混接的管道徹底排查,進行雨汙分流改造。社區內補栽了綠植和花卉,原有綠地全部變成雨水花園和下凹式綠地,還為居民新建了休憩亭,利用每株大樹樹穴四周的砌磚,因地制宜增設木坐凳。

6年前拆遷還建于此的王先生對前後的變化感觸頗深。“我記得去年7月初的暴雨,我家門棟口的積水到了腳踝,社區中心廣場上積水深至膝蓋,積水兩三天退不完。”令王先生驚喜的是,如今海綿改造後,今年經歷幾場大雨,社區路面都未積水,“水一下子就滲下去了,太神奇了!”他妻子也感覺環境變好了變美了:“路面不像以前坑坑窪窪,還建社區有了高檔社區才有的配套。”

與之相比,2015年交付的和昌都會華府則是一個新建社區,海綿設施點綴於其中,卻又因地制宜地發揮著作用。比如在人行步道與綠地之間設置了透水混凝土卵石溝。改造前,下雨後步道處積水,綠地受沖刷後的泥水也會污染步道,施工方經過此番精心設計,雨水被透水混凝土完全吸收,嵌入的彩色卵石也增加了趣味,成為一景。

四新大道人行透水磚下藏著看不見的“玄機”

四新大道是通向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的一條主通道,從龍陽大道通往國博中央景觀水系。今年海綿改造後,四新大道兩側人行道全部換成彩色透水磚,人行道與車行道之間的綠地重新換上綠油油的草皮,與紫色的美女櫻搭配相映成趣。綠地內多處溢流井周圍鋪滿鵝卵石,雨水進入綠地後,經卵石過濾後進入溢流井,一部分儲存下來,多的則進入市政管網。

海綿改造項目設計師柴同志說,可別小看人行道上的透水磚, 下面看不見的結構有59釐米厚,其中,最下面是30釐米的碎石鋪底,然後是20釐米厚的大孔徑透水混凝土,上面再鋪上3釐米的透水砂漿,最上層是6釐米的透水彩色鋪裝。一般的雨量落在上面,完全可以做到不積水、不濕鞋,即便是大雨,也能迅速下滲快排。

柴同志介紹, 由於四新片區歷史上是圍湖造田而形成,現狀高程在17至18米(黃海高程、下同)之間,低於墨水湖的規劃控制水位18.65米,過去區域排水基本依靠分佈在港渠兩側的泵站進行抽排。

海綿改造前,在四新區域降雨量超大時,雨水迅速匯入管道,泵站抽排能力跟不上,會導致部分滯水、漫溢。

海綿改造後,雨水經過透水面層、透水基層、碎石層、滲排管、溢流雨水口、生態沉泥井等海綿設施,再進入管道,有效降低了雨水流速,切實起到“緩釋”作用,給泵站贏得了寶貴時間。

國內海綿城市建設專家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應是“灰綠結合”, 綠色基礎設施是通過海綿化手段,充分發揮綠地公園、湖泊水體等自然界的“滲、滯、蓄、淨、用、排”作用,灰色基礎設施則是指排水管道、泵站等市政基礎設施。我市首個採用“海綿+”建設、漢陽地區最大的排水泵站——四新泵站已經在今年汛前投入運行。泵站服務範圍37.9平方公里,包括四新片區和墨水湖地區。兩期工程完工後,泵站整體抽排能力達到105立方米/秒。除泵站外,整個工程還包括配套整治總港、連通港和火焰溝3條水渠。該泵站的投入使用,將極大提升四新地區及漢陽老城區防汛排漬能力,有效緩解該地區因暴雨漬水狀況。

漢陽區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漢陽以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為契機,轉變城市建設和開發理念,全面推進適合本地區地域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以四新示範區為重點,圍繞新型宜居生態城區形象,依託豐富現狀水系,將構建排水、慢行交通、生態景觀有機融合的多功能海綿體。

【編輯:祝潔】